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4黄芪丸(方6《圣济总录》卷九十二)
【组成】黄芪(锉)三两;肉从蓉(酒浸、去皱皮,切焙)、鹿茸(酥炙、去毛)山芋各一两半;石斛、巴戟天(去心)、白茯苓(去黑皮)、山茱萸、续断各一两;菟丝子(酒浸一宿,别捣)三分;远志(去心)、柏子仁(炒、别研)、泽泻、桂(去粗皮)各三分;熟干地黄(洗去土,切,焙)六两。
【制剂】上一十五味,捣罗为细宋炼蜜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每日空心,煎枣汤下三十丸,午食前再服。
【功用】补肾益精血,益气养心志。
【主治】虚劳,肾气冷弱,小溲余沥。
【按语】此方重用熟地,并与鹿茸、苁蓉、巴戟、山茱萸、菟丝子、石斛、续断、桂心等合用,补肾益精,温肾助阳为主;黄芪、远志、柏子仁、茯苓益气养心强志、泽泻合茯苓兼利水湿。适用于中老年人肾阳虚弱,精血不足、阳萎,健忘乏力,尿有余沥等。
335黄芪丸(方7《圣济总录》卷一八五)
【组成】黄芪(锉)、肉苁蓉(酒浸、切、焙)、人参、防风(去叉)、桂(去粗皮)、桔梗(炒)、牛膝(酒浸,切、焙)、白术、芍药、白茯苓(去黑皮)、天雄(炮裂,去皮脐)、附子(炮裂,去皮脐)各一两。
【制剂】上一十二味,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每服二十丸,温酒或盐汤下,空心服。
【功用】补肾温阳,益气固卫。
【主治】下脏积拎。
【按语】本方用肉苁蓉、牛膝、附子、桂心、天雄补肾温阳散寒;黄芪、白术、茯苓益气健脾固卫;芍药养血敛阴,与桂、附、芪等配伍,有调和营卫之效,并可缓诸药温燥之性;桔梗、防风宣肺散邪,与诸补药相伍,使补中有散,补涩而不留邪;散中有补,散邪而不伤正。诸药配伍,合成一首补肾温阳,益气固卫之剂,适用于元阳不足,卫气虚弱,易感风寒之证,症可见畏寒肢冷、自汗恶风、面色胱白、腰膝酸软、舌淡苔白、脉沉无力等。
336黄芪散(方1《太平圣惠方》卷二士六)
【组成】黄芪(锉)一两半;防风(去芦头)、川芎、白术、山茱萸、当归、甘草(炙微赤,锉)、五味子、熟干地黄、桂心各一两;白茯苓二两。
【制剂】上件药,捣粗罗为散。
【服法】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枣三枚,煎至六分,去滓,每于食前温服。
【功用】强肾气,补精血。
【主治】虚损羸弱。
【按语】此方以熟干地黄、山茱萸、五味子、当归补益精血,桂心、黄芪、白术、甘草温肾益气助阳;又配川芎、防风祛风散邪,茯苓渗利湿浊,使补中有泻。适用于肾气虚寒,精血不足证,见头晕乏力、食欲不振、身体羸瘦等。
337黄芪散(方2《太平圣惠方》卷三十)
【组成】黄芪(锉)、白茯苓、熟干地黄、韭子(微炒)、车前子、鹿茸(去毛,涂酥,炙微黑)各一两;麦门冬(去心,焙)一两半;菟丝子(酒浸三日,曝干,别捣为末)、白龙骨三分。
【制剂】上件药,捣细罗为散。
【服法】每服,食前以温粥调下二钱。
【功用】补肾壮阳,宁心固涩。
【主治】虚劳,肾气乏弱,或时失精,心中虚烦。
【按语】此方用鹿茸、韭子、菟丝子、熟地、麦门冬补肾壮阳,益精固摄,黄芪益气补脾,以增固摄之力;龙骨、茯苓宁心安神,收敛固涩,茯苓配车前子,渗泄湿浊,与诸补涩药配伍,补中有泻,涩中有通,使水道通利,精窍常闭。全方温补固摄,标本兼顾,适用于肾阳虚馁,心神失养,精关不固之证。
黄芪,原名黄耆。耆者,长也,意为补气之功良。《本草求真》誉之“为补气诸药之最”。它与人参均为补气要药,常配伍同用,加入补肾壮阳方中,以补元气,益脾那,从而资助肾中之精气,有利于肾阳之化生。本品又擅补气升阳,故肾阳虚哀,清阳不充所致之耳鸣耳聋、头晕目眩、精神萎顿等证,除用温补肾阳之药外,亦每配伍黄芪以升清阳。
本品含有数种氨基酸及多种微量元素。药理及临床研究证实:黄芪能显著增强人体的免疫功能,具有强壮,促使细胞生长旺盛,延长生命作用。在小鼠丫型迷路实验中,表明它能加强学习记忆,有利于大脑对信息的贮存作用;对兔有加强心脏收缩作用。这些对防治肾虚病证,对延缓老年人机能衰退,防止或减轻疾病的进程,改善对环境的适应能力等,都有一定的意义。
338黄犬肉丸(《重订严氏济生方》)
【组成】磁石(煅,水飞)三两;川乌(炮,去皮尖)、附子(炮,去皮脐)、桑寄生、鹿茸(燎去毛,酒蒸)、麋茸(同上制)、仙茅(酒蒸)、肉苁蓉(酒浸,切,焙)、川巴戟(去心)、葫芦巴(炒)各二两;沉香(别研)、青盐(别研)、阳起石(煅,研极细)、龙骨(生用)、虎胫骨(酥炙)、覆盆子(酒浸)各一两’’
【制剂】上为细末,用犬肉二斤,以酒、葱、茴香煮烂,杵和为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每服七十丸,空心,盐酒、盐汤任下。
【功用】壮阳益精固涩,强筋健骨除痹。
【主治】真精衰惫,脐腹冷痛,小便频数,头晕耳鸣,足胫酸冷,步履无力,腰背拘痛,水谷不消,饮食无味,肌肉瘦悴,遗泄失精。
【按语】黄犬肉咸温“大补”(陶弘景),既善温肾壮阳,又能补中益气,治疗元阳虚馁,真精衰惫之证,有先后天并补之妙,本方重用为主药;另辅以较多的补肾温阳,益精固涩,强壮筋骨之品,其温补之力更宏,此外,用川乌、附子与桑寄生、仙茅、葫芦巴、巴戟天、虎胫骨等药配伍,又具有较强的祛风除湿,散寒止痛作用,故肾阳虚馁,真精衰惫,兼寒湿痹阻之证尤宜。
339确砂丸(方1《太乎圣惠方》卷九十八)
【组成】磁砂(细研)、青盐(细研)各二两;生姜(捣,绞取汁)五斤;附子(生,去皮脐,为末)半斤;肉苁蓉(酒浸一宿,刮去皱皮,炙干)、山菜萸、石斛(去根,锉)、远志(去心)、木香、巴戟、薯蓣各二两。
【制剂】将磁砂并青盐、附子于姜汁内,用慢火煎令稠,取出焙干,捣罗为末。后药捣罗为末,与前药相和令匀,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每日空心,以温酒下二十丸,渐加至三十丸。
【功用】补肾阳,固下元,逐冷气。
【主治】肾脏虚惫,腰间疼痛,小便滑数,冷气攻筑,虚损不足。
【按语】本方除以一些常用的温补之品来温补肾阳,散寒行气,固涩下元外,更配一味酗砂,取其咸苦辛、大温之性,以逐冷破积,另加青盐,咸寒“功专走血入肾”(《本经逢原》),能“除五脏癜结,心腹积聚痛”(《日华子本草》),并可缓诸药温热之性,兼作引经之用。全方具有温补固涩、散寒逐冷之功,乃攻补兼施之剂,适用于肾阳虚衰,下元不固,冷气攻筑之证,症可见腰间冷痛,脐腹寒疼,甚则有块,小便滑数不禁等。
340硇砂丸(方2《太平圣惠方》卷九十八)
【组成】硇砂、干姜(炮裂,锉)、槟榔、当归(锉,微炒)、桂心、干蝎(微炒)、苦楝子、乌蛇肉(酥拌,微炒、)蘹香子、附子(炮裂,去皮脐)、木香、沉香各一两。
【制剂】上件药,捣罗为末,用好酒一斗,先将磁砂消后,用纱绢滤过,去后,相次下诸药末,慢火煎之,候可丸,即丸如鸡头实大。
【服法】以热酒化二丸服。置功用温助肾阳,遂风冷气,行气止痛。
【主治】治肾脏风冷气,脐腹疼。
【按语】此方集附子、桂心、干姜、硇砂、小茴香、沉香、槟椰、木香诸温热之品,以温肾助阳,散寒逐冷,行气止痛;另配甘润之当归活血,苦寒之苦楝子(即川楝子)行气,合之以加强止痛之功,并缓诸阳药温燥之性;又加性善走窜之干蝎(即全蝎)、乌蛇肉,以祛风通络止痛。诸药合用,温肾助阳,逐风冷气,行气止痛,适用于肾阳不足,风寒壅滞,气机阻结之证,临床以脐腹寒冷疼痛,腰膝酸软等为使用要点。
341硇砂丸(方3《太平圣惠方》卷九十八)
【组成】硇砂(细研)一两;硫黄(细研)、阿魏(面裹煨,令面熟为度)、木香、附子(炮裂,去皮脐)、巴戟、干姜(炮裂,锉)、肉苁蓉(酒浸一宿,刮去皱皮,炙于)、牛膝(去苗)、桃仁(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自然铜(细研)、干蝎(微炒)、萆薢(锉)、石斛(去根,锉)各二两。
【制剂】上件药,捣罗为末,入研了药,令匀,炼蜜和捣三、五百杵,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每服,以温酒下三十丸。
【功用】补暖下元,益精强腰,散寒逐冷,破瘀消癜。
【主治】虚冷气,脐腹疼痛。
【按语】本方所治乃下元虚冷,阴寒凝结,气血瘀滞之证,临床除脐腹冷痛,腰膝酸软等症外,还可见腹部瘢块。故方中除用巴戟天、肉从蓉、硫黄、石斛等药补肾壮阳,益精强腰,附子、干姜、硇砂、阿魏温肾散寒,逐冷攻积外,又配以木香、牛膝、桃仁、自然铜行气活血,破瘀消癥,全蝎、草薛祛风除湿,合而成为一首攻补兼施之方,临床适用于腹部肿瘤属下元虚冷,寒凝血瘀者。
342硇砂丸(方4《博济方》卷二)
【组成】羊胫骨(去净肉,用硇砂、醋二升同煎骨,炙焦黄,以醋尽为度,焙干)一条;沉香(锉)、木香、槟榔(锉)、官桂(去皮)、人参、牛膝、白茯苓(去皮)、山芋、郁李仁(浸,去皮)、附子(炮)、巴戟天(去心)、丁香、苁蓉各二两;石斛、阿魏(用面三两,先将醋化,溲作饼子,炙黄)各半两。
【制剂】上为末,酒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每日空心,盐酒或盐汤下二十丸。
【功用】温补肾阳,攻逐积冷,行气止痛。
【主治】肾脏虚惫积冷。
本方《圣济总录》名骨煎丸,无巴戟,有白术,治肾脏虚冷,不思饮食,倦怠。可参。
343雀附丸(方1《太平圣惠方》卷九十八)
【组成】雀儿(去毛、嘴、足、肠胃,以酒五升煮,令烂去骨,烂研,并酒都绞取汁)四十只;硇砂(细研以汤化,澄滤于银器中,煎成霜,将小大瓜一枚去皮、子,细切,以酒一斤半煮,令烂,同研用之)二两川椒红(微炒,捣罗为末)二两;菟丝子(酒浸三日,曝干,别捣为末)三两;附子(炮裂,去皮脐)、鹿茸(去毛,涂酥,炙今微黄)各二两;肉从蓉(酒浸一宿,刮去皱皮,炙干)、天麻、补骨脂(微炒)、沉香、木香、蘹香子、石斛(去根,锉)各一两。
【制剂】将磁砂、川椒、菟丝子并入雀儿煎中相和,搅令匀,以慢火熬如膏。另将后药捣罗为末,以雀儿膏和捣一千杵,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每日空心,以温酒下三十丸,盐汤下亦得。
【功用】补虚冷,暖下元,壮腰膝,祛风气。
【主治】下元虚冷,回暗耳鸣,四肢无力。
【按语】此方以雀和附子为主药,并配鹿茸、苁蓉、菟丝子、补骨脂、沉香、茴香等补暖下元;木香、椒红、天麻祛风除冷气;磁砂、石斛除积强腰。原书注云“充肌肤,益颜色”。
344雀附丸(方2《太平圣惠方》卷九十八)
【组成】雀儿(去嘴、脚、毛羽、肠胃、胸骨,用好酒一升,煮烂熟研)三枚;补骨脂(微炒)、木香、吴茱萸(汤浸七遍,焙千,微炒)、干姜(炮裂,锉)、青橘皮(汤浸,去白瓤,焙)、木瓜(捣罗为末)、附子(炮裂,去皮脐)各一两;熟艾(以米醋二升,煎如膏)二两。
【制剂】上件药捣罗为宋,以雀肉入于艾膏内,和药末令得所,更捣三、五百杵,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每日空心及晚食前,以温酒或盐汤下三十丸,渐加至四十丸。
【功用】温肾暖脾,散寒行气。
【主治】肾脏久积虚冷,腹胁多气,脾胃乏弱,少思饮食,羸瘦无力。
【按语】本方所治实为脾肾阳虚,阴寒凝积,气机阻滞之证。故方以雀儿、附子、补骨脂、艾叶、吴萸、干姜等药温肾暖脾,助阳散寒;青皮、木香合吴萸疏肝运脾,调畅气机;木瓜除湿和胃。诸药配伍,共奏温肾暖脾,散寒行气之功,适用于肾脏虚冷,脾胃乏弱,腹胁胀满、冷痛,不思饮食,羸瘦无力,或呕吐泛酸等。
345鹿角丸(方1《圣济总录》卷一八七)
【组成】鹿角(镑)、石斛(去根)、山芋、人参、防风、白马茎(阴干)、熟干地黄(焙)、菟丝子(酒浸一宿,别捣)、蛇床子(炒)、牛膝(酒浸,切,焙)、五味子、巴戟天(去心)各一两半;杜仲(去粗皮,炙)、泽泻、山茱萸、赤石脂、干姜(炮)各一两;肉苁蓉(酒浸,切,焙)一两三分;远志(去心)、石龙芮各三分;天雄(炮裂,去皮脐)半两。
【制剂】上二十一昧,捣罗为末,炼蜜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每服三十丸,温酒下,空心服。
【功用】补肾阳,益精血。
【主治】虚损诸证。
【按语】此用鹿角温肾壮阳,补益精血为主,配白马茎、菟丝子、熟地黄、蛇床子、苁蓉、山茱萸、巴戟天等加强补肾益精之力。人参、山药、五味子补气壮元;杜仲、斗膝、石斛补肾强腰;天雄、干姜、防风散风寒;远忐交心肾;赤石脂涩精气;泽泻利水湿;石龙芮“下於血”(孟诜);诸药配伍,补中有泻,以泻助补,共奏补肾阳,益精血之功。适用于肾阳亏虚,精血不足诸证。
346鹿角丸(方2《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十三)
【组成】鹿角屑(酥炙)一两;附子(炮)二两;桂心三分。
【制剂】上为末,酒糊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盐酒下三、五十丸,空心服。
【功用】补肾温阳。
《主治】肾虚伤冷,冷气入肾,其痛如挛。
【按语】鹿角屑既能益肾强筋骨,又可活血消肿,善治腰脊疼痛,故本方用作君药;臣以附子、桂心温肾助阳散寒,合之,补肾温阳,散寒止痛,适用于肾阳虚衰,阴寒内凝而致腰脊疼痛,形寒肢冷等。
《太平圣惠方》卷九十四有一同名方,以一味桂心,且重用鹿角屑,其补益作用强,而温肾之力较弱,主治病证与此方相似。原书并注云“能通神明,益气力,得力速矣”。
347鹿茸丸(方1《太平圣惠方》卷七)
【组成】鹿茸(去皮毛,涂酥,炙令微黄)二两;莨菪子(水淘去浮者,水煮令芽出,候干,炒黑黄色)、磁石(烧赤,醋淬十遍,细研,水飞过)、附子(炮裂,去皮裂)、天雄(炮裂,去皮脐)、硫黄(细研,水飞过)、蛇床仁、韭子(微炒)、桂心、硇砂(细研)、龙骨、熟干地黄各一两。
【制剂】上:件药,捣罗为末,用羊肾一对,去脂膜,研如泥,以酒二升,煎成膏,入诸药末,和捣三、五百杵,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每日空心及晚食前,以温酒下三十丸。
【功用】温肾壮阳益精,散寒止痛固涩。
【主治】肾脏虚损,阳气萎弱,精泄不禁。
【按语】本方重用鹿茸,并配蛇床子、韭子、硫黄、熟地等补肾壮阳益精,复加附子、桂心、天雄、硇砂、莨菪子(即天仙子)温肾逐寒止痛;磁石、龙骨宁心安神固涩。合之以温壮肾阳益精,散寒止痛固涩,治疗肾阳萎弱,阴寒凝结所致脐腹冷痛,滑精,或阳萎等症。
348鹿茸丸(方2《太平圣惠方》卷七)
【组成】鹿茸(去毛,涂酥,炙微黄)、肉苁蓉(酒浸,去皱皮,微炙)、附子(炮裂,去皮脐)、石斛(去根,锉)、蘹香子、钟乳粉(研入)、白龙骨、沉香、木香各一两;桑螵蛸(微炙)半两;菟丝子(酒浸三宿,刮,捣如泥,焙干)、磁石(烧,醋淬七遍,捣碎,细研)各一两半。
【制剂】上件药,捣细罗为末,入研了药令匀,以酒煮懒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每服以温酒下三十丸,渐加至四十丸,空心及晚食前服。
【功用】补肾壮阳,益精固涩,行气止痛。
【主治】膀觥虚冷,面色萎黑,小便不禁,腰膝酸疼,两肱胀满,不能饮食,肌肤消瘦。
349鹿茸丸(方3《太平圣惠方》卷二十六)
【组成】鹿茸(去毛涂酥,炙微黄)二两;腽肭脐(酒洗,微炙)、巴戟、附子(炮裂,去皮脐)、肉苁蓉(酒浸一宿,刮去皱皮,炙干)、石斛(去根,锉)、泽泻、远志(去皮)、山茱萸、续断、天麻、五味子、酸枣仁(微炒)、懐香子、柏子仁、菟丝子(酒浸一宿曝干,别捣罗为末)各一两;汉椒(去目及闭口者,微炒出汗)、芎穷、当归、萆薢(锉)各半两;桂心、白茯苓、蛇床子、杜仲(去粗皮,炙微黄,锉)、枳壳(麸炒微黄,去)各三分;牛膝(去苗)一两半。
【制剂】上件药,捣罗为术,炼蜜和捣五、七百杵,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每服,空腹及晚食前,以温酒下四十丸。
【功用】益下元,暖水脏。
【主治】虚损,风冷气。
【按语】鹿茸甘咸而温,善壮元阳,填精髓,强筋骨,“为峻补命门真元之专药”(《本经逢原》),本方重用为君药,同时臣以大队的温补之品,其功尤著。又配酸枣仁,柏子仁、五味子、远志等益肾养心,安神定志,以交心肾;天麻、茯苓、泽泻、草薜、川椒、小茴香、枳壳、川芎等祛风除湿,散寒行气,以泻助补,共为佐使药。全方药物虽众,但配伍得法。适用于虚劳损伤,下元虚冷,神萎羸瘦,腰膝酸软,畏寒肢冷,或阳痿早泄,或女子不孕等,临床具体应用时,可酌情化裁。
353鹿茸丸(方4《太平圣惠方》卷三十)
【组成】鹿茸(去毛,涂酥,炙微黄)二两;补骨脂(微炒)、牛膝(去苗)、杜仲(去粗皮,炙微黄,锉)、薯蓣、黄芪(锉,微炒)、桑螵蛸(微炒)、附子(炮裂,去皮脐)、熟干地黄各一两;菟丝子(酒浸三日,日曝干,别捣为宋)、肉苁蓉(酒浸一宿,刮去皱皮,炙干)各一两半;桂心、牡蛎粉、泽泻、防风(去芦头)、干姜(炮裂,锉)、远志(去心)、龙骨各三分。
【制剂】上件药,捣罗为末,炼蜜和捣五、七百杵,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每服,食前以温酒下三十丸。
【功用】温补肾阳,益精强腰,固精止遗。
【主治】虚劳,肾气乏弱,失精,腰膝无力,小便数。
【按语】这是一首温补固涩,标本兼顾之方。方中鹿茸、肉苁蓉、菟丝子、补骨脂、杜仲、牛膝、熟地黄、山药、附子、桂心等温补肾阳,益精强腰;黄芪、干姜合山药、补骨脂补气温脾,以充肾气;桑螵蛸、龙骨、牡蛎粉、远志安神定志、固精止遗;防风、泽泻祛风渗湿,以泻助补,诸药合用,共奏温补肾阳,益精强腰,围精止遗之功。
351鹿茸丸(方5《太平圣惠方》卷九十八)
【组成】鹿茸(去毛,涂酥,炙微黄)、磁石(烧,醋淬七遍,细研,用水飞过)各二两’’白茯苓、熟干地黄、肉苁蓉(酒浸一宿,刮去皱皮,炙干)、菟丝子(酒浸三日,曝于,别捣为末)、人参(芦头)、附子(炮裂,去皮脐)、薯蓣、远志(去心)、桂心、牛膝(去苗)、杜仲(去粗皮,炙微黄,锉)、巴戟天、续断、五味子、山茱萸、泽泻、补骨脂、蛇床子各一两。
【制剂】上件药,捣罗为末,入磁石,研令匀,炼蜜和捣五、七百杵,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每日空心,以温酒下三十丸。
【功用】暖脏腑,壮腰膝,补下元,养精气。
【主治】诸虚损。
【按语】此方以鹿茸为主药,并配熟地、苁蓉、菟丝子、山药、巴戟天、山茱萸、补骨脂、蛇床子以补肾益精血;桂心、附子温阳祛冷气;杜仲、续断、牛膝补肾强腰膝;人参、远志、五味子益气养心志;茯苓、泽泻利水湿;磁石补肾聪耳。原书注云:“久服美颜容、长肌肉,补虚损,四时宜常服”。
352鹿茸丸(方6《太平圣惠方》卷九十八)
【组成】鹿茸(去毛,涂酥,炙微黄)、肉苁蓉(酒浸一宿,刮去皱皮,炙干)、巴戟、菟丝子(酒浸三日,曝干,别捣为末)、天雄(炮裂,去皮脐)各一两;人参(去芦头)、白茯苓、五味子、萆薢(锉)、桂心、黄芪(锉)、续断、远志(去心)、木香、薯蓣、泽泻、熟干地黄、石斛(去根,锉)、覆盆子、蛇床子、白蒺藜(微炒,去刺)、柏子仁、附子(炮裂,去皮脐)、牡丹、防风(去芦头)各半两。
【制剂】上件药,捣罗为术,炼蜜和捣三、五百杵,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每日空心,温酒及盐汤下三十丸,渐加至四十丸。
【功用】补下元,填精髓,祛风气,强筋骨。
【主治】下元虚冷,精髓不足,风虚眩晕,腰膝无力,健忘少寐。
【按语】此方用鹿茸、苁蓉、巴戟、菟丝子、熟地、山药、蛇床子、覆盆子、天雄、附子、桂心等温补下元、填精补髓;人参、黄芪、五味子、柏子仁、远志补气养心、强志安神;川断、石解、萆薛补肾强筋骨;蒺藜、防风祛风气,木香、丹皮调气血,茯苓、泽泻利水湿。适用于心肾阳衰,精髓不足,眩晕、健忘、腰酸等症。
353鹿茸丸(方7《太平圣惠方》卷九十八)
【组成】鹿茸(去毛,涂酥,炙微黄)、巴戟天、龙骨、干漆(捣碎、烧令烟出)、桂心各一两;牛膝(去苗)、补骨脂(微炒)、附子(炮裂,去皮脐)、熟干地黄、肉欢蓉(酒浸一宿,刮去皱皮,炙干)、菟丝子(酒浸三日,曝干,别捣为末)、阳起石(酒煮半日,细研,水飞过)各二两。
【制剂】上件药,捣罗为末,入阳起石,研令匀,炼蜜和捣三、五百杵,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每日空心,以温酒下三十丸,渐加至四十丸。
【功用】补暖下元,强壮腰膝。
【主治】下元冷惫,风虚劳损,腰膝无力。
【按语】此由前二方精简而成,以温补下元,强壮腰膝为主。
354鹿茸丸(方8《圣济总录》卷五十一)
【组成】鹿茸(洒浸,去毛,炙)一对;肉从蓉(酒浸一宿,去皱皮,焙)、附子(炮裂,去皮脐)、牛膝(盏浸一宿,焙)、天雄(炮裂,去皮脐)、五味子、巴戟天(去心)、葫芦巴、山芋、菟丝子(酒浸,别捣)、熟干地黄(焙)、桂(去皮)、桑螵鞘(炙)、楮实、木香、肉豆蔻(去壳)、红豆、蜀椒(去目并闭口者,炒出汗)、没药、沉香、人参、白茯苓(去黑皮)、芜活(去芦头)、白蒺藜(炒去角)各一两。
【制剂】上二十四味,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每服二十丸,温酒下,空心午前,临卧各一服。
【功用】温阳益精,补气缩尿。
【主治】肾脏焜损,腰脚弱,气不足,体烦倦,面色黑,小便数。
【按语】此方用鹿茸、苁蓉、巴戟、菟丝子、熟地、葫芦巴、楷实、五味子、桑螵峭、牛膝等补肾益精,强腰固涩为主;又配人参、山药、肉豆蔻、茯苓、川椒、红豆、附子、桂心、温阳益气;木香、沉香、没药行气;羌活、蒺藜祛风。适用于肾阳虚损、元气不足,膀胱失约之证,症见腰酸膝软、神倦乏力,小便频数不禁等。
355鹿茸丸(方9《圣济总录》卷五十一)
【组成】鹿茸(去毛,炙)三两;菟丝子(酒浸,别捣)、紫苑(去苗、上)、蛇床子(黄蜜炙,锉)、桂(去皮)、白蒺藜(炒去角)、白茯苓(去黑皮)、肉苁蓉(酒浸,去皱毛,切,焙)、阳起石(研)、桑螵蛸(烧灰存性)、附子(炮裂,去皮脐)各一两。
【制剂】上一十二味,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每服二十丸,温酒或盐汤下。
【功用】补肾固精。
【主治】肾脏虚惫,遗泄不时,神疲无力。
【按语】此方以鹿茸配菟丝子、蛇床子、阳起石、桑螵蛸等补肾壮阳固精为主;又配附子、桂心温肾助阳;紫苑开泄肺郁,合茯苓可通调水道;蒺藜祛风,合之,共奏补肾温阳固精之功,适用于肾阳虚哀,下元不固之遗精、阳痿等症。
356鹿茸丸(方10《圣济总录》卷五十一)
【组成】鹿茸(去毛,酥炙)半两;桂(去粗皮)三分;黄芪(锉)、泽泻、芍药、桑寄生、补骨脂(炒)各一两。
【制剂】上七味,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每服三十丸,空心温酒或盐汤下。
【功用】补肾强腰,温阳祛寒。
【主治】肾胀虚寒,痛引脐腹、腰髀。
【按语】肾阳不足,寒气积于肾经,不得宣通,故水气留滞而为肾胀之病。方用鹿茸、补骨脂、桑寄生补肾壮阳强腰,黄芪益气壮元助阳,以治本;复配桂心、泽泻温里祛寒,利水清胀,芍药活血止痛,以治标,如此扶正祛邪,标本兼顾,使肾阳充足、寒邪祛除,经气流通而诸症可瘥。
357鹿茸丸(方11《圣济总录》卷五十二)
【组成】鹿茸(去毛,涂酥,炙脆)、天雄(炮裂,冷水浸,去皮脐)、白附子(大者,炮)、鹿髓(去膜,别研如膏,后入)各一两;腽肭脐(薄切,涂盐炙香)一对。
【制剂】上五味,捣罗四味为末,与鹿髓同研和令匀,入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温酒下三十丸,日三、二服。
【功用】壮阳填精补肾,祛风除痰止痛。
【主治】肾脏伤惫,腰膝无力,形瘦骨痿,头目昏沉,时忽旋运,项背疼痛,不得俯仰。
【按语】督脉行于背正中,沿髓入脑内,它络属于两肾,系于命门,一旦肾阳衰弱,精髓亏乏,则督脉空虚,风痰乘袭,以致头晕目眩,项背疼痛,不能俯仰。诸症遂发。故本方用血肉有情之品鹿茸、鹿髓、膈肭脐壮肾阳,填精髓,补督脉,强筋骨。又配伍附子、天雄祛风痰、散寒邪,止疼痛。诸药相合,扶正祛邪,标本兼顾,共奏壮阳填精补肾,祛风除痰止痛之功。临床可用于头痛、眩晕等病证,属阳虚精亏者。
358鹿茸丸(方12《圣济总录》卷五十二)
【组成】鹿茸(去毛,酥炙)、肉欢蓉(酒浸,切,焙)、石斛(去根)、蘹香子(炒)各一两;龙骨(煅)、钟乳粉各半两。
【制剂】上六味,捣研为末,酒煮面糊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每服三十丸,温酒下,空心食前。
【功用】补肾强腰,缩尿止遗。
【主治】膀胱虚,小便冷滑,少腹虚胀,腰背相引疼痛,遗精。
【按语】此方用鹿茸、肉苁蓉、石斛、钟乳粉补肾壮阳,益精强腰;茴香温肾助阳,散寒行气。以除少腹虚胀;龙骨收敛固涩。诸药配伍,使肾气充、精血足,阴寒散,下元同则诸症自除。全方重在温补肾阳以治本。
359鹿茸丸(方13《圣济总录》卷八十九)
【组成】鹿茸(去毛,酥炙)五两;石斛(去根)、山茱萸、远志(去心)、杜仲(去粗皮,炙)、巴戟天(去心)、牛膝(酒浸,切,焙)各一两。
【制剂】上七味,捣罗为宋,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每服二十丸,空心温酒下。
【功用】暖肾脏,壮筋骨。
【主治】虚劳肾气内伤,腰痛不能侧转。
【按语】此方所用药物除远志外,均为补肾壮阳,益精强腰之品,功专效宏。远志,《本经》云可“强志倍力”,以助诸药之功。服本方可“暧肾脏,壮筋骨,养精神,润颜色。”
960鹿茸丸(方14《圣济总录》卷九十二)
【组成】鹿茸(去毛,酥炙黄)、磁石(烧,醋淬七遍,研,水飞)各二两;山芋、远志(去心)、牛膝(去苗,酒浸,切,焙)、白茯苓(去黑皮)、熟干地黄(焙)、桂(去粗皮)、巴戟天(去心)、续断、肉苁蓉(酒浸一宿,去皱皮,炙)、泽泻、五味子、人参山茱萸、菟丝子(酒浸三日,焙,别捣)、补骨脂(炒)、杜仲(去粗皮,炙黄,锉)、附子(炮裂,去皮脐)各一两。
【制剂】上一十九味,除磁石外,捣罗为末,入磁石拌匀,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每服三十丸,空心温酒下。
【功用】补下元,益精血。
【主治】虚劳,肾气不足,小便白浊。
【按语】本方用鹿茸、苁蓉、巴戟天、菟丝子、熟地黄、山茱萸补肾阳,益精血,固下元;桂心、附子、人参、山药、五味子温阳益气固摄;杜仲、续断、牛膝、补骨脂补肾强壮筋骨;磁石、远志安神强志聪耳;泽泻渗利湿浊。合之以补肾阳,益精气,固下元,适用于肾阳亏虚,精血不足。下元失固之尿浊,遗精、耳鸣、腰酸膝软等证。原书云“久服,驻颜补虚,长肌肉”。
361鹿茸丸(方15《圣济总录》卷九十二)
【组成】鹿茸(去毛,酒浸三宿,焙)二两;菟丝子(淘,酒浸三宿,焙,别捣)、紫苑(去苗,北)、肉苁蓉(酒浸三宿,去皱皮,切片,焙干)、黄芪(细,锉)、桑螵蛸(锉,炒)、阳起石(烧,令赤)、白茯苓(去黑皮)、白蒺藜(楝,炒,别杵)、桂(去粗皮)、附子(炮裂,去皮脐)、蛇床子(楝,淘浸三宿,焙干)各一两。
【制剂】上一十二昧,捣罗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每服三十丸,空心温酒下。
【功用】补肾益精,温阳益气。
【主治】虚劳,肾气不足,下焦冷弱。小便遗沥,腰膝疼重。
【按语】此方衣药物组成上仅比方8多一味黄芪,故兼有补益元气之功。适用于阳虚精亏。元气不足之证,临床表现为眩晕目糊、少气懒言,腰膝疼痛,小便遗沥等。
362鹿茸丸(方16《杨氏家藏方》卷九)
【组成】熟地黄(洗,焙)五两;山药三两;杜仲(炒去丝)一两半;鹿茸(火燎去毛,浸酒,炙)、五味子、附子(炮,去皮脐)、肉苁蓉(酒浸一宿,切,焙)、牛膝(酒浸一宿)各一两。
【制剂】上为细末,面糊和丸,如梧稠子大。
【服法】每服三十丸,食前温酒、盐汤下。
【功用】补肾益精,强筋壮骨。
【主治】真元虚惫,五劳七伤,小腹拘急,四肢酸疼,面色黧熙,唇干口燥,目暗耳鸣,心忪气短,精神困倦,喜怒无常,饮食无昧,举动乏力,小使滑数,或时出血。
【按语】此方重用熟地补肾益精,与鹿茸、肉苁蓉、山药、五味子、附子等相配以温补肾阳;杜仲、牛膝既可加强补肾作用,又能强壮筋骨,使肾精充足,肾阳得复,则诸症悉除,本方尤宜于肾精不足之腰膝疼痛。
363鹿茸丸(方17《重订严氏济生方》)
【组成】川牛膝(去芦,酒浸)、鹿茸(去毛,酒蒸)、五味子各二两;石斛(去根)、菟丝子(淘净,酒浸)、棘刺、杜仲(去皮,锉,炒)、川巴戟(去心)、山药(锉,炒)、阳起石(煅)、附子(炮,去皮脐)、川楝子(取肉,炒)、磁石(煅)官桂(不见火)、泽泻各一两;沉香(别杵)半两。
【制剂】上为细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每服七十丸,空腹时,盐酒或盐汤送下。
【功用】补肾阳,壮筋骨。
【主治】肾虚少气,腹胀疼痛,小腹急痛,手足逆冷,饮食减少,面色黧黑,百节疼痛,日渐无力。
【按语】此方用鹿茸、菟丝子、巴戟、杜仲、阳起石、石斛、棘刺、牛膝等壮阳益精,强筋健骨;山药补气益阳,兼顾脾肾;附子、宫桂、沉香温肾回阳,散寒止痛;五味子、磁石益肾宁心,交通心肾;又加川楝子行气止痛,泽泻渗利湿浊,二者兼可缓诸阳药温燥之性。全方补中有泻,温而不燥,适用于肾阳虚衰,寒凝气滞之证。临床可见腰膝酸软,脐腹冷痛,手足厥冷,食少乏力等症。
364鹿茸丸(方18《普济方》二二O)
【组成】鹿茸(去毛,酥炙)、附子(炮裂,去皮脐)、当归(酒浸一宿,焙)、白术、细辛(去药,叶,生用)、桂(去皮,生用)各一两。
【制剂】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桐子大。
【服法】每服二十至三十丸,空心日午盐汤下。
【功用】补肾祛风。
【主治】元脏虚损,一切风冷。
【按语】由于肾脏虚损,风邪易侵,可致手足沉重,痹痛等证。治宜补肾为主,兼以祛风。故方用鹿茸为主,补肾壮阳益精;当中、白术益气养血;附子、桂心既可助鹿茸温肾壮阳,与细辛相配又能祛风寒止痛,诸药配伍,合而成为一首扶正祛邪之方。
365鹿茸丸(方19《济阳纲口》卷九十三)
【组成】鹿茸(酥炙)、牛膝(酒浸)、五味子各二两;石斛、杜仲(姜汁炒)、巴戟(去骨)、山药、菟丝子(酒煮捣烂)、川楝肉、泽泻各一两;附子(炒)官桂、沉香各半两。
【制剂上为末,酒糊丸,如桐子大。
【服法】每服七十丸,空心盐汤下。
【功用】补肾壮阳,固精止遗。
【主治】久虚冷,小便白浊,滑数不禁。
【按语】木方在较多的补肾温阳固涩药中,又佐以泽泻渗湿利水道,川楝肉行气助气化,并缓诸药温热之性。合之,使肾阳充,虚冷除,下元固,水道清而小便复常。
366鹿茸散(方1《太平圣惠方》卷七)
【组成】鹿茸(去毛,涂酥,炙)、菟丝子(酒浸三宿,晒干为末)、阳起石(酒煮半日,细研碎)、钟乳粉各二两半;雄蚕蛾(微炒)、远志、桑螵蛸(微炒)、蛇床子、石南、腽肭脐(酒浸,微炒)各一两;桂心、附子(炮,去皮脐)、肉苁蓉(酒浸·一宿,炙干)各二两。
【制剂】上为散。
【服法】每服二钱,空心及晚食前,以温酒调下。
【功用】补肾壮阳。
【北治】肾脏虚损,阳气乏弱。
【按语】本方集诸温补药于一方,其补肾壮阳益精之力颇强,又加桑螵蛸固涩精气,防止耗泄;远志安神定志,交通心肾;石南既有益肾之功,兼可祛风邪,以泻助补,全方一派温热之品,用于肾阳衰弱、阳痿、遗泄等证,可壮肾阳,功专而效宏。然不可久服,恐温燥太过伤阴。若酌配养阴之品,以“阴中求阳”,并缓温燥之性,则效更佳。
367鹿茸散(方2《太平圣惠方》卷二十九)
【组成】鹿茸(去毛,酒洗,微炙)、乌贼鱼骨各二两;白龙骨、桑寄生、人参(去芦头)、白芍药各一两;当归三分;桑螵蛸(微炒)三七枚。
【制剂】上件药,捣细罗为散。
【服法】每服二钱,食前以温酒调下。
【功用】补肾精,益气血,强腰缩尿。
【主治】虚劳腰膝伤冷,小便日夜五十余行。
【按语】此方用鹿茸、人参、当归、白芍等补肾精,益气血;桑寄生合鹿茸补肾强腰;乌贼骨、龙骨、桑螵蛸收涩缩尿,诸药配伍,补涩并用,标本兼顾。适用于肾虚精亏,气血不足之腰膝酸冷,遗尿等。
368鹿茸散(方3《太平圣惠方》卷三十)
【组成】鹿茸(去毛,涂酥,炙微黄)一两半;肉苁蓉(酒浸一宿,刮去皱皮,炙干)、钟乳粉、续断、桑螵蛸(微炒)、熟干地黄各一两;蛇床子、远志(去心)、薯蓣三分。
【制剂】上件药,捣细罗为散。
【服法】每服二钱,食前以温酒调下。
【效用】补肾壮阳固涩。
【主洽】虚劳,阳气不足,阴痿,小便滑数。
按语】本方重用鹿茸,并配肉欢蓉、蛇床子、钟乳粉、续断、熟地黄、山药等以补肾壮阳益精;复加桑螵蛸合山药益肾固涩止遗,远志安神定志,诸药配伍,可壮肾阳,益精气,起阳痿,缩小便。
369鹿茸散(方4《太平圣惠方》卷五十八)
【组成】鹿茸(去毛,涂酥,炙令微黄)二两;羊踯躅(酒拌,炒令干)、韭子(微炒)、附子(炮裂,去皮脐)、桂心、泽泻各一两。
【制剂】上件捣细为散。
【服法】空腹时,用粥汤调下二钱。
【功用】温肾壮阳固摄,散寒除湿止痛。
【主治】小便不禁,阳痿脚弱。
【按语】羊踯躅(即闹羊花)辛温有毒,善驱风除湿定痛,治顽痹。本方以之与鹿茸、韭子、附子、桂心、泽泻配伍,而具有补肾壮阳固摄,散寒除湿止痛之功,故其主治病证除原书所列外,还可用于肾阳虚衰,寒湿久痹所致的腰膝足胫冷痛,软弱无力,屈伸不利等症。
由于羊踯躅毒性较强,因此用之宜慎,前人云:“必须外邪难以外越者,始可偶尔一用,以出奇,断不可频用以炫异也。……,止可用至三分,重伤者断不可越出一钱之外耳”
(《本草新编》),可供参考。
鹿茸甘咸性温,乃峻补肾阳之药,又为血肉有情之品,兼能益精血,强筋骨。故凡肾阳虚衰,精血亏乏诸证,如:
男子阳痿不举,早泄精冷,女子宫冷不孕,畏寒肢冷,腰膝酸痛,小便频数等气怯神疲,面色眺白无华或黧黑,头晕耳鸣,健忘心悸,以及肾虚骨痿等,此每持为要药。
370鹿茸酒(《奇效良方》卷二十一)
【组成】嫩鹿茸(多用一两,去皮,切作片)半两;干山药(为末)一两。
【制剂】上以生薄绢裹,用官酒一瓶,浸七日后,开瓶饮酒,酒尽,再将酒一瓶浸,噢了,却将鹿茸焙干,留为补药内用之。
【服法】日三盏为度。
【功用】补肾壮阳,益脾固摄。
【主治】阳事不举,面色无光,小便频数,不思饮食。
【按语】鹿茸甘咸而温,善壮元阳,益精血;山药甘平质润,长于补脾肾,固精气,两者配伍,温而不燥,润而不腻,补中有涩,脾肾兼顾,浸之以酒,更形药势,用于肾阳衰惫,脾肾虚弱之证,堪称药专效宏。
871鹿髓丸(《济阳纲目》卷六十四)
【组成】巴戟(去心)、山萸(酒浸,去核)各二两半;肉苁蓉(酒洗去甲,酥炙)、葫芦巴(微炒)、破故纸(酒浸,炒)、菟丝子(酒煮干)、甘枸杞子(炒)各二两;龙骨(五色者,真火煅,童便、醋、盐淬九次,井水浸三日,晒干)一两;川牛膝(酒洗去芦)、白茯神(去木)、败龟板(去裙边,酥炙)各一两;大附子(童便入盐,共煮七次,去皮脐)一两。
【制剂】上为细末,用鹿髓同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取鹿髓,先将肉煮熟,而后敲碎取之。
【服法】每服六、七十丸,空心温酒、米汤、炒盐汤任下。
【功用】壮阳补肾。
【主治】肾阳虚衰,精血不足,阳痿、梦遗滑泄,腰膝酸冷,面黑神萎等。
【按语】鹿髓甘温,可“补阴强阳,生精益髓”(《纲目》),有阴阳并补之效,本方以之加入诸补肾壮阳,滋阴益精药中,其效尤宏;又配龙骨,茯神安神固涩,交通心肾,整首方剂补阳益阴,刚柔相济,补阳不伤阴,益阴以助阳,阴阳既济,则诸症可除。临床凡属肾阳虚衰,精血不足之症,皆可服之。
372鹿角胶丸(方1《普济方》卷三十三)
【组成】鹿角胶(炒,研)三两;破故纸、熟地黄、薯蓣、人参(去芦)、附子(炮,去皮脐)、菟丝子(酒浸一夜,曝干,别捣为末)、白术、柏子仁、杜仲(去粗皮,炙为末)、山茱萸、酸枣仁、虎胫骨(涂酥炙)、牛膝、五味子、巴戟各一两;肉苁蓉(酒浸一宿,刮去皮,炙干)二两。
【制剂】上为末,炼蜜和捣三,五百枚,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每服三十丸,以温酒下,空心及晚食前服。
【功用】补肾壮阳,健脾益气,强健筋骨。
【主治】骨极肢体羸瘦,肾虚弱。
【按语】鹿角胶功似鹿茸而力稍逊,本方重用之,并配伍较多的温补之品,以补肾阳,益精血,强筋骨;复加人参、白术合山药补气健脾以助生化;柏子仁、酸枣仁养心安神,以交心肾。诸药配伍,可使肾阳复,脾气旺,精血充,筋骨壮而“骨极”得愈。
373鹿角胶丸(方2《杨氏家藏方》卷九)
【组成】肉苁蓉(酒浸一宿,切,焙)、牛膝(酒浸一宿)、菟丝子(汤浸去浮,别用酒浸,取软)、附子(炮,去皮脐)、桑寄生、覆盆子、熟干地黄(洗,焙)、山药、五味子、山茱萸、白蒺藜(炒)、当归(洗,焙)、肉桂(去粗皮)各二两;川萆薢四两;破故纸(炒)、茴香(炒)各二两半;柏子仁、鹿角胶(蚌粉炒焦)、茯神(去木)各二两。
【制剂】上件为细末,酒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每服五十丸,空心,食前温酒或盐汤送下,或温醋汤下。
【功用】补益元阳,滋养气血。
【主治】真气虚弱,下元冷惫,脐腹疼痛,夜多小便,腰膝无力,肢体倦怠,怔忡恍惚,头昏目运,面色熏黑,耳内蝉鸣,饮食减少;兼治妇女人诸虚不足,一切冷病,久娠不成,发落面黑。
【按语】此方在鹿茸丸(《杨氏家藏方》)基础上,易鹿茸为鹿角胶,去杜仲而加菟丝子、桑寄生、覆盆子、山茱萸、当归、肉桂、破故纸等,从而增强了补肾壮阳,益精养血之功;此外,还配柏子仁、茯神养心安神,白蒺藜祛风,草薛利湿浊,茴香行气滞,使补中有泻,相反相成。适用于真气虚弱,下元冷惫诸证。
374鹿角胶煎丸(《太平圣惠方》卷九十五)
【组成】鹿角胶(捣碎,炒,令黄燥,捣罗为末)三两;牛乳一升;白蜜一合;牛酥一合;生姜汁一合。
【制剂】上五味,先煎乳,欲熟,即下胶,消讫,次下姜汁,次下蜜,唯须缓入,煎十余沸,倾于瓷器中,数数搅,勿令酥浮于上,待凝,以竹刀割为小片。
【服法】每食后,细细含咽之。
【功用】填精髓,补督脉。
【主治】肾虚,督脉衰,腰脊疼痛。
【按语】鹿角为补肾壮阳之品,煎熬成胶长于填精髓,补督脉,配牛乳、酥、蜜、姜汁,既可增益精之力,又能调味,故可作为食补之方,用于五劳七伤,肾督不足,腰脊痛等证,阳虚出血证,亦可应用。原书云“其补益不可具言”。
375鹿角霜丸(《圣济总录》卷一八五)
【组成】鹿角霜、肉苁蓉(汤浸,去皱皮,切,焙)、附子(炮裂,去皮脐)、巴戟天(去心)、蜀椒(去目及闭口,炒出汗)各一两。
【制剂】上为末,酒煮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每服二十丸,空心温酒下。
【功用】温补肾阳。
【主治】肾寒赢瘦。
【按语】本方以鹿角霜、肉苁蓉、巴戟天补肾阳、益精髓;附子、蜀椒温肾助阳散寒,五药配伍,补温结合,使肾精充,阴寒散而肾阳必复,诸虚羸瘦可瘥。
376鹿茸补涩丸(《杂病源流犀烛》卷九)
【组成】人参、黄芪、菟丝子、桑螵蛸、莲肉、茯苓、肉桂、山药、附子、鹿茸、桑皮、龙骨、补骨脂、五味子。
【制剂】上药研末,制成丸剂。
【服法】每服十丸,温开水送下。
【功用】补肾涩精。
【主治】下元虚冷,小便混浊不清,茎中不痛,脉来无力。
【按语】此方用鹿茸、菟丝子、补骨脂、五味子、附子、肉桂补肾温阳固精;山药、莲肉益肾补脾,固涩精气;人参、黄芪补气益脾,以增固摄之力;又加茯苓、桑白皮利湿浊,畅水道,诸药配伍,脾肾兼顾,补泻并用,涩中有通,以治疗下元虚冷,封藏失司,固摄无力所致之尿浊等证。
377续命丸(《奇效良方》卷二十二)
【组成】牛膝(酒浸,焙)一两半;楮实四两;附子(炮,去皮脐)、宫桂(去粗皮)、蜀椒(去目并闭口者,炒出汗)各一两。
【制剂】上为细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每服二十丸,用温酒或盐汤送下,空心服。
【功用】温肾回阳。
【主治】虚劳久病,真气欲绝,喘满自汗,四肢厥逆,面色青白,全不入食。
十二画
378椒红丸(方1《太平圣惠方》卷九十八)
【组成】川椒红(微炒)、附子(炮裂,去皮脐)、桂心、肉苁蓉(酒浸一宿,刮去皱毛,炙干)、菟丝子(酒浸三日,曝干,别捣为末)、磁石(烧、醋淬七遍,细研,水飞过)、鹿茸(去毛,涂酥,炙微黄)各二两;石斛(去根,锉)、吴茱萸(汤浸七遍,焙干,微炒)、巴戟、木香、硫黄(细研,水飞过)各一两。
【制剂】上件药,捣罗为末,入研了药合匀,炼蜜和捣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每日空心,以盐汤下三十丸。
【功用】暖下元,壮腰脚,明耳目。
【主治】下元虚冷。
【按语】方中川椒红(即花椒)、附子、桂心、吴茱萸温肾助阳,散寒止痛;鹿茸、巴戟天、肉苁蓉、菟丝子、硫黄补肾阳,壮脚膝;石斛补肾益精强腰;磁石咸寒入肾,可重镇潜降,善“治肾家诸病,而通耳明目”(《纲目》);木香辛温,行气止痛,诸药配伍,共奏补暖下元,散寒止痛,强壮腰膝,聪耳明目之功。适用于下元虚冷所致腹胁冷痛,腰脚酸软乏力,头晕,目昏,耳鸣等症。
379椒红丸(方2《太平圣惠方》卷九十八)
【组成】川椒红(微炒)、附子(炮裂,去皮脐)各二两;干姜(炮裂锉)一两。
【制剂】上件药,捣罗为末,用猪肾三对,去脂膜薄切,摊于纸上,去血,然后铺一重肾,着一重药末,以尽为度。却以三五重湿纸裹,于糖火内烧,待告熟取出纸,烂研,若稍硬,更点少许。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每日空心,以温酒下二十丸,渐加至三十丸。
【功用】补暖下元,散寒止痛。
【主治】下元虚冷,脐腹冷痛,小便滑数。
【按语】方中三味药均为大辛大热之品,其温肾暖脾,散寒止痛之功颇著,另加猪肾,取其咸平入肾,既能补肾,又能作引经之用。全方药物不多,但效专力宏,治疗下元虚冷,阴寒内盛所致的脐腹冷痛,小便滑数有捷效。
380椒红丸(方3《圣济总录》卷九十二)
【组成】蜀椒(取红)、补骨脂(炒)、楝实(去皮、核,炒)各等分。
【制剂】上三味,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每服十丸至二十丸,空心温酒下。
【功用】补肾温阳,散寒止痛。
【主治】虚劳元脏久冷,小便滑数,精神恍惚,四肢无力,骨节疼痛。
【按语】本方以椒红温肾助阳,散寒止痛为君药,臣以辛温之补骨脂,补肾壮阳,强腰固精;又佐苦寒之楝实(即川楝子),一则增强全方止痛之效,二则制约君臣药温燥之性。三药配伍,补肾温阳,散寒止痛,使肾阳复阴寒散,则下元得固,神有所养,筋骨得充,而诸症可除。
本方有较好的散寒止痛之效,故腹胁疼痛,疝痛等属下元虚寒者都可选用,并随症加味。
381椒附丸(方1《圣济总录》卷一八五)
【组成】蜀椒(去目及闭口者,用醋浸一宿,取出,却用酒一升炒干,为末)四两;白羯羊肾(切,焙干为末)二对;附子(炮裂,去皮脐)、青盐、巴戟天(去心)、蒺藜子(炒,去角)、肉苁蓉(酒浸,切,焙于)、蘹香子(炒)各一两。
【制剂】上八味,捣罗为细末,用生羊肾二对,去脂膜细切研如面,搜药末熟,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每服三十丸,温酒下,盐汤亦得。
【功用】补壮元阳。
【主治】元阳虚衰,腰膝酸冷疼痛,阳痿精冷,或腹胁冷痛,或尿频等症。
【按语】这是一首治疗元阳虚寒证的方剂。方中蜀椒、附子、茴香温暖下元,散寒止痛;白羯羊肾(羯羊。即图割了的公羊)、巴戟天、肉苁蓉补肾益精壮阳;蒺藜子味辛气香,善开通宣滞,“搜肾脏风气”(《本经逢原>),与青盐一起并作引经之用。诸药配伍,补壮元阳之功颇著。
382椒附丸(方2《重订严氏济生方》)
【组成】椒红(炒出汗)、桑螵蛸(酒炙)、龙骨(生用)、山茱萸(取肉)、附子(炮,去皮)、鹿茸(酒蒸,焙)各等分。
【制剂】上药研细末,酒糊为丸,约梧桐子大。
【服法】每服七十丸,空心,盐汤送下。
【功用】补肾温阳,摄精止遗。
【主治】小肠虚冷,小便频多。
【按语】此为温补固摄之剂。方中椒红、附子与鹿茸相配,以温补肾阳为主,并用桑螵蛸、山茱萸、龙骨补肾涩精。诸药配伍,标本兼顾,用于下元虚冷、固摄无权所致的遗尿、小便频数,或阳痿,遗精等证。
383椒肾丸(《太平圣惠方》卷二十九)
【组成】汉椒(去目及闭口者,微炒去汗)、白龙骨、鹿茸(去毛,涂酥,炙微黄)、鸡头实(生者)各二两;白术、肉桂(去皱皮)、白矾灰、桑螵蛸(微炒)、补骨脂(微炒)、干姜(炮裂,锉)各一两半。
【制剂】上件药,捣罗为末,入盐花二两,研令匀,用猪猪肾十只,切去脂膜,研令烂,以酒二升渐入,熬成膏,次入药末,和捣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每于食前,以暖酒下三十丸。
【功用】补肾暖脾固涩。
【主治】虚劳内伤,肾气虚冷,小便遗沥,精气滑泄。
【按语】本方除具有补肾温阳,涩精止遗作用,治疗肾阳虚衰之尿频、遗精外,其中鸡头实(即芡实)、补骨脂、千姜等配伍,并善温中补脾止泻;白矾灰(即白矾末),可燥湿止泻,故肾阳虚衰,火不暖土所致的泄泻等证,亦堪胜任。
384椒黄酒(《魏氏家藏方》卷四)
【组成】台椒(去日及闭口者,炒令汗出);熟干地黄(洗)。
【制剂】上大约各一掬锉碎,用生绢袋盛,盛酒浸宿。
【服法】只饮酒,药味淡则换新药,二味熬干亦可。
【功用】补暖下元。
【主治】下元虚冷证。
【按语】台椒(即川椒),辛热燥烈,“能入右肾命门,补相火元阳”(《本草经疏》);熟干地黄味甘质腻,能滋肾益精,又“为阴中之阳,故能补肾中元气”(《摄生众妙方》)“以之加入温补肾经药中颇为得宜”(《纲目》)。两药配伍,温补结合,阴阳兼顾,刚柔相济,以发挥补肾暖下元之功,更用酒浸,以行药势,
本方适用于下元虚冷之证,以腰膝酸冷乏力,买晕耳鸣,遗精,或腹冷痛等为辨证要点,具体应用时,还可酌配其他药物。
385楮实丸(《太平圣惠方》卷九十八)
【组成】楮实,(水淘,去浮者,微炒,捣如泥)一升;牛膝(去苗)半斤;干姜(炮裂,锉)三两;桂心五两;附子(炮裂,去皮脐)、石斛(去根,锉)、巴戟、麋角屑(酥拌,微炒)各二两。
【制剂】上件药,捣罗为末,炼蜜和捣一,二千杵,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每日空心,以温酒下三十丸,渐加至四十丸。
【功用】补暖下元。
【主治】下元虚冷惫极。
【按语】楮实、石斛俱为甘寒质润之品,善滋肾益精,
强壮筋骨,与诸温补肾阳药配伍,寒热兼顾,刚柔相济,补阳不伤阴,益阴以助阳,使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乃“阴中求阳”之意。全方具有补肾壮阳,强壮筋骨作用,适用于肾阳虚衰,精血亏虚所致阳痿精冷,女子宫寒不孕,腰膝酸痛,神疲乏力等症。
楮实,古代记载具有抗衰老作用。《名医别录》云:“楮实……久服,不饥不老,轻身”,著名的抗衰老方剂杨氏还少丹中,就有楮实,故此方也可用老年肾亏者,具有补肾抗衰功效。原书注本方能“益阳道,久立不倦,年八十服之,面皮舒展,乳母服之,令孩子肥白”。
386棘刺丸(《鸡峰普济方》卷九)
【组成】棘刺、葳蕤、石斛、牛膝、厚朴、龙齿、远志各一两;干姜、薯蓣、石龙芮、枸杞子、巴戟、桂心各三分;萆薢、天门冬各一两半;乌头、甘草、防风、细辛各半两;菟丝子二两。
【制剂】上为细末,炼蜜和捣三、五百杵,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食前,以温酒下三十丸。
【功用】补肾气,固下元。
【主治】虚劳,肾气不足,梦泄。
【按语】棘刺(即棘针),《别录》云可“补肾气,益精髓”,“疗丈夫虚损,阳痿精自出”,本方用为君药;臣以巴戟天、菟丝子、乌头、桂心、细辛、干姜等补肾助阳散寒;葳蕤(即玉竹)、石斛、薯蓣(即山药)、枸杞子、天门冬等滋肾养阴益精,以助阳化气,其中菟丝子、薯蓣兼可补肾固精。用龙齿、远志安神定志,交通心肾;防风、草薛、厚朴、石龙芮祛风除湿,行气逐瘀,以泻助补,共为佐药,使以甘草调和诸药。全方补阳兼滋阴,扶正兼祛邪,温而不燥,滋而不腻,补不敛邪,泄不伤正,使肾气充复,心肾交通,精气固密,而梦泄可除。
本方适用于虚劳久伤,肾气不足,下元失固之梦遗,滑泄。
387葫芦巴丸(方1《太平圣惠方》卷七)
【组成】葫芦巴、蘹香子、附子(炮裂,去皮脐)、硫黄(细研)各一两;木香、桂心、当归(锉,微炒)、阿魏(研入)、青橘皮(汤浸,去白心,焙)、沉香、白豆蔻(去壳)各半两;桃仁(汤浸,去皮尖、双仁,别研如膏)一两。
【制剂】上件药,捣细罗为末,入研了药令匀,好酒一升半,先熬桃仁膏令稠,拌和诸药末,捣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每服,不计时候,以温酒下二十丸。
【功用】温肾阳,逐寒湿,行气血。
【主治】肾脏气虚,下焦积冷,气攻腹胁胀满,脐下疼痛,面色青黑,足胫多冷。
【按语】本方除用葫芦巴、硫黄、附子、桂心、茴香等诸名温热之品.以温竖助阳.祛除寒湿外,又配伍木香沉香、青皮、白豆蔻、当归、桃仁行气活血止痛;阿魏善破积冷。诸药合用,具有温肾阳,逐寒湿,行气血之功,适用于肾脏虚冷、寒湿凝滞,气血壅阻之证。
388葫芦巴丸(方2《圣济总录》卷五十一)
【组成】葫芦巴(微炒)、巴戟天(紫者,去心,炒)、肉欢蓉(酒浸,切,焙)各二两;楝实(去皮,醋浸一宿,焙)、桂(去皮)、补骨脂(炒)、蛇床子(酒浸一宿,焙)、牛膝(酒浸一宿,切,焙)各一两;蓬莪术(醋浸一宿,煨,锉)三分;附子(炮裂,去皮脐)、蘹香子(炒)各一两半。
【制剂】上一十一味,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小豆大。
【服法】常服二十丸,空心炒盐生姜汤下,酒下亦得。
【功用】补肾壮阳,散寒止痛。
【主治】肾气虚损,阳气痿弱,腰膝酸痛乏力,腹胁胀满疼痛,或阳痿、或寒疝腹痛。
【按语】本方在大队的温补之品中,加入川楝、我术以行气活血,加强全方止痛作用,川楝并可制约诸药温燥之性。
389葫芦巴丸(方3《圣济总录》卷五十二)
【组成】葫芦巴二两;附子(炮裂,去皮脐)、硫黄(研)各三分。
【制剂】上三味,捣研为末,酒煮面糊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盐汤下。
【功用】温肾阳,逐寒湿。
【主治】肾脏虚冷,腹胁胀满。
【按语】本方重用葫芦巴温肾阳,逐寒湿为主药;辅以附子温肾助阳、散寒止痛;硫黄补火助阳。三药均为温热之品,合之温肾阳,逐寒湿之力颇强,善治肾脏虚冷,寒湿凝滞之证,如《嘉佑本草》所云:葫芦巴“主元脏虚冷气,得附子、硫黄,治肾虚冷、腹胁胀满、面色青黑”。
由于本方温燥之性颇强,易伤津液,故只宜暂用,不可久服。阴虚火旺,或湿热蕴结者忌用。
390葫芦巴丸(方4《圣济总录》卷一八五)
【组成】葫芦巴半两;蘹香子(炒香)、苍术(麸炒黄,刮去皮)各三两;王瓜、巴戟天各一两。
【制剂】上五味,先将王瓜、苍术二味同捣令匀,焙干后,与诸药同捣为末,酒煮面和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每服二十丸,空心食前温酒或盐汤下。
【功用】温肾壮阳,祛寒除湿。
【主治】肾阳虚衰,寒湿痹阻所致之腰膝冷痛、酸重乏力、或脐腹冷痛等症。
【按语】本方以葫芦巴、巴戟天补肾壮阳,祛逐寒湿为主,配小茴香,温肾散寒,行气止痛;苍术燥湿除邪;王瓜苦寒,善消瘀,并可缓诸药温燥之性。全方补中有泻,温而不燥,共奏温肾壮阳,祛寒除湿之功。服之,可“补虚乏,轻腰脚,止腹疼。”
391葫芦巴丸(方5《杨氏家藏方》卷九)
【组成】葫芦巴(炒)、破故纸(炒)、川楝子(去核,炒)、茴香(炒)、川椒(取红)、青盐(别研)、山药、青橘皮(去白)、附子(炮,去皮脐)。
【制剂】上件各等份为细末,酒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每服五十丸,温酒下,空心,食前。
【功用】温肾壮阳,散寒止痛。
【主治】下焦阳惫,脐腹冷痛,小便白浊,肌肤消瘦,饮食减少,及膀胱疝气。
【按语】本方具有较好的温肾散寒,行气止痛作用,主治下焦阳惫,命门火衰之虚寒疝痛。因为方中破故纸、山药、附子、川椒、陈皮等药相配,有温中补脾,行气助运之功,且破故纸、山药兼固涩之功,故脾肾阳虚,阴寒凝滞之脐腹冷痛,肌肤消瘦,饮食减少,以及下元不固之小便白浊诸症,“并宜服之”。
292葫芦巴丸(方6《普济方》卷二二0)
【组成】葫芦巴(炒)、沉香、桂心、硫黄(研,水飞过)、附子(炮,去皮脐)、蘹香子、槟榔、青皮(汤泡,去白,焙)、鹿茸(涂酥,炙)、补骨脂(炒)、木香各一两;干姜(炮,锉)半两。
【制剂】上为末,入硫黄研令匀,炼蜜和捣三、五百杵,丸如桐子大。
【服法】每日空心,以温酒下三十丸。
【功用】补暖下元,祛逐冷气。
【主治】下元虚冷,脐腹疼痛,腰膝酸软乏力等症。
【按语】本方功用、主治及药物组成均与方1相似。所不同的是方1有当归、桃仁、阿魏等药,兼活血祛瘀之功;而本方则配伍了鹿茸、补骨脂、干姜等药,其补肾温阳散寒之力较强,临床可根据具体病证选用。
393硫黄丸(1方《太平圣惠方》卷七)
【组成】硫黄(细研)、硇砂(细研)、荜澄茄、蘹香子、补骨脂、石斛(去根)、木香、肉豆蔻(去壳)、桂心、当归(锉,微炒)、吴茱萸(汤浸七遍,焙干,微炒)各一两;何首乌一两半;麝香(细研)半两。
【制剂】上件药,捣细罗为末,入研了药令匀,以酒煮面糊,和捣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每服,不计时候,以温酒下十五丸。
【功用】补火助阳,温中散寒,行气止痛。
【主治】肾脏虚冷,气攻腹胁胀满,发歇疼痛,足胫逆冷,骨节酸疼,食少无力。
【按语】此方以硫黄为主药,并配合补骨脂、桂心、小茴香等以补火助阳;石斛、何首乌、当归补肾益精养血,以阴中求阳,且可缓诸阳药温燥之性,复加荜澄茄、丁香、木香、麝香、肉豆蔻、吴茱萸、槟榔、硇砂等温中逐寒,行气止痛。诸药配伍,温而不燥,共奏补火助阳,温中逐寒,行气止痛之功,适用于肾阳虚衰,阴寒凝结,气机阻滞之证。症可见腰膝足胫酸冷、腹胁胀满冷痛、食少乏力等。
本方温而不燥。且硫黄、当归、何首乌皆有通便之功,故老人肾阳不足,阴寒内盛所致之虚冷便秘亦可应用。
394硫黄丸(方2《太平圣惠方》卷九十八)
【组成】硫黄(酒煮,令黑色,细研)、天雄黄(炮裂,去皮脐)各四两;雄雀儿(取肉,研)五十只;阿魏(面裹煨,令面熟为度)、硼砂(细研)、桂心各二两;远志(去心)三两;菟丝子(酒浸三日,曝干,别捣为末)二分半;晚蚕砂(醋浸一日,曝干)二合半。
【制剂】上件药,捣罗为末,入研了药令匀,炼蜜和捣三、五百杵,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空心盐汤或温酒下二十丸。
【功用】瑷下元,益精髓,壮筋骨。
【主治】虚损。
【按语】此方以硫黄、雄雀儿、天雄、桂心、菟丝子等补肾温阳,益精壮骨为主;另配远志益肾强志。蚕砂舒筋活络,阿魏、硼砂一温一凉,消积祛邪。临床可用于肾阳不足、精血亏虚,腰膝酸软,瘦弱无力等。原书云“久服轻身倍力,耐寒暑,悦颜色”。
方中硫黄、雄黄均有毒,用时宜慎。
395硫黄散(《普济方》卷三十二)
【组成】硫黄(细研,水飞过)、白石英(细研,飞过)、白马茎(涂酥炙)、鹿茸(去毛,涂酥炙)、远忘(去心)各二两;菟丝子(酒浸三宿,焙,为末)、天雄(炮,去皮脐)一两;雄蚕(炒)、蛇床子各一两;女萎(玉竹)二两;五味子、石南各一两半。
【制剂】上为散。
【服法】每服二钱,空心及晚食前用温酒调服。
【功用】壮肾阳,强腰膝。
【主治】肾脏衰乏,阳气萎弱,腰脚无力。
【按语】此方集硫黄、白石英、蛇床子、菟丝子、白马茎(即白马阴茎)鹿茸、雄蚕诸温补之品于一方,其补膏壮阳作用颇峻;复配五味子、远志益肾养心,安神定志,以交心肾;石南辛苦乎,祛风通络益肾,女萎辛温,散寒通络止痛。全方具有壮肾阳,强腰膝之功,肾阳虚衰所致之阳痿、脚弱患者服之,“助阳神效”,可起阳痿,强腰膝。
但本方温热有余,阳柔不够,只适用于阳虚火衰之证。阴虚有火者忌用;若需久服,宜酌配甘润滋养阴血之品。如熟地、石斛等,以防温燥太过,耗伤阴液。
396硫黄玉粉丸(《普济方》卷二二0)
【组成】大猪肚一枚;硫黄(打碎)一斤;新桑根白皮(碎锉)一斤。
【制剂】上以猪肚洗净,纳入硫黄缝定,于大锅内入桑根白皮,添水,慢火同煮,如水耗更添熟汤,煮一伏时漉出。猪肚下冷水中淘,弃却猪肚,入干盆内晒干,研细为玉粉。
【服法】每服空心,茶、酒任调半钱;或以糯米粥和丸,如绿豆大,每服以温酒下五丸,妇人产后温酒服之亦良。
【功用】补暖下元。
【主治】一切风冷气。
【按语】方中硫黄性热,善补火助阳,为君药;猪肚甘温,“补中益气”(《别录》),以助肾中精气之化生,而为臣药;桑根白皮甘寒,泻肺行水,“下一切风气水气”(孟泥),并可缓君、臣药温热之性,作为佐使药。三者配伍,温而不燥,补中有泻,共奏补暖下元,益气行水之功,适用于肾阳不足,水气内停之证,病见腰膝酸痛,畏寒肢冷,尿少浮肿,或咳喘等。原书云“此无毒也,服之尤佳”。临床上急、慢性肾炎属阳虚水停者,可用本方化裁治疗。
397赐方服肭脐丸(《杨氏家藏方》卷九)
【组成】腽肭脐(慢火酒炙,令熟)一对;精羊肉(熟,细切碎,烂研)、羊髓(取汁)各一个;沉香(锉为末)、神曲(炒为末)各四两;酒(同上药于银器内,慢火)一斗;肉苁蓉(净洗片子,切,焙干)四两;附子(炮,去皮脐用青盐半钱,水一斗五升煮,候水尽切,焙干)半斤;肉桂(去粗皮)、槟榔、大腹子、沙苑蒺藜(炒)各二两半;巴戟(去心)、荜澄、舶上茴香(炒)、木香、丁香、肉豆蔻(面裹煨熟)、紫苏子(炒)、胡芦巴、川芎、人参(去芦头)、青橘皮(去白)、天麻(去苗)、积壳(麸炒,去新)、补骨脂(酒炒)、成炼钟乳粉、阳起石(用浆水煮一日,细研,飞过,焙千用)各二两;山药一两半;白豆蔻(去壳)一两。
【制剂】上件为细末,入前膏子内搜成剂,于白内捣千余下,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每服三十丸,空心温酒下,盐汤亦得。
【功用】补虚壮元,温暖下元,益精髓,调脾胃。
【主治】五劳七伤,真气虚惫,脐腹冷痛,肢体酸疼,腰背拘急,脚膝缓弱,面色黧黑,肌肉消瘦。日暗耳鸽,口苦舌干,腹中虚鸣,胁下刺痛,饮食无味,心常惨寂,夜多异梦,昼少精神,小便滑数,时有遗沥,房窒不举,或梦交通,及一切风虚痼冷,并宜服之。
【按语】本方组成药物颇多,按功效大致可分为三组,一是膈肭脐、精羊肉、羊髓、肉苁蓉、巴戟天、胡芦巴、阳起石、补骨脂、钟乳粉、山药、沙苑蒺藜、人参等,壮元阳,益精髓,补元气,以补为主;二是附子、肉桂、肉豆蔻、茴香、丁香、草澄茄等,温肾暖脾,助阳散寒,重在温散;三是木香、青皮、枳壳、川芎、白豆蔻、槟椰、紫苏子等,行气和中止痛,以行为主。三组药物配伍,补、温、行并举,补以壮阳益气,温以助阳散寒,行以和中止痛,合而成为一首壮元气、益精髓、调脾胃之方,适用于元阳虚惫,精髓亏乏,脾胃虚弱诸证。临床应用时,可酌情化裁、加减。
398紫金丸(《圣济总录》卷九十六)
【组成】沉香(锉)、木香、肉豆蔻仁、芎劳、没药(研)、乌药、荜澄茄、檀香(锉)各一两;槟椰(锉)、蘹香子(炒)各二两;腽肭脐(酒浸,炙,锉)、麝香(研)、桂(去粗皮)各半两;丹砂(研)二两半苏;合香(酒研)三分。
【制剂】上一十五味,除苏合香外,捣研为末,合和,酒煮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食前温酒下,米饮亦得。
【功用】温肾暖脾,行气止痛。
【主治】元气虚冷,以便频滑,腰脊疼痛。
【按语】本方除用胆肭脐、肉桂、小茴香、乌药等温肾助阳散寒外,又配肉豆蔻、荜澄茄、沉香、木香、檀香、癖香、苏合香、槟榔等温中行气止痛,川芎、没药行气活血止痛,丹砂镇心安神,交通心肾。诸药合用,温肾暖脾,行气止痛,适用于脾肾阳虚,寒凝气滞之证,临床除见小便频滑、腰脊疼痛外,尚可出现脘腹胀满冷痛、大便溏泄等症。
399黑锡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五引桑君方)
【组成】黑锡(去滓,称)、硫黄(透明者,结砂子)各二两;沉香(镑)、附子(炮,去皮脐)、胡芦巴(酒浸,炒)、阳起石(研细,水飞)、茴香(舶上者,炒)、破故纸(酒浸,炒)、肉豆蔻(面裹,煨)、金铃子(蒸,去皮,核)、木香各一两;肉桂(去皮)半两。
【制剂】上用黑盏,或新铁挑内,如常法结黑锡硫黄砂子,地上出火毒,研令极细,余药并杵罗为细末,都一处和匀入研,自朝至暮,以黑光色为度,酒糊丸如梧桐子大,阴干入布袋内擦令光莹。
【服法】每服三、四十粒,空心姜盐汤或枣汤下,妇人艾醋汤下。
【功用】温补下元,扶阳镇逆。
【主治】肾阳衰微,肾不纳气,胸中痰壅,上气喘促,四肢厥逆,冷汗不止,脉沉微;或奔豚,气上冲胸,胁腹胀满;或寒疝腹痛,肠鸣滑泄;或男子阳痿精冷,女子血海虚寒,带下清稀等。
【按语】本方治证属上盛下虚。本虚标实,治当从温补肾阳,降逆定喘立法,标本兼顾。方中以黑锡(即铅)、硫黄温补肾阳,且黑锡又能镇降浮阳,而为主药;辅以肉桂、附子、胡芦巴、阳起石、补骨脂等温壮肾阳,逐散寒湿;木香、肉豆葱温中行气,兼以固下;沉香平冲降逆,纳气归肾;又加一味苦寒之川楝子,行气止痛,在大量温药中作为反佐。诸药合用,标本兼顾,温而不燥,补前不滞,使肾阳充足而阴寒自散,下元得固而冲逆自平。喻嘉言赞誉曰:“凡遇真阳暴脱,气喘痰鸣之急证,舍此药更无他法可施”。临床上凡真阳衰微欲脱,上盛下虚,痰壅气喘,汗出肢冷,脉沉微者,可用本方治疗。如遇真附暴脱,病势危急者,用人参汤和服则效更佳。
本方药多重坠温燥,孕妇及下焦阴亏者禁用;本品乃温降镇摄救急之剂,并非久病缓治之方,一般只能连服二、三次。不可持续服用,多服、久服有铅中毒之虞。
《类编朱氏集验方》中有一同名方,较本方少肉桂、胡芦巴、阳起石三味药,故补肾壮阳之力稍弱。临床可酌情选用。
400温补药(《普济方》卷二二四)
【组成】乳香、没药、木香、沉香、当归(酒浸)、肉苁蓉(酒浸)、破故纸(酒浸)、川续断(酒浸)、半夏、茴香、白茯苓、天麻、宫桂、琥珀各一两;杜仲二两;麝香、辰砂(为衣)各一钱。
【制剂】上为细末,酒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每服五、六十丸,空心温酒或盐汤下,干物压之。
【功用】温补下元,壮筋骨,安神定志,去痰驱风。
【主治】下元虚冷,腰膝酸冷疼痛,头晕心悸。
【按语】本方用肉苁蓉、补骨脂、续断、杜仲补肾阳,强筋骨;官桂、茴香温肾助阳散寒;木香、沉香、乳香、没药、麝香行气活血止痛;茯苓、琥珀、辰砂宁心安神定志;半夏、天麻化痰祛风。诸药合用,共奏温补下元,强壮筋骨,安神定志,化痰祛风之功,适用于下元虚冷、风痰上扰之证,病可见腰膝酸冷,软弱无力,头晕目眩,心悸等。
401温肾散(《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卷八)
【组成】熟干地黄一斤;苁蓉(酒浸)、麦门冬(去心)、牛膝(酒浸)、五味子、巴戟天(去心)、甘草(炙)各八两;茯神(去木)、干姜(炮)各五两;杜仲(去粗皮,锉,姜汁淹,炒丝断)三两。
【制剂】上为末。
【服法】每服二钱,温酒调下,空心,日二、三服。
【功用】温补肾阳。
【主治】肾虚寒,阳痿,腰脊痛,身重,足腰不可以按,语音混浊,阳气顿绝。
【按语】本方所治乃肾阳虚衰之证。肾阳虚哀,命火不足,宗筋无力,腰府、筋骨失养,则阳痿不举、腰脊足经疼痛;“清阳出上窍”。“清阳实四肢”,肾阳既衰,清阳不振,上窍不充,四肢失养,以致声音低怯、混浊不清,身重缓弱。治当以温补肾阳为主。方中用苁蓉、巴戟、杜仲、牛膝等壮肾阳,强腰膝;又重用熟地黄,并配麦门冬滋肾益阴,以“阴中求阳”;五味子、茯神益肾养心安神,以交通心肾;干姜合甘草温中补脾,顾后天以充先天。诸药配伍。
共奏温肾壮阳、益精强腰之功。
402温髓汤(《圣济总录》卷五十三)
【组成】附子(炮裂,去皮脐)、人参、黄芪、细辛(去苗、叶)、桂(去粗皮)各一两。
【制剂】上五味,锉如麻豆。
【服法】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空心食前温服。
【功用】温补肾阳,散寒止痛。
【主治】髓虚骨寒,脑痛不安,身常清栗。
【按语】肾藏精,主骨,生髓,脑为髓之海。肾阳不足,精气亏虚,髓虚骨寒,以致脑痛不安,身常清栗。治宜温补肾阳,散寒止痛。方以附子、肉桂温肾助阳散寒;人参、黄芪补元气,益脾肺,以助肾中精气之化生;细辛辛温走窜,“能上达巅顶”(《本草正义》)而散寒止痛。五药合之,使肾阳振,精气旺。阴寒散,髓充骨暖则诸症可除。临床上可用于贫血、神经官能症、脑震荡后遗症等原因引起的头痛,属肾阳虚弱者。
十三画
403暖肾丸(《丹溪心法》卷三)
【组成】葫芦巴(炒)、故纸(炒)、川楝(用牡蛎炒,去牡蛎)、熟地黄、益智、鹿茸(酒炙)、山茱萸、代赭石(烧,醋淬七次,另研)、赤石脂各七钱半;龙骨、海螵蛸、熟艾(醋拌,炙焦)、丁香、沉香、乳香各五钱;禹余粮(煅,醋淬)七钱半。
【制剂】上为末,糯米粥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每服五十丸,煎菖蒲汤,空心送下。
【功用】暖肾固涩。
【主治】肾虚多尿,或小便不禁而浊。
【按语】这是一首温补固涩方剂。方中葫芦巴鹿茸、益智仁、熟地黄、山茱萸温补肾阳,固精止遗;丁香、沉香、故纸。熟艾温肾助阳;代赭石、龙骨、赤石脂、禹余粮、海螵蛸固孵缩尿;乳香、川楝合沉香、丁香等,以助膀胱之气化。诸药配伍,温补肾阳,固精缩尿之功颇强,用菖蒲汤送服,取其泄浊利窍,交通心肾,以加强固摄之功。临床可用于遗尿、尿浊等属肾阳虚衰,下元不固者,以及老人肾亏夜尿频多者。
404暧肾脏方(《宋人医方三种·史载之方》卷上)
【组成】牛膝(酒浸一宿)、巴戟(去心)、萆薢(盐水煮)、川芎各半两;续断、茯苓、附子(炮)、当归、细辛、五味子、菟丝子(酒浸二宿)各一分。
【制剂】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空心,米汤下七十丸。
【功用】暖肾助阳,散寒化饮。
【主治】肾阳虚衰,水饮泛滥,寒战,冷汗自出,心下悸动不安,甚则仆倒,脉微细而沉。
【按语】本方所治属肾阳虚衰,阴寒内盛,水邪泛滥之证。阳虚寒甚,可见寒战、冷汗自出;脉微细而沉、阳虚水泛,水气凌心,神失所主,以致心下悸动不安,甚则仆倒。治疗当以温肾回阳,散寒化饮为先。方中以附子大辛大热,上助心阳以通脉,下可温肾以散寒,力挽衰竭之元阳;巴戟天、菟丝子、续断温补肾阳;石斛补肾益精助阳,合之以振奋肾阳。细辛温里散寒化饮,茯苓、萆薛利水除饮,茯苓兼可安心神。阳虚易致寒凝血瘀,故又加川芎、当归、牛膝行气活血,以助阳气之恢复;五味子酸温,既可补肾宁心,又能固涩止汗,与诸辛温行散药配伍,使散中有收,行中有止,诸药配伍,温肾助阳,散寒化饮,标本兼顾。
本方临床上可用于充血性心力衰竭属阳虚水冷者。
405胆肭脐丸(方1《太平圣惠方》卷九十八)
【组成】腽肭脐(酒刷,炙微黄)、鹿茸(去毛,涂酥,炙微黄)、熟干地黄、肉苁蓉(酒浸一宿,刮去皱皮,炙干)、菟丝子(酒浸三日,曝干,别杵为末)各一两;附子(炮裂,去皮脐)、石斛(去根,锉)、牛膝(去苗)、肉豆蔻(去壳)、山茱萸、沉香、覆盆子、槟榔、木香、巴戟、补骨脂(微炒)各三分;桂心、人参(去芦头)、白茯苓、蛇床子、黄芪(锉)、泽泻、吴茱萸(汤浸七遍,焙干,微炒)各半两。
【制剂】上件药,捣罗为末,炼蜜和捣三、五百杵,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每日空心,以温酒下三十丸,渐加至五十丸。
【功用】温补下元,益气暖中,行气止痛。
【主治】脏腑虚弱,肌体羸瘦,下元冷惫,腰膝疼痹,心腹胀满,脾气虚弱,不思饮食,面无颜色,虚损不足。
【按语】本方在以膈肭脐(即海狗肾)为首的大队温肾壮阳,益精补髓药中,又配伍人参、黄芪、茯苓、肉豆葱、沉香、木香、槟榔等药,以补气健脾,温中行气止痛。诸药相合,具有温补下元,益气暖中,行气止痛之功。适用于脾肾阳虚,寒凝气滞之证。
406服肭脐丸(方2《圣济总录》卷一八六)
【组成】腽肭脐(酒浸,微炙)、鹿茸(去毛,酥炙)、肉苁蓉(酒浸,切,焙)、牛膝(酒浸,切,焙)、人参、木香、独活(去芦头)、天麻、白术、防风(去叉)、巴戟天(去心)、麝香(研)、铁粉(研)、五味子各一两;石斛(去根)、沉香(锉)、白茯苓(去黑皮)、远志(去心)、菖蒲(米泔浸,切,焙)、山芋、荜澄茄、丁香、肉豆题(去壳)、诃黎勒皮各三分;槟榔(锉)、熟干地黄(焙)、萆薢、松花各一两半;丹砂(研)、赤石脂(研)各二两。
【制剂】上三十味,捣研为细末,同罗令匀,炼蜜和捣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每服二十丸,至三十丸,空心食前温酒下,粟米饮亦得。
【功用】温补下元。
【主治】元脏虚冷,腰膝无力疼痛。
【按语】这是一首补肾为主,兼顾心脾,补泻并施之方。方以膈脑脐、鹿茸、苁蓉、巴戟、熟地、石斛、牛膝、五味子、补骨脂等补肾壮阳,益精强腰;人参、白术、山药、茯苓补气健脾助运;铁粉、丹砂、远志、莒蒲合五味子、茯苓宁心安神定志。诸药配伍,温阳益气安神,补肾健脾宁心。又配沉香、丁香、麝香、木香、肉豆葱、荜澄茄、槟榔,诃子等温里散寒,行气止痛;防风、松花(即松花粉)、独活、天麻、革藓等祛风除湿;牛膝合麝香活血祛瘀,与诸温补药配伍,相反相成,以泻助补。全方肾脾心兼顾,扶正与祛邪并举。
根据祖国医学衰老理论中的精气神亏耗学说,人体衰老的根本原因在于精耗,气衰,神伤,而精气神亏耗之实质即是肾精亏耗,脾气衰弱、心神伤乱,且由于精气神亏耗,脏腑机能减退而易产生湿停、血瘀、气滞等病理因素。本方其有补肾养精、健脾益气、宁心安神作用,并兼散寒、除湿、行气、祛瘀之功,无疑有利于防老抗衰。故本方不仅适用于肾阳虚衰之证,而且可用于年老体衰或未老先衰者,久服可防老抗衰,“滋润肌肤,悦泽颜色”。
407膈肭脐丸(方3《类编朱氏集验医方》卷八)
【组成】腽肭脐(酒煮烂用)一对;大附子(炮,去皮脐)、五味子、川乌(炮)、菟丝子(酒浸,焙干)各二两;鹿茸(蜜炙)、麋茸、鹿角胶各一两半;沉香、青盐(别研)、阳起石(煅)、葫芦巴(炒)、钟乳粉各一两;麝香一钱。
【制剂】上为末,用膨肭脐杵烂和药,将所煮腽肭脐、酒煮山药末为糊,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每服七十丸,空心酒服。
【功用】补真助阳,益壮根本。
【主治】真阳衰惫。
【按语】真阳,即肾阳,乃一身阳气之根本。真阳虚衰,则一身阳气皆弱。本方集胆肭脐、鹿茸、麋茸、鹿角胶等血肉情之品于一方,并配伍阳起石、葫芦巴、菟丝子、五味子等药,旨在补壮真阳,益精填髓。阳衰则阴寒内盛,故方中又加附子、川乌温肾助阳,驱散阴寒。麝香辛温香窜,以散凝滞之阴寒,与五味子相配,散中有收,而无耗气之虞。真阳虚衰,则根本不固,气纳无权,可致气短息促。故配钟乳粉、沉香合五味子,以补肾温阳,纳气归元;青盐味咸,引药入肾。诸药配伍,峻补真阳,逐散阴寒,以益壮根本。真阳充,根本固,则诸疾可除。
本方适用于肾阳虚衰,精气亏乏之证。临床可见畏寒肢冷,气怯神痿,腰膝冷痛,或阳痿早泄、精冷,或女子宫冷不孕,或喘息动则尤甚。
本方一派温热之品,温补之力甚强,但多用、久用极易耗伤阴精,故在具体应用时,可酌配熟地、石斛等甘寒养阴之品,使补阳不伤阴,益阴以助阳,防药性之偏。
408肭脐丸(方4《类编朱氏集验医方》卷八)
【组成】腽肭脐一对;鹿角胶、鹿角霜、麋茸各二两;乳香、葫芦巴、菟丝子、巴戟天(去心)、钟乳粉、熟地黄、当归、牛膝、苁蓉、茴香、天雄、附子各一两;沉香、硃砂各二钱;麝香一钱。
【制剂】上先将服肭脐酒浸一宿,煮烂杵成膏。将浸药酒化鹿角胶,同为膏子,次下乳香、麝香、没药、朱砂、乳粉研为末,将余药修事了研为细末。再于干钵内同研千百下,别用羊白腰子三对,羊白脊骨五条,酒煮熟烂,研为膏。用胆肭脐、麋鹿角胶搜拌药末,成剂得所。若稍千,打酒糊些小,同搜成剂,入臼杵三、五千杵,丸如梧桐子大,窨一宿,慢火上焙干,用无油罐子盛,纸密封上。
【服法】每服三、五十丸,空心,温酒下。
【功用】温壮肾阳。
【主治】真阳衰惫。
【按语】本方功用,主治及主要组成药物,均与方3相似,只是本方加入了乳香、当归、牛膝等药。肾阳虚衰,温煦失职,推动无力,必致气血运行不畅,故本方配伍活血之品,意在通行血脉,消散瘀血,并有助于阳气之恢复,使补中有泻,以泻助补。
409胆肭脐丸(方5《类编朱氏集验医方》卷八)
【组成】膈肭脐一对;麋茸(去毛,酒浸一宿,炙)、鹿茸(去毛,酒浸一宿,炙)、苁蓉(酒浸一宿)、菟丝子(净酒浸一宿)、各五两;当归、茯神(去皮心)、朱砂(蜜煮)、牛膝(酒浸一宿)、五味子、巴戟天(去心)附子(炮,去皮脐)各三两;青盐(炒)一两;阳起石(酒煮一日)、沉香各二两。
【制剂】上为细末,用腿脑脐并鹿角胶为膏子,丸如梧稿子大。
【服法】每服七十丸至一百丸,盐、酒汤下,食前。
【功用】温肾壮阳,宁心安神。
【主治】真阳虚惫。
【按语】方3、方4与方5在功用、主治及主要药物组成均相似。所不同的是:方3纯阳无阴;方4配伍了熟地、当归滋阴养血,使“阴中求阳”,并有乳香、牛膝合当归行气活血,便补中有泻,以泻助补;方5温补之力亦较强,并加茯神、朱砂合五味子,以宁心安神与补肾药配伍,可交通心肾,适用于肾阳虚衰,而兼心神不宁者。临床上可酌情选用。
410腽肭脐丸(方6《重订严氏济生方》)
(组成】腽肭脐(酒蒸熟,打和后药)一对;天雄(炮,去皮)、附子(炮,去皮脐)、川乌(炮,去皮尖)、阳起石(煅)、钟乳粉各二两;独体朱砂(研极细)、人参沉香(不见火,别研)、鹿茸(酒蒸)一两。
【制剂】上为细末,用胆肭脐膏,入少酒,臼内杵,和为丸,如桐子大。
【服法】每服七十丸,空心,盐酒、盐汤任下。
【功用】温壮真阳,逐散阴寒。
【主治】五劳七伤,真阳衰惫,脐腹冷痛,肢体酸疼,腰背拘急,脚膝缓弱,面色黧黑,肌肉消瘦,目眩耳鸣,口苦舌干,钦食无味,腹中虚鸣,胁下刺痛,心常惨戚,夜多异梦,昼少精神,小便滑数,大便溏泄,时有遗沥,阳事不举,但是风虚痼冷,皆宜服之。
【按语】原方主治病证颇多。但其因皆缘于真阳衰惫,阴寒凝滞。真阳即肾阳,乃一身阳气之根本,一旦肾阳虚衰,则一身阳气皆弱,脏腑功能减退而诸症迭见。治宜温壮真阳为主,以治其本。方中以膈肭脐、鹿茸、阳起石补肾壮阳益精;天雄、附子、川乌、沉香温肾助阳散寒;人参益脾肺,
补元气,以助肾阳之化生;钟乳粉温肺肾,纳气归元;朱砂镇心神,交通心肾。诸药配伍,温壮真阳,逐散阴寒,真阳壮,阴寒散,根本固,则一身阳气皆旺而诸症悉除。临床上凡属肾阳虚衰,阴寒内盛者,“皆宜服之”。
十四画
411槟榔汤(《圣济总录》卷五十二)
【组成】槟榔(生,锉)、木香各半两;庵蔺子、桔梗(炒)各二两;桂(去粗皮)、附子(炮裂,去皮脐)各一两。
【制剂】上六味,咬咀如麻豆。
【服法】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
【功用】温肾散寒,行气止痛。
【主治】肾脏虚冷,气攻腹胁胀满疼痛。
【按语】本方治证乃肾阳虚衰,阴寒凝结,气机阻滞所致,治宜温肾散寒,行气止痛。槟榔苦辛温,\”苦以破滞,辛以散邪,专破滞气上行”(《用药心法》),用作君药;臣以附子、肉桂温肾助阳散寒;又配木香行气止痛,庵茼子“行血散结”(《本草经疏》),桔梗辛散上行,开通肺气,与槟榔相合,一升一降,调畅气机,三者共为佐药。诸药配伍,温中有行,降中有升,使肾阳充,阴寒散,气机畅而诸症自除。
412槟榔散(《太平圣惠方》卷七)
【组成】槟榔、蘹香子、桂心、当归(微炒)、川芎、白豆蔻(去皮)、木香、青橘皮(汤浸,去白瓤、焙)各三分;丁香、吴茱萸(汤浸七遍,焙干,微炒)各半两;附子一两。
【制剂】上件药,捣粗罗为散。
【服法】每服四钱,水一中盏,入枣三枝,煎至六分去滓,不计时候,热服。
【功用】温肾逐寒,行久止痛。
【主治】置肾脏虚冷,气攻心膜疼桶,再胁胀满。
【按语】此方功用,主治与上方相似,药物组成较上方以随菌子、桔梗,而多小茴香、吴茱萸、丁香、青皮、白豆寇,当归、川蓉,因此,其温里散寒,行气止痛作用比上方强,适用于阴寒凝结,气机阻滞较热,胀、疼痛明显者。寒疝腹痛亦颇适宣。
413酸枣仁散(《太平圣惠方》卷二十六)
【组成】酸枣仁(微炒)八两虎胫骨(涂酥炙,令黄)熟干地黄各八两杜仲(去粗皮,炙令黄)牛膝(去菌)各三两桂心三两
【制剂】上件药,细锉,以清酒一斗五升,浸经三日,曝干后入洒又浸三日,曝于。如此浸令酒尽,捣细罗为散。
区服法】每于食前,以温酒调下二钱,
【功用】暖下元,补肝肾,强筋骨。
【主治】骨极,肾虚,腰膝骨髓酸痛。
【按语】酸枣仁甘平质润,能“益肝气,坚筋骨”(《别录》),“主筋骨风”(《药性论》),本方重用为君药3臣以虎轻骨、杜仲、牛膝、熟地补肝肾、益精血、强筋骨;桂心温肾助阳散寒;更以温酒调服,取其通血脉,御风寒,行药势之功,而为佐使药。全方具有暖下元,补肝肾,强筋骨之功,适用于肾虚骨极,腰膝足胫冷痛,痿软无力等。临床上痹证、痿证属下元虚冷,肝肾亏虚者,均可用木方治疗。虎鹘药源紧张,可尉狗骨、豹骨、猪骨等代替。
414磁石丸(方1《太平圣惠方》卷九十八)
【组成】磁石(烧,髓淬七遍,细研,水飞过)三两;雄黄(细研,水飞过)二两;桂心一两;菟丝子(酒漫三日,曝干,别捣为末)二两;雄雀粪一分;牛酥一分。
【制剂上件药,将磁石、雄黄二味,取鸡子二枚,打破小头,作孔,出白调和二味令匀,却入于鸡子壳内,以数重纸糊定后,即与鸡同抱之。二十日后取出,细研,并菟丝子、桂心二味,入牛酥等,以蜜和丸,如绿豆大。
【服法】每日空心,以温酒下三丸或五丸。
置功丹】暖腰肾,壮筋骨,明耳目,利腰膝。
【主治】肾阳虚弱,精血不足,腰膝酸冷,软弱无力:耳鸣耳聋,头昏目眩,或口翳。
【按语】磁石咸寒质重,善潜虚阳,聪耳明目,本方用作君药;臣以菟丝子、桂心温补肾阳;雄黄辛温有毒,“辛能散结滞,温能通血脉,……故能搜剔百节中大风积聚也”(《本草经疏》),雄雀粪(即白丁香)性善消散,能“磨翳退雾”(《滇南本草》)而明目,牛酥甘微寒,善补五脏,益精血,既可助肾中阳气之化生,又能缓桂心、雄黄等药的温燥之性,三者共为佐使药。诸药配伍,补中有泻,温前不燥,具有补暖下元,通耳明日之功,适用于肾阳虚弱,精血亏虚所致之腰膝酸冷,耳鸣耳聋、头晕目昏,或目翳等。
方中雄黄有大毒,用之宜慎,不可过量或久服,以免中毒。
415磁石丸(方2《太平圣惠方》卷九十八)
【组成】磁石(大火烧令赤,投于醋中淬之七度,细研,水飞过,以好酒一升,煎如糖)十两;肉苁蓉(酒浸一宿,刮去皱皮,炙干)二两;木香、补骨脂(微炒)、槟榔、肉豆蔻(去壳)、蛇床子各二两。
【制剂】上件药,捣罗为末,与磁石煎相合,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每日空心,以温酒下二十丸。
【功用】补暖水脏,强益气力,明耳目,利腰膝。
【主治】肾阳虚弱,腰膝酸冷疼痛,神疲乏力,头晕目眩,耳鸣,或脘腹冷痛。
【按语】此方重用磁石潜虚阳,明耳目为君药:肉苁蓉、补骨脂,蛇床子补肾阳、强腰膝为臣药;佐以肉豆蔻、木香、槟榔温中行气,合而成为一首温补下元、强腰膝、明耳目之方、临床适用于肾阳虚弱,头晕目眩,耳鸣神疲乏力,腰膝酸冷,或院腹冷痛。
416磁石丸(方3《圣济总录》卷五十一)
【组成】磁石(火煅,醋淬,研)、附子(破裂,去皮脐)、补骨脂(炒)、肉苁蓉(酒浸,去皱皮,焙)、桂(去皮)各一两;续断柴胡(去苗)、巴戟天(去心)、桃仁(汤浸,去双仁、尖)、白茯苓(去黑皮)、人参、山芋、木香、厚朴(去粗皮、姜汁炙)、远志(去心)、当归(切,焙)、牛膝(酒浸一宿,切,焙)、黄芪(锉)各三分;羊肾(去筋膜,盐水煮熟,切,焙)一对;白蒺藜(炒,去角)、蜀椒(去目并闭口者,炒出汗)、枳壳(去狐,麸炒)各半两;槟榔(锉)一枚。
【制剂】上二十三味,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每服二十丸,温酒下,空心、午前各一服。
【功用】补肾温阳,健脾益气。
【主治】肾经虚惫,四肢无力,面体少色,恶风寒,手足冷,骨节痛,耳内蝉鸣。
【按语】本方组成药物按功效大致可分为四组,一是补骨脂、肉苁蓉、续断、巴戟天、羊肾、附子、肉桂、蜀椒等温补肾阳,强壮筋骨;二是人参、黄芪、山药、茯苓等,补气健牌,以助先天;三是磁石、远志合茯苓安神定志,交通心肾,聪耳明目;四是木香、厚朴、枳壳、柴胡,白蒺藜、槟榔、当归、牛膝、桃仁等,行气活血,以行助补。诸药合用,共奏补肾温阳,益气健脾之功。
417磁石汤(方1《圣济总录》卷五十二)
【组成】磁石(火煅,醋淬二七遍)二两;附子(炮裂,去皮脐)一两;黄芪(锉、炒)、五味子、白术、地骨皮、桂(去粗皮)、牡蛎(火煅)、泽泻、白茯苓(去黑皮)、人参、熟干地黄(焙)各三分。
【制剂】上一十二味,收咀如麻豆。
【服法】每服三钱匕。先以水二盏,羊肾一具,去筋膜切开,煮取一盏,去羊肾入药,并生姜三片,大枣二枚劈破,再煎至七分,去滓通口服、食前。
【功用】温肾益精,补气升清。
【主治】肾脏虚损,骨髓枯竭,小便滑数,腰背拘急,
耳鸣色黯,阳气痿弱。
【按语】本方所治属肾阳虚弱,精血亏乏之证。肾阳虚弱,下元不固,腰府失养,则小便滑数、腰背拘急;阳衰阴盛,浊阴猕漫,则面色黧黑晦暗,阳衰精亏,清阳不充,以致耳鸣。治宜温肾阳,益精气。方中羊肾、附子,卓桂、生姜温肾助阳散寒;熟地黄滋肾益精养血5人参煮芪、白术、茯苓、大枣补气健脾,升发清阳;磁石、五味子、牡蛎合茯苓安神定志聪耳;五味子、牡蛎兼可固涩下元;泽泻渗利湿浊;又配一味地骨皮,取其甘寒,“直入下焦肝肾”(《藏府药式补正》),“能裕真阴之化源,耐不伤元阳”(《本草述钩元》),与地黄、磁石相配,可滋养阴精,清降虚阳,并制约附、桂等药的温燥之性。诸药配任,可温阳益精,补气升清,肾阳复,精血盈,下元固,清充,则腰痛尿数,色黯耳聘诸症得除。
418磁石汤(方2《圣济总录》卷八十六)
【组成】磁石(煅,醋淬五七遍)一两半、黄芪(锉)三分;杜仲(去粗皮,炙)一两;白石英(碎)一两一分;五味子(炒)一两;白茯苓(去黑皮)三分;白术一两半。
【制剂】上七味,粗捣筛。
【服法】每服五钱匕,水一盏半,煎至一盏,去滓,食前温服,日再。
【功用】补肾温阳,健脾气。
【主治】肾劳虚寒,健不饮食,面色黧黑。
【按语此方用杜仲,白石英补肾温阳,黄芪、白术、茯苓益气健脾,五味子、磁石合白石英益肾宁心,以交心肾。合而成为~首补肾温阳,健脾益气之方。适用于肾阳虚弱,牌气不足之证,症见腰膝酸冷,而色黧黑,神惨乏力,心悸工鸣,不思饮食等。
419磁石散(方1《太乎圣惠方》卷七)
【组成】磁石(捣碎,永淘,去赤汁)二两;五味子、羚羊角屑、黄芪(锉)、玄参、丹参、白茯苓、泽泻、桂心、枳实(炒微黄)各三分;熟干地黄一两;麦门冬(去心)一两。
【制剂上件药,捣粗罗为散。
【服法】每服四钱,水一中盏,入生姜半分,煎至六分,去淳,食前温服之。
【功用】滋阴助阳,补益肾气。
【主治肾气不足,胸中少气,河常茫茫,小腹胀疼,腰背急痛,阳气衰弱,两耳虚鸣,心烦咽干,饮食无味。
【按语】此方所治属肾气不足,阴阳两虚之证,治宜补益肾气,阴阳兼顾。方中以桂心温肾补火助阳,熟地、玄参、麦冬滋肾益精养阴,合之则可微微生火,鼓舞肾气;黄芪、茯苓益气健脾,补后天以充先天;五味子补肾益心安神;磁石潜虚阳,安心神,“明目聪耳”(《纲目》);羚羊角屑咸寒,既可清肝热明目,又能安心神除烦;枳实,丹参、泽泻行气,祛瘀、泄浊、以泻助补。诸药配伍,滋阴助阳,补益肾气,宁心安神。阴阳复,肾气充,心神安,则诸症尽瘥。
420磁石散(方2《普济方》卷四十二)
【组成】磁石(捣碎,水淘去赤汁)、白石英(细研入)各二两’’黄芪(锉)、杜仲(去粗皮,炙微黄,鲣)、五味子、白茯苓、白术、当归(锉,微炒)、沉香各一两。
【制剂】上件药,捣筛为散。
【服法】每服五钱,以水一大盏,入生姜半分,枣五枚,煎至五分,去滓,食前温服。
【功用】温补肾阳,益气健脾。
【主治】膀胱虚冷,饥不欲食,面色萎黑,腰胁疼痛。
【按语】本方用白石英、杜仲温补肾阳,强壮筋骨;五味子、磁石益肾宁心,交通心肾,黄芪、白术、茯苓补气健脾助运;当归养血和血,沉香温肾助阳,散寒行气。合之,以温补肾阳,益气健脾,宁心安神,适用于肾阳不足,脾气虚弱之证,临床可见腰胁於痛,头晕耳鸣,心悸,面色萎黄,不思饮食等。
421磁石酒(《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九)。
【组成】磁石、石斛、泽泻、防风各五两;杜仲、桂心各四两;天雄、桑寄生、黄芪、天门冬各三两;石南二两;狗脊八两。
【制剂】上十二味收咀,酒四斗浸之。
【服法】服三合,渐加至五合,日再服。
【功用】温补肝肾,祛风寒湿。
【主治】丈夫虚劳冷,骨中疼痛,阳气不足,阴下痛热。
【按语】此为治疗肾阳不足,寒湿痹阻所致骨中疼痛的方剂。磁石味咸入肾,《本经》云“主周痹风湿,肢节中痛,不可持物”,《别录》亦谓,可“养肾脏,强骨气,以通关节”故本方用作君药;另配杜仲、狗脊、桑寄生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石斛、天冬滋肾益精养阴;黄芪补元气,益
脾肺,共助肾阳之化生;防风、石南、桂心、天雄祛风通络、散寒止痛。诸药配伍,共同发挥温补肝肾,强壮筋骨,祛风寒湿,通络止痛作用。以酒浸之,更增祛风寒、通血脉之功。
本方临床上可用于寒湿痹痛日久,元阳不足,肝肾亏虚之证,症见腰膝酸冷,肢体关节疼痛,屈伸不利等。
磁石为天然磁铁矿石,咸寒质重,兼入心、肝、肾三经,能镇心安神,潜阳纳气。其虽为金石类药,但“性禀冲和,无猛悍之气”(《本草经疏》),因而温补肾阳方中亦常配伍应用,尤其是肾阳虚衰,清阳不充而致耳鸣耳聋,头晕目眩等证,取其潜降虚阳,通耳明目之功。正如前人所云“磁石治肾家诸病,而通耳明目”(《纲目》)。因其性寒,与温补肾阳药配伍,还可起制约作用,不使温热太过,耗伤阴津。
由于本品不易消化,作丸、散剂用时,不宜多服。
422獐骨丸(《太平圣惠方》卷九十八)
【组成】獐骨(涂酥,炙微黄)四两;桑螵蛸(微炒)、钟乳粉各二两;石斛(去根,锉)、肉苁蓉(以酒漫一宿,刮去皱皮,炙干)、鹿茸(去毛,涂酥,炙微黄)、菟丝子(酒浸三日,噪干,别捣为末)、龙骨、黄芪(锉)、五味子、牡蛎粉、巴戟、防风(去芦头)、诃黎勒皮、附子(炮裂,去皮脐)、桂心、羚羊角各一两。
【制剂】上件药,捣罗为末,入研了药令匀,炼蜜和捣三、五百杵,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每服三十丸,空心温酒下,渐加至四十丸。
【功用】补肾壮阳,填精补髓。
【主治】男子水脏虚冷,诸有不足。
【按语】獐骨甘温,可“益精髓”(《日华子本草》),“主虚损泄精”(《别录》),本方重用为君药;臣以鹿茸、肉苁蓉、菟丝子、巴戟天、钟乳粉、石斛等壮肾阳,益精髓;附子、桂心温肾助阳;黄芪补元气,益牌肺,以助生化;佐以五味子、龙骨、牡蛎、桑螵蛸、词子固涩精气,其中五昧子、诃子合钟乳粉,又可敛肺纳肾,止咳平喘;防风、羚羊角祛邪,以泻助补,羚羊角兼缓诸阳药温燥之性。诸药配伍,壮肾阳,益精髓为主,兼顾牌肺,肾阳复,精髓充,脾肺旺,先后天充盛,则“诸虚不足”皆可愈。适用于下无虚冷,精髓亏乏,腰膝酸软,神痿乏力,面色黧黑,头晕耳鸣,阳痿早泄,或喘咳息促,动则尤甚等。
十五画
423熟地黄丸(《太平圣惠方》卷九十八
【组成】熟干地黄三两;牛膝(去苗)、远志(去心)、巴戟、石斛(去根,锉)、桂心、车前子、菟丝子(酒浸三日,曝干,别捣为末)、覆盆子、天门冬(去心,焙)、何首乌、白茯苓、黄芪(锉)、鹿茸(去毛途,酥炙煅黄)、附子(炮裂,去皮脐)\\沉香各二两。
【制剂】上药十六味,捣筛为末,和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每目空心服五十丸,以温酒下。
【功用】补暖下元,强健腰膝。
【主治】下元虚冷,腰脚无力。
【按语】本方重用熟地黄为君药,并配以何首岛、石斛、天冬等滋肾养阴益精;鹿茸、巴戟、菟丝子、覆盆子补肾壮阳固精;黄芪补脾肺,益元气,以助肾中精气之化生,合之,滋阴补阳,以壮下元。又加附子、肉桂、沉香温肾助阳散寒,牛膝增加补肾强腰之力,茯苓、远志安神定志,车前子合茯苓渗利湿浊,以泻助补。诸药合用,阴阳兼顾,补泻并施,温而不燥,补面不腻,泻不伤正,使下元充。筋骨壮,而诸症除,适用于下元虚冷,精血亏乏,腰脚无力,面色黧黑,畏寒肢冷,阳痰精冷或遗精早泄等。久服可“益颜色,美髭鬓”。
424熟干地黄丸(《普济方》卷一八六)
【组成】熟地黄(切,焙)、肉苁蓉(酒浸,切,焙)、磁石(煨,醋淬)、鹿茸(去毛,酥炙)、菟丝子(酒浸,另捣)各二两’’山茱黄、石南、白茯苓(去黑心)、泽泻、黄芪(锉)、覆盆子、远志(去心)、萆薢、巴戟天(去心)各三分;桂(去皮)、附子(炮,去皮脐)、牛膝(酒浸,切,焙)、石斛(去根)、补骨脂(炒)、杜仲(去皮,锉)、白龙骨各一两;山芋、五味子各三钱。
【制剂】上为末,炼蜜和捣数百下,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每服三十丸,空心温酒下,日三服。
【功用】补肾益精,强腰固涩,祛邪蠲痹。
【主治】肾虚骨痹,面色萎黑,足冷耳鸣,四肢羸瘦,脚膝缓弱,小便滑数。
【按语】《奉向·长刺节论》云:“病在骨,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寒气至,名日骨痹”,良由风寒湿邪乘虚侵袭骨脉而成。本方所治则为骨痹日久,邪气渐衰,而肾阳亦虚,精血亏乏之证。故方中集熟地、山茱萸、石斛、鹿茸、肉苁蓉、巴戟天、菟丝子、补骨脂、杜仲、牛膝、附子、肉桂等诸多温补之品,以补肾阳、益精血、强筋骨;又配黄芪、山药、茯苓益气健脾,以充先天,五味子、远志、龙骨、磁石安神定志,交通心肾,利窍聪耳;覆盆子合山茱萸、菟丝子、五味子、龙骨等益肾固精止遗;另加石南、萆薛、泽泻祛风除混通络,合附子、肉桂以蠲除痹邪。全方以补肾益精、强腰固肾为主,兼以祛邪蠲痹。临床可用于痹证或痿证属肾阳虚衰,精血亏乏者。
425熟干地黄散(方1《太平圣惠方》卷七)
【组成】熟干地黄、天门冬(去心)、附子(炮裂去皮脐)、沉香、磁石(捣碎,水淘去赤汁)各一两;五味子、当归(锉,微炒)、黄芪(锉)、桂心、山茱萸、石斛(去根)各三分。
【制剂】上件药,捣粗罗为散。
【服法】每服四钱。水一中惑。入牛美半分.前至六严。
524和426不全
【制剂上件药,捣筛为散。
服法每服,先以水一大盏半,入羊肾一对,去脂膜,刃,煎至一盏,去肾,入药五钱,枣三枚,生姜毕分,同煎至五分,去溶,每于食前温服。
【功用温养肾气,升发清阳。
【主治】劳聋,肾气不足,耳无所闻。
【按语】此方所治劳聋,良由肾气不足,清阳不充使然,治兰以温养肾气,升发清阳为法。熟地黄味甘微温,“为阴中之阳,故能补肾中元气”(《本经逢原》),本方重用为君药,臣以附子,桂心温肾助阳,人参、茯苓补气健脾,升发清阳;佐以川芎、蔓荆,性善升散,可助清阳之升发,磁石咸寒沉降,善入肾聪耳;当归行血散寒;又使以牡丹皮合茯苓,降火泄湿,使滋补而不碍邪,降泄而不伤正。诸药配伍,补中有泻,升中有降,使肾气充足,浊降清升,则聋耳可聪。临床可用于神经性耳聋,或其他原因所致耳鸣耳聋属肾气亏虚,清阳不充者,
十六画
427薯蓣丸(方1《太平圣惠方》卷二十九)
【组成】薯蓣、韭子(微炒)、菟丝子(酒浸一宿,曝干,捣为末)、桂心、附子(炮裂,去皮脐)、五味子、白茯苓、石斛(去根)、牛膝(去苗)各一两;车前子、山茱萸、牡丹皮各三份;肉苁蓉(酒浸,刮去粗皮,炙干)三两;熟干地黄二两;白龙骨一两半。
【制剂】上件药,捣罗为末,炼蜜和捣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每服三十丸,食前以暖酒下。
【功用】温补肾阳,固精强腰
【主治】虚劳,肾脏衰弱,小便白浊,腿膝无力。
【按语】本方是在《金匮》肾气丸基础上,以车前子易泽泻,又加韭子、菟丝子、五味子、石斛、肉苁蓉、牛膝、龙骨而成,其温补、固精、强腰之功均较肾气丸为强,适用于肾阳虚衰,下元不固所致的小便白浊、腿膝无力等症。
428薯蓣丸(方2《太平圣惠方》卷三十六)
【组成】薯攒、熟干地黄、附子(炮裂去皮脐、)桂心、石斛(去根,锉)、人参(去芦头)、肉苁蓉(酒浸一宿,刮去皱皮,炙干)、鹿茸(去毛,涂酥,炙微黄)、白茯苓、菟丝子(酒浸三日,曝干,锉,捣)、磁石(烧令赤,醋淬七遍,捣碎,细研,水飞过)各一两;天门冬(去心,熔)一两半;远志(去心)半两;钟乳粉二两。
【制剂】上件药,捣罗为末,入研了药令匀,炼蜜和捣五、七百杵,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每服三十丸,温酒下,晚食前再服。
【功用】补肾聪耳。
【主治】劳聋,脏腑久虚,肾气不足,肌体羸瘦,腰脚无力。
【按语】此方以山药、熟地、石斛、天冬滋肾养阴,鹿茸、菟丝子、肉苁蓉、钟乳粉、附子、桂心温肾补阳,合之则益阴补阳,以振奋肾气;人参、茯苓合山药健脾补气,以充养肾气;磁石、远志安神定志,利窍聪耳。诸药配伍,温养肾气,使肾气充,清阳振,则耳聋可愈。
429暮蓣丸(方3《太平圣惠方》卷九十八)
【组成】薯蓣二两;石斛(去根,锉)、牛膝(去苗)、鹿茸(去毛,涂酥,炙令微黄)、肉苁蓉(酒浸一宿,刮去皱皮,炙干)、茯神、五味子、续断、巴戟、附子(炮裂,去皮脐)、山茱萸、人参(去芦头)、桂心、熟干地黄、泽泻、杜仲(去粗皮,炙微黄,锉)、蛇床子、远志(去心)、菟丝子(酒浸三日,曝干,别捣为末)、覆盆子各一两。
【制法】上件药,捣罗为末,炼蜜和捣三、五百杵,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每服三十丸,空心以温酒下,渐加至四十丸。
【功用】温补下元。
【主治】男子五劳七伤,久虚损,羸瘦,腰脚无力,颜色萎瘁,下元衰惫,脾胃气寒,饮食无味,诸虚不足。
【按语】此方在《金匮》肾气丸基础上(仅少一味丹皮),又加鹿茸、肉苁蓉、蛇床子、杜仲、续断、菟丝子、覆盆子、石斛诸药、因而温补下元之力大增。此外,还用人参与山药、茯苓配伍,以补气健脾;五味子合远志益肾宁心,安神定志,交通心肾。全方以温补下元为主,兼以补气安神,治疗虚劳,下元衰惫之证。
430赞育丹(《景岳全书》卷五十一)
【组成】熟地(蒸,捣)八两;白术八两;当归、枸杞各六两;杜仲(酒炒)、仙茅(酒蒸一日)、巴戟肉(甘草汤炒)、山茱萸、淫羊藿(羊脂拌炒)、肉苁蓉(酒洗,去甲)、韭子(炒黄)各四两;蛇床子(微炒)、附子(制)、肉桂各二两。
【制剂】上炼蜜丸。
【服法】食前服。
【功用】补肾壮阳。
【主治】阳痿精衰,虚寒无子等证。
【按语】此方所治阳痿,乃因肾阳虚衰,命火不足,宗筋弛纵无力而成,治当以补肾壮阳为法。方中集附子、肉桂、肉苁蓉、巴戟天、淫羊藿、蛇床子、仙茅、韭子、杜仲诸温补之品于一方,其补肾壮阳作用颇强;复配熟地、山茱萸、当归、枸杞滋肾益精养阴,以“阴中求阳”。阳明(胃)总宗筋之会,“虚则宗筋纵”(《素问·痿论》),故方中又重用一味白术补气健运脾胃,运化精微,以充肾精,则宗筋弛纵自会好转。诸药合用,补肾壮阳益精,对命门火衰,虚寒无子之证,确有赞助生育之功,故名“赞育丹。”原方加减“或加人参、鹿茸亦妙”。临床可用于阳痿、精冷、不育等属命门火衰者。
十七画
431糜角丸(方1《太平圣惠方》卷九十八)
【组成】麋角屑(入牛乳拌令匀,用银器内盛封闭,以大麦六斗盖覆,蒸一复时)、蘹香子、肉苁蓉(酒浸一宿,刮去皱皮,炙千)、桂心、荜拔、木香、附子(炮裂,去皮脐)、柏子仁、肉豆蔻各二两;槟榔三两。
【制剂】上件药,捣罗为末,炼蜜和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每服三十丸,空心以温酒下。
【功用】补暖下元,强壮腰膝,散寒行气。
【主治】虚冷气。
【按语】麋角屑,其性甘温,补阳益精,强壮筋骨,功胜鹿角,本方重用为君药;臣以肉苁蓉补肾阳,益精血,暖腰膝;附子、桂心温肾助阳散寒;又配小茴香、荜拔、木香、肉豆蔻、槟榔温里散寒,行气止痛,柏子仁甘平质润,养心安神,并缓诸药温燥之性,共为佐使药。全方具有补暖下元,强壮腰膝,散寒行气功效,适用于下元虚冷,阴寒凝滞之证,症见腰膝酸冷,痿软无力,脘腹冷痛等。
432麋角丸(方2《太平圣惠方》卷九十八)
【组成】麋角屑(酥拌,微炒)、肉豆蔻(去壳)各三两;巴戟、槟榔各二两;当归(锉,微炒)、干姜(炮裂,锉)、硫黄(细研,水飞过)各一两。
【制剂】上件药,捣罗为末,入硫黄同研令匀,炼蜜和捣三、五百杵,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每服三十丸,空心温洒下。
【功用】补暖下焦,壮筋骨。
【主治】风虚。
【按语】本方以麋角屑、巴戟天、硫黄补肾阳,壮筋骨;千姜、肉豆蔻、槟榔温中散寒,行气止痛;当归甘温质润,养血行血,散寒止痛,兼可缓诸阳药之燥性,使全方温而不燥,共奏补肾阳,壮筋骨,散寒行气之功。用于下焦虚寒,腰膝冷痛无力,或脐腹冷痛等证。
433麋角丸(方3《太平圣惠方》卷九十八)
【组成】麋角屑(酥拌,炒微黄)五两;硫黄(细研,水飞过)、肭脐(酒炙微黄)各二两;木香、肉苁蓉(酒浸一宿,刮去皱皮,炙干)、补骨脂(微炒)各三两。
【制剂】上件药,捣罗为末,入硫黄同研令匀。以无灰酒一斗,于银锅内,先入药末一半,煎令稠,和上件药末,捣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每服三十丸,空心温酒下。
【功用】温补下元。
【下治】下元积冷。
【按语】本方重用麋角屑,并配胆肭脐(即海狗肾)
苁蓉、补骨脂、硫黄以补肾阳,益精髓,强腰膝;又加木香行气宜滞。全方药虽不多,但均为温补之品,功专效宏,适用于下元虚冷,腰膝酸痛,软弱乏力,神萎面黑,或阳痿早泄,服之“令人强壮,益颜色。”
由于本方药物偏于温燥,若需久服,宜配一些苦寒养阴之品,既可“阴中求阳”,又能防温燥太多,耗伤阴液。
434麋角丸(方4《太平圣惠方》卷九十八)
【组成】麋角屑(以酥拌,炒令黄)三两;肉苁蓉(酒浸一宿,刮去皱皮,炙干)、硫黄(细研,水飞过)、补骨脂(微炒)、附子(炮裂,去皮脐)、巴戟各二两;蘹香子、木香、桂心、龙骨各一两。
【制剂】上件药,捣罗为末,入硫黄同研令匀,炼蜜和捣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每服三十丸,空心以盐汤下。
【功用】补暖下元,温中行气。
【主治】久积虚冷。
435麋角丸(方5《太平圣惠方》卷九十八)
【组成】麝角屑(以酥拌,炒令微黄)五两;菟丝子(酒浸三日,曝于,别捣为末)三两;肉苁蓉(酒浸一宿,刮去皱皮,炙干)、桂心、附子(炮裂,去皮脐)、钟乳粉、石斛(去根,锉)各二两;干姜(炮裂,锉)、薯蓣、巴戟、牛膝(去苗)各一两。
【制剂】上件药,捣罗为末,炼蜜和捣五、七百杵,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每服四十丸,空心以温酒下,晚食前再服。
【功用】补暖下元,填精髓,强气力。
【主治】下元虚冷,精髓亏乏,腰膝酸软,神萎乏力,阳痿。
【按语】此方除用较多的温补之品,以补暖下元,益精髓,强筋骨外,又配昧廿质润之山药、石斛,一则可养阴益精以助阳气;再则可缓其他药物的温燥之性,使全方温而不燥,补阳不伤阴,益阴以助阳,因而可以久服。
436麋角霜丸(《圣经总录》卷一八五)
【组成】麋角(用水浸一七日,刮去皱皮,镑为屑,盛在一银瓶内,以牛乳浸一日,如乳耗,更添,直候不耗,于麋角屑上乳深二寸,用油单数重密封瓶口,别用大麦一斗,安在甑内,约厚三寸,上安瓶,更用大麦周围填实,露瓶口,不住火蒸一复时,如锅内水耗,即旋添热汤,须频取角屑看烂加面相似,即住火取出,用细筛子漉去乳,焙干,每料用干角屑八两)一副;附子(炮裂,去皮脐)、山芋各三两。
【制剂】上三味,捣罗为末,以枣肉和丸,梧桐子大。
【服法】每日空心,温盐酒下十五丸至二十丸。
【功用】补暖元脏,驻颜。
【主治】元脏虚冷,腰膝酸软,神萎乏力,面色黧黑,头晕耳鸣,畏寒怕冷。
【按语】麋角甘温,补肾阳,益精髓,强筋骨;附子辛热,温肾助阳散寒;山药甘平质润,补脾益肾固涩,三者配伍,补温结合,脾肾兼顾,温而不燥,共奏补暖元脏之功,元脏壮,则一身脏腑功能皆旺,而可“驻颜”防老抗衰。
十八画
437覆盆子丸(方1《备急千金要方》卷十九)
【组成】覆盆子二十分;苁蓉、巴戟天、白龙骨、五味子、鹿茸、茯苓、天雄、续断、薯蓣、白石英各十分;干地黄八分;菟丝子十二分;蛇床子五分;远志、干姜各六分。
【制剂】上十六味末之,蜜丸如梧子。
【服法】酒服十五丸,日再,细细加至三十丸,慎生冷陈臭。
【功用】补肾壮阳,益精固摄。
【主治】五劳七伤,羸瘦。
【按语】覆盆子甘酸微温,既能补肾助阳,又善收敛固涩,前人誉之“起阳治痿,固精摄溺,强肾而无燥热之偏,固精而无凝涩之害,金玉之品也”,本方重用为君药,同时辅以较多的温补固涩之品,以加强壮阳、益精、固摄之功;又配茯苓,远志合五味子、龙骨等,益肾宁心,安神定志,以交心肾,固下元。全方温补固摄之力较强服之“令人充健”,适用于肾阳虚衰,精血亏耗,下元不固之证,临床主要表现为腰膝酸软,羸瘦乏力,畏寒肢冷,阳痿不举,或遗精滑泄,或尿频遗尿等。
438覆盆子丸(方2《太平圣惠方》卷九十八)
【组成】覆盆子、薯蓣、石斛(去根,锉)、熟干地黄、牛膝(去苗)、阳起石(酒煮半日,细研,水飞过)、桂心、巴戟、肉苁蓉(酒浸一括,刮去皱皮,炙干)、菟丝子(洒浸三日,曝干,别捣为末)、蛇床子、山茱萸、枸杞子、五味子、人参(去芦头)、赤石脂、泽泻、鹿茸(去毛涂酥,炙令微黄)、白茯苓、远志(去心)各一两。
【制剂】上件药,捣罗为末,炼蜜和捣五、七百杵,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每日空心,以温酒下二十丸,渐加至三十丸。
【功用】温壮肾阳,补益精气,固涩下元。
【主治】五劳七伤。
【按语】此方在药物组成上与方1相比少白石英、续断、天雄、干姜、龙骨,而多阳起石,附子、桂心、人参、山茱萸、石斛、枸杞子、牛膝、赤石脂、泽泻等,因此,其温壮肾阳,补益精气作用较方1为强,原书云本方可“强力益气,补虚损,壮腰脚,安五脏,驻颜色”。其适应病证与方1相似,临床可酌情选用。
439覆盆子丸(方3《太平圣惠方》卷九十八)
【组成】覆盆子五粒;松各半斤;杞枸子六两;秦皮四两;川升麻三两;苣胜、楮实(水淘去浮者,曝干、微炒)各五两。
【制剂】上件药,捣罗为末,以生地黄汁六升,好醋半升,蜜半升,酥七两,先煎地黄汁等十余沸,入药末和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每服三十丸,食后温酒下,如不饮酒,以浆水下,切不得食白青蒿、荏子、萝卜、蒜等物。
【功用】益阴助阳,补暖下元。
【主治】下元不足。
【按语】这是一首益阴助阳,补暖下元,抗衰防老之方。方中覆盆子等甘酸微温,能“强阴健阳”(《开宝本草》),固涩精气,且“强肾无燥热之偏,固精无凝涩之害”(《本草图经》),用作君药。五粒松,应为五鬣松,《西阳杂俎,广动植之三》曰:松凡言两粒、五粒,粒当言鬣”(是指海松之一丛五叶者),即海松子,其味甘性温质润,亦能益阴助阳,生地、枸杞子、巨胜子(即黑脂麻)、楮实、秦皮以补肾阴,益精血,明耳目,乌须发,共为臣药。“大抵人年五十以后,其气消者多,长者少,降者多,升者少……,《素问》云,阴精所奏其人寿,阳精所降其人夭”(《纲目》),故又配伍一味升麻,以升发清阳之气。诸药配伍,益精血,助阳气,以充下元。下元充,五脏六腑皆健,而能乌白发,明耳目,防老抗衰。故本方适用于中老年人,阴亏阳弱,下元不足头晕日昏,健忘耳鸣,须发早白,腰膝酸冷,尿频、遗精或大便干结等。
二十一画
440麝茸续断散(《鸡峰普济方》卷七)
【组成】肉苁蓉、钟乳粉、鹿茸各三两;远志、续断、天雄、石龙芮、蛇床子各一两;菟丝子一两半。
【制剂】上为细末。
【服法】每服二钱,食前温酒调下。
【功用】补肾壮阳。
【主治】肾气虚衰,阳道不振。
【按语】这是一首治疗火衰阳痿证的方剂。方中以鹿茸、续断、蛇床子、肉苁蓉、菟丝子、钟乳粉、天雄壮肾阳、益精血、起阳痿为主;辅以远志安神定志;石龙芮性寒,制约诸药温热之性。
从方名看,本方组成药物中还应有一味麝香,可借其辛温芳香走窜之性,畅气血,兴阳气,引药透达。原书未载,恐系遗漏。
441麝香鹿茸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卷五)
【组成】鹿茸(火燎去毛,酒浸,炙)七十两;熟干地黄(净洗,酒浸,蒸,焙)十斤;附子(炮,去皮脐)一百四十个;牛膝(去苗,酒浸一宿,焙)一斤四两;杜仲(去粗皮,炒去丝)三斤半;五味子二斤;山药四斤;肉苁蓉(酒浸一宿)三斤。
【制剂】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一斤丸子,用麝香末一钱为衣。
【服法】每服二十粒,温酒下,盐汤亦得,食前服。
【功用】益真气,补虚惫。
【主治】下焦伤竭,脐腹绞痛,两胁胀满,饮食减少,肢节烦疼,手足麻痹,腰腿沉重,行步艰难,目视茫茫,夜梦鬼交,遗泄失精,神情不爽,阳事不举,小便滑数,气虚肠鸥,大便自利,虚烦盗汗,津液内燥,并宜服之。
【按语】本方主治证颇多,然其因不外真阳虚衰,精血亏耗,温煦濡润失职,封藏固摄无权所致,治当以温补真阳,益精固摄为法。方中用鹿茸、肉苁蓉、杜仲、附子、牛膝、熟地等温壮肾阳,补益精血,强健筋骨;五味子、山药益肾固摄;又以麝香为衣,取其芳香气烈,通关透窍,引药透达。诸药配伍,温补、固涩并举,温而不燥,服之可使真阳充,精血足,下元固,而诸症皆除。
二十二画
442蘹香丸(《太平圣惠方》卷七)
【组成】蘹香子、桃仁(汤浸,去皮尖、双仁,别研如膏)、桂心、蓬莪术、槟榔各三分;木香一分;罗卜子(微炒)、青橘皮(汤浸,去白瓤,焙)各半两;厚朴(去粗皮,涂生姜汁,炙令香熟)一两半。
【制剂】上件药,捣罗为末,以醋煮面和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每服三十丸,不计时候,以熟酒下。
【功用】温肾助阳散寒,行气降逆止痛。
【主治】肾脏虚冷,气攻两胁胀满,腹内疼痛,四肢不和。
【按语】方中茴香,桂心温肾助阳,散寒止痛;木香,青皮,槟榔、桃仁、莪术行气活血以止疼痛,罗卜子(即莱菔子)、厚朴下气降逆以消胀满。诸药相伍,温肾助阳散寒,行气降逆止痛,使肾阳充,阴寒散,逆气平,瘀滞消,而胀满,疼痛诸症自除。
本方用于下元虚寒,阴寒内凝所致腹痛,以及虚寒疝痛,虫积等。
443蘹香子丸(方1《太平圣惠方》卷七)
【组成】蘹香子、木香、桃仁(汤浸,去皮尖,双仁,麸炒微黄)、附子(炮裂,去皮脐)、桂心、安息香各一两;葫芦巴、青橘皮(汤浸,去白,微炒)各半两。
【制剂】上件药,捣细罗为末,以酒煮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每服二十丸,不计时候,热生姜酒下。
【功用】温补肾阳,散寒行气。
【主治】膀胱虚冷,气攻腹胁,胀满疼痛。
【按语】本方功用、主治与上方相似,但本方有附子、安息香、葫芦巴等药,补肾温阳散寒能力强,而上方行气降逆消胀之功胜,临床可根据具体病症分别选用。
444蘹香子丸(方2《太平圣惠方》卷九十八)
【组成】蘹香子、桂心、巴戟、附子(炮裂,去皮脐)、补骨脂(微炒)、干姜(炮裂,锉)各一两。
【制剂】上件药,捣罗为末,用羊肾二对,切去筋膜,以洒二升,煮令酒尽,烂研,和诸药末,更捣三、二百杵,丸如梧桐子大。
【服法】每日空心,生姜酒下三十丸,晚食前服。
【功用】温补肾阳,强壮腰膝,散寒止痛。
【主治】下元虚寒,腰膝疼痛,肌肉消瘦,渐加无力。
【按语】方中茴香、桂心、附子、干姜温肾助阳,散寒止痛;巴戟天、补骨脂、羊肾补肾壮阳,强健腰膝。诸练相合,则温补肾阳,强壮腰膝,散寒止痛。用于肾阳虚弱,腰府失养所致腰膝疼痛证。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ybx8.cn/?p=55811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