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杨雅阁,张小珂,李柏达,郭亚民
某男,39岁。
2025年5月29日初诊。早泄2年,耳鸣(服归芎地黄加味后加重),左眼皮跳(近2日已止),眠浅,睡中流口水,口中和,纳可,小便黄、尿不尽,夜尿1次,大便不成形,苔白腻,脉弦细。
辨证分析:
少阴表证:早泄2年,久病机能不及,耳鸣、左眼皮跳,为表邪未尽,气上冲逆之象。
太阴里虚寒:大便不成形、苔白腻、尿不尽、睡中流口水,为太阴水饮内停。
阳明里热:小便黄、早泄,为水饮化热,虚热内扰。
方证辨析: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调和营卫、镇惊安神、强壮清热固精,加半夏、茯苓、苍术温化太阴水饮,加附子温阳强壮、振奋机能。
辨六经为少阴太阴阳明合病,辨方证为桂甘龙牡加夏苓术桔附汤证。
处方:桂枝18g,炙甘草6g,生龙牡各15g,姜半夏30g,茯苓15g,苍术10g,桔梗10g,黑顺片24g,7剂。
二诊2025年6月19日。耳鸣减80%,早泄减,尿不尽减,大便成形但仍粘马桶,睡中流口水减。
调整:上方加炮姜6g,7剂。
三诊2025年7月21日。耳鸣轻微,早泄减,尿不尽已;但食后腹胀,睡中流口水,早起口苦。
调整:初诊方去桔梗,加陈皮30g、干姜10g、黄芩6g,增黑顺片30g,7剂。
四诊2025年7月28日。腹胀已,耳鸣轻微,精索静脉曲张反复,口苦不明显,流涎时有时无。
辨六经为少阴太阴阳明合病,辨方证为二加龙骨牡蛎加苓术汤。
处方:桂枝10g,白芍10g,炙甘草6g,白薇12g,龙骨15g,牡蛎15g,苍术15g,茯苓15g,白顺片24g,自加生姜3片、大枣4枚,7剂。
按:患者早泄日久,初诊前医误用归芎地黄汤(养血清热),反致耳鸣加重,说明病机并非单纯阴虚有热,而是“外邪里饮,兼有虚热内扰”。冯老选用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解表降逆清热强壮固精,加夏苓术附温化水饮、强壮机能。二诊加炮姜增强温中化饮之力。三诊加陈皮、干姜,加强理气化饮,加黄芩清少阳郁热。四诊以二加龙骨牡蛎加苓术汤强壮固表、清热利饮。
【老师答疑解惑】
问:老师,该患者初诊辨证为表里合病,呈外邪里饮化热证。同样需解表清热、温阳强壮利饮,初诊选用桂甘龙牡加夏苓术附汤,为何不用二加龙骨牡蛎加苓术汤呢?
答:患者存在耳鸣,此属气上冲,提示有表证未解,同时里有热象。关键在于辨别此表证属太阳抑或少阴。若虚衰显著,则属少阴。本例使用附子,故当属少阴。方以桂甘龙牡汤为主,加半夏、茯苓、苍术、附子、桔梗,无身痛,未加芍药,若伴身痛等表证症状,则需加芍药、生姜、大枣(然此处未用姜枣)。桂甘龙牡汤(《伤寒论》118条“火逆”证)适用于太阳阳明合病,系因误用火攻伤津,邪入于里所致。本例为桂甘龙牡汤加半夏、茯苓、苍术、附子,为少阴太阴阳明合病。睡中流口水,提示里有寒饮。
辨别太阳与少阴,关键在于判断表证之阴阳属性(阳证为太阳,阴证为少阴)。依据《伤寒论》第7条:“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此为大原则。病程迁延者,常偏于表阴证(少阴),故加附子。《伤寒论》20条桂枝加附子汤,即因表证津液虚损(或寒甚、或虚甚)而设,其证虽虚衰但仍在于表。
譬如长期荨麻疹不愈,我们常用桂枝加荆防白汤(桂枝汤加荆芥、防风、白蒺藜),而不用桂枝麻黄各半汤。因部分患者对麻黄敏感,虽有效(如缓解鼻塞、身痒),但易致失眠。胡老经验,以荆芥、防风代麻黄,既解表止痒效佳,又可避免失眠之弊。然临证发现,部分患者用此方效不佳,因为血虚,加赤小豆、当归可增效;若仍不效,再加附子即效,此乃因长期不愈提示机能沉衰,属表阴证,需附子振奋机能。
本例属阴证,用二加龙骨牡蛎汤亦可。
问:老师,初诊为何用桔梗?其功效在此为何?
答:桔梗功擅利咽排脓、止咳,主治咽痛、胸膈痛、鼻炎等。今用多为苦桔梗(八达岭所见即此类),其性苦,能清热利咽排脓。如桔梗汤即用于排脓,如支气管扩张吐脓痰。凡咳嗽、咽痒、咽痛、咳痰,皆可用之利咽、排脓、止咳。
桔梗尚能治“胸痛如刀刺”。曾治一河南学生,素有胃疾、鼻炎,突发高热伴“身痛如刀砍”、“胸痛如刀砍”。虽有身痛似表证,但见口苦、咽痛,此属半表半里证(少阳)。半表半里证不可发汗,故未用麻桂,予小柴胡汤加桔梗、生石膏。服一煎后,当晚热退痛消。此即桔梗治胸痛如刀刺经验之印证。
问:老师,此患者主症为耳鸣,并无明显咽部症状,为何用桔梗?
答:此类耳鸣或与咽部相关。部分耳鸣源于咽鼓管问题(如炎症致狭窄)。气流通过狭窄管腔发声,如笛鸣原理,耳鸣或由此生。部分耳鸣患者伴口干、咽干、咽痛或牙痛。若急性耳鸣继发于牙痛等,用小柴胡加桔梗常效;慢性耳鸣则难愈。
问:老师,二诊时耳鸣减80%,早泄减轻,仍有流涎,故加炮姜6克。三诊诸症续减,但现腹胀、流涎、口苦,故加陈皮、干姜、黄芩。加黄芩是否为清少阳郁热?
答:加黄芩、干姜,为泻心汤之意,清上热、温下寒。可辨为阳明太阴合病。口苦提示上热,此热未必专属半表半里(少阳)郁热,阳明热亦可致口苦。时方派认为黄连清心热、黄柏清相火;经方观点则视黄连、黄柏为清上热。
流涎(喜唾)类似《伤寒论》396条“大病差后,喜唾,久不了了”之理中丸证(治口吐清水)。然本例兼见口苦(上热),属上热下寒明显,故黄芩、干姜同用,清上热、温下寒,辨为阳明太阴合病更为贴切。
【跟师心得体会】
冯老此案启示我们:临床辨治必须把握病机动态变化,既要明确六经归属,又要精准方证对应,更要灵活随证调整。
四诊虽均辨为少阴太阴阳明合病,但方证皆有不同,初诊水气冲逆明显,重在解表化饮降冲逆(桂甘龙牡加夏苓术附),以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解表降逆,加夏苓术附温化水饮;二诊加强温化(加炮姜);三诊兼顾清上热(加黄芩); 四诊:表邪已衰(耳鸣微)、虚象显露(精索静脉曲张反复),转用二加龙骨牡蛎加苓术汤强壮固表、清热利饮,此时加芍药姜枣滋养营卫,白薇清虚热,更契合“表虚不固、余热未清”之态。这种动态调整诠释了“随证治之”的经方治疗观。
初诊即用附子24g,非因显寒象,而在“早泄2年、服养阴药反剧”提示的机能不及。此与胡老冯老用桂枝加荆防白汤治久疹加附子之理相通,病程迁延者多陷入阴证,常需振奋机能以助抗邪。
经方临证如弈棋,每一步皆需洞悉病机流转。冯老此案示我辈,唯有精研方证药证之微,深察病机动态之变,方能于纷繁症状中执简驭繁,实现“方随证转”的精准治疗。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ybx8.cn/?p=56166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