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面瘫的症状。
面瘫的核心症状是单侧面部肌肉瘫痪,表现为患侧面部表情肌无力或无法活动,症状多突然出现,具体可分为中枢性面瘫和周围性面瘫(临床更常见,如贝尔氏麻痹),两者症状略有差异,主要表现如下:
一、周围性面瘫(最常见,多由面神经受损引起)
1. 典型面部症状(患侧全脸受累)
– 额纹消失或变浅:患侧额头无法皱眉,抬头时额部皮肤光滑,无正常皱纹(健侧额纹正常)。
– 眼睑闭合障碍:患侧眼睛无法完全闭合,闭眼时会露出白色巩膜(“兔眼征”),用力闭眼时眼球可能向上外方转动;眨眼频率减少,易导致眼睛干涩、流泪(风吹或强光时更明显)。
– 鼻唇沟变浅或消失:患侧鼻翼旁的沟纹变平,与健侧对比明显,面部显得不对称。
– 口角歪斜:患侧嘴角下垂,微笑或说话时口角向健侧偏移;鼓腮、吹口哨时,患侧嘴角漏气,无法正常闭合。
– 味觉异常:部分患者伴随患侧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吃酸、甜食物时感知不明显),少数人会出现听觉过敏(对声音过度敏感)。
2. 伴随症状
– 发病前可能有患侧耳后轻微疼痛、压痛(面神经水肿所致);
– 少数患者伴随患侧面部麻木、刺痛感,或眼睛畏光、分泌物增多。
二、中枢性面瘫(多由脑部病变如中风、脑肿瘤引起)
1. 核心症状(仅下半脸受累,额纹正常)
– 额纹对称:患侧额头可正常皱眉、抬眉,额纹与健侧无明显差异(区别于周围性面瘫的关键)。
– 眼睑闭合正常:患侧眼睛能正常闭合,无“兔眼征”。
– 鼻唇沟变浅+口角歪斜:症状与周围性面瘫类似,患侧鼻唇沟变平、口角下垂,鼓腮漏气,但上半脸(额、眼)功能正常。
2. 伴随症状
– 多伴随脑部病变相关表现,如肢体无力(偏瘫)、言语障碍、头晕、头痛等,需优先排查中风等急症。
三、特殊场景表现
– 晨起发病:多数周围性面瘫患者晨起洗脸、刷牙时突然发现“嘴角漏水”“眼睛闭不上”,或被他人提醒“脸歪了”;
– 症状进展:周围性面瘫症状多在发病1-3天内达到高峰,之后逐渐稳定并进入恢复期;
– 饮食影响:进食时患侧口腔易残留食物(如米饭、汤汁),喝水时易从患侧嘴角流出。
为进一步了解情况,请问你或他人是突然发现面部不对称吗?患侧眼睛能正常闭合、额头能皱眉吗?是否有耳后疼痛或味觉变化?牵正散(经典方剂)
牵正散是中医治疗**风痰阻络型面瘫(口僻)** 的核心方剂,临床应用广泛,尤其适用于周围性面瘫(如贝尔氏麻痹),以“祛风化痰、通络止痉”为核心作用。
一、主治病症
主要用于风痰阻络所致的面瘫,典型症状表现为:
– 突发单侧面部肌肉瘫痪,如口角歪斜、眼睑闭合不全、额纹消失、鼓腮漏气、吹口哨无力;
– 伴随患侧面部麻木、沉重感(如裹重物),或有轻微耳后不适,舌苔白腻,脉弦滑;
– 常见于受凉、吹风后诱发,或体质偏胖、痰湿内盛者。
二、核心功效
祛风化痰,通络止痉:通过驱散头面经络中的风邪,清除阻滞经络的痰浊,恢复面部经络气血运行,从而改善面瘫导致的面部肌肉瘫痪与功能障碍。
三、经典方剂组成(原方剂量,需辨证调整)
– 白附子(炮)6g
– 僵蚕(炒)6g
– 全蝎(去毒,研末冲服)3g
(注:原方三药用量比例约为2:2:1,临床需根据患者年龄、体质、病情轻重调整,如老人、儿童需减量,全蝎用量一般不超过6g,避免毒性反应。)
四、常用加减思路(辨证适配不同兼证)
– 若伴风寒(面部发凉、遇寒加重):加防风10g、白芷10g、生姜3片,增强疏风散寒之力;
– 若伴风热(面部肿胀、耳后疼痛):加金银花15g、连翘12g、薄荷6g(后下),清热疏风;
– 若伴气虚血瘀(恢复期,面瘫改善缓慢、乏力):加黄芪20g、当归12g、川芎10g,益气活血;
– 若痰多(咳嗽痰多、胸闷):加半夏10g、陈皮10g、茯苓12g,燥湿化痰。
五、用法用量
1. 传统用法:
白附子、僵蚕加水煎煮30分钟(白附子需先煎15-20分钟,降低毒性),煎好后取药液,将全蝎末(单独研成细粉)冲入药液中,搅拌均匀后温服。
2. 现代用法:
三药共研为细末,每次取3-6g,用温酒或温开水送服,每日2次(早晚各1次);或遵医嘱制成汤剂煎煮服用。
3. 疗程:
一般7-10天为1疗程,需根据病情调整,通常服用1-2疗程后评估疗效,不可长期连续服用(尤其全蝎、白附子需控制用量)。
六、重要注意事项
1. 辨证要点:仅适用于风痰阻络型面瘫,若为纯风寒、纯风热或气虚血瘀型,需配伍其他药物(如风寒加川芎茶调散、风热加银翘散),不可单独使用;
2. 毒性控制:白附子有小毒,必须先煎15-20分钟;全蝎有毒性,用量需严格控制(成人单日不超过6g)),老人、儿童、孕妇需减量或慎用,避免长期服用;
7. 禁忌人群:阴虚火旺者(如口干舌燥、手足心热)、血虚生风者(如面部抽搐伴头晕眼花)禁用;
8. 配合外治:服用期间建议配合针灸、面部按摩,增强通络效果,同时注意患侧眼睛保护(如戴眼罩、滴人工泪液),避免风吹受凉。
二,中医治疗面瘫的症状,方剂剂量方解,用法。
中医治疗面瘫(又称“口僻”)需辨证论治,核心病机多为风邪侵袭、经络阻滞,或兼夹寒、热、痰、瘀,临床以“周围性面瘫”(如贝尔氏麻痹)最常见,以下按不同证型介绍症状、方剂、剂量、方解及用法(剂量需中医师按年龄、体质调整,不可自行套用):
一、风寒袭络证(最常见,多因受凉诱发)
1. 典型症状
– 面瘫突发:患侧额纹消失、眼睑闭合不全、口角歪斜,鼓腮漏气;
– 伴随表现:患侧面部发凉、麻木,无明显疼痛或有轻微耳后酸痛,遇寒症状加重(如风吹后不适感明显),舌苔薄白,脉浮紧。
2. 代表性方剂:川芎茶调散加减
– 核心功效:疏风散寒、通络牵正(驱散面部风寒,疏通阻滞经络,恢复面部肌肉功能)。
– 参考组方:川芎12g、荆芥10g、防风10g、羌活10g、白芷10g、细辛3g(后下)、薄荷6g(后下)、甘草6g、白附子6g(先煎30分钟)、僵蚕10g、全蝎6g(研末冲服)。
(加减:耳后疼痛加葛根15g、柴胡10g;眼睑闭合差加菊花10g、蝉蜕6g)
– 方解:
– 君药:川芎(活血通络,善治头面诸疾,为风寒阻络的核心用药);
– 臣药:荆芥、防风、羌活、白芷(疏风散寒,分别针对头面不同部位,增强祛寒之力);
– 佐药:白附子、僵蚕、全蝎(“牵正三药”,善祛风化痰、通络止痉,直接改善面瘫症状;细辛温经散寒,薄荷轻清疏散,助风邪外散);
– 使药:甘草(调和诸药,缓和细辛、白附子的温燥之性)。
– 用法:
1. 白附子先煎30分钟(降低毒性),加入川芎、荆芥等药材(除细辛、薄荷、全蝎外)煎20分钟;
2. 最后加入细辛、薄荷煎10分钟,滤出药液,将全蝎末冲入药液;
3. 每日1剂,分早晚温服,7天为1疗程,通常需服用2-3疗程(风寒证恢复较快,若1周无改善需复诊)。
二、风热阻络证(多因感冒、咽痛后诱发)
1. 典型症状
– 面瘫突发:患侧面部肿胀、口角歪斜,额纹消失、眼睑闭合不全;
– 伴随表现:患侧耳后疼痛明显(按压时加重),或有咽喉肿痛、口干、发热(低热为主),舌苔薄黄,脉浮数。
2. 代表性方剂:银翘散合牵正散加减
– 核心功效:疏风清热、通络牵正(清除面部风热,疏通经络,缓解肿胀与疼痛)。
– 参考组方:金银花15g、连翘12g、薄荷6g(后下)、荆芥10g、牛蒡子10g、桔梗10g、淡竹叶10g、甘草6g、白附子6g(先煎)、僵蚕10g、全蝎6g(研末冲服)、板蓝根15g。
(加减:咽喉肿痛加玄参12g、麦冬10g;耳后疼痛加黄芩10g、葛根15g)
– 方解:
– 君药: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疏散风热,针对风热核心病机);
– 臣药:牛蒡子、板蓝根(增强清热解毒之力,缓解咽喉与耳后炎症);荆芥、薄荷(轻清疏散,助风热外散);
– 佐药:白附子、僵蚕、全蝎(祛风通络止痉,改善面瘫;桔梗宣肺利咽,淡竹叶清热利尿,引热下行);
– 使药:甘草(调和诸药,利咽解毒)。
– 用法:
1. 白附子先煎30分钟,加入金银花、连翘等药材(除薄荷、全蝎外)煎20分钟;
2. 加入薄荷煎10分钟,滤出药液,冲服全蝎末;
3. 每日1剂,分早晚温服,5-7天为1疗程,风热证需避免服用温燥药(如细辛、羌活)。
三、风痰阻络证(多见于体质偏胖、痰湿内盛者)
1. 典型症状
– 面瘫症状:患侧口角歪斜、眼睑闭合不全,面部肌肉麻木感明显;
– 伴随表现:患侧面部沉重、发紧(如裹重物),或有痰多(色白质稀)、头晕、胸闷,舌苔白腻,脉弦滑。
2. 代表性方剂:牵正散合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减
– 核心功效:祛风化痰、通络牵正(清除面部痰浊,疏通经络,缓解沉重感)。
– 参考组方:白附子6g(先煎)、僵蚕10g、全蝎6g(研末冲服)、半夏10g、白术12g、天麻10g(先煎)、茯苓15g、陈皮10g、甘草6g、生姜3片、大枣3枚。
(加减:痰多加密蒙花10g、胆南星6g;头晕加葛根15g、菊花10g)
– 方解:
– 君药:白附子(祛风化痰、通络止痉,善治头面风痰);半夏(燥湿化痰,针对痰湿核心);
– 臣药:僵蚕、全蝎(助白附子祛风通络,改善面瘫;白术、茯苓(健脾祛湿,减少痰浊生成);天麻(祛风止眩,改善头晕);
– 佐药:陈皮(理气化痰,让痰浊易排出;生姜、大枣(调和脾胃,助药物吸收);
– 使药:甘草(调和诸药,缓和白附子的毒性)。
– 用法:
1. 白附子、天麻先煎30分钟,加入半夏、白术等药材煎20分钟;
2. 滤出药液,冲服全蝎末;
3. 每日1剂,分早晚温服,10天为1疗程,痰浊消退后可减少半夏、陈皮用量,加川芎、当归增强通络效果。
四、气虚血瘀证(多见于面瘫恢复期或病程超过1个月者)
1. 典型症状
– 面瘫症状:患侧口角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改善缓慢,面部肌肉无力(如鼓腮仍漏气);
– 伴随表现:患侧面部麻木、刺痛(固定不移),或有乏力、气短、面色苍白,舌质淡紫、有瘀斑,脉细涩。
2. 代表性方剂:补阳还五汤合牵正散加减
– 核心功效:益气活血、通络牵正(补足正气,消散面部瘀血,促进恢复)。
– 参考组方:黄芪20-30g、当归12g、赤芍10g、地龙10g、川芎10g、桃仁10g、红花6g、白附子6g(先煎)、僵蚕10g、全蝎6g(研末冲服)、甘草6g。
(加减:乏力甚加党参15g;麻木加鸡血藤15g、细辛3g)
– 方解:
– 君药:黄芪(大补元气,气足则能推动瘀血与风邪消散,为恢复期核心用药);
– 臣药:当归、赤芍、川芎、桃仁、红花(活血化瘀,改善面部瘀血阻滞,缓解麻木刺痛);
– 佐药:白附子、僵蚕、全蝎(祛风通络,助面瘫恢复;地龙(善走窜,引药直达面部经络);
– 使药:甘草(调和诸药,缓和活血药的刺激性)。
– 用法:
1. 白附子先煎30分钟,加入黄芪、当归等药材煎30分钟;
2. 滤出药液,冲服全蝎末;
3. 每日1剂,分早晚温服,14天为1疗程,需连续服用2-3疗程(恢复期需耐心调理,黄芪剂量可逐步增加)。
重要注意事项
1. 辨证优先:面瘫需先区分“周围性”与“中枢性”(中枢性多伴肢体无力、言语障碍,需优先排查中风),中医辨证需结合诱发因素(受凉/感冒)与伴随症状,避免证型不符(如风热用风寒药);
2. 毒性药材安全:白附子有小毒,必须先煎30分钟,全蝎需研末冲服(用量不超过6g),老人、儿童需减量,不可长期服用;
3. 结合外治:中药需配合针灸、艾灸(如灸患侧地仓、颊车穴)、面部按摩,才能更快恢复,单纯用药效果有限;
4. 日常护理:患侧眼睛需注意保护(如戴眼罩、滴人工泪液),避免风吹、受凉,饮食忌生冷、辛辣(防止加重经络阻滞)。
请问你或患者的面瘫是突然发生吗?是否有受凉、感冒或耳后疼痛的情况?以便进一步判断证型倾向。
三,中医外治法治疗面瘫。大别山养生堂
中医外治法治疗面瘫(口僻),以“疏风通络、调和气血、促进面部神经与肌肉功能恢复”为核心,多作为主要治疗手段,尤其适合周围性面瘫(如贝尔氏麻痹),需结合证型(风寒、风热、风痰等)和病程(急性期、恢复期)选择,以下为临床常用且安全的方法:
一、针灸疗法(核心外治法,各证型、各病程通用)
1. 辨证选穴(按患侧面部取穴)
– 主穴:
– 额部(改善额纹消失、皱眉无力):阳白穴(瞳孔正上方,眉上1寸)、攒竹穴(眉头凹陷处)、丝竹空穴(眉尾凹陷处);
– 眼部(改善眼睑闭合不全):睛明穴(内眼角稍上方凹陷)、鱼腰穴(眉中点凹陷)、瞳子髎穴(外眼角外侧凹陷);
– 面颊部(改善鼻唇沟变浅):迎香穴(鼻翼旁0.5寸)、颧髎穴(面颊部,颧骨下缘凹陷);
– 口部(改善口角歪斜):地仓穴(口角旁0.4寸)、颊车穴(面颊部,咬肌隆起处)、承浆穴(下巴正中线,唇下凹陷);
– 远端配穴:合谷穴(手背第2掌骨中点,健侧取穴,“面口合谷收”)。
– 配穴:风寒袭络加**风池穴(颈后枕骨下凹陷)、风府穴(颈后正中线,枕骨下凹陷);风热阻络加曲池穴(肘横纹外侧端)、外关穴(腕背横纹上2寸);风痰阻络加丰隆穴**(外踝尖上8寸)。
2. 按病程操作
– 急性期(发病1-7天):采用轻刺法,针刺深度宜浅(0.2-0.3寸),不提插或轻提插,留针15-20分钟,每周3-5次;若伴耳后疼痛,可加刺翳风穴(耳后乳突与下颌角之间凹陷),忌强刺激(防止加重神经水肿)。
– 恢复期(发病8天-1个月):采用平补平泻法,针刺深度稍深(0.3-0.5寸),可配合电针(低频电流,强度以患者耐受、面部肌肉轻微颤动为宜),留针20-30分钟,每周3-5次;对恢复缓慢者,可加用“透刺法”(如地仓透颊车、阳白透鱼腰),增强通络效果。
3. 注意事项
– 眼部穴位(如睛明)针刺需轻柔,避免伤及眼球;面部血管丰富,针刺后若有出血,需按压止血;
– 有凝血功能异常、皮肤感染或孕妇(忌刺腹部、腰骶部穴位)需谨慎,需医师评估后操作。
二、艾灸法(适合风寒袭络、气虚血瘀型,温通经络)
1. 常用穴位
– 主穴:地仓穴(患侧)、颊车穴(患侧)、阳白穴(患侧)、关元穴(脐下3寸,补气血)、足三里穴(膝盖下3寸,健侧,补脾胃助恢复)。
– 配穴:耳后疼痛加**翳风穴(患侧);眼睑闭合差加鱼腰穴**(患侧)。
2. 操作方法
– 温和灸:艾条点燃后,距穴位皮肤2-3cm熏烤,以局部温热、无灼痛为宜,每穴灸10-15分钟,至皮肤发红,每日1次,7天为1疗程;
– 隔姜灸:切0.3cm厚生姜片(中间扎小孔),贴于患侧地仓、颊车穴,艾炷放在姜片上点燃,每穴灸3-5壮(1壮=1个艾炷),增强温寒效果,适合冬季或受凉诱发的面瘫。
3. 注意事项
– 风热阻络型(伴咽喉肿痛、面部肿胀)忌用艾灸(避免加重内热);
– 艾灸时需有人看护,防止艾灰掉落烫伤面部皮肤(尤其眼部周围)。
三、中药外敷/熏洗法(按证型选方,改善局部循环)
1. 风寒袭络型(面部发凉、遇寒加重)
– 外敷方:生姜30g(切片)、葱白30g(切段)、防风15g(研末)。将生姜、葱白捣烂,与防风末混合,用纱布包裹,热敷于患侧面部(避开眼部),每次20分钟,每日1次,7天为1疗程;
– 功效:温经散寒、疏风通络,缓解面部发凉与麻木。
2. 风热阻络型(面部肿胀、耳后疼痛)
– 熏洗方:金银花15g、连翘15g、薄荷10g(后下)、菊花10g、防风10g。药材加水2000ml煮沸,转小火煮15分钟,加入薄荷煮5分钟,用药液蒸汽熏患侧面部(温度以不烫皮肤为宜),每次15分钟,每日1次,5天为1疗程;
– 功效:疏风清热、消肿止痛,减轻面部肿胀与疼痛。
3. 注意事项
– 外敷时温度需适宜(38-40℃),避免烫伤面部皮肤;
– 皮肤有破损、过敏者禁用;熏洗时需避开眼部,防止药液刺激眼睛。
四、面部推拿按摩法(各病程适用,预防肌肉萎缩)
操作步骤(以患侧面部为主,力度轻柔)
1. 额部按摩:用拇指指腹从患侧眉头(攒竹穴)向眉尾(丝竹空穴)、从眉上(阳白穴)向额顶推揉,每次3-5分钟,改善额纹消失;
2. 眼部按摩:用食指指腹轻揉患侧眼睑周围(睛明、鱼腰、瞳子髎穴),顺时针、逆时针各揉1分钟,配合轻轻闭眼训练(帮助眼睑闭合功能恢复);
3. 面颊部按摩:用手掌掌根从患侧鼻翼旁(迎香穴)向口角(地仓穴)、从面颊(颧髎穴)向耳后(翳风穴)推揉,每次5-8分钟,改善鼻唇沟变浅;
4. 口部按摩:用拇指、食指轻捏患侧口角(地仓、颊车穴),配合鼓腮动作(患者尽力鼓腮,按摩者轻按患侧嘴角辅助闭合),每次2-3分钟,改善口角漏气。
2. 注意事项
– 按摩力度需轻柔,避免用力按压面部穴位(防止加重神经损伤);
– 急性期(发病1周内)按摩宜轻,恢复期可适当加重力度,每日1-2次。
五、穴位贴敷法(便携易操作,适合居家康复)
1. 辨证选药
– 风寒型:白附子6g、防风10g、川芎10g(研末),加生姜汁调成糊状;
– 风热型:金银花10g、连翘10g、僵蚕10g(研末),加蜂蜜调成糊状;
– 通用型:可选用中成药贴(如麝香壮骨膏、活血止痛膏),或面瘫专用贴(按说明书使用)。
2. 操作方法
– 取调好的药糊,涂抹于患侧地仓、颊车、阳白穴,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次贴敷6-8小时(睡前贴,晨起取下),每周2-3次;
– 中成药贴直接贴于患侧面部关键穴位(如地仓、颊车),每日1贴,连续贴3-5天需停药1天(避免皮肤过敏)。
3. 注意事项
– 皮肤敏感者先小面积试用(如贴于手臂内侧),若出现发红、瘙痒、起疹子,需立即停用;
– 贴敷期间避免洗脸,防止药糊脱落或皮肤感染。
重要注意事项
1. 适配证型与病程:急性期(1周内)优先选轻刺针灸、温和按摩,忌强刺激;风寒型加艾灸、生姜外敷,风热型加中药熏洗,忌艾灸;
2. 结合护理:患侧眼睛需重点保护(如戴眼罩、滴人工泪液,避免干涩或异物入眼),外出时戴口罩(防风避寒),避免冷水洗脸;
3. 配合功能训练:外治法需结合主动功能训练(如皱眉、闭眼、鼓腮、吹口哨,每次10-15分钟,每日3次),才能更快恢复面部肌肉功能;
4. 及时复诊:若外治2周后症状无改善(如额纹仍消失、口角歪斜无缓解),或出现患侧面部肌肉抽搐,需及时就医,排除中枢性面瘫或神经损伤加重。
请问患者目前面瘫发病多久了?是受凉、感冒后诱发的吗?是否有耳后疼痛或面部肿胀的情况?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ybx8.cn/?p=59884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