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中医诊病,基本流程是辨舌、诊脉,按“十问”的要点,有侧重地了解主要问题和表现,确定治法。初诊病人整个流程下来至少一刻钟以上,有的可能超过半小时。辨准才能施治,治疗以用药更常见。
这个诊病的“一个过程”,明面上是查寒热、虚实、表里,隐藏的因素是判断“阴阳”。现代人听到“阴阳”,脑子经常浮现“落后”、“愚昧”、“荒诞”等负面词语,但中医看来,阴阳才是支撑整个学科千百年沉淀发展,并且能继续前行的底蕴和底气。
阴阳是万物发展的基本形态和根本法则,它包括六个方面:
阴阳一体——对立统一;阴阳消长——动态平衡;阴阳转化——更替轮回;阴阳互补——相互融合;阴阳吸斥——相辅相反。最常见和很重要的是:阴阳互根——互相依存、互为条件、互相作用。
阴阳互根如何理解?有三句话:
1、初级版:孤阴不生,独阳不长,一方离开另一方就难以作用和存活。
2、中级版: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一方要另一方配合,资生和助长才能发展。
3、高级版: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交感互藏。
阴阳一旦出问题,长期发展到最后,就会“阴阳离决,精气乃绝”,意味着生命走到尽头。
阴阳互根在临床中的应用很广泛,如寒极必见热,热极必生寒;虚中有实,实中夹虚,等等。所以从寒辨证,与从热辨证,以表辨病与从里辨病,从虚探究与从实探究,出现大量互根,如引火归元、真热假寒、真寒假热、虚实夹杂、阳盛格阴、阴盛格阳、阴阳双补等等,而最常见和最常用的有4种:
一是阴中求阳,二是阳中求阴,三是回阳救阴,四是育阴潜阳。其中一和二组成“基础系列”,三和四组成“升级系列”。
有的人说,这4个我都会:阴中求阳用右归丸,阳中求阴用左归丸,回阳救阴用四逆汤,育阴潜阳用天麻钩藤饮。
这个说法既正确也不正确。正确是这4个方剂就是对应4种互根的,不正确是可能陷入固定思维模式,思路僵化。
如何准确理解阴中求阳、阳中求阴、回阳救阴、育阴潜阳这4种阴阳互根?先看是什么,再看有什么,然后看怎么用怎么治,共三个问题。
第一个:阴中求阳和阳中求阴、回阳救阴和育阴潜阳,分别是什么?
很多人知道,阴中求阳、阳中求阴是明代《景岳全书》概括的治法,但最早不是张景岳提出来的,是《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的“阴在内,阳之守,阳在外,阴之使”,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初步实践阴中求阳、阳中求阴,是《伤寒论》,提出用药组方的基本思路,《景岳全书》是归纳了前人理论,并提出自己的深刻见解:阴中求阳——治阳虚之证,在补阳药适当佐以补阴药,就是阴中求阳;阳中求阴——治阴虚之症,在补阴药适当加入补阳药,达到阳中求阴,总的目的是提高疗效。
而回阳救阴、育阴潜阳,前者出自《伤寒论》,在阴寒之证极盛,阳气暴脱欲灭时,无法固摄津液,使阴津随阳气外泄,为亡阳之征,要回阳救阴;后者出自现代医书《肘后积余集》,在大汗淋漓、口渴欲饮、烦躁不安之时,为亡阴之象,要育阴潜阳。
从阴阳互根的理论看,阴中求阳和阳中求阴可以转化,亡阳和亡阴也可相互转化和加重,也就是说一方虚损,会累及另一方;反过来说,一方治好了,另一方的隐患也排除了。
第二个:如何通俗理解这4种阴阳互根的治法?
1、阴中求阳,本质是补阳,因为原本就没有,或者缺得比较多而补,当阳得阴助,生化无穷。
阴中求阳,一定要重视五脏六腑的表里,如肝胆互表、脾胃互表、心与小肠互表、肺与大肠互表、肾与膀胱互表、心包与三焦互表,这个在用药时作为重要参考。
通俗理解就是:补阳当然要生火,但不能只生火,还要添油。参考油灯,火苗要旺,灯油也要足才行,否则火很难旺起来。
2、阳中求阴,本质是补阴,补阴要根据外在的症状去应对真正的脏腑和经络,如心开窍于舌,脾开窍于口,肺开窍于鼻,肝开窍于目,肾开窍于耳,厥阴与督脉相会于巅顶,等等。
通俗理解就是:补阴要加水、添津液,但不能光加水不加热,只哟通阳加热,才能化生,就像煮粥一样,要添加柴火才能煮成粥。
3、回阳救阴,回是本来就有,但错位了,要重新找准位置,也就是把散落、走失的阳气,引回或推回原位,但要同步顾护阴津。
通俗理解就是:在病人阳气缺损,冻僵出现危象时,先搓热身子,再喂温热水,身体慢慢恢复过来。
4、育阴潜阳,阴亏的时候,阳气太盛,要平抑亢阳,防止阴虚后的虚火上冲,引起头痛,要先补水,育阴生津,压住火苗,这种治法提出在现代,主要是应对多发的高血压、高血脂等引起的眩晕。
第三个:这4种治法分别怎么用?有什么代表性的方剂?
1、阴中求阳,知名度最高的方剂是右归丸,出自《景岳全书》,全方以补阳药为主,加一个滋阴填精的熟地。
但从基础的角度看,阴中求阳首方应该是桂附地黄丸,出自《金匮要略》,全方8味药:
熟地为君,附子+肉桂为臣,山茱萸+山药为佐,泽泻+茯苓+丹皮为使。这个组合是不是很熟悉?宋代中医钱乙,减去肉桂、附子,就是中医临床十大名方之一的“六味地黄丸”。
桂附地黄丸,阴中求阳的思路体现在2个药对:熟地+附子,一阴一阳,阳气生化有源;山茱萸+肉桂,一阴一阳,助阳化气不伤阴。
2、阳中求阴,知名度最高的是左归丸,出自《景岳全书》,全方以补阴药为主,加一个温补阳气的鹿角胶。
但阳中求阴的代表方,有六味地黄丸、炙甘草汤等方剂,而炙甘草汤更具代表性,该方出自《伤寒论》,全方9味药:
炙甘草+生地为君,麦冬+麻仁+阿胶+人参+大枣为臣,桂枝+生姜为佐,另辅以清酒辛热通脉。
炙甘草汤以补阴药为基础,有3个关键药对:生地+桂枝、麦冬+生姜、人参+甘草,实现阴阳互根,它可作为阴阳并补的方剂,偏阳中求阴多一些。
3、回阳救阴,知名度最高的是四逆汤,出自《伤寒论》,全方附子、干姜、甘草配伍,药少力宏,辛热回阳,甘草护津。
但从救急的角度看,同样是回阳救阴,比四逆汤更猛的方剂还有几个,典型的就是参附汤,现代仍在临床用于救急。
参附汤出自宋代《重订严氏济生方》,全方仅2味药:人参、附子,其中人参大补元气,用于气脱危证,附子回阳救逆,补火助阳,两药相须为用,气阳双救,回阳护津,既实现回阳救逆第一目标,又兼顾益气固阴。
4、育阴潜阳,是现代名医王季儒提出的阴阳互根新治法,以适应现代阴虚阳亢多发的问题为主,防肝风内动、平抑肝阳,重要的方剂有天麻钩藤饮、镇肝熄风汤等,镇肝熄风汤更强一些。
镇肝熄风汤出自《医学衷中参西录》,全方由12味药组成:
怀牛膝为君,生赭石+生龙骨+生牡蛎为臣,生龟板+白芍+玄参+天冬+茵陈+川楝子+生麦芽为佐,甘草为使。
全方4个重点药对:龟板+白芍,滋水涵木,主抑肝阳;玄参+天冬,养阴制阳;赭石+龙骨+牡蛎,重镇潜阳,为点睛之笔,茵陈+川楝子,疏肝清热。
方剂以育阴涵木、镇肝潜阳为目的,层次更为分明,也更利于人们理解育阴潜阳的治法。
总之,通过3个方面的理解,对阴中求阳、阳中求阴和回阳救阴、育阴潜阳的含义、治法,对中医的阴阳互根有更深一步的了解。尤其是桂附地黄丸、炙甘草汤、参附汤、镇肝熄风汤作为各自的重点方剂,基础性、救急性、层次性比右归丸、左归丸、四逆汤等更好一些。
需要注意的是,用药一定要辨证,遵医嘱使用,中病即止。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ybx8.cn/?p=56098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