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节奏的生活模式让我们习惯了针对身体上的问题“对症下药”。可这往往暗藏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隐患。很多朋友问到呼吸紧张、肋骨外翻、胸椎僵直、小肚子外凸、腰椎曲度过大等问题,但其实要看到这些问题背后,都是整个脊柱发生形变所导致。
如果把脊柱比喻成一根水草,想要保持它的稳定性,不仅底端(骶骨)要能相对立得住,衔接上部分(胸椎及以上)和下部分(腰椎)的连接处也要有良好支撑性。
这个连接处就是胸腰结合处。它是第12节胸椎与第1节腰椎的连接部位,是实现脊柱“S”形态的重要转换节点,也是人体前深线的重要经过点(腰大肌—膈肌)。如果在胸腰结合处发生挤压,意味着脊柱整体的力断在了这个点上。
如图所示,胸腰结合处的第12节胸椎直接连接了12节浮肋(肋骨),对整个胸廓下缘起到支撑作用。
膈肌后方连接自下6对肋骨和肋软骨,活动空间受第12节胸骨影响。而膈肌的位置影响胸廓的稳定性。
腰大肌起于第1节腰椎横突,止于股骨小转子。意味着胸腰结合处灵活,腰大肌能够正常对骨盆起到提拉作用,避免骨盆过度前倾。
也就是说,胸腰结合处对整个身体的支撑与整合起到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如图,这个部位从结构上看,依旧是两个椎体之间的自然支撑状态,中间由一段椎间盘进行缓冲与保护。
上述说的胸腰结合处的挤压,也便是椎体间的挤压,这来源于对脊柱没有清晰认知,直接“前倒”或“后弯”给椎间盘带来的压力。如果这一段椎体受到挤压,则会使力线中断,表现出身体乏力,胸廓塌陷,呼吸不足、骨盆前倾等问题。
保持胸腰结合处的空间,也就是让椎间盘恢复它自然的形态,这要求脊柱之间有一道整体“上拔”的力,也就是之前文章说到的脊柱自然的支撑力脊柱健康,在于“升”腰。由于这道支撑力在后天因为各种人为原因断在脊柱的某一处,因此需要特意训练修复。
当胸腰结合处,即T12与L1之间的椎体空间恢复,人体力线便能够进行正常传导,对上方胸廓自然起到支撑作用,同时修复呼吸功能。而这个部位作为“承上启下”的连接点,针对这里进行脊柱灵活性练习,能够带动整条脊柱的“流动”训练。
有用点“在看”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ybx8.cn/?p=58692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