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多巴胺和内啡肽,你分得清吗?
2025
09-13

多巴胺和内啡肽,你分得清吗?

内啡肽和多巴胺都是与“愉悦感”相关的神经递质,但核心区别在于:多巴胺是“奖赏预期”的驱动剂,内啡肽是“痛苦缓解”的抚慰剂,二者的产生机制和作用目的完全不同。1. 核心功能:“想要” vs “爽到” · 多巴胺:不直接产生“愉悦感”,而是负责传递“对奖赏的渴望”。它驱动你去追求能带来满足的事物(比如刷下一个短视频、吃一口甜食、完成一个目标),本质是“动机激素”。例:刷短视频时,“下一个可能更好看”的期待,就是多巴胺在推动你滑动屏幕;看到美食图片时产生的“想吃”的冲动,也源于多巴胺。 · 内啡肽:主要功能是缓解疼痛、减轻压力,同时带来一种“深层、持久的轻松愉悦感”,更像“天然止痛药+快乐抚慰剂”。例:长跑后浑身酸痛却感到的“快感”、吃辣到出汗后的舒爽、大笑或拥抱后的心安,都与内啡肽分泌有关。2. 产生机制:“即时刺激” vs “延迟付出” · 多巴胺:容易被即时、低门槛的刺激触发,不需要太多努力就能获得“期待感”。比如嗑瓜子、玩游戏、刷社交媒体,每一次短期反馈(吃到瓜子仁、通关、收到点赞)都会快速刺激多巴胺分泌,但效果短暂,且容易让人依赖“追求下一次刺激”。 · 内啡肽:通常需要克服一定痛苦或付出努力才能产生,属于“延迟满足”的产物。比如运动需要克服疲惫、吃辣要忍受灼烧感、专注工作需要对抗分心,当这些“不适感”被克服后,大脑才会释放内啡肽,带来更持久的满足。3. 带来的感受:“短暂渴望” vs “持久平静” · 多巴胺主导的感受:兴奋、冲动、期待,但伴随“易厌倦”和“空虚感”。比如刷短视频刷了1小时后,虽然当时觉得刺激,过后却会感到“浪费时间”的空虚。 · 内啡肽主导的感受:平静、放松、身心舒畅,且没有强烈的“再求一次”的依赖感。比如瑜伽课后的舒展、读完一本好书后的充实,都是内啡肽带来的深层愉悦。总之,多巴胺让你“想做某件事”,内啡肽让你“做完某件事之后感觉很好”。前者偏向“即时刺激的追逐”,后者偏向“付出后的治愈与满足”。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