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氏奇穴之大间穴。
大间穴的位置是食指第一节正中央偏桡侧外开三分。
解剖:桡骨神经之皮下支、心脏及六腑分支神经。
取穴方法: 掌心向上,取食指第一节中央偏桡侧三分是穴,此穴是肺气管在掌诊上的反应点,若穴上有反应点(如青筋或异常肤色),针之效果更佳。
穴位归经 :入心、肺二经
穴性特点 :清泻心火、泻肺热、利咽喉
针刺方法 :使用五分针直刺。
针深不同,作用各异:针刺1分(浅刺)主要作用于心脏分支神经;针刺2-4分(深刺)主要作用于肝及大小肠神经。也可用三棱针点刺出血。
针刺感觉 :局部胀痛或麻电感。
取穴原则: 一般遵循左病取右、右病取左(交叉取穴)的原则。董公原书记载不宜双手取穴,但临床经验表明双手取穴亦可。
主治:心内膜炎、心悸、心脏性喘息;疝气(尤其特效);腹胀气、肠炎;膝盖痛、眼角痛、睾丸坠痛;小儿气喘、疳积;扁桃体腺炎、三叉神经痛、手指麻木。
临床配穴
治气喘:可配人士、地士穴;
治扁桃体腺炎:可先于少商、商阳放血,再取本穴;
治疝气:常与其它“间穴”(如小间、外间、浮间、中间)配合使用,形成“倒马针”或组合针法,效果更佳。
注意事项
针刺深度:大间穴的针刺深度应根据治疗目的调整:治疗心脏相关疾病宜浅刺(1-2分),治疗疝气、肠疾及膝痛宜深刺(2-3分)。
反应点的重要性:大间穴是掌诊上肺气管的反应点。如果穴位处能看到青筋或异常颜色的反应点,针刺效果通常更好。
关于双手取穴:虽然董公原书提及“禁忌双手取穴”,但现代临床实践中,许多医师发现双手取穴并未见不良反应,且可能提高疗效。实际操作时可灵活处理。
治疗特性:大间穴是治疗疝气的特效穴之一。治疗疝气时,常与其他“间穴”(如小间、外间、中间)配伍成方,形成“倒马针法”,并可根据情况配合大敦穴放血等法,以增强疗效。
解说
1、大间穴治心脏病、膝盖痛,为心经之作用,故定其为心脏分支神经。
2、又因心与小肠表里,《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小肠病者,小腹痛,腰脊控睾而痛’,故大间穴治小肠气、疝气、睾丸坠痛。
3、又小肠经’其支者,从缺盆循颈上颊,至目锐眦,却入耳中;其支者,别颊上频,抵鼻至目内眦,斜络于颧’,所以大间穴也治疗眼角痛。
4、治疗手指麻木则为局部对应,一般右有病扎左边,左有病扎右边。
5、我们再看肺经’其支者,从腕后直出次指内廉,出其端’,走的路径就是从列缺穴到掌面大鱼际处,再往上到掌面食指第一节下端外侧,再往上经过大间穴、小间穴、外间穴、浮间穴,最后出其端与大肠经相接于商阳穴。大间穴虽没有指明有肺的分支神经,但其附近的小间穴就有肺分支神经,主治支气管炎、吐黄痰。
6、董氏掌诊里诊断肺经的部位就在此路线上。又因肺经’下络大肠,还循胃口’,所以大鱼际处也诊胃病。《灵枢·经脉》’胃中寒,手鱼之络多青矣;胃中有热,鱼际络赤……其有赤有黑有青者,寒热气也’。
7、赖金雄医师认为大间穴、小间穴、外间穴、浮间穴、中间穴治疝气以穴位上有乌点或青色反应点针之必效,但治疗疝气限于寒疝,腮腺炎引起之睾丸炎无效用阳池穴直接米粒灸则有效。
8、阳池穴直接灸可治多种病,如妇人痛经加中院穴;糖尿病取阳池穴为第一要穴,但近人怕直接灸,应用日少),久年疝气则无反应点也无效。
9、作者曾治疗陈姓妇女,因工作忙碌饮水不足,导致膀胱炎,小便稀少,疼痛。服食西药两天,自觉效果不好,经扎左侧大间穴、小间穴、浮间穴、外间穴,当天小便顺畅,不知不觉中已痊愈。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ybx8.cn/?p=57850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