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何绍奇《读书析疑与临证得失》中的一段:
近20年来,又涌现出一批新型的辛凉解表方,与前述金代、明代的辛凉方相近。
如羌活板蓝根汤(羌活、板蓝根),
羌活黄芩汤(羌活、黄芩),
羌蒡蒲薄汤(羌活、牛蒡子、蒲公英、薄荷)等。
这些方,无论解表、清热,两方面作用都很强,也不拘于伤寒、温病,剂量也不再是
“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如羌活一般用9-15克,板蓝根用15-30克。
笔者治外感初起,证见恶寒、身痛,高热不退,口渴、咽痛,无汗或汗出不畅者,尝取
败毒散之荆芥、防风,竹叶石膏汤之竹叶、石膏,
小柴胡汤之柴胡、黄芩,银翘散之金银花、连翘,
差不多1-2剂即可退热,
屡经运用,故敢为读者告。自谓此方虽杂凑而成,但亦得金元之余绪,名之为“辛凉解表方”,亦无不可。盖辛者,辛以解表;凉者,凉以泄热也。/ ` C9 o) o$ ]6 C1 A1 G* L& W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ybx8.cn/?p=57621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