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伤寒》《金匮》里竟然有32方含大黄,医圣为什么如此偏爱大黄?
2025
09-14

《伤寒》《金匮》里竟然有32方含大黄,医圣为什么如此偏爱大黄?

文/经方小六

养生不求人,我的生命我做主。

小六:最近读《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发现个有意思的事——张仲景居然在32首方里用了大黄!

小七:为啥医圣对大黄如此“偏爱”? 

小六:我想是因为大黄具有三大本领——通腑、清热、活血,因此也被称为“将军”,是经方里的猛将!《神农本草经》里也说大黄,“主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癥瘕积聚”,一点也无愧于“将军”的称号。

小七:那怎么算“通腑”?  

小六:举个最典型的例子——大承气汤。张仲景用生大黄配芒硝、厚朴、枳实,专门治“阳明腑实证”,也就是肠梗阻那种“大便不通、肚子硬痛、高热谵语”的急危重症。这时候的大黄就像“推土机”,直接把肠道里的燥屎、热毒全清光,不管是大便堵死还是热结旁流(拉肚子但臭秽黏滞),大黄都能“通因通用”。  

小七:治吐血的方也用大黄,这怎么回事?  

小六:这就是大黄的“第二板斧”——清热止血!比如三黄泻心汤,用大黄配黄连、黄芩,治心胃火盛的吐血、衄血。你想啊,血为啥会“冲”出来?因为体内有实热往上攻,大黄一泻,把热邪从肠道导出去,血就“安静”了,这叫“以泻代清”。大黄作为“止血药”,靠的不是单纯止血,而是“泻热存阴”。

小七:那破血逐瘀呢? 

小六:代表方是桃核承气汤和抵当汤。比如桃核承气汤治“下焦蓄血”,患者会有少腹急结(小肚子硬痛)、如狂(烦躁像发狂)等症状,大黄配桃仁、桂枝,既能通腑又能活血,把下焦的瘀血“冲”出去。这就应了《本经》“下瘀血,破癥瘕”的功效,所以张仲景用它治妇人闭经、产后瘀阻,都是这个道理。  

小七:这么看大黄确实厉害,不过,它毕竟是“攻下药”,用不好就会伤正。

小六:这就是张仲景的配伍智慧了!你看大柴胡汤,用大黄配柴胡、黄芩和解少阳,半夏、大枣调和脾胃,既能清阳明腑实,又不伤少阳正气;再比如麻子仁丸,大黄配麻子仁、杏仁,泻下之余不忘滋阴润燥,适合“脾约证”(大便干但不硬)。张仲景用大黄,从来不是“单打独斗”,而是根据病情搭配“战友”——实热重的配芒硝,气滞重的配枳实,体虚的配人参、甘草,真正做到“攻补兼施”。  

小七:临床上没有胆量可不敢胡乱用大黄。

小六:其实有规可循。汉方著作《药征》是专门研究经方用药的书,里面说大黄主“痛而闭、烦而热、滑而实”,这就是张仲景用大黄的“铁律”。

– 痛而闭:肚子痛、大便不通或臭秽黏滞,如大承气汤、小承气汤;  

– 烦而热:烦躁、发热、谵语,如大柴胡汤、栀子大黄汤;  

– 滑而实:脉滑实有力,腹证拒按,如厚朴三物汤、大陷胸汤。  

小七:难怪大黄被称为“将军”,果然有两把刷子! 

小六:对呀!从急症到杂病,从泻下到止血,大黄在经方里的角色千变万化,但核心始终是“祛邪扶正”。比如徐灵胎治过一个病人,不想吃饭,看见别人吃饭就骂“臭”,其他医生用补药越补越堵。徐灵胎一看,这人身体壮实、舌苔厚、肚子硬,明显是肠道积滞化热,直接上大黄,当晚就拉了一大堆臭大便,第二天胃口就好了—— 这就叫“以通为补”,把肠道的“垃圾”清掉,脾胃功能自然就恢复了。

小七:原来经方的魅力,就在这一味药的“百变应用”里!张仲景的“偏爱”,说到底是对病机的精准把握啊!

小六:说的太对了!最后敲黑板!用大黄必须认准“邪实”的信号——肚子硬痛、舌苔黄、脉滑实、大便臭秽或不通、烦躁发热;打死不用的情况:肚子软趴趴、舌苔白、脉弱、大便稀溏(虚寒证)。

送人玫瑰,手有余香,希望大家把这篇文章分享出去,让中医经方可以帮助更多的人;等你需要帮助的时候,别人也会来帮助你!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