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医案随笔:甲亢(瘿病)中医诊疗医案
2025
07-18

医案随笔:甲亢(瘿病)中医诊疗医案

一、病例基本情况患者信息:王某某,男性,32岁初诊日期:2024年12月9日主诉:双手指颤抖不能自主控制3月余现病史:患者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手抖动,伴见心悸、多食、便溏(日便4—5次),余无不适。观其面色微红、消瘦、双眼突出,诊脉时手抖动不停。舌淡暗,苔薄白;舌下络脉稍瘀紫,脉弦滑疾。查体:体温(T):36.2℃ ,心率(P):138次/分,呼吸(R):24次/分,血压(BP):110/70mmHg,颈前肿大,消瘦。实验室检查:TT3:7.87nmol/L(正常值1.34-2.73),TT4:309.90nmol/L(正常值78.38-157.4)FT3:30.80pmol/L(正常值3.8-6.0),FT4:60.25pmol/L(正常值7.86-14.41)TSH:0.005µIU/ml(正常值0.34-5.6)。血常规白细胞:2.97  10*9/L,肝功能:碱性磷酸酶145U/L,γ-谷酰胺转酞酶94U/L,谷丙转氨酶38U/L。二、辨证分析与治法方药辨证分析:患者双手颤抖、心悸、多食、便溏、消瘦、双眼突出,结合舌脉表现,符合甲亢(浊毒内蕴型)表现。症状特点:双手抖动、心悸(甲亢典型症状)舌脉表现:舌淡暗、苔薄白、舌下络脉瘀紫,脉弦滑疾(浊毒内蕴典型舌脉)实验室检查:甲状腺激素水平显著升高(TT3、TT4、FT3、FT4均显著高于正常,TSH显著降低)诊断:(浊毒内蕴型)瘿病中医病机:      患者情志内伤(长期郁怒忧思)导致气机瘀滞,肝气失于条达,气滞津凝成痰,痰气互结日久化瘀,瘀血痰浊凝滞为浊毒,蕴结于颈前而成瘿病。核心病机:气滞痰凝,浊毒内蕴病位:主要在肝、脾,与心相关治法:化浊解毒,舒肝解郁方药:初诊方(2024年12月9日):柴胡10g 姜半夏10g 陈皮10g 青皮10g 当归10g 赤芍10g 茯苓15g 炒白术12g 浙贝母12g 牡蛎20g(先煎)石决明15g(先煎)夏枯草20g 丹参10g三、治疗效果     服药一月心悸、手抖症状明显减轻,复查(2025年1月18日):TT3:4.93nmol/L(较前下降显著)TT4:253.00nmol/L(较前下降)FT3,14.95pmol/L(较前下降)FT4,36.65pmol/L(较前下降),TSH:0.01µIU/ml(仍低,但较前略有改善)。继续服药三个月复查FT3、FT4、正常,TSH0.1µIU/ml。四、方证心得1 .辨证关键:患者舌淡、舌下络脉瘀紫、脉弦滑疾,符合浊毒内蕴表现。甲亢常见浊毒证,可表现为舌红、苔腻、脉滑或弦滑数等。2 .治法特点:

化浊解毒:夏枯草、浙贝、牡蛎等药清热化痰、软坚散结。解郁理气:青皮、柴胡、香附、赤芍等药疏肝理气,调畅气机。 健脾化痰:半夏、陈皮、白术、茯苓等药健脾化痰,防止痰浊再生。 养肝柔肝:当归、赤芍等药养血柔肝,防止肝郁化火。五、总结       本例甲亢患者以双手颤抖、心悸、腹泻为主症,结合舌脉及实验室检查,诊断为浊毒内蕴型瘿病。该患者因白细胞低,肝功能损伤拒绝西药治疗,采用化浊解毒、解郁消痰之法,经3个月治疗,症状显著改善,甲状腺功能指标明显下降,体现了中医辨证治疗甲亢(浊毒内蕴型)的有效性。

中医科简介

      南阳市中心医院中医科,成立于1949年,曾涌现出李鸣皋、吴林鹏、傅书勤、张国敏、郑均山、杨磊、付丽丽、陈宇飞、毛秉豫等众多国家和省市级名中医。科室在李向辉主任和崔爽副主任医师的带领下充分发挥中医特色优势,围绕“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的治未病理念,开设中西医结合消化病、糖尿病两个亚专业,开展对消化病、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肿瘤、高血压、中风后遗症及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的中西医综合管理与治疗。

我们承诺:本次整理的各家注解的内容仅供中医人士参考学习,旨在传播中医文化和知识,提高临床大夫理论水平与诊疗能力,不涉及任何商业利益。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若存在不当使用请与小编联系。

END

 供稿|南阳市中心医院中医科

  中医,让健康更简单!

文稿|张远辉、李向辉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