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真正的功夫不在花哨招式,而在筋骨开张、内劲贯通。高手一拳打出,看似轻描淡写,实则肋骨如盾、丹田如炉,劲力从脚底直贯指尖。这种力量不是靠蛮力硬撑,而是靠体内空间的精准调动。
练拳如遇瓶颈,要学会体察身心,静待时机突破。越难的时候,越会出东西。人走上坡路,并不容易。狂风之中,只有雄鹰。巨浪滔天,真龙遨游。能不能成就,最终看下多大决心。艺纯功夫精,好刀万次磨。
如果够专注,积淀总结,不怕挫折,你会在一个领域里,到达一定高度。打拳,每次盘架子,都是和自己下棋。无论输赢,都有收获,突破自我。不要应付差事,那不是智者所为。感受不到,不等于不存在。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进入高层次的入场券,就是你修为的深度。功夫这个词,不能翻译成武力,是积淀出来的厚度。打拳,就是反复,反复当中,问题就突显了,发现问题,修正错误,就是在向深度迈进。
许多人练拳只盯着手脚,却忽略了肋骨的枢纽作用。传统武术中的推手较量,胜负往往不在手臂强弱,而在肋骨的支撑力。形意拳名家尚云祥曾演示推手,对方壮汉猛力前压,他却纹丝不动。
旁人只见他手臂松垂,却不知其肋如钢板,背阔肌如扇面展开,将对方劲力尽数化解。后来弟子回忆:“师父的劲像推土机,不是手臂在动,是肋骨带着全身往前碾。”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肋骨的开合训练,是内家拳的筑基功夫。太极拳要求“含胸拔背”,实则是通过肋间肌的伸缩带动肩胛下沉,形成“弓背效应”。八卦掌走圈时,拧腰转胯必先开肋,如同拉满的弓弦,蓄力于无形。
民国时,有练家子与人较技,对方抓住其手腕欲摔,不料他肋缝突然一扩,肩胛如鹰展翅,反将对手弹飞丈外。旁观者惊叹:“这不是手劲,是肋条里藏了弹簧!”
小腹是力量的“点火器”。形意拳讲“惊起四梢”,其核心在于丹田瞬间收缩,带动腰背筋膜如弹簧崩弹。八极拳的“顶心肘”看似肘击,实则是丹田骤缩、肋骨外撑,将脚跟蹬力直送肘尖。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李书文练功时,常让人用木棍猛击其腹,棍断而身不摇,正是因丹田如铁、肋如城墙,将外力转化为整劲反弹。练整劲的关键在于“由内而外串联”。站桩时,先以意引气开肋,再微收丹田,感受腹腔如球体旋转。
初期可能只觉肌肉酸胀,久练则能觉察内脏如磨盘转动。孙禄堂曾言:“站桩如种树,根深则叶茂。”他晚年演示劈拳,手臂未动而对手已跌出,靠的正是内脏旋压与肋骨开合的协同发力。
内家拳的至高境界,是让身体变成“活动的旋涡”。陈氏太极拳的“缠丝劲”,表面是肢体螺旋,实则是脏腑与筋膜的内旋。杨露禅教拳时,常让学生贴其腹部感受:外表平静,内里却如滚水翻腾。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这种内动外静的状态,正是“脊柱如旗杆,内脏如旗面”的体现。练内旋需从细微处入手。站混元桩时,可先提肛收腹,想象丹田如漏斗,上宽下窄,带动膈肌升降。久之会觉胃后有一“锚点”,此处稳定如磐石,周围组织却旋转不息。
民国时,某太极高手与人搭手,对方刚一接触便觉其小腹如涡轮吸扯,自己重心瞬间溃散。事后叹道:“这哪是推手,分明是掉进了漩涡!”
打开今日头条查看图片详情
“力从地起,劲由脊发”只是表象,真正的秘密在于“肋如城门丹如火,内旋一寸破千斤”。功夫不在皮肉,而在腔隙间的风雷激荡。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ybx8.cn/?p=56245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