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Hands-on | Bachmann束起搏
2025
09-08

Hands-on | Bachmann束起搏

“Bachmann束是心房间电激活的优先路径。作为传导系统的一员,Bachmann束位置的心房起搏是否更生理;而不同于左束支定位精准,Bachmann束的到位又该如何判定?本期是Daniel L. Lustgarten教授2024年9月在Heart Rhythm上发表的Hands-on操作经验《Bachmann束起搏》的精炼摘译,文中Lustgarten教授基于团队的经验分享了Bachmann起搏操作方法,此外附加了部分Bachmann束的背景介绍,供大家参考。”


1. 心房生理性起搏位点:Bachmann束区域

图1 Bachmann束心外膜大体观

Bachmann束(也称为心房间束,图1),是一束宽阔的心肌带,从右心房穿过,位于上腔静脉和升主动脉之间。在正常窦性心律期间,Bachmann 束是左心房电激活的优先路径。因此,它被认为是心脏“心房传导系统”的一部分。

图2 Bachmann, Jean George

1916 年,让·乔治·巴赫曼 (Jean George Bachmann) 进行了犬类实验,他发现夹住连接心房的肌肉纤维束会导致显著的传导延迟,因此以Bachmann命名。

早在2003年,Bailin等人首次尝试定义了通过透视引导判断的Bachmann束起搏,发现与右心耳(RAA)起搏相比,Bachmann 束起搏的P 波更窄,且AF进展的相对风险降低近 40%。

但Lustgarten团队基于同样透视指导的Bachmann起搏,回顾性分析发现,如果应用“更严格的Bachmann束起搏”定义,只有大约一半的病例在“真正的Bachmann束区域”。并且,符合更严格的Bachmann束起搏标准的患者P波明显更窄,且比RAA对照组AF发生率更低。因此引发了Lustgarten对Bachmann束起搏定义的进一步思考。


2. 基于电学的严格Bachmann束起搏定义

1)Bachmann束电位

Lustgarten团队强调识别Bachmann电位的重要性。

虽然心房缺乏类似 His-Purkinje 的传导系统,但在上腔静脉(SVC)下段与右心房顶的间隔面交界处常可以标测到Bachmann电位(图3)。

此外,由于SVC下段较厚,该部位的起搏是安全的;而该部位起搏感知和起搏参数良好,且P波更窄,其他方面与典型的窦性 P 波相同。所以是一个心房起搏的理想位置。

图 3. Bachmann 束电位。A:十极标测导管记录和肉眼解剖观察,可以从心外膜观察到电位位于Bachmann束(Lu et al.) ;B:右房LAO+CAU的三维标测。四极标测导管位于 SVC下段-右房交界处,右房位于 5 点钟位置。导管头端在P波内记录到低幅高频的Bachmann 束电位,类似于心外膜观察到的情况。Masson染色显示Bachmann 束的右侧延伸在 5 点钟方向左右插入SVC底部。2) Bachmann电位腔内图分析Bachmann电位是在体表P波开始附近,20-80 ms后出现复杂的高频、低幅远场信号(图 4)。如果没有电位,则Tip可能在 SVC 高位附近或是在Bachmann 束相邻的纤维区域。可以微调来寻找电位。逆时针旋转过多会将Tip置于界嵴末端,通常会出现双电位(被误认为是 Bachmann 束电位)。界嵴电位的特征是最早的信号通常早于 P波起始20-30 ms,且在该部位起搏出现轴向正常的 P 波,但宽度等于或长于窦性 P 波。相比之下,Bachmann 束起搏将产生轴向正常但宽度短于窦P(图4)。图 4 Bachmann电位腔内图。左1( 25 mm/s)左2(200 mm/s)单极腔内图。低幅高频 Bachmann 束电位在P波时限内。导联位于LAO+CAU视图的 5 点钟左右。右图显示了该位置的起搏结果:P波变窄、轴向正常。3) Bachmann束起搏操作定位:SVC-RA交接处

工具:C315/C304+3830-59

操作步骤:

A.导管电极到位:进右房-逆时针旋调整方向-进电极退鞘-电极到位

B.记录Bachmann电位

C. (可调弯鞘)撤鞘:(电极固定后)送电极同时松弯撤鞘至上腔

D. (固定弯鞘)撤固定弯鞘:前送电极和导管-电极在右房成环-撤鞘

E.电极解旋:撤鞘后逆时针微调解旋

1. 导管电极到位

2. 可调弯鞘撤鞘

3. 固定弯鞘撤鞘

4. 电极解旋


3. 总结及展望

Lustgarten团队公布了一种基于电学的 Bachmann 束起搏方法,基于心内膜Bachmann 束电位的识别,并通过起搏的P波形态和宽度进行确认。Bachmann 束的起搏保持正常的窦性P波形态,而P波宽度缩短。且起搏感知和阈值稳定。

后续研究:

Ø中心的Bachmann 起搏经验需要得到其他临床中心验证;

Ø另外,需要量化评估 Bachmann 束起搏的临床优势;

Ø未来Bachmann起搏可以进一步设计关于AF、卒中和心力衰竭等关键预后的RCT,验证Bachmann起搏的临床价值和意义。


参考文献

1. https:///cases/iatrogenic-biatrial-flutter-the-role-of-the-bachmanns-bundle/2. Khaja, Azamuddin; Flaker, Greg (August 2005). ‘Bachmann’s Bundle: Does It Play a Role in Atrial Fibrillation?’. Pacing and Clinical Electrophysiology. 28 (8): 855–863. doi:10.1111/j.1540-8159.2005.00168.x                3. Lustgarten DL, Habel N, Sánchez-Quintana D, Winget J, Correa de Sa D, Lobel R, Thompson N, Infeld M, Meyer M. Bachmann bundle pacing. Heart Rhythm. 2024 Sep;21(9):1711-1717. doi: 10.1016/j.hrthm.2024.03.1786                                                                                          .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