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体的立体结构网络》是台湾医师林两传先生所著,林先生实修实证,既是医生也练习五禽戏等传统功夫,本书是他多年经验结晶。无论古今中外,各式概念,术法万千,大道相通,本书值得用心阅读。另书籍资料来自互联网,侵权删除。
身体结构的还原
所有的变化是环环相扣的,一个地方的问题,同时也是被身体其他很多地方所牵绊固定著。
所谓的功法,是祖师设计让弟子演练的一套动作,使得身体内在结构连贯、流通、强健的办法。透过不同的姿势,重新鬆解在生活中不自觉收缩绷紧的肌肉,因工作而累积僵化的组织,甚至是因伤害而错乱的结构。
像练功需要两脚平行站立,在身体升降俯仰的过程中,身体原本两侧失去对称的状态、骨盘的歪斜、两脚足弓的不对称,可以慢慢重组回来。练功中的落胯(屈膝使两个鼠蹊部凹陷摸不到腰大肌的张力,背部竖直),使脊柱的曲度消失,脊椎体之间的小肌肉张力会消失,椎体之间如果有错位,这时才能重新鬆解对位,而且在落胯的状态下, 俯仰旋转身体时,因为脊柱曲度消失、椎体间鬆开来,肋骨才有办法改变相对的位置, 真正重组胸廓。
练功能有这些功效,主要是演练这些动作的过程中,修正了脑中已经设定了的肌肉系统的收缩方式,从而鬆解因日常使用习惯而成形的关节转折张力、对位不同的层次,还原各个部位的流通状态。但是要达到上面所说练功效果的前提是,必须看见身体没有放鬆的地方。一开始这是不可能的,必须经由师父手的引导,才能看见。
练功中,要使全身流通的,最重要的概念,就是太极拳谱裡面说的:“一动周身动”, 这个概念要等后面“立体结构网络”概念叙述清楚以后,才能完全明白,但是主要的意思是我们身体的张力系统环环相扣,没有办法只动局部而不影响身体其他部位。如果强迫身体某个部位不动而其他部位动,就像前面说过,在日常生活中身体的使用习惯,是固定一个部位而让下端的肌肉收缩,这样会造成结构的变形,整个系统张力的扭曲。练功之所以要一动周身动,就是要使身体所有远近表裡的张力都连贯、流通、均等。就像我们扭毛巾,只扭一头,整个毛巾会跟著转,然后整条毛巾的张力会保持一样,只要其中任何一个地方,没有跟著动,毛巾裡面就会出现打结绷紧的地方。所以练功时, 手一抬,腰腿都必须跟著动,只要有一个地方不动,就会跟毛巾打结是一样的意思,因而出现转折绷紧的现象,这些部位的张力不同,会使得肌肉系统的连贯出现障碍,结构发生变化,局部循环不良。
练五禽戏前,我的身体状况非常的不好,是在练习的过程中,点滴逐步改善的,所以我常跟士林师父说:“没跟师父练功,我可能已经死了。”更重要的不只是健康状况变好,而是我领悟了结构治疗的终极原则,真正要治病,是还原病人一个完整流通、连贯的身体,而不只是对抗或消除症状。因为所有的变化是环环相扣的,一个地方的问题,同时是被身体其他很多地方所牵绊固定著。
练功中,常常手在抬起来的过程中,觉得不顺,师父会说是肚子没有放鬆,或是脚没有放鬆,果然那些地方放鬆了之后,手上抬微微绷紧或卡住的感觉就消失了;当势要从脚升上来没有办法连贯时,师父会说是头没有跟著抬起,或是手没有放鬆,甚至有时手的势跟身体没有办法配合,师父会说是因为眼睛没有看著中指指尖。
在这过程中,慢慢体会身体是个连贯、完整、不能分割的整体,任何一个地方出现阻滞,会影响整个系统的运作,而一个地方出现状况,可能是遥远的其他部位打结而来的, 练功就是要看见自己身体的流动连贯性,及看见这流动中的不能动之处。这不能动之处, 或许只是转折没有连贯上,也可能是真正受伤组织黏连,而更细腻的练功,可以从表到裡,一层层的连贯中,逐层分离而还原。这也使我体会出结构还原上,治疗应有的次第, 而发展出皮连线、筋连线、骨连线的概念。
师父非常强调练功中眼睛看的方向,一直不能明白其中的作用。直到有一次,我坐在书桌前,一隻蚊子在我眼前飞舞,我盯著牠看,准备拍牠,当眼睛跟著牠转时,忽然发现,眼球转动时,会牵连到身体裡面的不同部位,大吃一惊,才慢慢理解师父所说的原因, 眼睛没有跟上动作时,身体表裡的结构是没有“一动周身动”的。
练功中,有些动作也强调舌头的配合,于是慢慢地让舌头在口腔内外转动,才发现原来它跟身体的内部也是牵连著的,这才让我明白眼耳鼻舌是身体内部深层筋膜的末端。那隻蚊子算是我深层筋膜的启蒙师父了。也印证了中医治疗五官疾病,很常从身体整个机能去思考的理由。一般对疾病的概念,总认为有个治病的因,解决那个因,健康就还原了。像局部定点疼痛,一定是哪条肌肉、肌腱或韧带受伤发炎了,而专注结构调整的会认为是哪一个关节错位了。这样的想法应该是不对的,因为局部的问题,造成该处出现张力、转折的原因,可能是远处的结构有问题造成的,就像我在练功时,手抬起受阻,是肚子或是脚有问题造成的,所以重要的是如果能还原病人一个完整流通的全体,常常问题自然会消除。
如果单独去处理一个局部,症状虽然可以消除,但是整个张力系统的问题并没有解决。由于我的身体敏感度高,当有状况学生要帮我调整的时候,我可以非常清楚的知道, 他们动作中的问题,知道如果这样调整会造成身体其他部位的结构错乱,我的身体便会不自觉的去对抗他们的动作,这也是练功出来的本能,使身体随时处在整个系统流畅的状态;所以我自己有问题的时候,只能自己练功去重组,没办法被学生治疗。筋膜、皮肤、立体结构网络单纯从筋膜系统来谈整个张力结构,是不足的,必须加上皮肤,构成整个立体结构网络,这样才能完整的考虑张力与结构之间的变化。
练五禽戏,改变了我对整个治疗的概念。原本的结构治疗,是以骨位做为治疗的依据,像网球肘,治疗上的依据是桡骨头和肱骨的错位,牵引桡骨,使手臂系统的势连贯顺畅。练功之后,我知道单单这样由肘关节对位延伸的顺畅是不够的,因为关键处在于肩胛骨跟体壁的相对位置,而肩胛骨在体壁上的位置,不只是被下臂所牵扯,很明显的, 还会跟腰腿和另外一隻手有关係。整个身体系统紧密连贯,所以后来我的治疗,不管要处理的标的是手还是脚,都会把全身的系统梳理一遍。但是这还只是基于练功的心得, 真正解剖学上的理由,要等筋膜这个概念出现在我的知识系统裡,才得到清楚的解释。筋膜系统遍布全身每个地方,无处不到,是一个绵密的立体结构网络,身上的所有组织器官,都包裹在这个立体结构网络裡面,包括所有的肌肉、神经、血管、内脏、骨头都是,也是身体内所有纤维结缔组织的总称,包括緻密的纤维组织,像肌膜、腱鞘、韧带、心包膜、大血管神经外的包膜等等,以及疏鬆的纤维组织,像皮下组织、肌膜间的固定纤维、心脏和心包膜之间的固定纤维等等,都属于这个筋膜系统。
骨架是支撑整个身体的支柱,但是内容物的细腻排列,是筋膜系统所决定的。筋膜系统在协调身体各个部位的互动连结时,所依据的是体内绵密分布的力学感受器,只要组织与组织间有明显的张力落差,透过筋膜系统的张力觉知,身体自然会调整,使组织间的张力连贯。
身体各部位的张力觉受,会透过神经系统上传到脑部,入脑会先经过视丘,视丘会选择性的让有问题的讯号进入大脑,没有问题的就在视丘处中止了。有问题的讯号,指的是会对身体健康、生命安全造成影响的。当组织间的张力有明显落差时,会使得身体内的微循环流通出现障碍,结构运作发生问题,这时系统的张力会传入大脑,轻微时大脑会自动协调相关的肌肉系统,使得这种落差消失,比如说身体不自觉的站立姿势、坐姿、步态、身体前后的曲度等等都是。落差严重时,我们身体就会有各种症状出现,像痛、麻、痍等。
所谓的张力连贯,并不是身体每个地方的张力都一样,而是相邻组织之间,没有明显的张力差;但是从远到近,以及从表到裡,是可以也常常会存在著张力差的。做个比喻,如果张力从表到裡,有1、2到10的变化,每个相邻组织之间,一定是1到2或7到8,中间不会有2到7这种明显落差的。
筋膜系统没有什麽弹性,但是组织间连结的疏鬆结缔组织,却有很多缓衝空间的,比如说韧带虽然包裹著骨头,保护并限制骨头的活动,但是骨头还是有很多活动空间,像皮肤跟肌肉之间,器官跟器官之间,肌肉、肌腱跟骨头之间,都还是有很多可缓衝的空间。但是基本上筋膜系统没有弹性,所以当缓衝空间不够用时,身体自己会调整各部分系统的张力,透过肌肉张力的改变、身体姿势变换甚至脂肪填充的方式来调整。我们身上同样具有张力感受器,但没有可伸缩性的组织,还有皮肤。皮肤是由鳞状上皮组织,真皮组织,及一些皮肤附属的组织像汗毛、竖毛肌和汗腺所构成。组织学上它跟筋膜系统的构成不同,医学上把皮肤独立出来,认为它是一个器官,但是就维持张力结构的作用来说,跟筋膜系统是相同的,甚至还更重要,所以就整个身体的张力调控系统而言,应该是由皮肤以及筋膜系统共同构成的立体结构网络。
所谓身体各部位会维持张力的连贯,这种连贯包括了皮肤与肌肉,肌肉与肌肉,肌腱与骨膜之间。其中肌肉与皮肤之间的张力维持,在身体活动及治疗上扮演了很关键的角色。当整个肌肉系统很紧,肌肉可移动的空间变小,这同时也限制了皮肤的滑移性, 当皮肤可以滑移的缓衝空间变小,肢体活动的阻力就会变大,身体会觉得绷紧。这种紧绷的感觉,虽然是起始由肌肉收缩的状态来的,但是主要是透过皮肤串连整个身体所致。举例来谈谈。
我们常常在开合、旋转肢体到极限的时候,会觉得紧,到不了关节应该可以到的极限,像手臂屈肘往后上抬,或往身体后下方再屈肘措手到背后,或是在身体前方伸直手肘,或弯腰摸脚趾等,我们常识性的认为,这些动作做不到极限,是筋紧了、硬了,所以要拉筋,但其实这主要是皮肤的限制使然。
我们可以做几个动作试试。当你两脚掌平行站直,右手伸直连同肩关节外展,手心向下,然后往头部方向抬起,如果肩膀、肱骨不旋转的话,一般人通常会觉得紧紧的,这时候如果将右脚脚掌往外撇开,其他姿势不变,再抬一次手臂,会觉得鬆了很多。这是因为脚掌往外撇时,脚的皮肤可以滑移。因为皮肤没有弹性可以伸展,必须要皮肤下方的组织对皮肤没有牵绊,皮肤才能自在滑移。如果两脚掌一样平行站立,一样手臂同一个姿势往上抬,如果有人帮忙把肚子右侧的皮肤往上挪,那手臂的感觉会跟脚掌往外撇时是一样的,因为我们用外力挪移了皮肤,让皮肤的滑动性增加了。
换个动作,右手用同样的方式上抬,这次不动脚换动左手。当左手放在肚子前面的时候,右手上抬是比较紧的,当左手措在背后,右手上抬会变得阻力小许多。左手放在肚子前或者是措在背后,都不可以拉紧,鬆鬆的就好,不牵扯附著在肩胛骨上的肌腱张力, 这样可以证明,限制我们肢体大范围活动的,是皮肤,是由面积一定、长度有限制、且没有可延展性的皮肤,而不是由肌肉肌腱所组成的筋膜链。手臂往肚子伸的时候,肩背部的皮肤是绷紧的,往背后伸的时候,肩背部的皮肤是鬆的,存在可以滑移的空间。因为皮肤跟肌肉维持一定张力的特性,所以限制身体肢体大范围活动的因素,主要是皮肤,如果皮肤可以滑移的空间变大,则不仅肢体活动的张力会变小,关节活动的极限也会加大。我们可以利用这种皮肤与肌肉之间的关係,皮肤与肌肉之间必须维持一定的张力,利用皮肤来牵引带动肌肉,如果方向对了,还可以鬆解肌肉,我手法操作中的“解皮连线”,就是利用这个原则。同时我们所谓的拉筋,其实拉的是皮肤,只是皮肤的牵引顺便鬆解了肌肉,而不是真正牵拉肌肉,使肌肉变鬆的,但是代价是其他地方会变紧。所以单纯从筋膜系统来谈整个张力结构,是不足的,必须加上皮肤,构成整个立体结构网络,这样才能完整的考虑张力与结构之间的变化。因此结构网络包含了筋膜系统和皮肤两个部分,虽然在组织学上,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系统,但是在功能上,却是密不可分的完整单位,只有用包含筋膜系统和皮肤的立体结构网络这个概念,才能清楚描述身体张力系统分布的状况,以及说清楚结构与功能之间的关係。
后记:
1、林医生的分享,和武穆遗书(九要论)中有不少响应之处。
2、易筋经里面的筋论和膜论,(易筋经-本衙藏板 膜论), 气动张拉结构,立体结构网络都是模型,个人认为比某些号称科学砖家的模型靠谱不少。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不假,功夫有高低之分,资质有高低之分,用心亦分深浅,练中回归个人身心,但觉莞尔。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ybx8.cn/?p=57057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