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远教授论岐黄医学中苓桂术甘汤的应用及泽泻的关键作用
岐黄医学可谓博大精深,若不掌握“术”与“巧”二字,实难大显身手以获覆杯立疗之效。现代诸多后起之秀皆由学校培养,与传统师带徒模式不同,其具理论、能写作、知识面较系统,但在技术与灵巧方面颇为欠缺,此乃不足之处。
以《伤寒论》之苓桂术甘汤治水饮为例,其临床应用并非局限于四味药物本身,关键在于配伍、加减与投量。若眩晕严重,欲速降水邪,应突出茯苓,使其用量超过白术一倍、桂枝两倍。若血压偏低,则减桂枝一半,加柴胡 3 至 6 克、黄芪 6 至 10 克;若血压升高,则加桂枝一倍。若疗力不佳,可依《金匮要略》加泽泻 15 至 30 克。煮法亦需讲究,若方中含泽泻且血压稳定,则仅煮 10 至 15 分钟;若超过正常值,则需煮 30 至 40 分钟,如此方能达至施治标准,恰到好处。往昔诸多名家经验虽丰,却因对这些方面有所忽略,以致功败垂成。故而人们屡屡呼吁中药之神秘具多向性,应加强探讨、深入分析、细心观察与了解实践,方可揭开其面纱,总结出科学之奥秘。
9
1980 年曾遇一高血压患者,头眩眼黑,医院诊为脑供血不足,因吃西药过敏而委老朽调理。其浅睡易醒,夜卧梦多,舌苔白滑,脉象沉弦,遂给予苓桂术甘加泽泻,即茯苓 30 克、桂枝 20 克、白术 20 克、甘草 10 克、泽泻 30 克,因利尿致肠燥便秘,又加入麻子仁 15 克。饮后血压、眩晕减之甚少,依然如前,嘱其先煮泽泻 20 分钟,再放他药。令人意外的是,血压下降,症情缓解,继服六剂而痊愈。由此表明泽泻久煎对降血压起决定性作用。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ybx8.cn/?p=54345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