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60岁以上不要过度体检,多名院士提倡:非必要别做这4项健康筛查
2025
09-18

60岁以上不要过度体检,多名院士提倡:非必要别做这4项健康筛查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上了年纪,体检这事儿有时候反倒成了“心理负担”。一到医院,挂号、排队、抽血、B超、CT、核磁……连滚带爬地做完一圈下来,累得比跑马拉松还疼。可检查结果呢?

不是“小结节待观察”,就是“轻度异常建议复查”,听着吓人,其实多半没事。于是年复一年,成了个“检查—紧张—复查—再紧张”的死循环。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人到花甲之后,身体的转弯不像年轻时那么灵活,但也没必要什么都查一遍。

最近,国内多位医学院士在公开场合提到:老年人不应追求“查得越多越好”,有些筛查不仅没必要,反而可能带来过度医疗的风险。别小看这话,背后可不是拍脑袋的建议,而是沉甸甸的循证医学共识。

很多人有个误区,总觉得“早发现早治疗”就等于“多检查多安心”。但你想啊,一栋老房子的墙面裂了点缝,是不是就得把整栋楼扒了重建?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身体也一样,有些“异常”其实是自然老化的一部分,不等于疾病,更不意味着要治疗。尤其是四项特定体检项目,60岁后真不必年年查。

先说全身PET-CT。这玩意儿听起来高大上,很多人以为能“一次性查出全身癌症”。其实它是通过注射一种放射性显影剂,检测身体各部位的代谢活动。

问题是,它对一些良性病灶也能“发光”,结果一查吓一跳,明明没啥事,却被吓得半夜睡不着。PET-CT本来是给已确诊癌症的患者做分期、判断转移用的,不是用来“筛查健康人”的。国家卫健委早就明确:普通人群不推荐做PET-CT作为癌症筛查手段。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再说肿瘤标志物,血液里查几个指标,听起来轻松又方便。可真相是,这些指标的特异性很差。比如CA125、CEA这些,老年人一感冒、便秘、甚至抽烟,数值都可能飘高一点。

然后医生只能说“再观察”,患者心里却已经小剧场上演三百回合。《中华肿瘤杂志》早就指出,肿瘤标志物不适合作为无症状人群的常规筛查工具,特别是60岁以上,假阳性率更高。

第三个是脑核磁。有些人上了年纪,稍微忘点事儿,就怀疑是不是老年痴呆的苗头,非要去做核磁共振。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可脑子的“白质变性”“小血管硬化”这些,六七十岁的人群里太常见了,几乎是“年龄的水印”。

你查出来医生也就告诉你“随访观察”,也治不了啥,查它干嘛?做核磁要躺半小时不动,对有些老人来说反而是种折腾。

还有一个是骨密度检测。很多人一查说骨量下降,吓得赶紧吃药补钙,甚至用上了双膦酸盐类药物。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问题是,这些药的副作用也不是闹着玩的,比如食管刺激、下颌骨坏死、甚至股骨骨折风险增加。

其实骨质疏松的治疗并不是只看T值那么简单,更要结合跌倒史、家族史、体重、激素水平等综合评估。而不是一查低了就开药,那是对药物的不负责任。

说到这儿,您可能会问:那到底哪些该查、哪些不该查呢?这事儿真不能一概而论。就像穿衣服,有人怕冷,有人怕热,一刀切不现实。但有个大方向是明确的:不舒服了要查,没症状、没高危因素的,不要瞎查。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比如你家有直系亲属得过结直肠癌,那50岁之后做个肠镜是很有必要的。可如果你平时肠胃功能好,没便血、没消瘦,也没有家族史,那年年查肠镜就没什么意义了。有时候“查得早”不等于“救得快”,反而会让人陷入不必要的焦虑。

还有些朋友一听说“心梗猝死”,就坚持每年做冠脉CTA。这项目虽然在高危人群里有用,但对血糖血脂都正常、也没胸闷胸痛的人来说,真没必要。

哪怕查出了“轻度狭窄”,也不等于要装支架。医学上有个说法叫“过度诊断”,就是把本来没问题的事儿说成有问题,结果搞得人心惶惶。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衰老不是疾病,而是过程。咱们的身体像陈年的瓷器,边边角角有点磕碰是正常的,非得用放大镜看,每个地方都能挑出点毛病来。问题是,这些“毛病”到底值不值得治疗?或者说,它影响你的生活了吗?如果没影响,那就别折腾它。

举个例子,很多老人查出甲状腺结节,小的像绿豆,大的像花生米,医生说“良性可能大”,但病人听到“结节”就慌了,非要手术切了才安心。结果术后声音嘶哑,终身吃药,那可真是“治好了病,毁了生活”。这不是医学的胜利,而是误解引发的悲剧。

很多时候医生也很为难。你来了,他不能不查;你查了,他不能不解释;你一紧张,他反而得开更多检查来“安心”。这就是“过度医疗”的陷阱。而最好的应对方式,是提高自己的“健康素养”——知道什么是真问题,什么是“健康焦虑”的产物。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说到底,体检的目的不是为了“查出问题”,而是为了“确认健康”。可惜现在很多人把它当成了“找病”的过程,越查越不安,越不安越查,最后查出一堆“灰区结果”,反而活得小心翼翼。

就像你家老电视,屏幕上有个小黑点,你天天盯着它看,节目都看不进去。结果不是电视坏了,而是你心里坏了。

所以啊,体检这事儿,得有尺度、有分寸、有选择。不是说不查,而是要查得“值得”。60岁后,身体的变化更多是“慢火慢炖”的过程,不是突然爆发的灾难。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与其什么都查,不如关注自己的睡眠、食欲、排便、走路有没有变慢、有没有突然的体重下降,这些才是真正的“身体语言”。

我有个70岁的病人,年年查体检套餐,查得比年轻人还齐全。有一次我问他:“你觉得这些检查让你更健康了吗?”他想了想,说:“没有,反而更焦虑了。”这句话让我印象太深了。检查本来是为了安心,结果却成了“心理负担”,那就本末倒置了。

与其年年体检,不如日日养生。吃饭要规律,不暴饮暴食;睡觉要踏实,不熬夜追剧;动动腿、晒晒太阳,和朋友聊聊天,这些看似没技术含量的事儿,才是最管用的“健康投资”。医学不是万能的,它更像个提醒,而不是万能钥匙。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咱们得承认:人不能永远年轻,也不会永远健康。但人可以选择怎么老、怎么活。不折腾、不焦虑、不盲目听信“体检套餐”的营销套路,才是真正的智慧老年生活。

所以啊,60岁以后,没症状、没高危因素的,别被“非查不可”的宣传吓住了。有些检查,不查是理智,查了反而是“自找麻烦”。这不是懒,这是懂得“什么时候该放下”。

健康不是查出来的,是过日子过出来的。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中国老年人健康管理指南(2023年版)[J].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2023,17(2):85-92.

[2]王建业,李兰娟,曾益新,等.关于合理体检项目设置的专家共识[J].中华预防医学杂志,2024,58(4):321-326.

[3]国家癌症中心.中国癌症筛查与早诊早治指南(2022年版)[S].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22.

声明:本文内容基于权威医学资料及临床常识,同时结合作者个人理解与观点撰写,部分情节为虚构或情境模拟,旨在帮助读者更好理解相关健康科普知识。文中内容仅供参考,不能替代专业医疗诊断与治疗,如有身体不适,请及时就医。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