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岁的唐先生饱受“烧心反酸”之苦五年之久,近一周症状骤然加剧,胸口灼痛如火烧,反酸频频,夜不能寐。外院明确诊断为“反流性食管炎”。像唐先生这样的患者并不少见,长期的饮食不节如同在脆弱的食管上反复刻下伤痕。所幸,经过西安市中医医院针灸推拿康复科安军明主任医师的系统治疗,他的症状得到了显著缓解。
01何谓反流性食管炎?
当胃或十二指肠内容物异常反流入食管,引发灼热(烧心)、反酸、胸骨后疼痛,甚至吞咽困难、慢性咳嗽等症状时,即称为反流性食管炎。现代医学认为其核心在于食管下括约肌功能失调、胃酸侵蚀及食管黏膜屏障受损。长期饮食不节(如喜食肥甘厚味、辛辣、过饱)、情绪压力、肥胖、吸烟饮酒等是重要诱因。
02中医视角:脾胃升降失衡是关键
中医将此病多归于“吐酸”、“嘈杂”、“食管瘅”等范畴。核心病机在于脾胃气机升降失常。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若因饮食不节(如唐先生喜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或肝气郁结横逆犯胃,导致胃气不降反而上逆,携酸腐之物上攻食管,便发为本病。所谓“诸呕吐酸,皆属于热”,此“热”常源于食积郁滞化热或肝郁化火。
03针灸治疗:调和脾胃,降逆制酸
针灸治疗反流性食管炎,立足于疏通经络、调和脏腑气机,特别是恢复脾胃的升降功能。其优势在于:
直达病所:调节与食管、胃功能密切相关的经络(如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任脉)。
整体调理:不仅缓解症状,更能调节胃肠蠕动、改善括约肌功能、修复黏膜。
绿色安全:避免长期服药的潜在副作用。
安军明主任医师临床治疗方案:
针对唐先生的病情及病机,治疗以健脾和胃、疏肝理气、降逆制酸为原则,常取以下穴位组合:
1. 主穴(调理核心):
中脘(任脉):胃之募穴,健运脾胃、和胃降逆的要穴,直接作用于胃腑。
足三里(胃经):强壮要穴,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降腑气,增强胃肠功能。
内关(心包经):八脉交会穴,通阴维脉,宽胸理气、和胃降逆、止呕,有效缓解胸骨后不适、恶心反酸。
公孙(脾经):八脉交会穴,通冲脉,与内关配伍,调理脾胃气机、平冲降逆,是治疗胃气上逆的经典对穴。
太冲(肝经):肝经原穴,疏肝解郁、清泻肝火,尤其适用于伴有情绪不畅、压力大的患者。
2. 配穴(随症加减):
烧心明显:加巨阙(任脉,近食管下段)或曲池 (大肠经,清热)。
腹胀、嗳气:加天枢(胃经,调理肠腑)。
情绪焦虑:加神门(心经,宁心安神)。
病程日久,体虚:加脾俞、胃俞(膀胱经背俞穴,健运脾胃)。
04疗效与疗程
唐先生在接受数次针灸治疗后,烧心反酸症状即获得明显改善。临床观察表明,多数患者经1-2周(约5-10次)的系统针灸治疗,症状可显著减轻。巩固治疗对于调节体质、防止复发尤为重要。
温馨提示:
针灸治疗需由专业中医针灸医师操作,根据个体情况辨证选穴施治。
治疗期间及愈后,务必严格配合饮食管理:忌食辛辣、油腻、甜腻、生冷、咖啡、浓茶、酒精;避免过饱,尤其晚餐宜少且早;饭后不宜立即平卧。
保持情绪舒畅,避免焦虑、抑郁。
肥胖者需控制体重。
睡眠时可适当抬高床头(15-20厘米),利用重力减少夜间反流。
05小结
反流性食管炎虽缠绵难愈,但针灸疗法以其独特的经络调节作用和整体治疗观,为患者提供了一条安全有效的绿色治疗途径。结合科学的生活方式管理,完全有望摆脱“烧心反酸”的困扰,重获舒适生活。
来源:针灸推拿康复科 李锦洲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ybx8.cn/?p=56943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