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乌梅丸】【乌梅丸法】从厥阴病看这久治不愈的各种疑难杂症
2025
09-08

【乌梅丸】【乌梅丸法】从厥阴病看这久治不愈的各种疑难杂症

前天累的早搏,发了公众号,才知道同行都差不多,好多同行对我说:门诊的时候自己常常喝一支生脉散,有的喝红参,胡哥给我说:他天天喝补肾药,还有的同行说他喝鹿角,评论区比文章精彩,早搏初诊喝了越俾汤,二诊喝了龙骨牡蛎汤,目前已经基本康复了,人类总是忌吃不记打,总是不见棺材不落泪,我又开始看书了,今天想写一篇关于疑难杂症的文章

今天读《治肝三十法》,突然想到魏玉璜先生。

先生云:在肝木为龙,龙之变化莫测,其于病也亦然。

明者遇内伤证,但求得其本,则其标可按籍而稽矣。此天地古今未泄之秘。

《内经》微露一言曰∶肝为万病之贼,六字而止。似圣人亦不欲竟其端委,殆以生杀之柄不可操之人耳。

余临证数十年,乃始获之,实千虑之一得也。世之君子,其毋忽诸。

看完这句话,大家震不震撼???

魏老的意思是:肝掌握着生杀大权,所以圣人一笔带过不详细说,因为不能把生杀之权让普通人掌握。

王孟英在这句话写到:肺主一身之表,肝主一身之里,五气之感,皆从肺入,七情之病,必由肝起,此余夙论如此。

魏氏长于内伤,斯言先获我心。盖龙性难驯,变化莫测,独窥经旨,理自不诬。

而今天我就带你进入肝的世界……

早晨正阅读刘英锋老师的一篇文章,刘英峰老师就给我发信息了,老师关心我一定要张弛有度,刘鸣老师也关心我好了没有,我感觉自己很幸福

我很喜欢刘英峰老师,未来可能马上有机缘可以见到老师,我已经开始激动了,刘老师是一个真正做学问的老师,是我在这个世界上最佩服的一位老师之一。如果有机缘未来我们会依托论坛成立青年论坛,到时候把优秀老师的经验继承下来,说心里话目前为止我认识的青年中医的佼佼者,很多都是姚派中医,我的意思是姚派是可以批量生产靠谱中医的摇篮,江西中医药大学的岐黄学堂,在我心目中都是黄埔军校了,我当然希望这个黄埔军校开花结果

我借着刘老师讲的乌梅丸,打开一个好玩的世界吧,开始之前我要告诉你,人身诸多缠绵难愈、百方罔效的疾病,可能就是一个厥阴病。(我这么写并非不辨证论治,而是说:很多难治的疾病真的和厥阴病有关系,临床我曾用升麻鳖甲汤治十几年的失眠和荨麻疹,都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1

冬至子之半,天心无改移

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

这是北宋诗人邵康介的诗句,天心,是什么呢?

我先提出结论,在一点点解释,人体凡是闭郁难解之机,常系于厥阴,因为厥阴是阴阳交争、初阳欲生之地。这厥阴就是邵康节的诗句

要知道厥阴气机得畅,一阳生发顺遂,升降出入复常,则周身气血周流不息,任何患之有?

那年在腾冲,啊,我想玄悦和李老师了。

那年在腾冲,我总是在发呆,看左从河里慢慢升到天空。

前人说:人身是一小天地。气血周流,贵乎环转不息,腾冲的云和人体的气又有什么区别呢?

前人还说:善言天者,必验于人,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升,地气上为云,贵在畅达无阻。降,天气下为雨,贵在清肃无碍。出,云开见日,贵在布散无壅。入,百川归海,贵在涵藏无泄。这厥阴一经,就位处阴阳交割之界。

阴极于此,阳萌于斯。

其地幽深如渊,其气主“风”。

这风非外感之邪,乃阴阳二气于这临界之地,相推相荡所生之“和气” 也就是——推动生命之轮转动的原初之力。

这个气太重要了

古人说:当其和畅, 阴阳摩荡有序,如静水深流,生机潜行,滋养百骸,不见其功。当其窒碍, 阴阳交争失和。该升之清阳,郁遏于下,如地气壅塞

前人说的非常细也就是:

该降之浊阴,格拒于上,如云雨不施;

该出之郁滞,闭阻于内,如日蔽于云;

该入之精华,涣散于外,如水泄于沙。

这阴阳交争、升降逆乱所生的动荡郁勃之气,便化为一股内扰的“贼风”——厥阴风动之机遂成。

白话翻译,这个风一动,则周身气机周流之大环为之滞涩。

而百病之难解,常常根蒂于此。

热(火)

厥阴

寒(水)

厥阴位在阴阳之交,不通则造成人体上热下寒,外热内寒,真热假寒,真寒假热,交错纠缠。

厥阴体阴易耗,用阳易亢。(肝体阴而用阳)

或本虚标实,或真实假虚。气郁可成实,久耗必致虚。外似有余,内实不足;或形赢气怯,反见亢奋之象。(头晕、目眩、失眠,亢奋,额,写到这里,我在想蛋糕不是个厥阴病把!一个主诉是失眠,我没治好她的失眠反而解决了别的问题的患者)

风气善行,无处不至。或上冲巅顶,或下迫肠腑,或横犯中州,或内闭神机。其症变幻如云,时发时止,或隐或显。

其实这些年,我钻研最深的就是肝脏相关疾病的各种治法。

肝脏,就像身体里一个能量强大但也容易“惹麻烦”的器官。

我用最近认识的好朋友,吴兄的能量学说来举例子王旭高吧

肝脏的问题,常常表现为三种形式

“肝气”(能量郁堵)

“肝风”(能量乱窜)

“肝火”(能量过盛)

这三者本质上是同一个源头问题的不同表现。

肝脏一旦失调,它这股“能量”就会到处乱跑、乱撞:可能伤害脾胃消化(侮脾乘胃),可能冲击心肺(冲心犯肺),还可能带着寒气、带着痰湿一起捣乱(挟寒挟痰)。

身体本身可能虚弱(本虚),但表现出来的症状又很激烈(标实)。

所以,肝脏引起的疾病表现最复杂、最多变,治法也最多样。

而刘英锋老师则从另一个角度点明了要害:人体有一个关键的能量转换枢纽(厥阴)。

这个枢纽如果出了问题,它内部会产生一种不稳定的、乱窜的能量(风动),而且这种能量常常是“冷热混杂”(挟寒热)、身体“虚实并存”(本虚标实)的状态。

这股混乱的能量冲击到哪里,侵犯到哪个器官或经络,就会在那个地方表现出相应的症状。在我自己的临床实践中,发现许多看似毫无关联、久治不愈的疑难杂症,细细追究下去,源头常常就是这个“关键枢纽”(厥阴)出了问题,能量卡在那里,既上不去也下不来,乱窜失控(闭郁之象)。

临床有太多案例了,

比如:有人癫痫发作时抽搐昏倒,平时却怕冷没精神,但同时心里又烦躁多梦、口苦舌苔厚腻。

有人狂躁不安,打砸叫骂,但肚子却发凉拉肚子,脚膝盖也冰冷。(这不全是通常认为的“肠胃实火”问题)。

有人抑郁低落,像掉进冰窟窿,全身沉重,但偶尔又会突然烦躁发怒,胸口发热。(这不只是简单的“肝郁脾虚”)。有人整夜睡不着,心烦意乱说不出原因,感觉心慌心跳加速,有股气往胸口顶,或者胃腹部冷痛。(这不全是“心肾不交”或“痰火扰心”能解释的)。

这里面核心问题就是关键枢纽的能量乱窜,导致身体的“冷热调节”和“能量交通”失常,这股混乱能量干扰了大脑和心神,让精神活动失去了清晰和稳定。还有头、脸、全身、肚子各种痛比如有人头痛得像要裂开,多年不好,怕光怕声音,呕吐清水,但用热的东西捂着反而舒服点。有人全身到处游走性疼痛,像电击或针刺,位置不固定,遇冷加重,但痛的地方有时又感觉发热。有人胃腹部冷痛,感觉抽筋发紧,严重时手脚冰冷出汗,但痛的时候又觉得烦渴、胃里烧灼难受。有女性来月经时肚子绞痛,出冷汗,经血暗紫有血块,但来月经前又烦躁乳房胀痛,口干微苦。这也是关键枢纽的混乱能量带着冷热属性到处乱跑(厥阴风气挟寒热),冲击头部(上扰清空),堵塞经络,让肌肉筋脉抽紧(挛急筋脉),或者干扰子宫(扰动胞宫)。气血运行的通道被堵住了(气血运行之道壅塞不通),不通则痛。还有出血、出汗、口渴异常、呕吐、腹泻、腹胀、便秘,也是键枢纽的混乱能量(厥阴风木之气)横冲直撞:往上冲到胃,胃就受不了要吐(上犯胃腑则呕逆);往下冲到肠,肠子就痉挛拉肚子(下迫肠腑则泄利);或者这股能量本身就卡在身体中部(中焦),让该升(消化吸收)该降(排泄)的功能卡住了(升降之机窒碍)。还有好多好多好多,涉及身体各个系统的疑难杂症,虽然表面症状千差万别,但深层根源往往是同一个:身体那个关键的能量转换枢纽(厥阴)功能失调了。

身体的“冷”(阴)和“热”(阳)能量斗争失衡,本该萌发、推动全身运转的“初生能量”(一阳)被压制住生发不起来,反而产生了一股混乱、乱窜的能量(风气内动妄行)。

这股混乱能量卡住了(闭郁)全身能量(气血)正常循环流转的大通道(升降出入之大环)。这个大循环一旦被卡住、打乱,就像城市的主干道堵死了,各个地方自然会出现各种混乱和故障。

疑难之处就在于,这种失调是“冷热虚实”各种矛盾状态搅在一起,再加上一股看不见摸不着但破坏力强的“乱窜能量”在作祟,让常规的“补虚”、“泻实”、“清热”、“祛寒”等单一方法难以奏效,甚至可能越治越乱。理解了这一点,就能明白为什么调理好这个厥阴,那就是恢复它正常的能量转换和生发功能,让全身能量的大循环重新畅通起来,对于解决众多疑难杂症具有核心意义。

注意,这并非说它能治百病,而是它抓住了许多复杂疾病背后那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核心环节。

乌梅丸

温阳恐助其浮火

清热惧陷其微阳

滋补则其壅塞

攻伐忧损其根基

怎么办?

仲景制乌梅丸,这个方

看似庞杂,实乃经纬分明。

用此方调和厥阴阴阳之错杂,平息内生妄动之风扰,更着眼于疏启那“一阳初生”之地的闭郁,恢复其生发之机,从而带动周身气血升降出入之大环复常。

君药 乌梅: 其性至酸至涩。此酸收之力,非为固涩止泄,这是直指厥阴风木妄动之本性,能敛其浮越,定其动荡,使乖戾之气归于宁静。

此为平“风”之要诀。更深一层,酸味收敛亢逆之气,也能涵养初生之微弱阳气,使这个阳不致耗散,为生发蓄势。

臣黄连、黄柏:清泄厥阴郁遏所化之浮热、相火,为初阳生发扫除上焦之热障。

干姜、附子、蜀椒:温煦下元,驱散沉寒,为初阳生发奠定下焦之暖土,提供生发之动力。

人参、当归、白蜜:益气以助升发之力,养血以滋生发之基,为初阳生发提供物质之资。

桂枝、细辛:于大队酸敛沉降之中,开一线辛通之路。其力虽微,意在宣通阳气生发之径,防止过敛复成新郁,使初生之阳得以顺利布达。这是画龙点睛之笔。酸收定风以安其位”与“寒热并调、辛通助发以复其机”的浑然天成。

也只有医圣张仲景了吧

在纷繁如麻的寒热虚实之中,以重剂乌梅之酸收为帅,平息妄动,涵养微阳。辅以苦寒清其标热之障,辛热温其生发之基,甘温补其生发之资。然后以微量辛通之品,疏启闭郁,导引初阳。

一切手段,皆围绕一个核心:疏启厥阴之闭郁,助其“一阳”顺利生发。此“一阳”得生,如春雷惊蛰,此时此刻周身气血升降出入之大环得以复常,百骸得其所养,诸症何由而生?

这乌梅丸非刻板之方,因为厥阴之闭郁,深浅不同,所以总以疏启厥阴生发之机、恢复周流为旨归:

风动鸱张,闭郁甚(如痉厥、颤证、狂躁):乌梅为君,白芍、木瓜、天麻、钩藤、生龙牡佐之,增其敛肝熄风、镇潜安神之力,定其妄动以利生发。热障显著,阳郁化火(如烦渴口疮、目赤、下血鲜红): 重用连、柏,或加黄芩、栀子、丹皮,减辛热之品,清其热障以利阳升。

寒基深重,阳生乏力(如畏寒肢厥、冷痛彻骨、便溏清冷):重投姜、附、椒,或益以吴茱萸、肉桂、艾叶,温其寒基以助阳生。

气血亏乏,生发无源(如形羸气短、面白无华、崩漏日久):峻补参、归、芪、术,或加阿胶、山萸肉、熟地(慎其壅),滋其化源以养阳生。

气滞痰瘀,径路壅塞(如脘痞、梅核、痛有定处、癥瘕):可参半夏、厚朴、枳实、郁金、桃仁、红花、鳖甲,化痰瘀,通络脉,开其壅塞以利阳行。

兼涉他经,枢机不利,这是常态:兼太阳经气郁闭(项强、背冷、恶风):合桂枝、葛根、羌活,通阳解肌,开太阳之表以利周身之气。兼少阳气机郁结(胸胁满闷、口苦咽干):合柴胡、黄芩、香附,疏利少阳枢机,助气之升降。兼阳明腑气不通(腹胀痛、便结):合小承气(大黄、枳实、厚朴)或调胃承气(硝、黄、草),通腑泄热,降阳明之浊以利厥阴之升。兼少阴阳气虚惫(四逆、脉微欲绝):急合四逆汤(重附子、干姜、炙甘草),回阳救逆,固少阴之根以助厥阴之生。兼少阴阴亏火扰(心烦不寐、舌红少津):合黄连阿胶汤(芩、连、胶、芍、鸡子黄),滋阴降火,交通心肾,宁神以利气机复常。

医道至深,常在人所不见处。 厥阴这个能量转换枢纽,“初生之阳”虽然微弱,却是全身气血能量循环的起点和发动机。这个核心运转顺畅了,生命能量生发有序,那么全身的升降出入、气血周流自然畅通无阻,哪还有解不开的郁结?

通不了的阻滞?这大概就是前人感叹“肝为万病之贼”背后的真意了——很多疾病的根源,在于这个能量枢纽(厥阴肝木)的失调和那股乱窜的能量(风动)搅乱了全局。

下面分享几个典型的例子(均出自刘英锋老师对乌梅丸变通应用的论述),看看如何抓住这个关键点来解决问题:

王女士,52岁,有近10年糖尿病史,各种西药效果不佳。她总是口渴想喝水,小便特别频繁,容易饿但真让她吃又没胃口,大便不成形反而偏稀。舌头颜色嫩红、苔少,脉象弦细,左寸(心部)感觉特别旺。她还有10多年的高血压、冠心病,常头晕眼花、胸闷心慌,偶尔耳鸣。

贺超:典型的“饥而不欲食”(肝风横逆脾胃),加上心慌(肝风上扰心包)、头晕耳鸣(肝风上冲)、小便频(肝风下迫)、口渴多饮(风动耗津),大便溏(提示阳气也虚了)。整体是肝血先亏,虚风带着内热偏重,搅乱了中焦(脾胃),又上冲下迫。

老师用乌梅丸的思路变通(连梅饮加味),核心是“酸味”收敛平息乱窜的肝风(乌梅),“苦味”清掉搅起来的虚热(黄连、黄柏),同时“甘味”稍微补养一下(淮山药),再配合一点平息肝风的药(夏枯草)。7剂后口渴、食欲、头晕心慌都明显改善。坚持调理一个多月,症状基本消失,血糖也控制得更好了。

张女士,65岁,几年来频繁心慌心悸,尤其在心情不好时发作。发作时感觉有股热气直冲脸和后背,接着就出一身汗。西医诊断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吃过养血安神的中药效果不好。最近还总觉得累、口渴(喝水不挑冷热),胃里常有饿的空落感(但饭量还行),时有头晕。舌头偏红稍暗、苔少,脉弦细偏沉。有10多年轻度高血压病史,以前血压控制不好时,会先眩晕,接着呕吐拉肚子。

贺超:心慌发作时有明显的“热气上冲”(气上撞心),伴有胃里空落感的“假饿”(风动扰胃),加上既往眩晕、呕吐、泄泻的病史(肝风上攻下迫的表现),以及易累、口渴。核心还是肝血不足,虚风带着热往上冲撞心神(心包)。

同样用乌梅丸的思路变通(连梅饮加味),酸收定风(乌梅)、苦味清热(黄连、黄柏),加了重镇潜降平息风动的牡蛎,以及活血养心的丹参。

7剂后胃里“假饿”感和心慌就减轻了,仍有乏力多汗,再加入五味子加强酸敛益气。调理20多天后,心慌基本平息,血压也稳了。

苏女士,44岁,主要问题是心口窝(胃脘)感觉“假饿”似的难受(嘈杂),用手按着才舒服点,但实际不想吃东西,反而喜欢用热东西敷着。睡眠很差,半夜容易醒,醒了就难再睡着。晚上睡觉觉得下半身发热不想盖被,白天却精神不振、乏力。大便时干时稀。舌头偏红(舌尖更红)、苔少,脉细左寸旺,其余脉偏沉,尺脉有点弦感。之前按“阴虚火旺”吃黄连阿胶汤、酸枣仁汤,胃里“假饿”感稍好点,睡眠也好点,但反而胃胀更厉害、大便更稀、胃口更差。

贺超:“假饿”喜按又喜热敷(寒热错杂!),睡眠差、夜醒、下肢夜热(虚热扰神),但白天乏力、便溏(提示气虚有寒)。之前单纯滋阴清热反而加重了腹胀便溏(损伤了脾胃阳气)。这是肝血亏虚,虚风同时搅动着寒和热在干扰心胃。

还是抓住厥阴风动、寒热错杂这个核心,用乌梅丸变通方(连梅饮加酸枣仁)。酸味(乌梅、酸枣仁)收敛肝风、安神,苦味(黄连)清扰动的热,同时方子整体的配伍避免了之前单纯滋阴清热损伤脾胃的弊端,兼顾了可能存在的虚寒。调治一个多月,各种难受消失,胃口也恢复了。

这几个例子说明什么?

这些看似不同系统的顽固问题(糖尿病血糖不稳、异常心慌、胃难受失眠),在西医或常规中医思路(单纯补血安神、滋阴清热)下效果不佳,其深层都有一个共同的关键:肝血(阴)亏虚,导致肝这个能量枢纽失调,产生了一股乱窜的“虚风”。这股风带着或寒或热(或寒热夹杂)的能量,上冲下迫,横逆脾胃,扰乱了心、胃、肠的正常功能,造成了寒热错杂、虚实并见的复杂局面。

而乌梅丸及其变方的思路(核心是酸味收敛定风 + 苦味清热 + 辛甘/甘温温通补益),恰恰能针对这个“虚风内动、寒热错杂”的厥阴核心病机,像一把精巧的钥匙,解开了这个能量枢纽的郁结。枢纽运转恢复,气血周流复常,那些困扰人的复杂症状自然也就随之化解了。

所以说,面对一些缠绵难愈的“怪病”、“杂病”,多一个思考的角度——看看是不是厥阴这个“能量核心”出了问题,那股看不见的“虚风”在作怪——往往能打开新的思路,找到破解之道。 这也许就是古人说“肝为万病之贼”给我们的深刻启示。

写完啦,我替患者谢谢大家支持看完啦,临床用起来吧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