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咳论》,其中提出了“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的重要理论。这意味着咳嗽不仅仅是肺脏的问题,其他脏腑功能失调同样可以导致咳嗽,并且各有其独特的证候特点。
《咳论》指出:“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入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 说明咳嗽的核心病机在于外感邪气(风寒暑湿燥火)或内伤因素(饮食、情志、劳倦)导致肺失宣发肃降,肺气上逆。当病变深入,影响到其他脏腑时,就会表现出相应的脏腑咳症。
一、 五脏咳
五脏咳多表现为咳嗽兼见该脏经脉所过部位的疼痛或功能失调。
1. 肺咳(最常见),核心病机:肺失宣降,肺气上逆。辨证要点。外感:咳嗽伴有鼻塞、流涕、咽痒、恶寒发热等表证。内伤:久咳,痰多或干咳无痰,气短声低。治法:宣肺止咳。
代表方剂:风寒袭肺:三拗汤合止嗽散。风热犯肺:桑菊饮。风燥伤肺:桑杏汤。痰湿蕴肺:二陈汤合三子养亲汤。肺阴亏虚:沙参麦冬汤。
2. 心咳,核心病机:心火亢盛,上灼肺金;或心血瘀阻,影响肺气宣降。辨证要点:咳嗽时伴有心痛、喉中如有物梗阻(如梅核气),严重时可能咽喉肿痛。治法:清心降火,宣肺利咽。
代表方剂:心火旺为主:导赤散合泻白散。气滞痰阻(梅核气):半夏厚朴汤。
3. 肝咳,核心病机:肝气郁结,化火上逆犯肺(木火刑金)。辨证要点:咳嗽阵作,面红目赤,咳引两胁下疼痛,症状随情绪波动而增减。治法:清肝泻火,理气止咳。
代表方剂:肝火犯肺(典型):黛蛤散合泻白散。肝气郁结明显:柴胡疏肝散加减。
4. 脾咳(痰咳),核心病机:脾失健运,水湿内停,聚湿生痰,上渍于肺(“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辨证要点:咳嗽痰多,色白质粘,咳声重浊,伴右胁下疼痛(脾脏所在区域),倦怠乏力,食少便溏。治法:健脾燥湿,化痰止咳。
代表方剂:痰湿重:二陈汤、六君子汤。痰热重:清金化痰汤。
5. 肾咳,核心病机:肾气虚衰,肾不纳气;或肾阴不足,虚火上炎,灼伤肺络。辨证要点:久咳不愈,咳则腰背相引而痛,甚则咳唾涎沫(肾不纳气),或干咳少痰,伴有潮热盗汗(肾阴虚)。治法:肾不纳气:补肾纳气。阴虚火旺:滋肾润肺。
代表方剂:肾阳虚/不纳气:金匮肾气丸合人参蛤蚧散。肾阴虚:麦味地黄丸(八仙长寿丸)。
二、 六腑咳
六腑咳多由五脏久咳不愈,病势深入,影响到相表里的六腑所致。其特点是咳嗽兼见该腑气机失调、失于固摄的症状。
1. 胃咳,核心病机:胃气上逆,影响肺气下降。辨证要点:咳嗽伴有呕吐,严重时可能呕出蛔虫(古称“长虫”)。治法:和胃降逆。
代表方剂:半夏泻心汤、旋覆代赭汤。
2. 胆咳,核心病机:胆热犯肺,或胆气不降。辨证要点:咳嗽呕吐胆汁(苦水)。治法:清胆和胃。
代表方剂:温胆汤、小柴胡汤加减。
3. 大肠咳,核心病机: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不降导致大肠传导失司。辨证要点:咳嗽时失气(放屁)。治法:通腑降气。
代表方剂:宣白承气汤(肺肠同治)。
4. 小肠咳,核心病机:心火下移小肠,或小肠泌别清浊功能失常。辨证要点:咳嗽时矢气(放屁),且常与失气同时发生。治法:清心利小肠。
代表方剂:导赤散加减。
5. 膀胱咳,核心病机:肾阳虚,膀胱气化不利,固摄无权。辨证要点:咳嗽时遗尿。常见于年老体弱、久病或产后妇女。治法:温肾固脬(膀胱)。
代表方剂:缩泉丸、肾气丸加桑螵蛸、益智仁等。
6. 三焦咳,核心病机:久咳不愈,导致三焦气化功能紊乱,水液代谢障碍。辨证要点:咳嗽,腹部胀满,不欲饮食。治法:调理三焦,行气利水。
代表方剂:通宣理肺丸合平胃散,或杏苏散合五苓散。
三、辨证论治要点总结
1.抓主症:脏腑咳的鉴别关键在于抓住其独特的伴随症状,如肝咳之胁痛、肾咳之腰痛、膀胱咳之遗尿等。
2.明病位:通过伴随症状确定病位在何脏何腑。
3.审病性:辨别疾病的寒热虚实。五脏咳早期多实,久病多虚或虚实夹杂;六腑咳多与气机失调和固摄无权有关。
4.治则:总以“治脏者治其俞,治腑者治其合”为原则(《咳论》原话,指针灸取穴),在方药治疗上,则需脏腑同治。如治疗膀胱咳,不仅要温肺化饮,更要温肾固膀胱。
5.灵活变通:临床证候往往复杂,常多个脏腑兼夹为病,如“肝火犯肺”兼有“痰湿蕴脾”,需灵活运用方剂,综合治疗。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ybx8.cn/?p=59925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