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6、伤寒十三日不解,过经谵语者,以有热也,当以汤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当硬,而反下利,脉调和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脉当微厥,今反和者,此为内实也,调胃承气汤主之。(《伤寒论》.第105条)。
作者:蒋远东
伤寒十三日不解,这个伤寒已经不在太阳经了,即为伤寒十三日过经不解;既然这个伤寒已经不在太阳经了,而且又未解,试问这个伤寒传到哪里去了?本条文的回答是:过经后,出现了谵语。谵语者,阳明之特点也,说明这个伤寒已经入里化热了,所以本条文讲:以有热故。
这是一个太阳伤寒转属阳明病,《阳明病全篇》第218条讲:伤寒四五日,脉沉而喘满:沉为在里,而发其汗,津液越出,大便为难;表虚里实,久者谵语。由此可见,本条文的这个谵语是因为过汗出,津液外越,而导致的大便为难,时间长了、表虚里实则谵语也。谵语的原因是表虚而里实,治疗的方法,即是本条文讲的:当以汤药下之。
本条文讲,假如病人小便利,大便就应当硬才对,而现在则是反下利;此下利即是俗称的拉肚子,这是不符合病情发展规律的,因为谵语是阳明病,《阳明病全篇》第186条讲:伤寒三日,阳明脉大。今阳明谵语脉不但不大、而且还平和,经询问、方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
现在不论此丸药是什么丸药,可以肯定的是:此丸药能利下,服后会导致病人下利。这个下利是胃肠道中的津液因下而亏损后,胃肠道外面的津液在向胃肠道回流,继而出现了内实而外虚的这种局面,即是邪气在从胃肠道的外面在向胃肠道里面涌,脉由大而变小,趋于和缓者,为调和也。由大变小,或者说由小变大者,为调也;和缓而不变者,为和也。这里讲了一个:证已经变了而脉未变的假想,脉虽未变,但证已经变了,即为非其治也。
假设病人在没有服丸药以前就下利,此下利是太阳伤寒的寒邪入里后引起的下利,名自利;《太阴病全篇》第358条讲:伤寒四五日,腹中痛,若转气下趋者,此欲自利也;今自下利者是转气下趋也,即是伤寒的寒邪已经入里了,《太阴病全篇》第277条讲: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服四逆辈;即是病人在没有服丸药的时候就下利,此利为自利,脉当微厥,当温之,宜四逆辈。
本条文讲:若自下利者,脉当微厥,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伤寒的寒邪入里后,如果把气血伤了,气血因不足而脉微;微则寒也。厥者,阴阳气不相续接;此属寒厥,手足当逆冷,今反不逆冷,脉也不微,这个脉同样是一个和缓的脉,此为内实也。
内者里也,实者燥结也;此为内实,是阳明胃腑里面有燥结;这其中的自下利,仍然是热结旁流。本条文接着104条在讲,同样也在讲第104条中热结旁流的治疗,因为104条中的己而微利与本条文中的下利、同属与丸药误下而引起的热结旁流,本条文讲:此为内实,调胃承气汤主之。第104条讲:伤寒十三日不解,胸胁满而呕,日晡所发潮热,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证,下之而不得利;今反利者,知医以丸药下之,非其治也;潮热者,实也,先宜小柴胡汤以解外,后以柴胡加芒硝汤主之;由此可见,这其中的柴胡加芒硝汤是小柴胡汤合调胃承气汤的加减。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ybx8.cn/?p=54202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