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在75岁之后很快去世?主要原因有五
2025
09-09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人,在75岁之后很快去世?主要原因有五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上个月回老家看爸妈,爸说最近村里短短两个月走了三个七十五岁出头的老人,大家心里都有点不安。说起来,这三位老人的身体其实都不算差,平时能下地干活,吃饭睡觉也挺正常。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可偏偏就是退了八十这道坎没几年,就一个接一个地走了。爸问我:“是不是人到七十五岁之后,身体就一下子撑不住了?”

说实话,我这当营养师的女儿听完,心里也一紧。这几年身边确实常听说类似的事。很多人七十多岁看着挺硬朗,突然哪天一病就没了。这并不只是巧合,背后有不少值得我们警惕的问题。

第一,突然的身体“崩塌”,早有迹象。我舅舅去年年底查出营养不良,体重五个月掉了八斤,可他一直觉得自己吃得很好,三餐都有汤有肉。可我们细看他的饭桌,发现他常年吃得单一,主食多,蔬菜少,蛋白质摄入不够。很多老人嘴上说“胃口不错”,其实吃进去的营养早就跟不上了。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第二,蛋白质摄入不足是个大问题。我们家奶奶前几年开始变得走路不稳,容易摔跤,大家以为是骨头老化。后来我计算了一下她每天吃的东西,发现她一天的蛋白质连40克都不到,连基本维持肌肉量的标准都达不到。肌肉一旦掉得太快,老人的行动力和免疫力就会一落千丈。

第三,肠道健康是关键但常被忽略的环节。我邻居家老爷爷,去世前半年一直有便秘、饭后胀气,家里人以为是小毛病。其实老年人肠道菌群变化大,一旦菌群失衡,不仅影响营养吸收,还会影响大脑功能。很多老人的“糊涂”其实不是脑子糊涂,是肠道在闹脾气。

第四,长期慢性炎症在“悄悄耗命”。我娘家隔壁的李婶,十年高血压、高血糖,一直靠药物控制,血压血糖数字倒是稳的,可她就是很容易感冒、伤口愈合慢、精神状态差。慢性炎症像是体内的“暗火”,一点点烧,烧掉的是免疫系统、心血管健康还有器官的耐力。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第五,过了七十五,身体的“储备”开始明显不足。我爸今年刚过七十,他一累就喘,体力明显下降。我开始教他做饭时增加优质蛋白,比如晚饭加个鸡蛋、豆腐汤里放点虾皮。他一开始不太愿意,说“吃太补反而累着”。其实这是很多老人的误区。

不是他们吃得多就能吸收,关键是吃进身体里能不能用得上。别看老人胃口好、饭量大,如果缺乏关键营养素,那些饭就像白吃了一样。老年人最怕的是“看着健康,其实虚得很”。我们小区有位阿姨七十八岁,天天跳广场舞,看着比她女儿还精神,问她怎么保养。

她说就两件事:每天早上吃一个鸡蛋,晚上喝一碗南瓜小米粥,蔬菜水果换着吃。还有一点,她从不吃剩饭剩菜。看似简单,其实她每一口都在“喂养身体的根基”。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营养不是吃多,是吃对。我们家孩子吃饭挑食,奶奶总心疼他,给他做鸡腿、蛋糕,可自己却常年吃剩饭泡饭。孩子吃得太精,奶奶吃得太糙,本质上都是营养失衡。

老年人一旦营养跟不上,代谢会变慢,免疫力一落千丈。我有一个病人,七十六岁,查出贫血、低蛋白血症,整个人没什么精神。后来我们调整了她的饮食,早餐加牛奶和鸡蛋,中餐加一点鱼肉,晚餐不再单靠稀饭糊弄。不到两个月,她气色明显好转,连走路都快多了。

还有一点,吃药吃多了,也是一种“营养消耗”。我曾经碰到一个叔叔,七十五岁,每天早晚吃六种药。结果查出来缺钾、缺镁,还贫血。很多药物会影响营养素的吸收或增加流失,尤其是利尿剂、降压药、抗生素这些用得多的。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所以说,七十五岁以后,真正的健康是靠“吃”养出来的,而不是靠“忍”。我们中国老人有一个通病,宁肯吃苦也不肯吃营养。饭菜省着做,水果切着吃,鸡蛋舍不得全吃,肉类更是“孩子吃才有用”。这份节省,其实是在透支晚年的体力和健康。

不光是吃,动也不能少。我们家老太太七十八岁,每天坚持早上走四十分钟。她说不是为了锻炼,是为了“肚子不胀”。其实她这个小动作,就帮她保持了胃肠蠕动,避免了便秘和食欲下降。老年人不是不能动,是要找到适合自己的节奏。

一个人到老年,身体像是一个“慢慢耗电的机器”,补得不及时,耗得过快,自然撑不久。我们很多人看着老人吃得下,动得动,其实内部早就开始“掉电”了。尤其是心脏、肝脏、肠道这些器官,外表看不出来,出问题一发不可收拾。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我建议每个家庭都给老人做一次饮食记录,看看他们一周到底吃了什么。像我们家,我给爸妈做了一份七日饮食表,帮他们调整了主食比例、增加了优质蛋白,还有每餐的蔬菜种类。最关键的是,每周我会检查他们的饮水量和排便次数,很多问题都是从这两件小事开始恶化的。

还有个小细节,很多老人不爱喝水。我们家奶奶就老说水没味道,喝不下去。我就给她煮点淡淡的柠檬水、山楂水,让她边看电视边慢慢喝。老人的口渴感比年轻人差,说不渴不代表不需要。

生活中,最怕的是我们以为他们还行,其实他们已经不行了,只是没说出口。我每次回家,最担心的不是爸妈生病,而是他们“假装没事”。身体真的撑不住的时候,一下子就垮掉,根本没有缓冲。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七十五岁以后,最重要的是“维持状态”,不是“治病”。这时候如果不靠饮食、生活习惯去保养身体,靠药物只能越来越虚。真正的保命,是日常的营养和起居。

我一直跟家里的老人说,晚年不是靠忍过的,是靠“精养”过的。吃进去的每一口,都是在给身体“充值”。如果这一点都做不好,再多检查、再多药也救不了衰退的根本。这不是危言耸听,是我十多年临床经验里看到最多的结局。

到了七十五岁,真正的“关键战”才开始。这不是终点,而是分水岭。保养得好,能稳稳活到九十;忽略不管,可能一年就差一大截。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我们这些做儿女的,真的不能只看爸妈“看起来挺好”。要学会看他们的状态、饮食、精神、活动力——这些才是他们身体最真实的反应。

参考文献:

1. 中国营养学会.(2022)《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人民卫生出版社

2. 国家老龄委办公室.(2021)《中国老年人健康状况报告》

3. 张建星等.(2020)《老年人群肌肉减少症与营养干预研究进展》.中国临床营养杂志

4. 王宏宇.(2019)《肠道菌群与老年健康关系研究》.中华老年医学杂志

5. 李晓红.(2023)《慢性炎症与老年疾病的相关性分析》.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