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文创作激励计划##每日一练八段锦#
八段锦现在风靡一时,老人养生喜爱,职场白领健身喜爱,医患康复强体喜爱,大学生塑体修身喜爱。既然练八段锦,自然要挖挖八段锦里的国粹文化,别的暂时不说,只想就第八式“背后七颠百病消”谈谈看法,抛砖引玉。
调心即调神
这第八式先提踵,脊柱节节拉长,脚趾抓地,脚跟尽量抬起,两腿并拢,提肛收腹,头向上顶,略有停顿,保持平衡。百会穴上顶,沉肩坠肘,掌握好平衡,目视前方。
两脚跟下落,沉肩,放松肢体,轻震地面,同时沉肩舒臂,周身放松,目视前方。此时要全身放松,上下牙齿轻轻叩合,以避免身体某一部位震动过大而产生不适感,从而通过震动全身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
注意起落松紧
做该动作时,要特别注意起落之间的松紧配合。起的时候“紧”:两腿并拢,脚趾抓地,提肛收腹,两脚跟尽力提起,百会穴上顶,沉肩坠肘,掌握好平衡,目视前方。停顿约两秒钟左右。
口诀即诀窍
落的时候“松”:两脚跟下落,放松肢体,轻震地面,同时沉肩舒臂,松腹舒腰坐胯,目视前方。此时要全身放松,上下牙齿轻轻咬合,以避免身体某一部位震动过大而产生不适感。
起落的时候,注意头顶百会穴好像有一根细线上悬,而身体则如沙袋般下沉,使上下形成对拉,将整个脊柱拉开,通过震动而达到强身健体的效果。
到底是颠七次还是颠七个部位?
颠七次说,认为它归源于“七”在人体及天地万物中的客观存在及其规律性。人有喜、怒、哀、惧、爱、恶、欲七情,体有七窍。《易经》曰:“反复其道,七日来复,天行也。”故,很多朋友认为,颠七次为最有效的运动方式。但几十年来,这种解释未勉过于牵强。
背后的一套道理
笔者认为,老祖宗传下来“背后七颠百病消”这招口诀,自有它特别的道理。注意这一式的“背后”二字,大有玄机。为啥不说“全身”或“身体”,偏偏要说成“背后”呢?背后,不仅是指脚后跟,它指的是八段锦收势这一招,主要是针对人身体的“背后”。
古人历来认为身体前为“任”,后为“督”,从任督二脉角度看,争论中的“背后七颠”,笔者认为,主要是这招功法,可直接刺激身后的督脉,起到舒筋松骨、按摩内脏与大脑之功能。那么问题来了,背后七颠的直接作用,又在哪里?
“背后七颠”颠的都是哪些部位?
既然是七颠,不妨试试解读。
一颠脚跟,俗话说:”百练不如一走,百走不如一抖”。古人云:“寿夭看足跟”,足跟为肾经所过之处,脚底的涌泉穴,更是养生要穴,足趾为足三阴、足三阳经交会之处,脚十趾抓地,可有效刺激足部相关经脉,调节相应脏腑的功能。调补先天,震动足跟,可使经络通畅,增强生命活力,而随着动作的落下,辅之呼吸吐纳,自然达到“百病消”的功能。
提踵方可颠足
二颠阴部,后脚跟是卵巢、睾丸、生殖系统反射区,所以提踵、颠足,有助于提高男女生殖系统机能,此外,该动作起时提肛收腹,落时松腹坐胯,使腹部和胯部得到松紧起落的锻炼,对女性而言可以有效地震动盆腔,对男性而言震动前列腺,这种刺激多少有补益先天、调补后天的作用。
三颠脊背,背部的正中是脊柱,脊柱不仅是支撑身体的大柱,更重要的是它内藏脊髓及神经根,是神经系统的重要部分。脊柱周围软组织(肌肉、韧带、筋膜、神经、血管等)十分丰富,人体背部皮下存有大量的免疫细胞,颠背可以提踵拉伸下肢,调节人体平衡能力;颠足则更能使全身肌肉放松,拉伸脊柱的效果。即震动整个后背、双腿、足跟的经络。
四颠脏腑,人的内部脏器,基本上都挂在脊柱之上。而内脏的神经皆汇聚于脊柱,该动作的上下起落颠簸后背,实则通过后背脊柱的起落带动内脏进行运动,使五脏六腑得到振动而使之落实,这种震荡,可以起到物理按摩的作用,可有效促消化,促蠕动,助分泌。
五脏六腑图
五颠头颅(主要是小脑),百会向上顶,头部随全身自然向下震落,神经传导,通过颠足可以明显感觉头部震动,血液循环,有助于向头颅输送充足的氧气和营养物质,维持脑部的正常功能。颠足可以刺激身体的神经系统,释放内啡肽等神经递质,帮助缓解压力和紧张情绪。此外改善平衡和协调,更好的平衡能力,可以减少老弱病残患者,跌倒和受伤的风险。
六颠骨骼,通过颠足可以对骨关节产生一些积极的影响,包括增强骨骼密度,刺激、促进骨骼细胞的生长和代谢,有助于增加骨密度,预防骨质疏松,改善关节灵活性,缓解关节僵硬和疼痛,增强肌肉力量,提高身体的平衡和稳定性,促进下肢血液循环,有助于营养物质的输送和代谢废物的排出。
颠足重在气势
七颠牙齿,在颠足落地的同时叩齿,也就是牙齿轻轻的叩碰,这个要在脚后跟落地的瞬间进行。叩齿能够健脑固肾、集神,好处非常多,在日常生活中,叩齿是常见的保健方法之一,比如起床的时候,可以进行该动作,叩齿36次,吞下产生的津液,对身体大有益处。
网图越看越喜欢
(一家之言,欢迎拍砖)
#养生气功##退休爱生活#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ybx8.cn/?p=56307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