中药配伍就是以中医基础理论为依据,以辩证为基础,以病症为对象,把多种性味归经、主治功效不同的药材“组对”,达到药去病消、平衡阴阳等目的。临床上,中医用药很少见单个药材成方治疗的,多是2味药材配伍起步,传世经方多以3到12味药常见。
经过千百年临床实践,药方配伍有一些规矩和做法,如:
1、组方用药以君臣佐使、七情等为基础,注意扶正顾护胃气,分清主次先后,贵在知常达变。
2、配伍用药成方,内服药有一定的药味数量限制和功效限制,所以有“十八反、十九畏”等说法,以及“药过十三,大夫不沾,药过十八,大夫该剐”的俗语。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3、治疗之方剂,配伍有三忌:忌不固护正气而盲目用大偏之药,忌过度滋腻过度攻伐,忌用大量贵药奇药偏药。
4、配伍讲药性、药味、药效,如寒热并用、寒热互结、辛甘发散、甘苦合化、酸甘化阴、辛开苦降、攻补兼施、升降并用、阴阳同补等。
这四大规矩,形成中药配伍组方、理论、基础、发展的闭环,是千百年来中医不断涌现大量名方的底气和保障。
为什么要重视配伍?中药是以植物药、动物药或矿物药为基础,大部分药材都有补弊纠偏的作用,但其功效并不相同,单用某个药物,对某些小病可能有效,但难免有偏激的地方,配伍可以调偏性、防毒性,增强或改变其后来功效,适应各种阴阳、表里、寒热复杂病症的需要。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临床上,辛温之品易伤阴动血,配伍之后要不伤阴血;苦寒之药易伤阳败胃,配伍要顾护胃气;滋阴之药易腻膈,配伍应重视滋而不腻补而不滞;止血之药易留瘀斑,配伍应在不留瘀上下功夫。
尤其是一些有毒药材,虽然以偏纠偏,作用突出,但其毒性对身体可能造成伤害,而配伍的目的就是减毒促效。
那么,中药方的精髓——配伍,有哪些规律?从8个方面谈谈。
1、补血+补气,这是很多药方都有的基本配置,来自于“气血同源”。中医认为,有形之血不可速成速生,须补无形之气。
如闻名的补血剂当归补血汤,当归为补血圣药,但黄芪作为补气要药,用量是当归的五倍,这么大的用量,是为了气足促血旺,补血效果更快。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2、补血+滋阴,这是很多中老年人和久虚体弱的人,用药常见配伍,源于“津血同源”,血虚是临床常见的 问题,妇科比较集中,补血药配滋阴药,血源旺盛,如白芍地黄丸就是补血药与滋阴药配伍而成的名方。
3、补阳+补气,气虚是五脏六腑常见问题,进一步发展就是阳虚,阳虚辨证通常有气虚,只是虚的阶段层次不同而已。温阳药方作为中医一个大系列,常与补气药同用,互补增效。
临床实践感到,单用温阳药,效果不持久,典型的方剂就是附子理中汤,温阳的附子干姜,配补气的人参,成为名方。
4、补阳+补阴,这个组合能互换,即在补阳基础上补阴,或补阴基础上补阳,这就是中医经典治法“阳中求阴”或“阴中求阳”,经典方剂组合就是左归丸、右归丸。在现代,这种配伍治法适合大部分现代疾病,应用更为广泛。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5、化痰+理气,痰因气不化而生,这是化痰药配理气药的基础,痰症在临床很常见,配以理气药,效果又快又好。
经典的方剂就是“二陈汤”,以半夏、茯苓化痰燥湿,以陈皮理气,化痰的功效明显,且不易反复。
6、化痰+温阳,痰湿水饮为四大湿之顽症,阳不化水即为饮,所以化饮要温阳,这是基本操作。经典方剂就是苓桂术甘汤,方子里苓、术、甘健脾化饮,桂枝温经通阳,成为一代名方。
7、化湿+健脾/理气/温阳/利湿,这是临床一个庞大的药系,脾主运化,喜燥恶湿,湿气一定会阻碍运化,水湿同类,气行则水行,气行则温化,化湿利水要配理气药。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8、活血+补气+理气,气为血之帅,气充则血行,气虚则血瘀,活血和补气药相配,能增强活血化瘀功能。经典方剂有补阳还五汤、血府逐瘀汤、金铃子散等。
这8条规律,适用于绝大部分中药组方分析,也指导现代中药方剂发展,后人通过实践,进一步总结出配伍的形式,如:
补益药与祛邪药配伍,祛邪是一个大类,含解表、清热、攻下、消导、散结、通利等药材组合。
温热药与寒凉药配伍,主要是治寒热错杂证。
升浮药与沉降药配伍,协同作用调气机升降。
辛散药与酸收药配伍,散邪气,敛精气,散不伤正,收不敛邪。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刚燥药与阴柔药配伍,两者一热一寒,可中和而补偏纠弊。
动药与静药配伍,有的药走而不守,有的守而不走,两者组合,效力增强。
攻下药与止泻药配伍,这个治法多见于治痢疾止泄泻,又叫通涩相合。
总之,中医治疗的药方千变万化,在辨证和遵医嘱用药基础上,离不开配伍的4大规矩、8大规律,这是中医临床宝贵的经验总结,你知道几个?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ybx8.cn/?p=60520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