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疝气多由下焦寒,这个中成药散寒行气,消肿止痛,肿物回纳不是非要手术
2025
10-22

疝气多由下焦寒,这个中成药散寒行气,消肿止痛,肿物回纳不是非要手术

有些人每当久站或劳累时,腹股沟处总有个“小包”悄悄溜出来,伴随着隐隐作痛,让人坐立不安。这可能就是俗称的“疝气”,男女老少皆可得。疝是指人体内的某个脏器或组织,离开其正常的解剖学部位,通过先天或后天形成的薄弱点、缺损、孔隙进入到其他部位,俗称为疝气。

中医看来“下焦寒凝,气滞不行”是很重要的一个病机啊,这类疝气也叫“寒疝”。中医将人体分为上、中、下三焦,下焦相当于我们的下腹部,主管水液排泄和生殖功能。这里本应是温煦之地,但当阳气不足时,就成了寒邪最易侵袭的部位。

想象一下:人体的阳气就像家里的供暖系统,下焦就是离锅炉最远的房间。当供暖不足时,这个房间最先变冷,管道里的水液容易凝结,门窗(经络)也会收缩,气血运行不畅。这就是中医所说的“下焦寒凝”状态。

在这种环境下,腹内压力稍一增高(如咳嗽、用力),组织就容易从薄弱处突出,形成疝气。如同冬天水管冻结膨胀,管道连接处最容易爆裂一样。

今天介绍的中成药茴香橘核丸就能直捣寒巢,温暖下焦!

茴香橘核丸:小茴香(盐炒)、八角茴香、橘核(盐炒)、荔枝核、补骨脂(盐炒)、肉桂、川楝子、延胡索(醋制)、莪术(醋制)、木香、香附(醋制)、青皮(醋炒)、昆布、槟榔、乳香(制)、桃仁、穿山甲(制)。

方中的盐炒小茴香、八角茴香和肉桂,就像是团队里的“暖男天团”。小茴香辛温散寒,理气止痛,《本草纲目》称其“温中散寒,治疝气”;八角茴香不仅炖肉香,更是“疝气专科户”;肉桂则如冬日阳光,温补肾阳,驱散阴寒。盐炒后更引药性下行,精准直达下焦。

橘核、荔枝核专治疝痛,堪称“睾丸专属管家”;川楝子、延胡索(醋制)组成经典止痛搭档;木香、醋香附、醋青皮三兄弟理顺一身之气。它们像经验丰富的交通指挥,疏散因寒而堵的气血,让经络恢复畅通。

寒凝日久必成瘀。莪术破气行血,桃仁活血化瘀,制乳香活血定痛,制穿山甲(现代已用水牛角或皂角刺替代)擅长通经散结。它们像拆迁队,瓦解长期形成的瘀结肿块。再加昆布软坚散结,槟榔行气利水,共同清扫战场。

盐补骨脂温补肾阳,固本培元,像给下焦加装“地暖”,从根源杜绝寒气再生。

这个组方充分体现了中医“君臣佐使”的配伍智慧:既有直接温阳散寒的猛将,又有行气活血的参谋,还有祛湿化痰的后勤支持,共同完成驱散下焦寒邪、恢复气机通畅的任务。

从经络学角度看,疝气主要与肝经密切相关。足厥阴肝经“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正好经过疝气发生的部位。肝经寒凝气滞,就会在这些循行部位出现结块和疼痛。

茴香橘核丸中的多数药物都归肝经,相当于专门修复肝经这条“暖气管道”的技术团队。它们温通肝经,散寒行气,恢复经络的正常功能。

预防和辅助治疗疝气,除了药物治疗,生活调养也很重要:

腹部保暖:睡前可用热水袋温敷小腹,相当于给下焦“局部供暖”。

饮食忌生冷:少食冰淇淋、冷饮等寒凉之物,多食温性食物如生姜、羊肉。

避免过度用力:保持大便通畅,减少重体力劳动。

练习提肛运动:增强盆底肌肉力量,相当于加固“薄弱环节”。

中医治病就是这样,善于从整体着眼,找出根本原因。下焦寒凝导致的疝气,不是简单地把突出物推回去或手术修补,而是要通过温阳散寒、行气活血的方法,改变体内的“寒冷环境”,恢复人体自身的修复能力。

这就像冬天水管冻住了,我们不是急着换水管,而是先提高室温,让冰自然融化,水管自然恢复通畅。茴香橘核丸就是这样一个提高人体“室温”、融化寒冰的智慧方剂,历经数百年临床验证,至今仍在为无数患者解除难言之痛。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