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记录日记的第731天,每天总结经验,才能不断地成长。
在中医临床实践中,上焦宣痹汤以其独特的组方和显著的疗效,为诸多病症的治疗提供了有效的思路。我在长期的行医过程中,多次运用上焦宣痹汤,积累了不少宝贵的经验和体会。
上焦宣痹汤出自清代吴鞠通的《温病条辨》,原方由枇杷叶、郁金、射干、通草、香豆豉组成。方中枇杷叶清降肺气,它的质地轻柔,味微苦,能肃降上焦之肺气,将上逆的肺气往下引,恢复肺气的正常肃降功能 。郁金则芳香宣透,其气味辛香走窜,能迅速散开上焦郁闭的气机,又可行气解郁,梳理因情志不畅或外感邪气导致的气机阻滞。射干清利咽喉,其苦寒之性善入肺经,能有效清除肺经之热,尤其是对咽喉部位的热毒蕴结有很好的治疗效果。通草清热利湿,淡渗之性可引导体内的湿热之邪从小便而出,给邪以出路。香豆豉宣散胸中郁热,它发酵而成,有透散之性,能疏散胸膈间的郁热之邪。全方共奏轻宣肺气、清利湿热、解郁除痹之效,主要针对上焦湿热阻痹之证。
我曾遇到一位因外感后出现咳嗽、咽痛、胸闷的患者。患者 35 岁,是一名销售人员,平时工作忙碌,经常熬夜,饮食也不规律。此次发病前一周因出差,旅途劳累,加之天气变化,不慎外感。初起时只是轻微咳嗽、鼻塞,自服感冒药后症状未见缓解,反而逐渐加重。就诊时,患者咳嗽频繁,咯少量黏痰,痰液黄稠难咯,咽喉疼痛,吞咽时疼痛加剧,自觉胸部憋闷不畅,呼吸时都感觉胸部有堵塞感,伴有身热,体温在 37.8℃左右,口渴,总想喝水,但喝了水也不解渴。舌象表现为舌苔黄腻,舌苔厚腻且颜色发黄,脉象滑数,手指轻按脉搏,感觉脉象往来流利,如盘走珠,且跳动快速。综合患者的症状和体征,我判断其为上焦湿热郁阻,肺气失宣。于是选用上焦宣痹汤进行治疗。在原方基础上,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适当加入了浙贝母以增强清热化痰之力,浙贝母苦寒,清热化痰作用较强,对于患者黄稠难咯的黏痰有很好的化解作用;加入芦根以清热生津,芦根甘寒,既能清热泻火,又能生津止渴,缓解患者口渴的症状。用药时,叮嘱患者每日一剂,分两次温服,忌辛辣、油腻食物。经过一周的治疗,患者咳嗽次数明显减少,痰液变稀,容易咯出,咽喉疼痛也减轻了许多,胸闷感消失,体温恢复正常,身体逐渐恢复了健康。
还有一次,接诊了一位长期从事脑力劳动的患者,他是一名程序员,长期坐在电脑前工作,压力较大,长期处于焦虑状态。近来出现声音嘶哑、咽喉异物感,仿佛有东西卡在喉咙里,咳不出又咽不下,同时伴有胸部满闷、心烦不安的症状,晚上睡眠也受到影响,入睡困难,容易惊醒。经过详细的问诊和检查,发现患者舌象为舌尖红,舌尖部位明显比其他部位红,苔薄黄腻,脉象弦滑,脉搏如按琴弦,且往来流利。考虑到患者的情志因素和症状表现,认为是肝郁化火,上焦湿热阻滞,气机不畅。同样运用上焦宣痹汤,加入了疏肝理气的柴胡、枳壳,柴胡能疏肝解郁,条达肝气,枳壳行气宽中,二者相伍,增强疏肝理气之力;以及清热利咽的胖大海,胖大海甘寒质轻,能清热利咽,对于声音嘶哑和咽喉异物感有很好的改善作用。治疗过程中,除了药物治疗,还建议患者适当增加户外运动,调节作息,缓解工作压力。患者服用两周药物后,声音嘶哑明显改善,咽喉异物感消失,心情也变得舒畅起来,睡眠质量也得到了显著提高。
在运用上焦宣痹汤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准确把握病症的病机是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上焦宣痹汤所针对的上焦湿热阻痹之证,其临床表现多样,但核心病机不离湿热阻滞、气机不畅。只要抓住这一关键,灵活运用,就能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同时,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进行加减化裁,能够更好地适应不同个体的病情变化。
上焦宣痹汤为中医临床治疗上焦病症提供了有力的武器,通过不断的实践和总结,我们能够更好地发挥其治疗作用,为患者解除病痛。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我也将继续探索和研究上焦宣痹汤的运用,不断拓展其治疗范围,为更多患者带来健康的福音。
作者介绍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ybx8.cn/?p=55427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