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7年第16期
樊睿1 李艺2*
(1云南中医学院中医内科学,云南昆明650500;2云南省中医医院肿瘤科,云南昆明650021)
摘要:讨论肿瘤化疗前运用中医药及早干预,预防肿瘤化疗后的不良反应,根据肿瘤患者在化疗期间的不良反应,认为化疗后脾胃不足,正气受损,结合中医“藏象”理论及中医“治未病”思想,拟加味香砂六君汤预防肿瘤化疗不良反应,为中医药预防肿瘤化疗不良反应提供参考。
关键词:香砂六君汤;化疗;益气健脾;中医药疗法
随着社会发展、环境及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肿瘤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重大疾病。化疗是治疗肿瘤的主要手段,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其不良反应也是不可忽视的。根据导师李艺副主任医师用药经验,在化疗前使用中医药干预,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化疗的不良反应。导师临床上以加味香砂六君汤预防化疗不良反应取得了一定疗效,现总结如下。
1 病因病机
久病体羸,元气亏损,载血无力运行,必致血瘀内伏,积久必结,积聚形成。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可见正气虚损是导致肿瘤产生的前提条件。《医宗必读》曰:“积之成者,正气不足,而后邪气居之。”恶气是正邪相争日久,正不胜邪,正从邪化而形成的一种能直接推动肿瘤发生的致病因素,“恶气起”是肿瘤发生前必有的一种病理状态,是肿瘤发生的关键环节[1]。李霞等[2]认为,化疗药是一种热毒之药,可伤阴耗气,使人体正气受损,脾胃运化功能失常,以致气阴两伤,气血亏虚,脾肾虚损,而残余癌毒及瘀血则与化疗药毒等蕴结壅滞,加剧了正气的耗损,也可导致诸症变生。一般在化疗中,患者会不同程度地出现恶心呕吐、腹胀纳差、神疲乏力、体重下降、白细胞下降等。中医认为化疗作为一种热毒之邪,致使损伤气血,灼津耗液,伤脾损胃,影响气血生化之源[3]。人体正气强弱与脾有密切关系,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气健运,则气血充盈,正气旺盛,营卫调达。
2 辨证用药
部分肿瘤患者在行化疗前,寻求中医治疗,以减少化疗不良反应。患者除病理诊断为恶性肿瘤外,并无明显症状,因此导师以香砂六君汤为基础,在该方基础上加入炒白扁豆、薏苡仁、炒厚朴、山药、炒鸡内金,加强益气健脾之功,具体方药:太子参30 g,白术15 g,茯苓15 g,陈皮10 g,法半夏15 g,砂仁10 g,木香10 g,生姜10 g,大枣15 g,炒白扁豆20 g,薏苡仁30 g,炒厚朴15 g,山药20 g。同时针对不同部位的肿瘤进行随症加减,具体用药如下:乳腺癌者:加味香砂六君汤中加入柴胡15 g,炒枳壳15 g,川芎15 g,白芍15 g,陈皮10 g,香附15 g;肺癌者:香砂六君汤中加入黄芪30 g,太子参30 g,熟地黄15 g,五味子10 g,炙紫菀15 g,炙桑白皮15 g;肾癌者:香砂六君汤中加入生地黄30 g,山萸肉15 g,茯苓15 g,泽泻15 g,牡丹皮15 g。
3 典型病例
李某,女,44岁,2017年4月10日于某院全麻下行左乳改良根治术,术后病理:(左)乳外上象限、中央区及下象限浸润性导管癌Ⅱ,淋巴结2/19,ER++,PR(-),CerbB2++。患者将于两周后行PP方案化疗4疗程,因担心化疗期间机体无法耐受,出现恶心呕吐,体重下降,白细胞降低等不良反应,遂于4月15日来导师门诊就诊,患者自诉无明显不适,偶感胸胁胀痛,纳可便调,眠佳,苔白腻,脉细弱。辨证:肝郁气滞,脾胃气虚。治法:疏肝解郁,益气健脾。方药:太子参30 g,白术15 g,茯苓15 g,陈皮10 g,法半夏15 g,砂仁10 g,木香10 g,生姜10 g,大枣15 g,炒白扁豆20 g,薏苡仁30 g,炒厚朴15 g,山药20 g,柴胡15 g,香附15 g,川芎15 g,炒枳壳15 g,白芍15 g,炒鸡内金15 g,甘草5 g。水煎服,1剂2日,1日3次,5剂连服10 d。10 d后行PP方案化疗,一个疗程结束后,患者诉胸胁胀痛减轻,化疗期间,时感恶心,1日呕吐2~3次,纳差,体重下降3 kg,苔白腻较前减轻,脉细弦。继服上方10 d,胸胁胀痛消失,偶感恶心,已无呕吐,纳食有所增加,苔薄白,脉细弦,现已顺利进行完四个疗程。
4 体会
补土派李东垣曾说:“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内而脏腑经络的濡养,外而四肢百骸的濡润,无不依赖于脾胃的运化功能[4]。肿瘤的发生是正气不足,脏腑功能失常的前提下导致痰凝、气滞、血瘀等产物形成,这三者中,痰凝为始动因素,而痰的形成又与脾脏功能正常与否密切相关,脾失健运,凝聚成痰,痰阻气机,导致气滞血瘀,形成肿瘤。另外,中医认为化疗损伤脾胃肝肾功能,表现为脾胃失调,肝肾并损、气血两亏证,通过运用香砂六君子汤加减,益气健脾,扶正祛邪,从根本上消除了致癌因素,使人体气血旺盛,只有脾胃功能正常,才能保证化疗的顺利进行,减少化疗毒副反应,提高疗效。“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强调了正气的作用,未病先防就是强调固护正气,提高机体抵御外邪的能力,从而防止各种致病因素的侵袭,在化疗前使用中医药治疗,提高人体正气,减少化疗的毒副反应,减少患者对化疗毒副作用的恐惧,保证化疗的顺利进行。香砂六君子汤最早见于清朝罗美所编写的《古今名医方论》,是在六君子汤的基本方药构成上加味而成,导师又在香砂六君汤中加入炒白扁豆、薏苡仁、炒厚朴、山药、炒鸡内金,加强益气健脾之功,太子参、白术、茯苓均看作君药,运脾补气。臣药:陈皮、半夏健脾化湿;生姜、大枣健脾和胃;山药补气益脾,以助白术、茯苓健脾之功;砂仁调中止泻,运气醒脾,温脾止痛,增强补脾除湿作用;薏苡仁、炒白扁豆、炒鸡内金,补脾和中,助君药倍增健脾燥湿之功,炒厚朴降气除痞为臣药。佐使药:甘草,帮助君药益气,又是使药,调和药性。现代研究发现,益气健脾类中药(黄芪、太子参、白术、茯苓)均有改善化疗患者临床症状、增加体质、保护和提高免疫功能作用,可有效促进肿瘤症状完全缓解及部分缓解[5-7]。在导师长期临床工作中,所遇化疗后虚证患者较多,尤以脾虚最为常见,故用健脾益气法补益脾气,脾胃为后天之气,从而提高患者正气,增强抵御邪气的能力,减少化疗对机体的不良反应,尤其是消化道反应。
导师认为西医化疗方案繁杂,化疗的不良反应也较为常见,因此在患者行化疗前提早进行中医药干预,通过健脾益气,增强正气以抵御邪气,不仅降低化疗不良反应,还能提高机体对化疗的耐受阈值,这也正是中医“治未病”思想的重要体现。“治未病”是祖国传统医学的精髓,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体现了中医在养生保健和疾病防治方面“防重于治”的特色,一是培养正气,提高机体的抗邪能力,未病先防;二是已病早治,既病防变;三是瘥后防复,这是中医治未病思想对肿瘤防治原则最早的纲领性概括[8]。导师认为:肿瘤本是正不胜邪的病理产物,加之化疗损伤脾胃之气最为明显,提倡“治未病”思想,倡导未病先防,减少患者在化疗期间的不良反应,特别是消化道反应,以保证化疗的顺利进行。
化疗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不良反应,治疗过程中应当积极治疗,甚至能在化疗前进行预防,才更能保证治疗的顺利进行并保障患者生活质量。运用加味香砂六君汤预防化疗不良反应有一定疗效,临床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陈玉龙,司富春,王庆其.恶气瘀肿瘤病机探讨[J].河南中医学报,2004,19(115):9-11.
[2]李霞,尹梅.肿瘤化疗后毒副反应的中药调理[J].安徽中医临床杂志,2002,14(2):98-99.
[3]刘立华.浅析益气健脾法治疗肿瘤放化疗毒副反应[J].光明中医,2006:21(3):22.
[4]金·李东垣.脾胃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2-67.
[5]张萍芳,周奚钟.“益气抑癌法”在恶性肿瘤中医治疗中的应用[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6):715-711.
[6]祝捷,姚德蛟,肖冲,等.论中医肿瘤之邪正变化与临证攻补[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5,36(5):23-24.
[7]刘晓芳.论益气健脾在中医肿瘤治疗中的作用[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5,6(10):259-260.
[8]臧敏,刘忠达.中医“治未病”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应用概括[J].浙江中医杂志,2007:10(3):561-563
#artContent h1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ybx8.cn/?p=57565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