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通便方【组成】生黄芪30g,生白术10g,生何首乌12g,枳壳10g,厚朴10g,柴胡8g,当归8g,火麻仁10g,生大黄(后下)6g,苦杏仁9g,桃仁6g,生地黄15g,白芍10g。
【用法】水煎服,日一剂。
【适用范围】本方为全国名老中医秦振华的经验方,适用于老年人功能性便秘,主要症见大便干结难下,或虽有便意却临厕努挣难下,排便次数减少,可有面色无华,体倦无力,口干,脘腹胀满,舌质淡暗,苔薄,脉细。
2、传导通幽汤
【组成】紫菀20g,枳壳10~15g,生甘草10~15g,炒莱菔子30g,生白术40~60g,干地黄30g,生白芍30~40g,当归20g。
【用法】水煎服,日一剂。
【适用范围】本方为国医大师王琦的经验方,广泛使用于功能性便秘患者,主要症见大便干结难下,排便次数减少,或虽有便意却临厕努挣难下,可有面色无华,体倦无力,脘腹胀满,口干,舌质淡暗,苔薄,脉细。
3、肠痹汤
【组成】百合15g,杏仁10g,紫菀10g,紫苏叶5g,白芍10g,当归10g,柴胡10g,炙甘草5g,黄芩10g,全瓜蒌30g,枳实10g,麦冬10g,厚朴10g,郁金10g,熟大黄5g。
【用法】水煎服,日一剂。
【适用范围】本方为全国名老中医王行宽的经验方,适用于脏腑气机不畅导致的便秘。主要症见大便秘结,数日一行,上腹胀痛,按之疼痛不减,或伴嗳气,胸胁痞满,纳食减少,舌质淡红,苔薄黄,脉弦细。
4、加味魏氏便秘方
【组成】生白术100g,黄芪15g,枳壳15g,升麻15g,生地黄25g,厚朴15g,紫菀10g,杏仁8g,白芍9g,肉苁蓉10g。
【用法】水煎服,日一剂。
【适用范围】本方为当代我国已故名老中医魏龙骧治疗便秘的经验方,适用于功能性便秘气滞证。主要症见大便干结,或不甚干结,欲便不得出,或便而不爽,胸胁痞满,纳食减少,肠鸣矢气,腹中胀痛,嗳气频作,舌苔薄腻,脉弦。选方用药时应根据气血亏虚,气滞的程度适当加减药物剂量。
5、养阴润肠方
【组成】玄参20g,生地黄20g,郁李仁20g,火麻仁20g,麦冬20g,炒枳壳15g,瓜蒌仁20g,炙升麻15g,生白术30g,神曲15g。
【用法】水煎服,日一剂。
【适用范围】本方为全国名老中医朱秉宜的经验方,适用于功能性便秘阴虚型。主要症见大便干结,如羊屎状,形体消瘦,头晕耳鸣,两颧潮红,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
6、必通汤
【组成】厚朴6~15g,佛手6~15g,枳实6~15g,陈皮6~10g,生白术20~50g,杏仁6~10g,香附10~15g,当归10~15g,白芍10~15g,瓜蒌15~30g,柴胡6~10g,神曲10~15g。
【用法】水煎服,日一剂。
【适用范围】本方适用于中老年功能性便秘。主要症见大便不畅,欲解不得,甚至会出现少腹作胀,或者伴有胸胁胀满,嗳气频作,纳呆,舌质淡,苔白,脉弦。若大便坚硬难出者,可加用芒硝10g;腹胀较甚或伴有嗳气、泛酸者,加大腹皮10g;兼有气虚者加党参15~30g,黄芪20~30g;腹胀较甚或伴有嗳气、泛酸,加大腹皮10g,紫苏梗10g。
7、复方芸归汤
【组成】肉苁蓉,枳壳,黑芝麻,当归,莱菔子。
【用法】水煎服,日一剂。
【适用范围】本方为我国当代著名医家、国医大师段富津的经验方,使用于各类血虚肠燥便秘。主要症见大便秘结,面色无华,腹胀满,头晕目眩,舌淡,脉细弦或细涩。气虚者,加人参、黄芪;肾精不足者,加熟地黄、制首乌、枸杞子;气滞较甚者,枳实代枳壳,也可加入陈皮、槟榔片、生白术等;腰膝酸痛,下肢无力者,加桑寄生、怀牛膝、续断;若患者平素有痔疮,可加入桃仁、槐角、赤芍等;若伴有咳嗽者,可加入枇杷叶、杏仁、瓜蒌仁等。
8、刘氏百合地黄汤【组成】生地黄30g,玄参15g,麦冬10g,百合10g,白芍各10g,甘草5g。【用法】水煎服,日一剂。【适用范围】本方为已故全国名老中医刘炳凡经验方,适用于火炽水亏型便秘。主要症见大便干结难下,排便时间延长,情绪不宁,心烦失眠,头昏耳鸣或有小便涩痛,甚至腰膝酸软,舌赤口干,脉弦细。
9、理气润肠通便方【组成】全瓜蒌15g,生白术30g,枳壳15g,制半夏12g,当归6g,大腹皮30g,虎杖12g,桃仁12g,柴胡9g,大枣12g,杏仁10g,甘草6g。【用法】水煎服,日一剂。【适用范围】本方为上海名医,上海中医药大学朱生樑的经验方,广泛适用于各型慢性便秘,临床如见肺经风热之咽喉疼痛者,加用牛蒡子;偏于脾胃气滞者,加用莱菔子、厚朴;偏于心火亢,症见心烦少眠者,加用夏枯草、百合、珍珠母;肺气不利偏重,症见咳嗽者,加用紫菀;偏于肾阴不足;症见潮热盗汗者,加用桑椹、玄参;偏于肾阳不足,出现四肢不温、腰脊酸冷者,加用肉苁蓉;偏于脾胃气虚,症见临厕努挣、便后出现有乏力者,加用党参、白芍、桂枝,并倍用白术;偏于胆热,出现口苦、胁痛不适者,加用郁金、龙胆草、金钱草;偏于肝郁,症见目赤易怒者,加用焦栀子、生决明子;偏于肠燥,出现大便干结为甚者,加用麻子仁。
10益气润肠汤【组成】生白术30g,生地黄10g,黄芪20g,青皮10g,陈皮10g,玄参10g,柴胡10g,焦山楂6g,升麻6g,焦曲各6g。【功效】益气滋阴,润肠通便。【用法】水煎服,日一剂。【适用范围】本方为南京名医,南京中医药大学丁义江经验方,适合于脾气虚弱,无力推动,而又阴液不足,肠失濡润,大便干结者。主要症见大便干结,或大便并不干硬,虽有便意,但排便十分困难,用力努挣则会出现汗出短气,便后乏力,面白神疲,口渴,肢倦懒言,舌质淡,苔白,脉弱。随症加减:兼见气郁者,可加用柴胡、香附、白芍、枳实、郁金、厚朴等;兼瘀者,可加用桃仁、红花、鸡血藤;兼见阳虚者,可加用制附子、肉苁蓉、锁阳等;挟湿者可加用茯苓、泽泻等。
11、滋肾润肠方【组成】熟地黄15g,全当归15g,火麻仁15g,肉苁蓉15g,核桃仁15g,枳壳10g,黄芪20g,黑芝麻15g,决明子20g。【功效】益阴养血,润肠通便。【用法】水煎服,日一剂。【适用范围】本方为全国名老中医蓝青强的经验方,适用于老年顽固性便秘,由于年高体弱,胃肠蠕动慢,大便干结不通,或呈羊矢状,经常七、八天一次,而且伴有肾阴不足,气血亏虚者,可出现神疲乏力,便时伴有汗出,便后气短,或有面色无华,心悸气短,舌质淡白或暗红,苔白,脉弦细。
12、通结散【组成】当归15g,白术20g,黄芪30g,何首乌20g,党参20g,茯苓20g,熟地黄10g,白芍15g,生地黄10g,陈皮10g,枳壳10g,火麻仁20g。【功效】益气养血,生津润燥,润肠通便。【用法】水煎服,日一剂。【适用范围】本方适用于气血两虚型功能型便秘。主要症见大便不一定会干结,或者大便秘结,临厕努挣乏力,数日一行,目眩,心悸,头晕,面色白无华,甚至会出现汗出短气,神疲气怯,舌淡、苔薄白,脉沉细弱。气虚甚者,黄芪剂量可加倍,并加用炙黄精30g,绞股蓝20g;血虚为主者,加用益母草20g,黑芝麻20g,阿胶15g。
13、甘露通幽汤【组成】柴胡12g,枳壳10g,麦芽30g,生地15g,麦冬15g,熟地黄15g,当归10g,石解20g,升麻6g,厚朴10g,柏子仁25g,桃仁12g,火麻仁25g,酸枣仁15g,栀子12g,甘草5g。【功效】疏肝理气,养阴活血润肠。【用法】水煎服,日一剂。【适用范围】本方适用于中老年功能性便秘,兼血虚者加鹿角霜,脾胃虚寒者去栀子、麦冬加砂仁,无火热者去栀子,阴虚明显者加墨旱莲、女贞子,血虚明显者加延胡索,气滞者加香附。
14、秘宝康
【组成】全当归(油炒)15g,何首乌30g,白芍20g,槐米20g,火麻仁15g,瓜蒌仁15g,炙杏仁15g,肉苁蓉30g,柏子仁15g,锁阳15g,陈皮12g,莱菔子20g,郁李仁15g,生甘草6g,焦三仙(炒麦芽、焦山楂、焦神曲)各15g。
【功效】补血养血,滋阴益髓,润肠通便。
【用法】水煎服,日一剂。
【适用范围】本方为国家名老中医张东岳的经验方,适用于血虚肠燥型便秘。主要症见:排便时间延长,三日以上一次,粪便干燥坚硬;严重者大便艰难,干燥如栗,努挣难下,可伴有面色无华,心悸气短,头晕目眩,健忘失眠,口唇色淡等症,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无力。
15、林氏通便方
【组成】生白术30~50g,黄芪15~30g,白芍24g,当归10g,陈皮10g,甘草3~6g,枇杷叶15g。
【功效】补气健脾,温阳通便。
【用法】水煎服,日一剂。
【适用范围】本方的福建名老中医林禾禧经验方,适用于脾肾阳虚导致的便秘。主要症见大便艰难,虽有便意但努挣不下,或者虽软便亦不能排出,费时延长,排便次数增加,肛门出现坠胀感,或有残便感。病情严重者需手助排便,甚至或出现腰膝酸软,畏寒怕冷,舌质淡,苔白,脉细无力的症状。兼症加减:心悸失眠者,加酸枣仁;胃寒腹胀加干姜、肉从蓉;大便滞下加薤白;自汗盗汗、四肢乏力者加党参、黄芪;纳呆加鸡内金、麦芽、谷芽;咳嗽加杏仁、紫菀;精神不振、四肢不温者加肉苁蓉、补骨脂、菟丝子。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ybx8.cn/?p=54811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