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仅供学习、参考,不能替代医嘱和处方。文中所属配伍和方剂,必须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切勿盲目尝试。)
本文理论依据:《中医方剂学》、《中医内科学》
你好,我是中医师,文君然。
常常有人问我,学习中医,到底需要背诵多少方子。
我的回答是,中医方剂学教科书里的方子,都背会,足够。
而且,教科书中的方子里,也有主次之分。咱们挑具备代表性的,做到活学活用,就基本可以了。
其他,无非是巧妙加减,随机应变。
比如说咱今天要讲的这个八珍汤,就是必须活学活用的重点方子。把它搞透了,关于补气血这个问题,我们就十拿九稳了。
来吧,还是看一个典型的案例。
话说有一个女子,当时已经年过七旬。初诊时间,为2007年的冬天。
怎么回事呢?她大概在5年前,就开始出现胸闷痛的症状。老太太不爱去医院,就这样挺了四年。
等到了一年前的时候,老人家有些挺不住了,自觉症状加重,这才到医院看。很快,确诊为冠心病,赶紧用药控制。
别说,吃上药这一年,病情确实稳定很多。但是在最近这一周,老太太明显感觉不对劲了——从前的西药不管用了,自己只要一动弹,哪怕是缓缓上下楼,都会出现胸闷痛的感觉,最长持续十分钟,最短也得两三分钟。虽然含服速效救心丸可以缓解,但是挡不住每天发作三四次之多。到就诊之前,老太太几乎就不敢动弹了,生怕自己走两步就背过气去。
无奈之下,家人带她看中医治疗。
刻诊,患者乏力、气短,脉象沉细而弱,苔薄白,舌质略呈淡紫色。
了解到这些以后,医家提笔书方一首。但见:
川芎、白术、当归各15克,白芍、茯苓、枳壳各12克,熟地、党参各18克,炙甘草8克,红花10克。所有这些,水煎服。每日一剂。为增效力,可以用黄酒少量调服其中。
结果如何?患者服用三剂以后,胸前闷痛之感明显减轻。服用到十二剂,胸前不适感基本消失。此后再投五剂来巩固。整个服药期间,从前惯用的西药不变。
这就是医案的基本经过。它最初刊载于2013年的《新疆中医药》上。
来吧,咱们梳理一下。
这个患者的问题,西医诊断十分明确,就是冠心病、心绞痛。
中医,把这个病称为胸痹。胸痹里面,还有一个病叫做“真心痛”。真心痛是啥?基本相当于心肌梗死。医案里患者的情况,谈不上真心痛,所以是一般意义上的胸痹。
胸痹怎么来的呢?原因多了。医案里患者,主要在于“虚”和“瘀”两个字。
所谓虚,是气血虚。此人乏力、气短,脉象沉细而弱,这是明显的气血不足。
所谓瘀,指的是血瘀兼气滞。患者舌呈淡紫色,可见是气滞血瘀。
在这里,我们得重视气血不足和气滞血瘀之间的关系。它们的出现,常常是“捆绑”在一起的。气不足,走不动,就容易气滞。气滞,不能帅血,于是血瘀。血瘀阻滞,影响新血化生,这就加重血虚。血虚不载气而行,于是气滞更重……你看看,这个循环化没完没了。
当然,一旦这个恶性循环出现在心胸部位,那患者一定频频作痛。血瘀会疼,气滞也会疼,于是,疼就成了绕不开的症状。
那这个时候怎么办?就得补气血,行气化瘀。
在这方面,医案里的方子可以说做得全面又精简。再来看:
川芎、白术、当归各15克,白芍、茯苓、枳壳各12克,熟地、党参各18克,炙甘草8克,红花10克。
其中,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用于补气。川芎、当归、白芍、熟地,用于补血行血。
在这个基础上,红花10克配合川芎,用于活血化瘀,枳壳12克,用于行气,改善气滞。
其中,党参、白术、茯苓、炙甘草、熟地、当归、白芍、川芎的搭配,就是我们人人都熟悉的八珍汤。所以,这是八珍汤简单加味,治疗常见冠心病、心绞痛的例子。
在这里,我想和你说说,八珍汤这方子的好处。
首先,它周正平和。说白了,只要对症,怎么用都吃不坏。无论是老百姓自己,还是中医师遣方,用起来基本绝对安全。
其次,它更像一个数学公式,把补气和补血两方面应该遵循的原则问题,都涵盖进去了。比如说,补气以健脾为主,补血以填精为要。补血兼行血,补气又利湿。作为中医人来说,它用起来就无后顾之忧。
再次,也就是最重要的,即适用范围广泛。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脾运化之能下降,肾精愈发不足。两者皆是气血生长的重要条件。在这个背景下,有太多人到一定年龄后,就出现气血不足的问题。老年人可以这样,中年人亦如此。气血不足,引发的问题多种多样,比如老年便秘、脱发、闭经、帕金森、老年性痴呆等等。以八珍汤为底子,适当加减,就可以应对多种不同的疾病。当然,其病根儿,都是气血两虚。
所以,从中医科普的角度,我觉得,咱中国人应该人人都知道八珍汤,人人会用八珍汤。这个方子,存在我们的脑海中,是有用的。为人儿女者,尤应如此。
好了。这个事儿,我就和你聊这么多。文老师感谢你的阅读。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ybx8.cn/?p=59574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