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黄帝内经》藏了2000年的养生天机:人是靠“气”和“味”养的。
2025
09-20

《黄帝内经》藏了2000年的养生天机:人是靠“气”和“味”养的。

人过了五十,是不是时常感觉身体被掏空,精神头大不如前?明明吃得不差,睡得也不少,却总是面色晦暗,提不起劲。其实,这背后的秘密,两千多年前的医家圣典《黄帝内经》早已一语道破。它告诉我们,人活着,养的不是山珍海味,而是最根本的“气”与“味”。

1. 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

【释义】这句话的意思是,天用风、寒、暑、湿、燥这“五气”来滋养我们,地用酸、苦、甘、辛、咸这“五味”来供养我们。人是自然之子,我们的生命,一半靠呼吸,一半靠吃饭。

【启发】我们现代人,活得越来越“反自然”。夏天躲在空调房里,感受不到暑热出汗的畅快;冬天暖气开得足足的,体会不到冬日应有的收藏。吃饭呢?反季节的蔬菜水果琳琅满目,各种加工食品味道虽好,却离“地气”越来越远。老祖宗的智慧是让我们“顺时而食,顺天而息”。春天多吃点生发的芽菜,夏天吃些清热的瓜果,秋天食些润燥的根茎,冬天则补些温热的食物。多去公园、山林里走走,接引天之清气;多吃本地、应季的五谷杂粮,吸收大地精华。这比任何昂贵的保健品,都更能滋养我们的生命。

2. 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

【释义】我们吸入的自然清气,会进入并储藏于心肺。气足了,向上可以让我们的面色红润光泽,声音也会变得洪亮有力。

【启发】一个人的精神状态,看脸就知道,这就是“气色”。为什么有的人年过花甲,依然面色红润、声如洪钟?而有的人年纪轻轻,却面色萎黄、有气无力?关键就在于“气”。这个“气”,不仅是呼吸的空气,更是我们内在的生命能量。长期处于压力、焦虑中,我们的呼吸就会变得短促,心肺功能减弱,气自然不顺,脸色也就不好看。不妨学学古人的“吐纳”之法,每天清晨找个空气清新的地方,做几次深呼吸,将体内的浊气呼出,吸满天地间的清气。气顺了,心胸开阔了,面色自然“修明”,精气神也就回来了。

3. 五味入口,藏于肠胃,味有所藏,以养五气。

【释义】我们吃进去的各种味道的食物,会储藏于肠胃之中。这些食物的精华,是用来滋养我们全身的“五气”的。也就是说,吃饭是为了补“气”。

【启发】很多朋友到了中老年,特别注重“补”,但常常补错了方向。听说什么有营养就猛吃什么,结果反而吃出“三高”,增加了肠胃负担。真正的“补”,是“调和五味”。中医讲,酸入肝、苦入心、甘入脾、辛入肺、咸入肾。五味均衡,五脏才能安和,气血才能通畅。今天吃得太咸,明天就吃点清淡的;这顿大鱼大肉,下顿就配些爽口小菜。不要偏食,更不要迷信单一的“超级食物”。我们的脾胃就像一个加工厂,你给它五花八门的原料,它才能生产出均衡的能量(气)来供应全身。好好吃饭,平衡五味,就是最高级的养气之道。

4. 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

【释义】只有当身体里的“气”达到和谐平衡的状态,生命才能充满活力,体内的津液才能充足,我们的“神”——也就是精神、心神,才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和安顿。

【启发】这是养生的最高境界——养神。我们追求的一切,无论是健康、快乐还是长寿,最终都落在一个“神”字上。神安则寿,神疲则衰。“神”从何而来?《黄帝内经》给出了答案:从“气和”中来。当我们通过调和呼吸(五气)和饮食(五味),让身体内部的气机顺畅、和谐,津液充足,我们的精神世界自然会一片清明,宁静喜悦。就像一株植物,根茎(肠胃)吸收了足够的水土(五味),枝叶(心肺)进行了充分的呼吸(五气),它自然会茁壮成长,开出美丽的花朵(神)。所以,别再向外寻求快乐了,把身体调理顺了,把气养足了,“神”自然会来,那份由内而外散发的安详与活力,千金不换。

总而言之,《黄帝内经》的养生大道至简:一曰调气,二曰和味。顺应自然呼吸,平衡日常饮食,让身体的气机和谐顺畅,精神的安宁与喜悦便会不求自得。这朴素的智慧,远胜过世间一切灵丹妙药。 愿我们都能从今天起,好好吃饭,好好喘气,养足一身浩然之气,安顿一颗清净之心,活出生命最本然的光彩。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