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胡希恕经方| 鼻炎医案举隅
2025
10-11

胡希恕经方| 鼻炎医案举隅

经方治鼻炎,不分外感和内伤,不论急性和慢性,不辨西医疾病诊断和脏腑经络,而是采用八纲六经方证理论,辨证依据患者的症状反应,先辨六经,再辨方证,求得方证对应治愈疾病。辨六经不能局限于鼻咽症状,须结合整体的症状反应,辨病位和病性。鼻炎不仅有表证,还有半表半里证和里证;不只是阳证,还有阴证。鼻炎可见六经病及合病、并病,如太阳表虚的桂枝汤证、太阳阳明太阴合病的大青龙汤证、太阳太阴合病的小青龙汤证、为少阴太阴合病的麻黄附子细辛汤证、少阳病的小柴胡汤证、厥阴病的柴胡桂枝干姜汤证、太阴病的半夏厚朴汤证等。

医案1

某女,51岁,主因“发热、流涕、头痛1周”于2004年9月26日就诊。

患者7天前因淋雨出现发热,体温38.6℃,恶寒,头剧痛,全身酸痛,鼻流清涕,经西药治疗1周,仍低热,体温37.5℃,汗出,恶风,动则汗出明显,头隐隐作痛,鼻流清涕,遇风寒加重。舌苔白,脉浮弱。

[辨六经]太阳病。

[辨方证]桂枝汤证。

[处方]桂枝9g,白芍9g,生姜9g,大枣4枚,炙甘草6g。

服一煎后,体温降至正常。又继服2剂,流清涕及诸症已。

按 本例是伤风感冒,即鼻腔黏膜的急性炎症,往往伴发咽炎、扁桃体炎、鼻窦炎等。分析患者症状反应,头身疼痛,恶风,发热,汗出,为太阳病表虚证,宜桂枝汤。《伤寒论》第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第13条:“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条文中的鼻鸣,即急性鼻炎的表现,太阳病治当发汗解表,有出汗者,宜用桂枝汤小发汗。胡希恕先生认为桂枝汤“既是发汗解热汤剂,又是安中养液、调和营卫之方”,“本方药力微薄平稳,既非大热,又非大汗之药,合理应用桂枝汤是一种养胃增液的发汗、止汗法,是祛邪不伤人的”。

医案2

某男,4岁,主因“鼻塞、流黄浊涕3个月”于2005年11月14日就诊。

初诊:患儿素体略弱,西医诊为免疫力低下,经常反复上呼吸道感染,治用转移因子、球蛋白等,体质无改善。最近3个月鼻塞,流黄浊涕,起初以为感冒,后经医院拍片诊为“副鼻窦炎”。刻下症:鼻塞,头痛,以前额及双颞太阳穴为甚,呈闷痛感,口干,大便干,2~3天1行,咳轻,咯少许黄痰。舌略红,舌苔白腻,脉细而寸滑。

[辨六经]太阳阳明太阴合病。

[辨方证]大青龙加薏败桔术夏汤证。

[处方]生麻黄6g,桂枝6g,杏仁6g,清半夏10g,生薏苡仁12g,败酱草12g,桔梗6g,炙甘草6g,生白术10g,生石膏45g,生姜3片,大枣3枚。3剂,水煎服。

二诊:2005年11月18日。头痛及鼻塞已,但仍咳,且有少量黄痰,大便略干,苔白不腻,脉细缓。

[辨六经]太阴阳明合病。

[辨方证]半夏厚朴加甘桔竺诃杏贝枇牛汤证。

[处方]清半夏15g,厚朴10g,苏子10g,生姜15g,炙甘草6g,茯苓10g,炙枇杷叶6g,桔梗6g,天竺黄10g,诃子肉6g,杏仁6g,川贝母5g,牛蒡子10g。3剂,水煎服。

服上方后,病症痊愈。

按 此证在幼儿常见,多因鼻炎反复发作而合并鼻窦炎、鼻甲肥大、腺状体肥大,投苍耳子、辛夷、白芷类不能尽除,久治不愈。患儿体质虚弱,往往先入为主辨为虚证,而经方辨证依据症状反应,先辨六经,辨方证。初诊鼻塞,头痛,为太阳病;口干,舌略红,为阳明里热;咳痰,为里有痰饮,属太阴,辨六经为太阳阳明太阴合病。太阳表实里热,宜大青龙汤。《伤寒论》第39条:“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发之。”《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23条:“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大便干,考虑为太阴里虚寒,故加生白术;加桔梗、薏苡仁、败酱草清热排脓,半夏化痰逐饮,故辨方证为大青龙加薏败桔术夏汤证。

二诊,鼻塞及头痛缓解,表证已解。咳痰,属太阴;痰黄,为痰郁化热,属阳明,故辨六经为太阴阳明合病。半夏厚朴汤化痰降逆,加桔梗、甘草、诃子肉利咽止咳,杏仁、川贝母、枇杷叶化痰,天竺黄、牛蒡子清痰热。方证、药证相符,故疗效显著。

医案3

某女,36岁,主因“头痛反复发作5年”于1965年3月9日就诊。

初诊:患者头痛反复发作5年,多于午后、疲劳、睡眠不足时发作,多次到医院就诊,拟诊为“神经性头痛”,给予镇静剂、止痛剂可暂时缓解疼痛,但不能除根。近1月因前额痛明显,拍X光片诊断为“鼻窦炎”,抗生素治疗无效,寻求中医治疗。刻下症:头痛多在前额,伴双眼胀痛,后颈紧胀感,头沉,背酸痛,咽干,易心烦,无鼻塞、流涕。舌苔白、根腻,脉沉细弦,左寸浮。

[辨六经]太阳阳明太阴合病。

[辨方证]越婢加术夏桔汤证。

[处方]麻黄12g,生姜9g,炙甘草9g,大枣4枚,生石膏45g,苍术15g,半夏12g,桔梗9g。3剂,水煎服。

二诊:1965年3月12日。头痛减轻,上方继服。6剂后头痛已,仍后颈紧,续服6剂,诸症已。

按 头、项及背部疼痛,脉浮,病位在表,为太阳病;心烦,为阳明里热;上半身酸胀沉,苔腻,脉沉弦,里有停饮,湿郁在表,故辨六经为太阳阳明太阴合病。外邪里热,水饮内停,水气在表,宜越婢汤;加苍术,健胃利湿,止痹痛;前额及双眼胀痛,加半夏下气降逆逐饮;咽干,加桔梗利咽排脓,故辨方证为越婢汤加术夏桔汤证。

《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第23条:“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第25条:“里水,越婢加术汤主之,甘草麻黄汤亦主之。”《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13条:“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

医案4

某男,47岁,主因“反复鼻塞、流涕、头痛5个月”于1984年10月28日就诊。

初诊:患者5个月以来反复出现鼻塞,流涕,伴头痛,近1月加重,曾用中西医治疗效果不佳。因感乏力、精神疲惫,找名中医多以补肾为治不见寸效。刻下症:时有鼻塞,恶寒,头痛绵绵,时轻时重,伴头昏、乏力,白天昏昏欲睡,晚上睡眠多梦,手足冷,口中微黏腻感,舌苔白、根腻,脉沉细。

[辨六经]少阴太阴合病。

[辨方证]麻黄附子细辛汤证。

[处方]生麻黄6g,川附子6g,细辛6g。3剂,水煎服。

患者服1剂有效,3剂后诸症愈。

按 恶寒,头痛,精神疲惫,手足冷,为少阴表虚寒;口中黏,苔腻,脉沉,为里饮,属太阴,故辨六经为少阴太阴合病。外邪里饮,鼻塞,不出汗,辨方证为麻黄附子细辛汤证。患者病史5个月,反复不愈,曾接受中西医治疗,疗效均不满意,后因乏力、精神疲惫,服补肾剂无效。经方治病,不辨病,也不辨脏腑虚实,而是辨八纲、六经和方证。经方辨证,依据患者整体的症状反应,先辨六经,再辨方证,求得方证对应而治愈疾病。本案速效的关键是方证对应精准。

医案5

某女,48岁,主因“鼻塞、流涕伴咳嗽”8年,于2019年3月20日就诊。

初诊:患者近8年反复鼻塞,喷嚏,流清涕,鼻干,鼻翼起疱疹,咽干痒,白天咳多,无痰,手足凉,颈腰酸,走路膝软,微汗出,纳可,大便干,3日1行,月经量少,经期不准。苔白,脉细。

[辨六经]厥阴太阴合病。

[辨方证]柴胡桂枝干姜合当归芍药散加桔芷汤证。

[处方]柴胡12g,黄芩10g,天花粉12g,生龙牡各12g,桂枝10g,干姜10g,当归10g,白芍10g,川芎6g,生白术30g,泽泻18g,茯苓12g,炙甘草6g,桔梗10g,白芷10g,7剂,水煎服。

二诊:2019年4月3日。鼻干、喷嚏、咳嗽减轻,项部拘紧不利,腰酸,左侧髋及膝关节疼痛,小腿痒,大便2日1行,口苦,唇干,恶寒,四逆。苔白,脉细。上方去桔梗、白芷,加秦艽10g,增干姜15g,7剂,水煎服。

三诊:2019年4月24日。咳嗽,鼻痒,偶喷嚏,口中和,怕冷,手足凉,髋疼,大便如常。苔白,脉细。

[辨六经]少阴太阴合病。

[辨方证]麻黄细辛附子合半夏厚朴汤证。

[处方]麻黄10g,白附片18g,细辛6g,姜半夏30g,厚朴10g,茯苓12g,苏子10g,生姜3片。7剂,水煎服。

四诊:2019年5月15日。鼻痒,咽痒,咳嗽减轻,音哑,大便2日1行,腹胀,不易汗出,早起口苦。苔白,脉细。

[辨六经]少阳太阴合病。

[辨方证]小柴胡合半夏厚朴加桔杏橘术汤证。

[处方]柴胡12g,黄芩10g,姜半夏30g,党参10g,陈皮30g,炙甘草6g,生白术30g,厚朴10g,桔梗10g,杏仁10g,茯苓12g,苏子10g,生姜3片,大枣4枚。7剂,水煎服。

五诊:2019年6月12日。鼻痒,咽痒,咳轻,汗不多,腰酸明显,口苦轻,腹胀已,大便每日1行,手热足冷。苔白,脉细。

[辨六经]太阳少阳合病。

[辨方证]柴胡桂枝加桔梗枇杷叶汤证。

[处方]柴胡12g,黄芩10g,生半夏15g,党参10g,炙甘草6g,桂枝10g,白芍10g,桔梗10g,炙枇杷叶10g,生姜3片,大枣4枚。7剂,水煎服。

六诊:2019年6月26日。咽痒减,偶咳,鼻痒轻,汗不多,腰酸腿疼,手热足凉,口不苦,怕冷,腹痛,大便稀溏,每日2行,苔白,脉弦细。

[辨六经]太阳阳明太阴合病。

[辨方证]桂枝加芍豆归苓术桔杏汤证。

[处方]桂枝10g,白芍18g,炙甘草6g,茯苓15g,苍术15g,桔梗10g,杏仁10g,赤小豆15g,当归10g,生姜3片,大枣4枚。7剂,水煎服。

按 初诊咽干、鼻干、鼻翼起疱疹为上热,四逆、腰酸膝软为下虚寒,咳嗽为气上冲,辨六经为厥阴病;鼻塞、流涕为里有停饮,大便干、月经量少,为太阴津血虚,故辨六经为厥阴太阴合病。半表半里虚寒,不呕,大便硬,宜柴胡桂枝干姜汤,《伤寒论》第147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太阴津血虚水盛,宜当归芍药散。咽干,鼻塞,喷嚏,流涕,加桔梗利咽排脓,白芷解表祛湿通鼻窍。服7剂后,症减,仍口苦、四逆、大便硬,六经不变,上方去桔梗、白芷,干姜增量至15g,温中健胃生津液;髋膝关节疼痛,加秦艽祛湿止痹痛。

三诊怕冷、手足凉、脉细为少阴病,口中和为太阴病,故辨六经为少阴太阴合病。鼻痒、喷嚏、髋疼为外邪里饮,宜麻黄细辛附子汤。《伤寒论》第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咳嗽,为痰饮上犯,宜半夏厚朴汤,故辨方证为麻黄附子细辛合半夏厚朴汤证。

四诊口苦为少阳病,宜小柴胡汤。咽痒、咳嗽为太阴病痰饮气结,宜半夏厚朴汤。加桔梗、杏仁利咽祛痰止咳。腹胀,加陈皮宽中除满。大便2日1行,加生白术30g,健胃生津液。故辨六经为少阳太阴合病,辨方证为小柴胡合半夏厚朴汤加桔杏橘术汤证。

五诊症减,仍口苦,少阳病未除,汗出、足凉、腰酸为太阳病,故辨六经为太阳少阳合病,宜柴胡桂枝汤两解太少。《伤寒论》第146条:“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肢节烦痛、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加桔梗利咽,枇杷叶化痰止咳。

六诊,口不苦,少阳病已除,汗出、恶寒、身痛为太阳病,手热为阳明里热,便溏为太阴病,故辨六经为太阳阳明太阴合病。表虚里热腹痛,宜桂枝加芍药汤;鼻咽痒、咳嗽,加桔梗、杏仁利咽止咳;腿痛、大便溏,加苓术利湿除痹;鼻炎病久,湿毒瘀滞血分,加赤小豆当归散利湿活血排脓。故辨方证为桂枝加芍药合赤小豆当归散加苓术桔杏汤证。

患者病程久,病情复杂,治疗周期较长,每诊均辨六经和再辨方证,不循“效不更方”,不论表里传变和阴阳转变,辨证依据症状反应,随证治之。

体会

以上医案可知,经方辨证依据患者的症状反应,先辨六经,再辨方证,方证对应而治愈疾病。鼻炎临床表现可见于六经各证,表证较多见。常于季节交换、环境温度变化大或受凉时诱发鼻炎反复或加重,恶寒、怕风、头身疼痛等,均为病邪在表的症状反应。分析鼻炎的局部症状,鼻塞是因为鼻黏膜水肿,可视为水饮在表;鼻、咽等孔窍痒,也是表不解的症状反应;打喷嚏是人体祛邪外出的一种方式,等同于出汗。故应重视辨表证。

鼻炎是鼻部的炎症,有细菌、病毒等外来因素,经方认为还有内在的原因,常见的有停饮,口黏、不欲饮、头晕沉胀、身酸重、小便不利、大便溏等均是里饮的症状反应。从鼻涕情况看,流清涕为里饮,治应健胃化饮,宜生姜、大枣及茯苓、白术;里虚寒者,宜干姜、细辛和附子。鼻流黄浊涕为湿热,病久成痈,可适证选用排脓汤、薏苡败酱散、赤小豆当归散。

新书推荐


内容提要

     胡希恕是我国近代著名中医经方临床家、教育家,他率先提出仲景书与《黄帝内经》无关,称仲景书是经方著作,是与《黄帝内经》不同的理论体系。本书阐述了胡希恕经方理论指导下在临证中的实践方法。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讲解胡希恕经方治病理论体系,下篇是临床诊治过程和验案分析,通过具体医案,讲解“先辨六经,继辨方证,以求得方证对应”的经方用药方法,以求得方证对应治愈疾病。本书适合中医临床医生、中医药院校师生,以及中医药爱好者阅读参考。

精彩目录

(点击查看大图)

精彩内文<滑动查看下一张图片>

(点击查看大图)

#artContent h1#artContent p img#artContent table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