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从“一气周流”论桔梗元参汤的临床活用——兼谈鼻渊的升降辨治思路
2025
09-19

从“一气周流”论桔梗元参汤的临床活用——兼谈鼻渊的升降辨治思路

这是我记录日记的第855天,每天总结经验,才能不断地成长。

黄元御的桔梗元参汤出自《四圣心源》,是治疗鼻渊(类似现代鼻炎、鼻窦炎)的经典方剂。该方以调畅气机、宣肺化痰、清利鼻窍为核心,临床运用得当效果显著。以下结合个人临床体会,详细分析其应用技巧及加减法:

一、方剂组成与核心病机

原方组成:

桔梗9g、元参(玄参)9g、杏仁9g、陈皮9g、半夏9g、茯苓9g、甘草6g、生姜9g。

功效:宣肺化痰、利气排脓、清热养阴。

病机:肺胃气逆、痰湿壅滞、郁而化热,导致鼻窍不通,浊涕不止。

二、临床应用技巧

辨证要点(适用人群特征):

主症:鼻塞、流黄白黏涕、头闷胀(前额或颧部)、嗅觉减退。

舌脉:舌偏红或淡红,苔白腻或薄黄,脉弦滑或右寸浮滑。

体质特点:多为气机不畅、痰湿内蕴体质,常伴脾胃虚弱或肝胆郁热。

关键使用技巧:

气机升降:黄元御重视“一气周流”,本方以桔梗、杏仁一升一降,调畅肺气,临床需观察患者气机壅滞部位(如兼胸闷加枳壳,头胀加蔓荆子)。

痰湿分化:半夏、陈皮燥湿化痰,适用于涕液黏稠;若涕稀量多,可加苍术、白术健脾化湿。

郁热轻重:原方玄参清热养阴,若热象明显(涕黄、口干),加黄芩、桑白皮;若热轻可减玄参量或去之。

煎服法建议:

生姜宜切片后下,取其辛散之性助药力上行。

鼻塞严重者,可嘱患者煎药时以蒸气熏鼻(药气吸入辅助通窍)。

三、加减法详解(分层级调整)

1. 基础加减(据主症调整)

鼻塞重:

加辛夷6-10g、苍耳子6g(传统通窍药);

或薄荷6g(后下)、白芷9g(兼散风邪)。

涕黄黏稠:

加鱼腥草15g、败酱草12g(清热解毒排脓);

热重加黄芩9g、金银花12g。

涕清稀量多:

加苍术9g、薏苡仁30g(健脾渗湿);

寒象明显加干姜6g(温化寒饮)。

头痛部位明确:

前额痛加白芷9g;

颧部或太阳穴痛加蔓荆子9g、柴胡6g。

2. 兼证加减(复合病机)

脾胃虚弱(纳差、便溏):

加党参12g、白术9g(合四君子汤意)。

肝胆郁热(口苦、咽干、脉弦):

加柴胡6g、栀子6g(合丹栀逍遥散意)。

肺燥阴伤(鼻干、咽干):

加麦冬12g、沙参12g(润肺养阴)。

3. 病程分期调整

急性期(感染明显):

加蒲公英15g、连翘12g,玄参增至15g。

慢性期(迁延不愈):

加黄芪15g、皂角刺6g(托毒排脓);

或合玉屏风散(易感冒者)。

四、注意事项与禁忌

慎用情况:

纯虚寒性鼻渊(畏寒、涕清如水、舌淡)需加干姜、细辛,或改用温肺止流丹。

过敏性鼻炎(喷嚏频发)需加乌梅9g、防风9g,调和肝肺。

不良反应:

方中半夏、生姜偏温,部分患者服后可能咽干,可加麦冬或减半夏量。

五、验案举例

案例:男性,35岁,鼻塞流黄涕3月,前额闷痛,舌红苔黄腻,脉滑。

处方:桔梗元参汤基础方加辛夷9g、白芷9g、黄芩9g、鱼腥草15g。

反馈:7剂后涕量减,鼻塞缓解,去鱼腥草加黄芪12g继服14剂巩固。

六、总结

桔梗元参汤的核心理念是“调气机、化痰浊”,临床需灵活处理痰、热、虚的权重。现代常用于急慢性鼻窦炎、过敏性鼻炎(热证型),结合辨证加减可显著提高疗效。

#artContent h1#artContent p img#artContent table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