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柴胡汤
01 小柴胡汤的出处
《伤寒论》第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02 小柴胡汤的功效
《伤寒论》第 230 条:“阳明病,胁下硬满,不大便而呕,舌上白胎者,可 与小柴胡汤。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①小柴胡汤具有和畅表里, 通达上下之功效。
“病邪在表不在里 ”,“病邪在里不在表 ”都无法定义病位时,单纯使用汗法、下法甚或吐法,皆不足取,唯以小柴胡汤和畅表里、通达上下。上下表里既畅,气机升降出入复常,诸症自解。
高老师认为:凡是具有表里不和、上下不畅之病证,都可以考虑使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
②如何理解少阳和解法?
南岛老师认为:和法,即是调和的作用。汗出是身体阴阳和的一个标志,“身濈然汗出”,就是阴阳已和——胃气因和,这是和法。
和法既要兼顾寒,也要兼顾热,但既不是把寒发掉,也不是把热清掉。具体到小柴胡汤,黄芩清热;柴胡散寒,把热邪和寒邪微微透出来,让身体的正气运转起来,身体正气运转的标志叫“上焦得通,津液得下”。
枢机一转,阳气自然上升,津液自然下降,这叫胃气因和,人的状态从邪气郁滞的想发汗不得汗,想泻下不得下,想呕吐不得呕变成出一身汗之后整个人就舒服了。
③和法的核心是借用柴胡的力量。柴胡走少阳、透表寒、疏肝解郁,兼顾了病因、病机和病所,没有别的药可以替代。
03 小柴胡汤证的病机
《伤寒论》第97条:“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藏府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
①血弱气尽——小柴胡汤证的病机是在正气不足的基础上,邪热郁于半表半里;或者说,在正气不足的基础上,胆经郁热,三焦不畅。小柴胡汤证属正虚邪实之证,总为郁热为患,气机升降出入障碍。病机突出郁字。
②腠理开——腠理是膲膜之表,腠理一开,邪气就容易顺着腠理往膲膜陷,所以“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邪下,正邪分争”,打起来,打在膲膜腑。
③小柴胡汤证应该用寒风郁火这个病机来把握它,寒风郁火交争于少阳膲膜腑。
04 小柴胡汤方解
【组成】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炙甘草、生姜、大枣。
【高老师方解】
- 
柴胡——升散,君药;
 - 
黄芩——清降,臣药,二药相合,以治半表半里之郁热;
 - 
人参、半夏、炙甘草、生姜、大枣——和中扶正,佐使,治正气之不足。
 
【南岛老师方解】
- 
柴胡:
 
①畅三焦——独特功效,三焦腑有郁滞,柴胡可以疏达它;
②达腠理以透其外——柴胡不仅可以舒畅三焦的气机,它还可以往表走,走到腠理去;
③舒胆木、利腑道以安其内——柴胡治肝胆病后世用的特别多。
- 
黄芩——清热之外还能透热;
 - 
半夏——消其中阻之水饮;
 - 
人参、大枣、甘草——补中益气,扶正驱邪。
 
知识点:
①小柴胡汤证是寒风郁火,解寒风郁表,柴胡升的作用很少,散的作用很突出。
②要升清的时候,柴胡往往要开得轻,要降浊的时候,柴胡往往要开得重。如果寒风郁表郁出来的火比较突出,需要解掉寒风,柴胡应该重用一些。
③要解寒风郁出来的郁火,需要黄芩比柴胡的量稍稍少一点,姚老有一个典型案例,如果开9克柴胡,12克黄芩,就整晚睡不着(郁火散不掉)。而倒过来开12克柴胡,9克黄芩,就一觉睡到天亮。
05 小柴胡汤的主症
①少阳病的提纲文:《伤寒论》第263条:“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治疗少阳病的代表方是小柴胡汤。
- 
口苦——苦为火之味,口苦的原因是少阳有郁火;
 - 
咽干,目眩——少阳之上,火气主之,郁火上迫,就见口苦、目眩;火气伤了津,就会咽干。
 
②小柴胡汤证的典型症:临床中小柴胡汤证的典型表现为:口苦,咽干, 目眩,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
- 
往来寒热——“邪在腠理,出与阳争则寒,入与阴争则热,故往来寒热”,寒风压迫的时候就恶寒,寒风被正气打回去的时候就发热,发热是正气回来抗争的结果。恶寒提示表寒未解。
 - 
胸胁苦满——满,是指自觉胀;苦满,是持续性很胀,很难受。胸胁是少阳病位。
 - 
默默不欲饮食——三焦气滞。少阳胆火游行三焦,内通包络,火郁不达,故默默;默默是情绪问题,低着头不吱声,不理人,肝胆之气不舒,情志被郁;不想吃饭,不搭理人,连发脾气的力气都没有,脾胃气虚。
 - 
心烦喜呕——火被郁,火扰心神则心烦;喜呕,想呕,但是吐不出,吐出来会舒服一些。水饮不是在胃,是在焦膜,所以想呕呕不出。
 
③小柴胡汤证的主症:口苦;胸胁苦满。
冯世伦指出少阳病可以用排除法来辨识,阳证排除了表证和里证的,就剩下半表半里的少阳证了。
06 小柴胡汤的三禁
《伤寒论》第 264 条:“少阳中风,两耳无所闻, 目赤,胸中满而烦者,不 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
第 265 条:“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 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
少阳病有汗、吐、下三禁,如果少阳病有兼证的时候就没有这个限制了。比如少阳病兼有太阳病或阳明病,在使用和解法的同时,可以随证使用汗法、下法、吐法、利小便法。
常见的少阳病兼太阳病,有小柴胡汤合用桂枝汤。小柴胡汤还经常合用麻黄汤、葛根汤、九味羌活汤。
07 但见一证便是
《伤寒论》第101条:“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
①“但见一证便是”,强调的是证而不是症,不是见到一个典型症状就可以断为小柴胡汤证。还有小柴胡汤证的“但见一证便是”是针对外感风寒的病变范围而言;不适合内伤杂病。
②比如伤寒发热,太阳病是寒热并作,阳明病是但热不寒,少阳病是往来寒热;外感病见到往来寒热,很难有其他的可能,可以用“但见一证便是”断为少阳病。
③比如伤寒身痛,太阳病是发热、骨节痛,身疼痛;阳明病出现疼痛好像不多,可以出现身上痒;少阴的表证可以头空痛;太阴病,酸痛、疲劳很突出;厥阴病是疼热;“胸胁苦满”可以用“但见一证便是”断为少阳病。
08 柴胡劫肝阴
①“柴胡劫肝阴”,出自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叶天士在临证中发现,对于部分温热病邪在少阳,使用柴胡,尤其是较大剂量的柴胡,有增热伤阴之弊,于是提出了“柴胡劫肝阴”之说。
②叶天士临证中发现以青蒿代柴胡,既能透邪外出,又无增热伤阴之弊。柴胡和青蒿都入少阳,只不过从刚柔的角度来说,柴胡刚,青蒿柔。
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指出:“青蒿较柴胡力软,且芳香逐秽、开络之功则较柴胡有独胜。”
③南岛老师解释, “柴胡劫肝阴”,主要是用量的问题,柴胡是风药,比较燥,用得多可能会损耗肝阴。但“有故无殒”,有柴胡证的时候,用柴胡就没问题;但如果无故滥用,那么就对肝有损害。
“有故无殒”还比如黄连苦寒败胃,但有胃热的时候,就得用。
09 柴胡的用量
①小柴胡汤治疗发热,柴胡通常用9-24克,据陈修园考证,小柴胡汤里面的柴胡用量,12克或24克就够了。
②高老师使用小柴胡汤治疗新感少阳病,如无宿病,常用柴胡12g,通常不用人参。如用小柴胡汤治疗内伤病,柴胡通常使用9g,或6g,都能保证疗效。
需要注意的是,黄芩的剂量不要超过柴胡的量。柴胡是升散的,黄芩是苦泻的,如果黄芩的剂量大于柴胡的剂量,汗就出不来了。
知识点:在一张方剂中,药物的相对剂量的意义远大于绝对剂量。用柴胡举例:
- 
单用柴胡12g——也许能发汗;
 - 
柴胡12g+人参12g——则绝不可能发汗。
 - 
柴胡12g+甘草3g——也许能出汗;
 - 
柴胡12g+甘草12g——则出不了汗。
 - 
单用柴胡100g,——也许能让病人大汗淋漓,耗气伤津;
 - 
柴胡100g+人参30g,就不至于大汗淋漓,不会耗气伤津。
 
10 柴胡汤中的人参
①人参功效:人参具有“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之功,有“久服轻身延年”之效。后世多将人参用作补气养身之品,认为其有固脱救急之用。
②小柴胡汤能否去掉人参?
有是证用是方,同样是否用人参,取决于患者是否有气虚。
小柴胡汤治疗劳复病的时候,久病气虚,必用人参这味药必须要用,但是,如果是伤寒少阳证初起,正气不衰,用小柴胡汤,人参就可以去掉。
③人参 vs 苍术
清代著名医家黄元御解读人参、甘草有使邪“不入于太阴”之功,李东垣说苍术有“下安太阴”之功,用人参、甘草和用苍术有什么区别?
人参和甘草属于静药,功效在于补;苍术属于动药,功效在于运;小柴胡汤证,见“舌上白苔”者,说明邪聚在内,可不用人参、 炙甘草,用生苍术,取效佳。
11 小柴胡汤治疗咳嗽
①《伤寒论》96条: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治疗小柴胡汤证往来寒热伴咳嗽: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
小柴胡汤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和干姜,组方是:柴胡、黄芩、半夏、炙甘草、干姜、五味子。止咳组合是干姜、五味子,没有细辛。
②小柴胡汤可治疗由水津不布、夹有郁火所致之咳嗽,唐容川:五脏六腑皆有咳嗽,而无不聚于胃关于肺,上条分肺胃治已详。兹有一方,可以统治肺胃者,则莫如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可通三焦,布水津,散郁火、升清降浊;有恢复人体气机升清降浊的作用。
③小柴胡汤可治久咳不已的三焦咳,是咳嗽收尾方。三焦水津不布,可以成饮,可以成痰,有一部分痰饮咳嗽,可以用小柴胡汤加减,南岛老师的经验:四味小柴胡合姜辛味是好用的治疗咳嗽收尾方。
组方:柴胡、黄芩、法夏、炙甘草、干姜、细辛、五味子。
12 小柴胡汤治饮
饮是三焦病,所以可以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伤寒论》第96条,小柴胡汤方后有加减法:
- 
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楼实——饮停胸中;
 - 
若渴——去半夏,加人参、栝楼根——饮停而渴;
 - 
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饮停腹中;
 - 
若胁下痞硬——去大枣,加牡蛎——饮停胁下;
 - 
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饮停心下、下焦;
 - 
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饮郁阳气;
 - 
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干姜——水气射肺。
 
小柴胡汤加减治饮都围绕着“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气因和”来进行,核心是调畅气机,让停饮运转起来,从肺从小便排出。
13 小柴胡汤证的或然证
①或渴:
- 
火热伤津液,口渴、能饮;
 - 
水饮内停,不能敷布上承于口腔,口渴、不能饮;
 - 
水饮跟郁火相结,水饮不敷布不上承于口,口渴、不能饮。
 
②或腹中痛:水湿趋下,火热往下迫,腹中痛,大便不畅。
③或胁下痞硬:三焦往往手足经同病,膲膜波及到胆,比如胆囊炎会表现为胁下痞硬痛。
④或心下悸:水气凌心,水停心下,心悸。饮邪是阴邪,压抑了辛阳的敷布甚至会觉得背上冷。
⑤小便不利:水饮内停。
⑥或不渴:水饮结得不厉害,还能动,还能敷布一点到口腔,则不渴。
⑦或身有微热:水饮、寒邪轻度郁了膲膜的阳气,阴阳相争会有微热。
⑧或咳:水气射肺。
理中汤
01 理中汤的出处
理中丸出自《伤寒论》中的霍乱病篇,是太阴病的主方。
《伤寒论》第273条: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若下之,必胸下结痛。
《伤寒论》第277条: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
太阴病里证是以腹满、腹泻、腹痛、呕吐、纳差、口不渴等为主症的一类病变,其主要病机为里有寒邪,治疗当用温法,主方可选用“四逆辈”。
02 理中丸方解
【组成】人参,干姜,炙甘草,白术各三两
①君药是人参还是干姜?
李东垣:“干姜辛热,于土中泻水,以为主也”;
《中国医药汇海·方剂部》:方中以干姜为主,为暖胃之要药;佐白术健胃去停饮,人参补中气,甘草以缓急迫。
《伤寒论》“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治“寒”用“温”,当是以温中祛寒的干姜为君。
也有不同观点,成无己:人参为君,白术为臣,甘草为佐,干姜为使。
毕竟理中汤用于治疗虚寒,正气虚甚时,人参也可以为君,寒邪重时,自然干姜为君。
- 
干姜为君药的时候,理中丸多用在有寒邪的急病,治疗急症、外感病,须在一定时间内频服、多服直至腹中热疗效始显。
 - 
人参为君多数情况属于内伤病缓病;则须小剂缓图,不可追求“腹中热”。如果我们追求短时间内服药让肚子热,那就容易从内伤虚寒转成内伤实热。
 
②临证证如何把握人参和干姜的量。
如以干姜为君,方中干姜用量不一定独大;而以人参为君,干姜用量一定宜小,至少不可以与人参等量。
③理中汤用人参还是党参 ?
- 
党参与人参都能补益肺脾之气;
 - 
党参有一定的补血作用,而人参没有;人参有补元气的作用,而党参没有。
 - 
从药物刚柔之性来讲,人参刚而党参柔,太子参则更柔。
 - 
人参“补五藏,安精神 ”,理中汤中人参“主治肠胃中冷 ”,当是取效关键之一,是党参、太子参无法代替的。
 
④理中丸方中的甘草
- 
《汤液本草》中指出:“或问:附子理中、调胃承气皆用甘草者,如何是调和之意?答曰:附子理中用甘草,恐其僭上也;调胃承气用甘草,恐其速下也,二药用之非和也,皆缓也。”
 
理中汤用甘草,是担心温补的药上冲或者上逆,起到防止上火的作用。理中汤的主药作用是温补,所以甘草是不可以轻易减去的。
- 
什么时候不用甘草呢?
 
当病人有寒湿时,要先袪寒湿,先不用补,袪寒湿就要先用流通的药,甘草不利于流通,不利于祛寒湿。去掉守药之人参、甘草,保留白术、干姜祛寒湿,再加通药之附子、茯苓而成,变成术附姜苓汤,由温补虚寒变为温化寒湿。
术附姜苓汤=理中汤 – 人参、甘草(补虚之守药)+ 附子、茯苓(祛寒湿之通药)
03 四逆背有哪些方?
什么是四逆背方?四逆背指的是治疗四肢不温或手足逆冷等阳气不足、寒邪内侵的方剂。简单说方中有干姜、白术、炙甘草的方子。
- 
理中汤:人参、干姜、白术、炙甘草。
 - 
四逆汤:炙甘草二两,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
 - 
通脉四逆汤:炙甘草二两,干姜三两,附子大者一枚。
 - 
四逆加人参汤:炙甘草二两,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人参五钱。
 - 
通脉加猪胆汁汤:炙甘草二两,干姜三或四两,附子一枚,猪胆汁半合。
 - 
茯苓四逆汤:炙甘草二两,干姜一两半,生附子一枚,人参一两,茯苓四两。
 - 
当归四逆汤:当归三两,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细辛三两,炙甘草二两,通草二两,大枣二十五枚。
 - 
四逆散:炙甘草、枳实、柴胡、芍药,各十分。
 
所以附子理中丸是四逆背,理中汤还差附子,当归四逆汤也不是四逆背的,虽然方名中有四逆两字。四逆散就更不是四逆背的方了。
04 太阴病的病机
太阴病的病机关键在于寒邪,治疗当用温法。寒邪可分为实寒和虚寒。
①实寒:邪气实,正气虚。“黄帝问曰:何谓虚实?岐伯对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②虚寒,邪气实,并没有虚寒之邪,虚寒是是虚与寒的组合,虚指正气虚,寒指寒邪,寒邪仍然属实。
③治疗虚寒,正虚当补,寒实当温。正如理中丸方中,人参治虚,干姜治寒,合而为方治疗虚寒。
④治疗太阴病的关键在于祛寒。应该注意,早用和过用补药都有留邪之弊。
05 理中丸功在止吐泻
《伤寒论》第386条:“霍乱,头痛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伤寒论》第387条:“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
①上吐下泻而又见头痛、发热、身疼痛,属表里同病。若“热多”,即里虚寒不甚,可表里同治,用五苓散方。若“寒多”,即里虚寒较甚,则宜治里为急,先用理中丸,待吐利止后再用桂枝汤解外。
②霍乱,即通常所说的突发上吐下泻。治疗当祛其浊气,浊气去则清气升,吐泻自止。倘若里虚较甚,又当治虚固本为急。
06 理中丸VS五积散
五积散:白芷、枳壳、麻黄、苍术、干姜、桔梗、厚朴、甘草、茯苓、当归、肉桂、川芎、芍药、半夏、陈皮。
【主治】主治外感风寒,内伤生冷引起的寒、湿、气、血、痰五积之证,治疗的是表里上下的寒湿证。
理中丸:人参、干姜、白术、炙甘草。
【主治】中焦虚寒证。
①两方相同处:都为治寒之方。
②两方相异处:理中丸治疗虚寒证,五积散治疗实寒证。
07 理中丸VS理中汤
①张仲景说丸“不及汤”,但治疗霍乱,丸剂有取用方便、宜于救急之特点。
②若用于治疗内伤病之久病者,则汤剂又不及丸剂。
08 理中丸类方
以下是鲍老师总结的理中汤类方:
- 
理中丸:人参、白术、干姜、炙甘草;
 - 
理中汤 + 桂枝 =桂枝人参汤——治表里皆寒而下利;
 - 
理中汤 – 白术、人参+苍术、厚朴、陈皮=平胃散方加干姜——治中焦寒湿证;
 - 
理中丸 – 干姜 + 茯苓=四君子汤——治中焦脾气虚;
 - 
理中丸 + 茯苓 = 五君子煎——治脾胃虚寒,心悸,呕吐泄泻而兼湿;
 - 
理中丸 + 附子 = 附子理中丸——治脾胃虚寒基础上有四逆;
 - 
理中丸 +黄连+茯苓=连理汤——治脾胃虚寒而又挟肠热,泄泻。
 
09 理中汤证预后
《伤寒论》第278条:“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
《伤寒论》第278条:“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
①下利日十余行,下利是脾阳来复,排泄病体中停积之腐秽的表现,待腐秽排尽,下利自止。
②治疗太阴病,贵在“实脾”,“实脾”贵在运脾。
③临床上,药后腹泻需要观察。
- 
如果患者精神不减,纳食不减,甚至腹泻后纳食有增、精神轻爽,往往是“脾家实,腐秽去”的表现,可继续服药;
 - 
如精神不振,纳食不香,脘腹不适,且腹泻随进药持续加重,则往往是用药有误,须立即停药、更方。
 
好了,今天就到这里吧。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ybx8.cn/?p=59768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