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腰松为站桩秘法,赶紧收藏学习吧
2025
09-10

腰松为站桩秘法,赶紧收藏学习吧

1、站桩时,先将意念集中于头顶百会穴,想象此处有一股向上的牵引力,使整个头部仿佛虚悬于空中。与此同时,下颌要轻轻内收并向上提,仿佛有一根线从下颌拉向头顶,既不僵硬也不松懈。接着,鼻尖微微下沉,意念中仿佛要去寻找会阴穴;而会阴穴则需轻轻上提,这股上提之力顺着脊柱一路向上,直抵百会,形成 “百会上领、会阴上提” 的上下呼应之势。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会阴上提时,需顺势带动膝盖和脚心向上收敛,脚心也微微内扣,仿佛要向会阴处靠拢。所谓 “三心并”,核心便在于会阴、百会与两脚心的协调 —— 会阴是根基,它的上提能带动脚心收敛,再配合百会的上领,三者如同形成一个无形的三角,将全身的气脉串联起来。如此一提,整个身体会有一种被轻轻兜起的感觉,仿佛摆脱了部分重力的束缚,虚悬而立,站桩时便会觉得周身轻松,不再有沉甸甸的压迫感。

此外,百会上提要与尾闾下垂相配合,形成 “上下对拉” 之力:百会向上拔,尾闾则如秤砣般向下沉,仿佛要扎根于地。身体微微下蹲,尾闾下垂时,意念中要让它像一根深入地下的支柱,稳稳支撑着身体,与大地紧密相连;臀部则保持 “似坐非坐” 的状态,不真的坐到实处,而是悬着一股劲。此时,头部上拉的力、会阴上缩的力与胯部微微上挤的力相互作用,腰部自然就能松开,避免僵硬。

2、身体下蹲后,最易出现的问题是两膝不自觉地死往里扣、相互挤压,把裆部夹得紧绷绷的。这是需要避免的 —— 正确的做法是,膝盖在微微内拧的基础上向上提,同时向外轻轻挤翻,力道从大腿根部后侧往外撑,这样才能把胯部打开,让气脉在大腿内侧顺畅流通。

两脚的站位也有讲究:脚跟宽度略比肩宽,脚尖宽度与肩相近或稍窄为宜。若脚站得太宽,腰部很难向后放松,容易导致上半身前倾;宽度适当的话,站桩时身体会随着放松逐渐往下沉,越来越矮。

刚开始站桩时,无论姿势多标准,膝盖和大腿都会出现酸痛感,这是正常现象。此时切不可因酸痛而放弃,反而要沉住气 “耗住”—— 任由酸痛出现,不去抗拒,而是用意念去细细体会酸痛的部位、程度和质感,仿佛把 “气” 轻轻注入酸痛处。也可以用百会、会阴的上提之力,带动膝盖微微上抬,缓解局部压力。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要知道,这种酸痛正是身体在 “换力” 的过程 —— 通过站桩,将日常用力的 “拙力” 逐渐替换为气脉推动的 “巧力”。等气足了,拙力被替换掉,酸痛感便会消失,身体也能蹲得更低,重心不再一味压在后脚跟,而是均匀分布在两脚,腿部的支撑力也会变得更灵活。

腿部这一关最是磨人,因上半身的重量全由双腿承担,所以下蹲时不必勉强求低,达到自己能承受的程度即可。但也要知道,站桩的功夫往往藏在 “不轻松” 里:身体站得太直确实省力,却难以触动深层气脉;微微下蹲、承受一定酸痛,才能更好地激活丹田与腰腿的气,两者的功效相差甚远,身体好者更应从严要求,毕竟站桩是为自己练的。

3、当姿势正确、意念专注、身体松开后,体内的气机便会逐渐充盈、通畅。气一通,身体会自然地往下沉,身形也随之变矮 —— 这并非刻意下蹲,而是气脉推动下的自然状态。

身形变矮时,需特别注意膝盖不能超过脚尖,否则会导致重心前移,膝关节受力过大。此时,可将意念放在膝盖上方的鹤顶穴(即膝关节膑骨顶端),轻轻用意念上提此穴,会感觉到膝盖处的压力瞬间减轻,变得轻盈许多。再进一步,用意念将膑骨上缘微微上提,从膝盖到脚心的整个下肢会有一种舒展感,气血也能更顺畅地从大腿流至脚心。

反之,若不这样做,下蹲时膝盖会变得僵硬发紧,加上腰部未能松开,气血在膝关节处瘀滞,久站便容易出现不适甚至损伤。可见,站桩中 “用意念调身” 的功夫,比单纯追求姿势更重要。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4、“松肩坠肘” 是站桩中调节上肢气脉的关键,而松肩的核心在于 “空腋”—— 即腋窝要保持空虚、虚灵的状态,不能僵硬或挟紧。松肩与空腋需同时做到:松肩时,肩膀自然下沉,不耸肩也不刻意下压;空腋时,腋窝处既不挟紧也不松懈,仿佛挟着一团无形的 “气饼”,有轻微的撑胀感却不僵硬。

怎样才能做到空腋?可先放松肩膀,让其自然下沉,再将肩胛骨上方的肩髎穴与肩髃穴轻轻往外撇一点 —— 幅度无需太大,只需有 “向外撑” 的意念即可,此时腋窝会自然打开,形成空虚感。这样一来,肩关节就真正松开了,既不会因松肩而导致肩膀下垂,反而能让肩背处的气脉更虚灵、更通透。

同时,将肩膀上方的骨头尖微微向上一转,胸部会自然内含(即 “含胸”),再配合两肩头的轻微外转,腋窝的空虚感会更明显,与 “开胸” 的状态相辅相成 —— 含胸不是驼背,而是胸部微微内收以蓄气;开胸也不是挺胸,而是胸腔保持舒展以通气,两者结合,才能让肩背之气既不瘀滞也不涣散。

5、会阴穴是人体气脉的重要枢纽,堪称内气升降变化的 “闸门”。练功时,务必注重会阴的收缩,这是防止精气外泄、推动练精化气的关键。

收缩会阴包含三个部分:一是提谷道(即肛门),如同忍大便时的轻微收缩,不僵硬也不刻意;二是前阴(外生殖器)的轻微内收,无需用力,只是意念上的收敛;三是会阴本身的上提,这股力量要与谷道、前阴的收缩相协调,形成一股向内向上的合力。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很多人练功时能聚精却难化气,往往是因为会阴收缩不到位,导致精气随生理活动外泄。而松腰、松胯与垂尾闾,则是让这股内气顺畅运行的基础 —— 周身气脉能不能真正松开,关键就看腰、胯与尾闾是否灵活。这三处是人体的 “中轴枢纽”,它们松了,四肢百骸的气脉才能逐渐畅通;若这三处僵硬,即便其他部位练得再松,也只是表层的放松,难以触及深层气脉。

尾闾的松动需通过 “垂尾闾” 的第二步功夫练就,等尾闾能自然下垂后,再配合 “泛臀”(即臀部微微外扩后收)的练习,以及形神庄中专门的松前后胯功法,就能逐步打开胯部。需要注意的是,尾闾下垂时,绝不能一味追求 “下垂” 的力度,必须与提谷道配合 —— 尾闾往下沉一寸,谷道就往上提一分,两者形成对拉之力,才能避免气脉瘀滞于下焦,这是过去练功者秘而不宣的关键,若忽略此点,易出偏差。只有尾闾下垂与提谷道相辅相成,气才能既沉得下去,又能升得上来,在体内形成循环。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6、“尾闾如钟锤” 是站桩中调节下焦气脉的重要功法,需分四步循序渐进:第一步,练习尾闾自然下垂,如同钟锤垂直挂于钟上;第二步,在垂尾闾的基础上练习泛臀,让臀部微微外扩后收,增强盆腔内的气感;第三步,尾闾轻轻向前扣,仿佛钟锤微微前倾;第四步,尾闾能如钟摆般灵活转动,先前后摆动,再慢慢转圈。

当尾闾练到第四步能自由转动时,丹田气便会随之呼应 —— 尾闾一动,丹田气就像被牵动的水流,顺着气脉遍及全身,真正做到 “尾闾动而全身气动”。这便是 “尾闾如钟锤或钟摆” 的深意:它不仅是身体的支点,更是带动内气运行的 “开关”。

初学垂尾闾时,可先体会尾闾的位置:人直立时,两脚平行分开与肩同宽,此时尾闾骨大致与两脚跟处于同一水平线;当两腿微屈下蹲,尾闾骨会自然向后靠,与两脚跟形成一个等边三角形,仿佛钟锤向后微微倾斜。

要注意的是,尾闾骨本身并非垂直下垂,而是略带向后的斜度,若刻意让它垂直,反而会导致腰部僵硬,犯了 “直” 的禁忌。站桩时蹲得越深,尾闾骨越向后靠;功夫渐深后,尾闾骨会逐渐能自然下垂;再进一步,它能向前转动,此时尾闾才算真正 “活” 了,气脉也随之变得灵活通透。

7、松腰是站桩的核心功夫,需让腰椎、腰部韧带、两侧肌肉及脊关节都彻底放松。松腰的要诀在于 “上下对拉”:用百会穴向上牵引,尾闾向下沉坠,两股力量相互牵拉,将腰部脊柱轻轻抻直 —— 这不是硬挺,而是气脉带动下的自然舒展。

腰部既不能向前塌陷(避免形成驼背般的含胸),也不能刻意向后突出(防止腰部僵硬),需保持自然的生理曲线,同时腹部微微内收,不鼓不瘪。一般来说,身体健壮者丹田气足,腰板自然挺直;而体弱者因丹田气亏,脊柱缺乏气的支撑,难以承担上半身重量,便会不自觉地让腰向前塌,形成不正常的生理弯曲,长此以往易导致气脉瘀滞。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松腰可借助 “面壁蹲墙” 辅助练习:面对墙壁站立,脚尖顶墙,两脚并拢,腰部向后放松,胸部微微内含,然后身体慢慢下蹲;起身时,用百会穴向上顶,仿佛有一股力从头顶将身体轻轻拉起,整个过程中腰部始终保持放松,不较劲。

腰是人体的 “中轴”,只有腰松开了,周身气血才能畅行无阻。若腰松不开,气脉便会在此处瘀滞,易导致阳气升多降少,出现虚阳上越之症,如高血压、脑溢血、半身不遂等。同时,腰为 “肾之外府”,肾中藏元阴元阳,元阴化生的阳气需通过腰部注入气海(丹田),滋养全身,可见腰部对人体的重要性。

普通人的脊柱有自然的生理弯曲,古称 “九曲黄河”:颈项向前弯、胸椎后突、腰椎前弯、骶椎向后、尾椎向前、尾骨尖后翘。体弱者因丹田气弱,往往会加大脊柱弯曲度以维持平衡,这是不正常的。而智能功的三心并站庄,正是通过调整百会、会阴、脚心的协调,配合松腰垂尾闾,逐步纠正脊柱的异常弯曲,让气脉通畅,从而强健身心。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