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4】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而愈。
“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如果你没有开发表的药,开了攻下的药(汗、吐、下是《伤寒论》的三法),造成身重心有动悸的,这时候不可发汗,要等他“自汗出乃解”。为什么会这样?这种现象的产生原因是什么?是病人本身素虚、不是很强壮的人。有的人先天身体体质就比较差一点,不是每个人都是壮汉,有的人很壮,一剂就好了。有的人攻下后,身重心悸是素虚之人遇到的情形,这时就不要再去发汗了:因为前面发汗的药吃下去以后,身重的原因是发汗以后津液没有办法马上补回来,因为他身体虚嘛。还有,“汗为心液”,所以心脏很好的人,正常的运动啊走路啊就会流汗,心脏不好的就不流汗。素虚的人你给他汗解以后,他会动悸,因为血里面的水不够了,会有悸动的现象,看到这种情形时,张仲景说:你不要给他再发汗了,病人是里虚,让他休息一下,你不要理他,让他多喝点稀饭慢慢把津液补足,津液补足时,他自己会流一点汗就好了,不要再去动他。
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尺中脉微,此里虚。”按照阴阳来说,寸为阳,尺为阴。这条讲的是尺脉,尺脉很细弱代表阴虚。比如手上的肌肉,里面的水分不够了就是阴虚。温病派很喜欢用滋阴的药,所以温病派开出来的处方,一票都是滋阴的药。伤寒家就“不要吃药,自己休息一下,多吃点食物就好了。”让他阴液自回最好。因为他里虚,我们要等到他表里都实了,病人“自汗出而愈”,自己就会好。最好的方式就是让他多吃一点番薯稀饭,吃一点酱菜等好消化的东西就可以。你可以吃一点葱,葱是可以发汗的,生姜啊都可以。(本条补充讲解的内容在下一条里面。)
附倪师注解《伤寒论》中该条辨下的内容:
“脉浮数者”,“浮”就是表,一息跳六七下,“数”代表热,发烧了。“法当汗出而愈”,看到表热,汗一出就解掉了。“若下之”,应该发表,结果攻下,这病人“身重心悸”,因为攻下得太厉害了,造成病人气血两虚。为什么身重?因为所有好的食物营养,本来是血的源头,通通攻掉了,造成血不够了,所以到四肢肌肉关节的营养不足,就会有身重,心赃缺血就会有心悸的现象,这时候病人已经血虚,就不要再发汗了。“当自汗出乃解”,遇到这种情形,让他慢慢的自己恢复,自己流汗,胃气慢慢恢复就好了,为什么?“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而愈”。尺脉的地方,讲男人的精宫女人的子宫,也就是胞中,胞中是下焦阳聚的地方,也就是精的来源,摸到尺脉很虚很弱,重按就没有了,就是下焦虚掉了,血化成热,到下焦后成为精,就是我们的体力,所以精血是同源的,因此要确定病人里面津液很足的时候才可以发表。遇到这种情形的时候,让他肠胃功能慢慢恢复,自己会流汗就好了。有的人身体很虚,回来得比较慢,这样等不是办法,过去经方家在里虚很盛的时候,用“小建中汤加黄耆”,为什么用“小建中汤”?“小建中汤”就是“桂技汤”加饴糖,这饴糖就是麦芽糖,如果饴糖太麻烦,用普通的方糖也可以,这是专门治疗肠比较冷的状况。
有的小孩喜欢吃冰,吃冰后,饭就不吃了,因为吃冰后肠胃都冷掉了,肠胃都不蠕动了,当然不喜欢吃钣,吃了“小建中汤”以后,看到冰就没兴趣,“小建中汤”在经方是拿来作补药的,“小建中汤”加黄耆让它固表,黄耆这药是固表,属于气药,气不足的时候,用来补气的。例:孕妇,怀孕正常的状祝是血旺气衰,如果流产的时候,就是气旺血衰,所以怀孕的人不可能开黄耆给她吃的,但是如果要下胎就要把黄耆加重。黄耆本身是走表的,走皮肤表面上,所以皮肤病的药,都要加黄耆。所以遇到这种情形,看他有表证,又不可以发表,因为里虚,所以先去把里扶正,再让他发一点表,所以用“小建中汤”加黄耆。如果是有脉浮有汗的桂技汤证,而且尺脉微、舌苔白而厚,我们知道里虚而且中湿很盛,我们可以在发表的药中加些白术、茯苓,同时解决里虚表实和中湿盛的问题。
【2.55】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其然?以营气不足,血少故也。
“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应该是你轻轻地摸到他皮肤上就摸到脉,脉很强硬。一旦身疼痛,这个时候应该要用汗解,就是开麻黄汤给他。病人是麻黄汤证时,开麻黄汤之前要摸他的脉,若“尺中脉沉迟”,就知道他里面的津液不够。这个条辨就是说:当你要开发汗药的时,如果遇到病人里面津液不够,没有条件、没有资格开(津液不够),就不可以给他开发汗的药。为什么?因为他“营气不足,血少故也”。
伤寒,还有中风,如果我们用营卫来解释,这里有个观念要有:太阳证中风是因为伤到卫,伤寒是营卫都伤到。所以按照《黄帝内经》来解释:卫是气,营是血。中风(桂枝汤)是伤到卫,伤寒(麻黄汤)是营卫都被伤,并不是只伤到营,所以经方麻黄汤里面会有麻黄跟桂枝,就是这个原因。
(以下内容是该条辨视频中补充讲解的54条的内容)
上一条辨讲到,只要摸到病人脉是“浮”的就代表病在表,“数”就是热,“法当”就是按照治症、治病的原则,应当“汗出而愈”。就是开发表药一吃,汗流出来就好了。“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什么意思?就是你遇到“法当汗出”的人用汗解,解完了,若攻下遇到心悸的情况……什么叫做“攻下心悸?”有的人,给他处方的剂量要抓得很准,一剂透发,让病没有余孽,就是让身体受到的风和寒统统都透发出去,没有病毒残留在身体里面,这种人一剂就好。有的人一剂下去剂量不够,还有的人……我们说过,经方如果给每个人都规定等量就错了,因为每个人体格大小不一样,所以剂量按照黄金比例开比较好。
如果说你流了汗,表证还在,没有完全去掉,一攻下后病邪会下陷,比如“心悸者不可发汗”,这种状况并没有坏事,因为后面还没介绍到,我稍微提醒一下:张仲景的意思是当该发表的时候,你发表不够或者是没有发表,误下、攻下以后,风邪下陷以后会产生结胸,这就真的很凶悍,心下痞弄得很强——不能睡觉不能躺平,咳嗽啊、肺里面有积水,都是很严重了。这都身重心悸了,就不要去发汗了,等汗自己会出来。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尺中脉微”——尺是阴脉,里虚了。这个条辨简单地说,就是当你发表的汤药吃下去以后,如果病人没有透发,你不用急着再去攻他,就在那等他,因为他里虚,没有那么快。有的人很快,一剂吃下去三个小时就解掉了。还有一些,要到巳时、午时,未时,胃气回复才解掉。胃气还没有恢复?我们怎么知道他好了没有?就是中午的时候胃气要恢复。我们前面讲的巳时、午时、未时,所以吃了药身体很好了、当天三个小时就解掉了,有的人要等到第二天,第二天中午的时候开始饿了、开始吃东西了,这个就代表他病解掉了。有的时候还没有完全好,没有完全好的时候,病人有“身重心悸”这种现象就不要动他,这个是很浅的一个症状,意思就是病邪还没有完全去,你用的药是对的,但是因为病人里虚,要稍微再等一下,等他自己流汗出就会好。不需要再去治他或再开发表的药,不需要。
一般来说,我们知道这种情形,经验比较丰富的,一看到脉是“浮数,病人有汗、恶风”,就知道是桂枝汤症,再看这个人迟脉比较弱、舌头比较厚、舌苔比较厚白,这是中湿,本来就湿气很盛,这时就可以加一些白术、茯苓在里面,同时开发表的药,当表一解,汗一流出来、同时湿从小便排出,这种现象就不会产生。这是一个观念,大家不要急,稍微等待一下。里虚的人恢复的没有一般人那么快。简单讲就是这样。
(以下是55条的讲解内容:)
脉“浮紧”就是伤寒(上一条是脉浮数)。病人伤于寒的时候会有浮紧的脉,“浮”就是表,“紧”就是寒。“法当身疼痛”,当表受寒了以后,皮肤毛孔都会缩小,汗水就不能透发,影响人体的水循环系统,这时全身会疼痛,一般来说,遇到这种情况都是用汗解。“尺中迟者,不可发汗”,因为“营不足,血少故也。”
判断一个人的气血,寸为阳、为卫,尺为阴、为营。“尺中迟者,不可发汗”,用麻黄汤的时候,麻黄、桂枝、配上杏仁配上炙甘草,一吃下去速度很强,因为麻黄的力量很强,会碰到身上血液循环系统,一发汗,正常情况下,血里面的水会被替换掉、排出来,因为有麻黄。如果他本身血气不够,比如有贫血的现象,你开麻黄汤下去,因为汗血同源,血会更亏,所以,遇到这种情形尽量不要发汗。可是原则是原则,如果你遇到了必须要发汗而又贫血的人……该条辨的意思简单讲就是:给病人发表的药的时候,先要确定病人能够承担发表的药再给予,如果不能承担发表的药,怎么处理他?简单说就这意思。
如果我们知道他营气不足的时候,“血少故也”,就可以用一些药,比如我们知道这个人需要麻黄汤,还知道这个人身体虚,在麻黄汤发汗的时候,大部分汗是从从肺里面出来的,肺跟心脏的关系就像我前面跟诸位介绍过汽车的引擎跟水箱的关系,水箱的水要到引擎里面去循环的,所以我们心脏里面的血也有水分在里面,心肺之间也会循环:麻黄汤一下去,肺里面的津液会跑到皮肤表面上来,当然就会动用血分里面的水分,就是这样。贫血的人呢水分就会不够。这个时候你可以先给他吃一些水梨,这样能够补充他的津液,再用麻黄汤就不会有“营不足”的现象。这就是这个条辨的意思。所以当你遇到特殊的情况,病人里虚的时候,用这种方式处理。如果找不到水梨,有很多东西可以取代,不要死板板的一定要水梨,没有水梨有桃子、西瓜啊,都可以,当你需要的时候,都无所谓。
临床上很好玩,在处方的时候,如果病人吃了麻黄汤,开了三钱四钱五钱六钱麻黄下去,心脏都没有动悸的,这个人心脏都很好。心脏不好的人,麻黄汤一下去,他的心跳就会加速,所以你也可以用这个作为一个标准。比如我们治疗一个肾脏衰竭的病人,处方下去以后都很好,可是有一天你加麻黄进去他就受不了,他有流汗、排水,但是他心脏受不了,人会非常的倦怠,就代表这个人还没有完全恢复,他承受不了麻黄的现象,那你就先不要给他麻黄,等到这个人完全恢复了,大小便都正常了,睡眠都很好了,你要试试看这个人心脏功能有没有恢复,你给他吃一点麻黄,如果他心脏以前不行,现在很好,也没有心悸,就代表他心脏功能恢复了。所以,我们有很多的方式,有些中药可以做治疗,有些药可以做诊断,以后都会慢慢给诸位介绍。
附倪师注解《伤寒论》中该条辨下的内容:
“脉浮紧”就是寒,“法当身疼痛”,他应该感觉到全身痛, “宜以汗解之”,要用汗来解他,“假令尺中迟者”,尺中脉很迟的时候,就是血不足了,血里面有百分之六十的水,血不够代表血里面的津液不足了,这时候“不可以发汗”,所以在开麻黄汤之前,要确定病人有没有足够的津液来发汗,张仲景提供一个方法,就是摸一摸尺脉,平常开麻黄汤,病人的尺脉都很大,又浮又紧,摸寸脉是“阳”,也就是胸、肺、皮肤表面、上焦,摸关脉就是肝、胆、脾、胃、中焦,尺脉是“阴”,就是肾、膀胱、下焦,平常开麻黄汤给病人发汗的时候,一定是寸、关、尺三脉都浮在上面的才用麻黄汤,这是用脉证来确定病人的身体虚不虚。如果吃了麻黄汤会手脚厥逆,就是病人变成甘草干姜汤证了。一般来说,如果吃了麻黄,不会感觉到心悸的人,都是心脏比较好的。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ybx8.cn/?p=54034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