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阴?什么是阳?阴虚阳虚我讲清楚些。阴阳是什么?简单说就是万事万物的一体两面。 像白天黑夜、冷热、动静、男女,都分阴阳。在身体里也一样,阴阳平衡人就健康,不平衡就容易出问题。阴(物质基础): 好比身体的“存款”和“润滑剂”。像血液、津液、肌肉筋骨都属于阴。它负责滋养、降温、储备能量。阴不足了,身体就会“干、热、燥、累”!表现是:口干舌燥、眼睛干涩、皮肤干、大便干、手心脚心发热、心里烦躁、下午或晚上一阵阵烘热(像更年期的潮热)、舌头红红的苔少甚至像镜子一样光(镜面舌)。这就是阴虚了,身体里“水”(阴)少了,“火”(功能)就显得旺。阳(功能能量): 好比身体的“发动机”和“暖气”。它负责温暖身体、提供动力、防御外邪。阳不足了,身体就“冷、懒、弱”!表现是:特别怕冷(尤其肚子和腿脚冰凉)、手脚暖不热、一吃凉的就拉肚子或胃痛、吹点风就不舒服、精神萎靡、总感觉累、白天犯困、反应慢、容易悲伤、小便多颜色清、舌头颜色淡胖大有齿痕。这就是阳虚了,身体的“小火炉”烧不旺了。为什么会阴虚或阳虚? 先天体质、后天习惯都有关系。长期熬夜、操心太多、吃太多辛辣燥热的东西,会耗干“阴”(存款);而贪凉(露腰腹腿脚、猛吃冷饮水果)、不注意保暖,则会浇灭“阳”(火炉)。调理的关键:找平衡,别蛮干!阴虚调理(补水降火):核心: 滋阴润燥,适当清热。生活: 别熬夜!少吃辛辣油炸烧烤。多吃滋润的:梨、银耳、百合、莲藕、鸭肉、桑葚、黑芝麻、蛋花汤、米油(粥上面那层)。心烦时静一静,听听舒缓音乐。思路参考: 像“六味地黄丸”这类,就是补充“阴”的。但注意,纯粹阴虚的人其实不多,调理时往往也要稍微顾护一点阳气(后面讲原因)。阳虚调理(点火暖身):核心: 温补阳气,散寒。生活: 注意保暖,尤其腹部下肢。少吃生冷寒凉(冰饮、大量水果沙拉)。多吃温补的:姜枣茶、羊肉汤(适量)、桂圆、核桃。早上喝点热粥养胃气。动起来!散步、慢跑、八段锦、太极都行,“动能生阳”。晒太阳(尤其晒背)、艾灸、泡脚都是很好的暖阳方法。思路参考: 像“金贵肾气丸”、“桂附地黄丸”这类,就是温补“阳”的。但同样,补阳时也常会搭配一点滋阴养血的东西。重要提醒:阴阳互根,很少纯虚!中医经验在于“阴中求阳,阳中求阴”。就像太极图,阴里有阳,阳里有阴,互相依存转化。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光补阴(水),没有一点点阳(火)去推动,这“水”就是死水,补不进去也化不开。光补阳(火),没有阴(水)去滋润制约,这“火”就成了虚火燥火,反而烧伤人。所以:补阴虚时(比如用很多滋阴药),常会稍微加一点点温阳的药(比如鹿角胶),就像点蜡烛需要火苗引燃蜡油。补阳虚时(比如用附子、肉桂),常会搭配一些滋阴养血的药(比如熟地、枸杞、当归),就像烧火炉也要加点水防止烧干锅。阴阳会互相拖累: 阴虚久了,会累及阳,导致阳气也虚(阴阳两虚);阳虚久了,也会耗伤阴液,导致阴也不足(也是阴阳两虚)。所以很多人症状是混合的,比如又怕冷(阳虚)又口干(阴虚),或者手脚心热(阴虚)但吃温补的又上火(阴不足制约不了补进去的阳)。这时候调理更要讲究平衡。明白阴阳,就抓住了中医养生的核心,其实就是追求一种动态的平衡。身体舒服了,生活也更顺心#中医##清风计划#文章出现的方药须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ybx8.cn/?p=56043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