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厌食症是小儿常见脾胃系统疾病,是指小儿长期见食不思、胃口不开、食欲不振或者食量减少,甚则拒食的一种食欲障碍性病症。中医学将其归属于“不思食”“不嗜食”“伤食”“恶食”“厌食”“食滞”等范畴。笔者临床运用开胃进食汤加减治疗此病效佳,现举一案以飨同道。
马某,女,3岁,2023年7月11日首诊。主诉:食欲不振,伴形体矮小瘦弱半年。现病史:半年前,患儿无明显诱因出现食欲不振、见食不贪、厌恶进食,似乎永无饥饿感,家长想方设法调整食谱,并于某院儿科予以对症处理,均收效甚微,逐渐出现形体与同龄小朋友相比较矮小瘦弱,伴见头发干枯无光泽、睡眠不佳,家长述患儿睡梦中常无意识尖叫数次,大便偏干,小便正常。舌质淡,舌苔薄白,脉弦细。
西医诊断:小儿厌食症。
中医诊断:厌食(脾虚气滞,胃失和降证)。
治法:健脾养胃,开胃进食。方用开胃进食汤加减:
处方:丁香3g,木香3g,广藿香6g,砂仁3g,厚朴4g,太子参9g,麸炒白术6g,茯苓4g,陈皮6g,姜半夏3g,莲子4g,焦山楂9g,焦神曲9g,焦麦芽9g。14剂,颗粒剂,每日1剂,分3次冲服。
8月10日二诊:服药后纳食增加,有时主动索要食物,但是较正常仍偏差,大便正常,舌脉同前。效不更方,继以开胃进食汤为主调治。
处方:丁香4g,木香4g,广藿香9g,砂仁6g,姜厚朴6g,莲子6g,太子参12g,麸炒白术8g,茯苓6g,炙甘草3g,陈皮6g,姜半夏6g,夏枯草12g,焦山楂12g,焦神曲12g,焦麦芽12g,炒谷芽12g,炒稻芽12g。5剂,颗粒剂,每日1剂,分3次冲服。
8月28日三诊:服药后进食明显增加,头发日渐光泽,睡眠整体情况尚可,但是夜间睡梦中仍存在无意识尖叫。舌质淡,舌苔薄白,脉细。药已显效,但是夜间仍存在无意识尖叫,考虑虽脾虚日渐好转,但是脾虚日久累及于心,导致心气不足之候未能纠正,故于健脾养胃、开胃进食基础上加用安神定志之品。继续选用开胃进食汤调治。
上方焦山楂、焦神曲、焦麦芽、炒谷芽、炒稻芽减为9g,加制远志3g、石菖蒲4g。10剂,颗粒剂,每日1剂,分3次冲服。
2025年7月13日四诊:时隔两年,患者父母告知此前服药后胃口大开,未再出现夜间无意识尖叫,且头发光泽,身高体重与同龄小朋友比较均无差异,故未再复诊。近2周发现患儿又出现纳食不馨,睡眠欠佳。查其舌质淡,舌苔薄白,脉弦细。
辨证:脾虚及心,心神失养。
治法:健脾开胃,佐以安神。方用开胃进食汤加减:
处方:丁香6g,木香6g,藿香12g,莲子12g,姜厚朴12g,太子参24g,麸炒白术18g,茯苓18g,甘草片6g,陈皮12g,姜半夏15g,砂仁6g,炒麦芽24g,炒建曲24g,炒山楂18g,炒鸡内金12g,炒白扁豆18g,山药18g,炒酸枣仁18g,石菖蒲12g。5剂,每2日1剂,水煎服。
按 小儿属“纯阳之体”,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各种生理功能尚未健全,故脏腑柔弱,易于损伤。小儿脾常不足,不合理的饮食结构,或偏食、嗜食等,均可导致小儿脾胃受损,而导致厌食症的发生。“脾主运化,胃主受纳”,厌食症初期在胃,久则及脾;脾失运化,胃失受纳,水谷精微不能正常输布,日久则气机不畅,最终导致五脏皆损。《幼幼集成·食积证治》记载,“夫饮食之积……脾虚不运则气不流行,气不流行则停滞而为积”,故治疗的重点在于调理脾胃。
开胃进食汤收载于《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决》。其方由六君子汤加丁香、木香、藿香、莲子、厚朴、砂仁、麦芽、神曲组成,具有健脾益气、温中散寒、和胃止痛、开胃进食之功,主治不思饮食、食后腹胀难消、乏力便溏等症。方中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以化生气血;陈皮、半夏、厚朴以理气除胀、燥湿化痰;藿香、丁香、木香、砂仁芳香化湿、开胃醒脾;莲子补脾止泻;麦芽、神曲消食导滞。全方补中有消、升中有降,共达健脾益气、醒脾开胃、燥湿化痰、消食化滞之功,使得脾能运化、胃能受纳。
本案首诊时易人参为太子参以健脾,加焦山楂增强健脾开胃之力。二诊时药已见效,故在首诊基础上加炒谷芽、炒稻芽以增强食欲,同时加夏枯草与姜半夏以调理睡眠。三诊时考虑到患者脾虚日久累及于心,导致心气不足,故于健脾养胃、开胃进食基础上,加石菖蒲、远志安神定志。(廖成荣 重庆市垫江县中医院)
(注: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来源:中国中医药网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ybx8.cn/?p=56895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