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讲 六经病方证对应的原理及方剂
【课程开场与学习要求】
又到7 点了!这是咱们第一阶基础中医课,也可以说是基础《伤寒论》课,或者经方生活化课程的最后一课。今晚讲完,这一阶段就告一段落。课后,我对群里所有热爱中医、认真听课的同学提个要求:咱们大概停课20 来天,计划在三月底四月初开展二阶课程。在这段时间里,大家一定要系统回顾之前的课程内容,好好反刍消化。
【“863210” 数字记忆法回顾】
管老师昨天给大家总结的“863210” 中:
“8” 讲的是表里、寒热、阴阳、虚实;
“6” 讲的是六个六,即六病、六经、六证、六脉、六方、六法;
“3” 讲的是三阴、三阳,以及表、里、半表半里,还体现了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中三既有阴的性质,也有阳的性质;
“2” 讲的是阴阳的概念,以及治病必求于本的概念;
“1” 指的是一张方;
“0” 就是整个用药灵不灵。
在梳理的过程当中,大家始终要记住管老师讲的最最重要的点,那就是一把钥匙和一把锁的问题。六个经就相当于六把锁,锁住了六个病证。比如太阳病的一把锁,锁的病证是“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打开太阳病这把锁的钥匙就是桂枝汤、麻黄汤。我们一定要知道这把锁对应的是什么样的病,这把钥匙开这把锁,这把钥匙的形状又是什么样的。
【课程核心内容-方证对应原理】
像桂枝汤,我们要知道它是怎么组成的,由哪几味药组成,为什么能解决相关问题。方和证要相应,所谓的证就是桂枝汤的证,桂枝汤的证就等同于太阳表虚证。只有相等同,才能方证相应,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能不能打开?一定能打开。灵不灵?就是看这把钥匙对这一把锁对得准不准,这种对应是唯一的、单一的。本着这个原理,今晚最后一堂课,管老师讲的是一个一个方,以及这一个一个方的方证。讲桂枝汤,就是讲桂枝汤的方证。桂枝汤可以治疗太阳表虚证,说明桂枝汤的方证就跟太阳表虚证应该是等同的,或者是高度吻合的。
【太阳病详解-桂枝汤与麻黄汤】
先讲太阳病的两把钥匙,一把钥匙是桂枝汤,一把钥匙是麻黄汤。
先讲桂枝汤,大家回忆一下,桂枝汤是太阳病当中治疗太阳表虚证的。太阳表虚证的症状,有“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张仲景写得很有文学化语言,这句话告诉我们桂枝汤证主要是治疗太阳病的表虚证,表现为脉浮缓,有汗出,恶风,发热,鼻鸣干呕(干呕就是恶心,鼻鸣就是鼻子塞住、感冒不通气的意思),实际上这治的是一个虚人感冒。
第一,我们要掌握桂枝汤的药物组成。桂枝汤一共由五味药组成,其中最重要的两味药,一个是桂枝,一个叫芍药。除此以外还有生姜、大枣,最后一味是甘草,甘草总的起调和作用。桂枝汤这五味药两两相对,桂枝对芍药,生姜对大枣。桂枝的“小跟班” 是谁?那就是生姜。芍药的 “小跟班” 是谁?那是大枣。这两组药,再加上甘草来调和,这就是桂枝汤的药物组成。
第二,要掌握桂枝汤五味药的剂量。《伤寒论》原文的剂量是这么写的:桂枝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12 枚,一共五味药。我们学经方一定要记得,经方的量不能随意变更,一变更,药效就会发生重大改变。这一点咱们要向日本人学,日本人称经方为汉方,他们对汉方的尊重和尊敬,就相当于中国人尊敬菩萨一样,不敢讲一句废话,不敢讲一个妄语。
我教大家一个技巧,今后学经方的时候,一定要记住药之间的比例关系。桂枝汤的比例是这样的:桂枝三两,生姜三两;芍药三两,甘草二两,大枣12 枚,就是 3 :3 :3 :2 :12。3 个 3加 1 个 2,最后是 12 枚大枣 。一定要记住大枣 12 枚,这已经不少了。
千万记住,张仲景当时所见到的枣子绝对不是现在的枣子,一定是纯天然的枣子。当时汉代的疆域不大,他所讲的枣子应该是河北沧州的枣子,是小枣、金丝枣,所以要用12 枚。那时候没有嫁接,没有人工种植,没有生物合成、生化这些技术,张仲景说的枣子肯定不是现在的新疆大枣,现在的新疆大枣一个一个大得比桃子还大。如果有那种大枣,张仲景要用新疆枣子的话,估计用一枚就够了。现在开桂枝汤,我们都希望大家用河南枣,还有山东枣,要用小枣,千万不要用大枣,因为大枣多是人工种植的。枣子如果都是假的了,怎么再去保证桂枝、芍药是真的呢?
管老师把古代和现代剂量关系跟大家讲个大概情况。以前把一两当三克多算,现在药的疗效差,人工种植的多,我们提高一点量,把一两当5 克算,三两就相当于 15 克。桂枝汤的一般用量就是桂枝 15 克,芍药 15 克,生姜 15 克,甘草 10 克,大枣 12 枚(大约可换算成 20 克)。
【桂枝汤详解- 方剂历史与地位】
桂枝汤是伤寒第一方,有史以来的千古第一方。这一张方子传说是商代大臣伊尹发明的。伊尹是一个非常高明的厨师,他总结了华夏民族运用本草治病的经验,利用烹调技术创制了很多方子。《伤寒论》很多方子绝大多数出自伊尹之手。《伤寒论》前面有一本书叫《伊尹汤方》,书现在不在了,据说张仲景很多方子是出自《伊尹汤方》中的方子,而《伊尹汤方》的方子又出自厨师之手,桂枝汤就是伊尹的一个代表方。桂枝汤用当时的香辛料和调味料调和而成。
桂枝汤是辛香甘甜,既适口又能调体治病。桂枝汤已经流传了不知多少年,也不知多少代,也不知道多少人服过了。如果从商代王家里开始用,那么从夏商周就开始流传了,这方子那就不是1800 年、2000 年、3000 年的事了,而是有几千年历史了。这方子流传到现在,是一个久经时间考验的经典良方。中医也称桂枝汤为全方之首、全方之冠。凡学习中医的人,没有哪一个不是从桂枝汤入门的。
这么高级的一张方子,用起来也非常简单。古代桂枝不是现在的桂枝,讲的是肉桂,就是现在家里烧红烧肉用的桂皮,是野生的、好的桂皮。芍药也是调味料,是酸性的调味料。生姜、大枣、甘草更是调味料。
【桂枝汤详解-方证概念与现代应用】
有人说桂枝汤是几千年的古方,还能用来治疗现代疾病吗?回答是肯定的,这就需要进一步来说明什么是方证了。方证可以看作由症状和体征所组成的一个诊断单元。方证所反映的是人体在与疾病做斗争过程当中的整体反应状态。桂枝汤治病的所有反应状态,所有的症状和体征合在一道就叫桂枝汤证。
桂枝汤证实际上是中国人民长期生活实践中,观察、总结出来的几百种疾病反应模式中的一种。几万年以来,尽管疾病病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人类基因没有变化,人体在与疾病斗争过程中的反应方式没有变化。按照前人发现的这些方证,给予相应的方药,疗效依然明显。清代医学家徐灵胎说:“方是治病有定,而病之变迁无定,知其一定之治,随其病之千变万化而应用不爽。”这句话意思是以不变应万变。你掌握桂枝汤的组成,再掌握桂枝汤的方证,只要有类似的方证,你就用桂枝汤,疗效仍旧非常好。这就是为什么管老师教大家学中医,首先要从《伤寒论》入手,《伤寒论》介绍的 113 方子就如同你家祖传的单方。大家要知道,学中医不容易,家里没有家传很难学成,光从中医药大学出来,不一定能成为一个好中医。也别忘了,中华民族有个共同的老祖宗,叫张仲景,他传下来的方子就是你家的家传秘方,113 首方子虽然公开了,但绝大多数人还是把《伤寒论》放在一边,看都不看。你把这些方子当成爷爷传给你的秘方、单方,研究透了,用起来疗效是杠杠的,是非常有效、不容置疑的。
【桂枝汤详解- 重要性与常用搭配】
我今天会把桂枝汤多讲一点,今后你就用桂枝汤去治病吧。管老师最后会跟大家讲,伤寒学完了以后,实际上有三张方子最重要。有事没事用桂枝汤;心情不开心就喝小柴胡汤;身体虚弱,状态不好,想提高正气、阳气,就用四逆汤。这三张方子,大家可以经常使用。
【桂枝汤详解- 方证具体表现】
【症状表现】
下面讲桂枝汤的方证。桂枝汤的方证,首先是自汗、恶风、发热或者自觉发热,说白了就是自我感觉有热。有些人生病的时候,会感觉到浑身滚烫,晚上睡觉的时候,手要放在外面,腿要放在外面,哪怕天气还不是很热,被子盖得也不厚,这就叫自觉有热感。注意啊,桂枝汤治疗的是有热感的人。同时,伴随着怕冷怕风,而且有汗出,这里的汗是自汗,不是盗汗。这是桂枝汤治疗的第一组症状:自汗、恶风、发热,或者自觉有热感。
【脉象特征】
第二个是脉象特征,表现为脉浮,脉缓。要是一摸就能摸到脉,而且脉大但没有力,也算;摸到脉比较弱,一摸就摸到,脉浮而弱,也算。像浮弱、浮缓、脉大无力,软绵绵的这些都符合。按照万物类象,桂枝汤治疗的是在表的虚证,虚证的脉一定是无力的、弱的、缓的、慢的,而且一定是一摸就能摸到。浮是太阳表证的主要特征,缓、弱、慢、无力都算虚,大家记住这点就行。中医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是比较模糊的,没有确定固定的标准。按照刚才讲的,脉浮、脉缓、脉弱、脉无力,都属于桂枝汤证。
大家想一想,今后的机器人诊脉能判断出表虚证来吗?脉浮它或许能诊出来,因为这有一个标准,一摸就能确定。但弱算不算?缓算不算?无力算不算?迟算不算?大而空算不算?飘起来算不算?这些都叫太阳表虚证。每个人对脉的感受不同,而机器人只有一种感受。跟它说太多,机器人就搞不懂了。目前比较流行的脉诊仪,我告诉大家,最终一定是失败的,毫无价值。这是一群不懂中医的人开发的产品,也不知道请哪个中医在做顾问。未来的Deepseek、AI 这一类机器人和大数据,在一定程度上看似对中医有冲击,但往深里讲,对中医一点冲击价值没有,相反对西医倒是有大的冲击。
【舌象特点】
桂枝汤证,一个是主证,第二个是脉证。现在中医看病不光看脉,还要看舌象,而且舌象比脉象还要精准,所以现代人一定要重视舌象。我把舌象补充进来。舌象也符合万物类象,桂枝汤治疗的是体质比较虚的人感冒,这类人舌质一定是淡红的,甚至可以说是暗淡的,也就是淡红暗淡,或者嫩红。舌苔是白色的,为什么是白色?因为白颜色代表寒,黄颜色代表热。而且病在表,所以一定是薄白苔,苔是薄白的。如果这人感冒了,舌淡红、嫩红,但苔厚腻,那就不是单纯表证的表现了,可能是在表证当中夹杂有太阴证的湿邪了。我这样讲可能有点复杂,本次课程讲的是大道至简,如果有不懂的地方大家先放一放。为什么让大家先放下?因为这些内容还没学到那个层面,通过一阶、二阶、三阶学习,大家就会知道,也会做鉴别诊断了。除此以外,太阳表虚证还有其他一些症状,比如鼻鸣、干呕,鼻子鼻塞不通,恶心干呕,这些也都算。因为受寒了,脾胃气上逆就会出现干呕的症状。
简单总结一下,桂枝汤这把钥匙对应的方证就是:自汗出,恶风发热,或者自觉有热感;脉象表现为脉浮、脉弱,脉缓、脉虚,或者脉大而无力;舌质淡红,舌暗淡,苔薄白。
所谓自汗,就是自动出汗,天气不炎热,也不运动,也没有吃任何发汗的药,但是出汗了。所谓恶风,就是对风过敏,在温暖的居室里,或者多穿点衣服,可以缓解。只要提到风,或者遇到电风扇,或者窗户开着有风,就不敢在风口下坐,这就叫恶风。发热是指自身的体温增高,或者体温不高,但有自我周身发热的感觉,这些都算。
【中医理论视角下的桂枝汤证】
从中医学的角度来说,桂枝汤是表虚证的典型表现。表是与里相对的,虚是与实相对的。表里说的是病位,病在身体躯壳的就为表。躯壳当中包括哪些呢?汗腺、皮肤及皮下组织、关节及整个上呼吸道的病变都属于表证。症状表现为发热、恶风寒、有汗出,这都叫表证,有汗出的又叫表虚证。
下面讲虚,虚指的是正气虚,也就是机体的抵抗力低下,生理功能减退,这就叫虚。实是代表邪气(病邪)的势力比较强盛,而自身的抵抗力也不弱,这种情况就叫实。虚,形象地说,就像大门开着,人们可以自由进出的这种状态,就是虚。
【桂枝汤的临床应用与治病原理】
桂枝汤证治疗的是太阳表虚证,也就是病在表的虚证,用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和大枣组成的桂枝汤来治疗。
我跟大家说说我临床看病的经验,只要是体质比较虚、汗出较多的患者,我都用桂枝汤。按照张仲景的说法,在古代,桂枝汤除了治疗感冒,还是给虚人滋补的方子。那时候,要是有人体虚需要调补,最没钱的就吃桂枝汤;稍微有点钱的,就吃黄芪桂枝汤;再富裕些的,张仲景会开薯蓣丸。在古代张仲景的方子里,这就算是很好的滋补方案了,最常见的滋补搭配也就是人参、甘草和大枣。
所以说,桂枝汤既能治表虚证,又能当作滋补药。像肿瘤后期体质虚弱的患者,汗多的人,都能用桂枝汤。表虚,就好比体表的大门敞开了,风邪就容易侵入人体,这种情况下,过敏性鼻炎、皮肤病(像荨麻疹)都可以用桂枝汤来治,还有发热性疾病,虚人感冒发烧,用桂枝汤也能退烧。一阶课程关于桂枝汤就讲到这儿,二阶课程我们还会深入讲桂枝汤。
【二阶课程内容预告】
管老师的二阶课程讲什么呢?一阶我们讲了伤寒的基本内容,二阶就深入讲《伤寒论》。《伤寒论》作为经方医学,重点就是讲方,全书讲的就是113 首方的临床使用,可以说就是这 113 首方子的使用说明书。
一阶课程我们学的是伤寒看病的大框架,把病分成六种,用六把“锁” 对应六个病证,再用六把 “钥匙” 来开。但其实《伤寒论》里的学问不止这些,这六把大钥匙打开大门后,里面还有 “小仓库”,“小仓库” 里的症状还得用 “小钥匙” 开。二阶课程重点就是细辨方证。一阶是初辨,把病归为六类给了六把钥匙,二阶就更细致。拿桂枝汤来说,会讲桂枝加附子汤证、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证、桂枝加黄芪汤证、桂枝加大黄汤证、桂枝加葛根汤证这些特殊情况。看着复杂,其实就是根据不同症状在桂枝汤基础上加减药物,为的就是用药更精准,毕竟伤寒治病有效,靠的就是精准。
可能有人担心听不懂,放心!管老师会换个角度,从经方生活化来讲,把113 首方子和生活联系起来,教大家在茶杯里、厨房里用经方。生病了,怎么用这些小经方来解决问题,这样一讲,经方就能走进大家的日常生活。
比如说“茶杯里的经方”,张仲景的很多经方用药精炼,两三味、三四味药的方子不少,都能用来泡茶。女性心烦焦虑,就用甘草、小麦、大枣煮水当茶喝(甘麦大枣汤);百合地黄汤(宜兴产的百合加干生地)能缓解女性焦虑;胃寒、胃虚寒,就用甘草干姜汤泡水喝。
“厨房里的经方” 就更多了,当归生姜羊肉汤、桂枝汤、黄芪桂枝五物汤、小建中汤,这些都能像烧菜一样做出来。二阶课程重点介绍这些,学完之后,大家辨方证、选方用药会更精准,经方也会更好用、更贴近生活。
【经方在妇科的应用】
为什么我对经方情有独钟?就拿中医妇科学来说,看着复杂,用张仲景的经方来治,其实没那么难。女性心情不好,跟肝有关,用四逆散就行;长黄褐斑,多是水虚血瘀,当归芍药散很合适,妇人腹痛也能用;宫寒就用温经汤;子宫肌瘤,桂枝茯苓丸效果好;虚胖水肿,选五苓散。再展开说,柴胡疏肝散、逍遥丸这些方子也都能从经方演化而来。掌握了这些方子,再根据实际情况做些加减,调理妇科问题就轻松多了。
【麻黄汤详解-方证与组成剂量】
下面讲麻黄汤,麻黄汤是治疗太阳表实证的,对应的方证是恶寒发热,头痛身痛,脉浮紧,无汗而喘。这明显就是重感冒症状,身上疼痛、不出汗还喘。和太阳表虚证(桂枝汤证)比起来,麻黄汤证突出特点就是恶寒明显、疼痛症状多,像头痛、身痛、腰痛、骨节痛,再加上无汗而喘。麻黄汤能治各种疼痛,关节痛、肩周炎用它也有效,本身就有止痛的功效。
【麻黄汤组成与剂量】
麻黄汤由四味药组成:麻黄、桂枝、杏仁和甘草。主药是麻黄,麻黄配桂枝,解表发汗;加上杏仁,就有了平喘的作用,杏仁、麻黄、甘草搭配,平喘效果很好。所以麻黄汤专治无汗而喘、身痛恶寒。
这几味药的比例关系是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甘草一两,记成“321” 就行。换算成现代剂量,麻黄 15 克,桂枝 10 克,甘草 5 克,再加上杏仁 15 克,这就是治疗太阳表实证的麻黄汤。
【阳明病详解-白虎汤及三承气汤】
下面讲阳明病,阳明病常用两个方子,一个白虎汤,一个承气汤。
【白虎汤详解-方证及组成剂量】
白虎汤主要治疗阳明实证、阳明经分证,典型症状可以概括为“四大”:“大汗出、口大渴、大热、脉象洪大。”只要出现身大热,汗大出,口大渴,脉象洪大的情况,就用白虎汤。
白虎汤由石膏、知母、甘草和粳米四味药组成,别小看这粳米,在方子里也是一味药。原方剂量是石膏一斤,知母六两,甘草二两,粳米六盒。换算成现在的剂量,一般是石膏50 克,知母 30 克,甘草 10 克,粳米 40 克,煮到米熟汤成,就可以服用了。
白虎汤证具体有哪些症状呢?大量出汗、高热,不怕冷反而怕热,口渴得厉害,烦躁不安,脉象洪大,口干舌燥,这些症状就对应着白虎汤证。简单来说,白虎汤四味药,专治“四大” 症状。
【阳明腑证与承气汤概述】
阳明证除了阳明经证,还有阳明腑证,主要用承气汤来治疗。阳明腑证的患者,体内既有热,又有热邪导致的大便闭结症状,一般表现为大热、腹胀满、腹痛,也就是痛、吐、胀加上高热。
【承气汤三方证辨析】
根据病情不同,承气汤有三种变化:
如果阳明里热亢盛,且胃中有明显实邪结聚,邪热与结聚都很重,就用大承气汤;要是阳明里热和肠胃实邪结聚相对较轻,就用小承气汤。大小承气汤对应的方证,一种是邪热重、结聚重,另一种是邪热轻、结聚轻。还有调胃承气汤,适用于阳明里热重,但肠胃实邪结聚程度比热邪轻,也就是肚子有结聚同时伴有发热的情况。
简单来说,热和大便闭结都严重的,用大承气汤;热和闭结都相对轻的,用小承气汤;热很重,但结聚没那么重的,就用调胃承气汤。
调胃承气汤能泻结聚,但更侧重于清热。大承气汤既泻邪热又泻结聚,热与结都重。小承气汤也能清邪热、泻结聚,只是力道比前两者轻。
【三方药物组成与剂量】
这三种承气汤的药力差异,和药物组成密切相关。
大承气汤由4 味药组成:大黄、芒硝、厚朴和枳实。大黄和芒硝负责攻下,大黄还能清热;厚朴与枳实可以行气导下。
小承气汤去掉了芒硝,只保留大黄、厚朴和枳实。少了芒硝,泻下作用减弱,药物剂量也有调整。大承气汤中,大黄用三两,厚朴半斤,枳实五枚;小承气汤里,大黄四两,厚朴减为二两,枳实只用两枚。大家记住,大承气汤和小承气汤的区别,不仅在于少了芒硝,厚朴与枳实的用量也减少了。
调胃承气汤用大黄、芒硝泻热攻下,但没有厚朴、枳实,所以泻下功能不如前两者,主要以清热为主。方中加了甘草来调和药性。
【临床应用与变通】
在经方里,这三个承气汤主要用于治疗内科急腹症和外科急症,比如肠梗阻就可能会用到大承气汤。但在我的临床实践中,用得最多的是小承气汤,因为现在大多数患者阳明里热和肠胃结聚的情况都比较轻。小承气汤常规用量是:大黄四两(按一两5 克算,即 20 克),厚朴二两(约 8 克),枳实 10 – 15 克。
有时候,我甚至会改变小承气汤的用药比例。小承气汤原本以大黄为主药,但我会把厚朴用到15 克,枳实 12 克,大黄减到 6 克,这样就变成了厚朴三物汤。厚朴三物汤主要治疗肠胀气、大便不通,不再以清热为主要目的。
此外,治疗老年性便秘、慢性便秘时,我会在小承气汤基础上,加玄参、火麻仁、紫菀、肉苁蓉等药材,大黄用量也会很轻,有时甚至只用5 克熟大黄,效果很不错。
【少阳病详解-小柴胡汤】
少阳病要用小柴胡汤治疗,对应着柴胡八证:“口苦,咽干,目眩,脉弦,胸胁苦满,往来寒热,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大家一定要记住这八个症状。
【小柴胡汤组成与剂量】
小柴胡汤由七味药组成,可以分成三组:柴胡配黄芩,半夏配生姜,再加人参、甘草、大枣三味补药。一般用量是:柴胡30 克,黄芩 15 克,半夏15克,人参通常换成党参15 克,甘草 15 克,生姜 15 克,大枣 12 枚(大约 20 克) 。记剂量的时候,大家可以记住 “五个三”,柴胡用量稍大,古代半斤是八两,按这个算柴胡可用 32 克,30 克也没问题,其余半夏、黄芩、党参、甘草、生姜都是三两。
【小柴胡汤临床应用】
小柴胡汤治疗感染发热性疾病的疗效特别好。在日本,小柴胡汤是治疗发热性疾病的首选药,不管什么原因引起的发烧、感冒都用它。在国内,很多人用小柴胡冲剂,但疗效有时比不上日本。这是因为日本严格遵循《伤寒论》的配方比例,而国内用药有时会随意更改配方比例,不尊重经方的用药规律。而且,我们还经常会根据实际情况添加其他药物。
【太阴病详解-理中汤】
讲完三阳病,我们来讲三阴病,首先说说太阴病的用方。太阴病主要是脾虚证、脾虚寒证、脾阳不足证,或是脾阳虚寒夹实的病证,典型表现为“太阴四证”: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记住这四点就能把握太阴病的病证特点。打开太阴病这把“锁” 的 “钥匙”,就是理中汤。
【理中汤详解】
“理中汤来温中阳,人参白术草干姜”,说的就是它的药物组成:人参三两、白术三两、干姜二两、甘草三两。换算成现代剂量,一般是党参15 克、白术 15 克、干姜 10 克、甘草 15 克 。理中汤专治太阴虚寒证。
跟大家分享下我临床用理中汤的经验。判断太阴证,我主要看这些症状:首先是腹胀、腹满,“满” 是腹部胀满,“胀” 是胀痛不适;其次有呕吐、下利的情况,下利表现为大便稀溏,但不是一直腹泻不止,只是大便次数增多;同时患者会食欲不振,心窝处有胀满、疼痛或不适感,按压感觉较硬;还有不少病人会口水增多,吐清涎,甚至晚上睡觉淌口水,这些都属于太阴脾虚证。
此外,太阴病患者通常喜欢温暖,胃部喜欢用生姜敷或拿热水捂,也就是胃寒喜温;精神会有些萎靡,口干但不想喝水,正所谓“自利不渴者属太阴”;虽然是里虚寒证,但寒并非全身性的,只是畏寒怕冷。有时候太阴病和少阴病不好区分,症状轻一些的,就归为太阴病。
看舌象也很关键,我带学生跟诊时,一眼就能分辨太阴舌和少阴舌。太阴病的舌象表现为舌质淡红,这是虚的表现;舌苔白,代表寒;舌苔厚腻、水滑,说明中焦水湿不运化,寒湿内停。对比一下,太阳表虚证(桂枝汤证)的舌苔是薄白一层,太阴病的舌苔则是白厚腻、白腻、白厚或水滑,这就是两者舌象的区别。想学习这些经验,多听我的课,无锡地区的同学还能预约跟诊,跟着看一个礼拜,就能分清太阴、少阴、阳明、太阳、少阳病了。
【少阴病详解-四逆汤】
下面讲讲少阴病的四个典型症状。少阴病的病证特点可以概括为:“无热恶寒,四肢厥冷,下利清谷,精神萎靡。”用《伤寒论》的原文说,就是“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主要反映肾阳虚衰、阳气鼓动无力、阴寒内盛的状态,治疗少阴病就得用温阳救逆的方子。
【四逆汤详解】
理中汤是温中焦,四逆汤则是温阳救逆。四逆汤对应的症状全是寒象,像四肢厥冷、畏寒怕冷、精神萎靡,脉象也是微细的,就好比数九寒天雨雪连绵,人体阳气微弱,急需“阳光” 温暖,而四逆汤就是这道 “阳光”。
《伤寒论》里有句话大家要记住:“少阴病,脉沉者,急温之,宜四逆汤。” 为什么要 “急温”?就是因为少阴病时人体阴寒太盛,阳气衰微。四逆汤由三味药组成:附子、干姜和甘草,原方剂量是附子一枚,干姜一两半,甘草二两,换算成现代剂量,一般是附子 15 克,干姜 10 克,甘草 10 克 。附子有毒性,一定要先煎,现在临床常用黑顺片、真附片,即便经过炮制,也得先煎 30 分钟到 1 小时。有些病人少阴虚寒证明显,没先煎就服用,会有舌头麻木、辣舌的感觉,他们觉得这是温补肾阳的好时机,但我还是建议大家,用附子一定要先煎,最好用炮附子、制附子等炮制过的药材。
这两年,受李可老先生影响,很多人开始大胆用附子,李可老先生临床常用50 – 60 克,我一般用到 30 克,在我坐诊的医院,开 30 克以上附子需要双签名,得我补签确认,这也说明附子药效虽好,但毒性也强。
再详细说说四逆汤证的表现。判断四逆汤证,脉象很关键,微弱、沉伏、细软的脉象都符合;同时必定有畏寒怕冷,而且少阴病的寒是从骨子里透出来的,会出现四肢厥冷,尤其膝盖以下冰凉;患者还会精神萎靡,总是昏昏欲睡;舌质淡、淡红或暗淡,舌体胖嫩,舌苔白腻、灰腻、干腻或白滑,出现这些症状,就可以考虑用四逆汤。简单来说,记住“无热畏寒,四肢厥冷,下利清谷,精神萎靡” 这四个关键点就行。
【厥阴病详解-乌梅丸】
最后讲讲厥阴病的用方。厥阴病的特点是寒热错杂、虚实夹杂,对应的经典方剂是乌梅丸。
【乌梅丸详解】
乌梅丸主治厥阴六大证:“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痛,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还有四肢厥冷。”《伤寒论》里说“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 手足逆冷者是也。”厥阴病就是寒热交织的病证,而乌梅丸就是打开这把“锁” 的 “钥匙”。
乌梅丸以乌梅为主药,药物可分三组:第一组黄连、黄柏清热;第二组肉桂、附子、干姜、川椒散寒;第三组人参、当归补虚。一般的用量是:乌梅20 克,黄连、黄柏各 5 克,肉桂 5 克,炮附子 5 克,干姜 5 克,川椒 5 克,党参 10 克,当归 5 克。
乌梅丸能治各种寒热错杂的厥阴病,像腹痛、呕吐、拉肚子、心烦、手足厥冷等症状同时出现,或者辨证为上热下寒、中焦堵塞,都能用乌梅丸。现在乌梅丸的应用范围更广,能止痛、止呕、止泻、除烦,还能治四肢冷,甚至可以用来治疗顽固性消渴(糖尿病)、难治性腹泻(慢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
我用乌梅丸时,会特别关注一个特征:如果疾病在寒热错杂、虚实错杂的同时,还在夜间发作,尤其是子时(晚上11 点 – 1 点)过后到丑时(1 点 – 3 点),这个时间段对应肝胆经当令,出现不适症状,往往就符合厥阴病特点,可以用乌梅丸。比如过敏性咳嗽、顽固性咳嗽,一到下半夜就咳得厉害,这种寒热夹杂的情况,用乌梅丸止咳就很合适;还有下半夜肚子痛、痛了就想拉肚子的难治性腹泻,也能用乌梅丸治疗。其实厥阴经主时是丑、寅、卯时,也就是下半夜到天亮这段时间,把握好这个时间段,对治疗厥阴病很关键。
【课程核心要点】
今晚讲的是方和证相应,大家听了以后会感到有点难。建议大家如果觉得乱的时候,一定守住管老师讲的最简单的“一把锁和一把钥匙” 的关系。这一把锁,锁的是关键的证,我讲的就是方证;那一把钥匙,指的是一张方。对于这一张方,重点是要了解它的药物组成和剂量关系,最好把我讲的现代计量经验打出来。大家遇到相关疾病,可以照方子来选药治疗。
【第一轮复习重点】
大家在复习的时候,重心一定要把握住。第一轮重点掌握的内容,管老师再给大家轻轻地总结一下。
首先要知道,《伤寒论》讲的六经是哪六经?三阴三阳嘛。六病讲的哪六病?三阴三阳病嘛。六证哪六证?三阴三阳证嘛。太阳证分太阳表虚证和太阳表实证,用方为桂枝汤证、麻黄汤证。阳明证当中分阳明经证和阳明腑证,可以写成白虎汤证和承气汤证。少阳证有小柴胡汤证。大家把管老师要求背的那些证,极简伤寒19 条一定要背。伤寒 19 条里古汉语的内容,有的讲的就是证。比方说,少阴证的代表证是什么?“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但不能光记这两句话,除了脉微细、但欲寐,还要知道无热恶寒、下利清谷、精神萎靡、肢体怕冷,这些都属于少阴病。厥阴病要记住,有热有寒,寒热夹杂。
大家要把六经、六病、六证、六法、六方、六脉一一记住。第一轮如果理解这么多就行了。第一轮需要大家掌握的,一是熟背19 条;二是掌握每一个方治疗的每一个证,证一定要背熟。有人问管老师到底背哪一个?背 19 条也行,背管老师给总结的也行,总之一定要背熟。
【代表性方剂学习】
下面,六大类方代表性方的药物组成,大家也要背熟,最好把药物的剂量都背下来。背不了剂量也没关系,至少要知道药物组成。比如,桂枝汤是五味药,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和大枣;小柴胡汤是柴胡、黄芩、半夏、生姜、参、草、枣;乌梅丸稍微复杂一点,它是《伤寒论》里比较难的方子,还有个大方叫薯蓣丸,药味比乌梅丸还要多一点。张仲景的方不算多,这两个方子药味较多,把它们弄明白就好。乌梅丸更好理解,乌梅为主体,下面一组治热的药,黄连和黄柏。因为是寒热错杂,热在上面用黄连和黄柏,寒在下面用肉桂、干姜、附子,再配一个川椒。川椒和附子都很辣、很温,再加一个补虚的药,因为是虚实夹杂。又补气又补血的药,补气的代表性药是人参,补血的代表性药是当归,整个方子是九味药。黄连配黄柏,人参配当归,下面用桂、姜、附、椒,再加一个乌梅。比九味药少一点的是七味药的小柴胡汤,比七味药再少一点的是五味药的桂枝汤。剩下好多方子都是四味药,麻黄汤是麻黄配桂枝、杏仁配甘草;白虎汤是石膏、知母、甘草配粳米;承气汤是大黄、芒硝、厚朴、枳实;理中汤是人参、白术、甘草、干姜;四逆汤就三味药,附子、甘草和干姜。
大家把我讲的这些药写在一张纸上数一数,张仲景治疗六大经的六大类主要代表性方子,涉及到的中药不会超过20 味。
【学习目标与方法】
如果学会了,管老师就告诉大家,熟练掌握中国中药50 – 60 味中药,我一般称为 54 味中药,再熟练掌握 27 首方子,再会加加减减,关键是会明确的六经辨证和细辨方证,基本上就可以应对中医能解决的大部分病了。中医是不分科的。
为什么讲54 味药 27 首方?你有没有发现跟打牌一样,一副牌 54 张,打来打去就是这 54 张牌,54 张牌的一半是 27 张。一般来说,掌握 27 张方子、54 味药,再会六经辨证加加减减,常规情况照做就行。不用管《本草纲目》里几万种药,也不用管现代中药几十万种药,实际能用到的就这么多。这不是管老师乱讲,你去看任何一个有名的中医,他的处方用药都不会很多,熟练掌握的药不会超过 100 多种。说掌握 500 种药的,那是学中药、搞药学的人。一个医生开方用药不多,我自己总结过,我开方反复用的所有药加起来,涉及到的药也就 70 来味,最常用的估计也就四五十味。每天开方开来开去就那几十味,除非特殊情况,才会有一点加加减减的药。说实话,有好多药不常用,自己也不是很清楚。
【复习与后续课程安排】
好了,今天就讲到这里。希望大家一定要复习,不能把书放一边,一定要做笔记。已经做好笔记的人,要根据管老师讲的内容,在喜马拉雅上反复重听,从第一堂课一直听到12 堂课。因为管老师普通话讲得不是很好,咬词咬字不太准,大家争取听懂意思,把第一阶课学透。给大家 20 来天时间,快的话3月底讲课,慢则 4 月初讲第二阶课。在这里通告一下,后续的课,首先会在这个群里发布,会发二维码让大家扫码进群,我们还是准备建一个群来讲课。二阶的课可能会收一点费用,但不会很高,肯定是大家能承受的小小费用。我想收点钱,大家才会更认真对待学习。有人说不想交钱、不想学,也没关系。而且管老师讲的课,仍旧会在喜马拉雅上投放。但是,毕竟收了钱,马上投放对交费的同学不公平,所以二阶课程投放喜马拉雅会滞后一段时间。
也就是说,假使不想交钱又想听课,没关系,多花点时间复习,到适当时候会投到喜马拉雅上,大家可以在上面学习。好,今天课就讲到这,有缘千里终会相见,有缘我们一定会在群里再遇见。感谢大家的收听。
(未完待续)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ybx8.cn/?p=58993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