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根本状态,是“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太阴所生之“阴水”与少阴所生之“阳火”并非对立,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共同体。这即是“阴阳互根,水火既济”的天道。《伤寒杂病论》开篇即言:“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 人生于天地,其生命规律与天道同构。太阴(土生金)与少阴(水克火而生土)在五行生克中构成的动态平衡,正是人体小宇宙的“道”。
生命活动的两大系统——阴阳与营卫,是解读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的枢机。这不仅是理论,更是仲景师笔下所有病机传变、方药施治的底层逻辑。下面,我将试着从我理解的“道理法方药”,结合桂林古本原文进行梳理。
生命活动的两大系统——阴阳与营卫
一、 太阴生“阴”,少阴生“阳”
人体生命活动,归根结底是“阴”与“阳”两类物质与能量的生成、输布、转化与消耗的过程。将其简化精炼为两大系统:
太阴系统(肺脾)——生“阴”之源泉
【】这里的“荣”(营)即阴血的一部分。“血寒则发热”深刻揭示了阴(血)不足时,阳无所依而外浮发热的病机,这正是太阴生阴不足导致的阴虚阳亢。
——《伤寒杂病论·平脉法第一》:“寸口脉弱而迟,弱者卫气微,迟者荣中寒。荣为血,血寒则发热。”
【】太阴病提纲,直接描绘了太阴系统(脾胃)运化失职,无法生“阴”反而下利伤阴的典型状态。
——《伤寒杂病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功能
主运化水谷,将饮食转化为人体所需的津、液、精、血等所有有形物质,即“阴”。肺主宣发肃降,将脾所生之“阴”布散全身,外濡皮毛,内溉五脏。其产物重在“营”,是血液中的营养.
2、少阴系统(心肾)——生“阳”之根本
【】“脉微”是心阳鼓动无力,“脉细”是肾精化源不足。但欲寐是阳气衰微,精神不振。此提纲直指少阴系统生“阳”功能衰竭的核心病机。
《伤寒杂病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此条为阴阳离决之危证,“脉微欲绝”是阳亡于外,用通脉四逆汤急回少阴之阳,佐猪胆汁引阳入阴,体现了固护少阴阳根的重要性。
“吐已,下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主之。”
【】功能如同国家的“能源与动力部”。心为君主,肾为先天之本动力之源,藏精化气,产生命门之火,是人体最根本的热能动力(阳能)。心为君火,主血脉,是阳能运行的主要推动力。少阴系统为全身提供热能动力,推动血液循环、维持体温、抵御外敌。其功能体现为“卫”,是温煦、固护、防御之气。
这两大系统的关系是:太阴所生之“阴”(燃料),是少阴所生之“阳”(火焰)的物质基础;少阴所生之“阳”(动力),是太阴运化生“阴”的能量来源。此即“阴阳互根,相生相化”。
二、 理法总纲:桂枝汤法是调和阴阳、运转营卫的总开关
尊桂枝汤为“天下第一方” ,非简单的所谓发汗剂,它本身也不发汗,它是启动和调节上述两大系统协同工作的“钥匙”。
1、方义解:
——桂枝、生姜(辛温)启动少阴系统,助阳化气,如同点燃火苗,提供动力。桂枝引火归元,收摄肾气,温通血脉,点燃命门之火;生姜辛散,配合分布津液,走而不守,助卫外发。——芍药、大枣、炙甘草(酸甘化阴)滋养太阴系统,化生津液,如同添加燃料。芍药敛阴和营,大枣、甘草补脾生津。——服药后啜热稀粥直接补充太阴系统的资源(水谷精微),为生化营卫提供物质基础。啜热粥,是直接为太阴系统补充“战略储备”,体现了“保胃气,存津液”的最高原则。桂枝汤本身不发汗,热米汤米粥是桂枝汤法的重要一环。——温覆取汗在资源(阴)和动力(阳)俱足的前提下,微微发汗,是营卫和谐、阴阳交通的自然结果,而非强行发汗。2、桂林古本佐证:
《伤寒杂病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
“病人脏无他病,时发热,自汗出而不愈者,此卫气不和也。先其时发汗则愈,宜桂枝汤。”
第一条是外邪扰动营卫,用桂枝汤调和之。第二条尤为重要,它明确指出,即使没有外感(脏无他病),只要出现“时发热、自汗出”这种内在的营卫不和(即阴阳失谐),依然要用桂枝汤,这个例子经常用于,某患者经常定时定点的出汗,这个时候就可以在那个时间之前先用桂枝汤法,则多有效。这充分证明桂枝汤是调节人体内在阴阳平衡的底方。
三、 动态病机: “阴阳互根,营卫谐行”是理解一切病变的根本
《伤寒杂病论》的全部病机变化,都可以看作是两大系统失衡后,“阴阳互根”关系被破坏,“营卫谐行”状态被打破的结果。
阳病(三阳病)——多为“阳”的过用与消耗
【】本质少阴系统产生的“阳”被过度调动以抗邪(如太阳病),或化为内热消耗“阴液”(如阳明病),或郁结不通阻碍气机(如少阳病)。其根源常在于太阴所生之“阴”的相对不足,无法有效涵养阳气。【】举例阳明病“胃家实”,大汗、大渴,是阳热极盛,大量消耗阴液(太阴资源)。白虎汤用石膏、知母清热(折少阴阳热之标),粳米、甘草保胃气(助太阴生阴之本),正是“泻阳存阴”之法。
阴病(三阴病)——多为“阳”的衰微与“阴”的壅滞
【】本质少阴系统生“阳”的根本动力衰竭(如少阴病),导致太阴系统运化停滞,无法生“阴”反而生“湿”生“饮”(如太阴病),或阳衰阴盛,寒热错杂(如厥阴病)。【】举例太阴病“自利不渴”,是脾阳虚(少阴阳根不足),运化水谷(生阴)的功能转为下利。用理中汤,以人参(党参)、甘草、白术补太阴,干姜温少阴,正是“温阳化阴”之法。
综合而言
这一提炼和理解角度,试图将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中纷繁复杂的条文统摄于一个清晰、动态的模型之下。
——太阴(肺脾)生阴与少阴(心肾)生阳,是生命活动的两大发动机和资源库。——桂枝汤是让这两个系统协同启动、平稳运行的“总开关”和“调节器”。也可以拆开来看桂枝甘草汤和芍药甘草汤。——所有疾病,都是阴阳互根关系的失衡,表现为营卫谐行状态的破坏。诊断时:我们不再只是纠结于“太阳病”还是“少阳病”的病名,而是去审视患者当下 “太阴生阴”与“少阴生阳”这两大系统的状态:是阴不足导致阳亢?还是阳不足导致阴凝?还是两者交通的道路堵塞了?
掌握这个点,学习《伤寒杂病论》就不再是记忆零散的方证,而是学习如何洞察人体两大系统的平衡状态,并运用方药(从桂枝汤这个总开关衍生出的万千变化)来恢复“阴阳互根,营卫谐行”的健康常态。
这正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在医学上的极致体现。
#artContent h1#artContent p img#artContent table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ybx8.cn/?p=60501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