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症状
类风湿性关节炎(RA)是一种以侵蚀性、对称性多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症状表现多样,可分为关节症状和关节外症状。
关节症状
– 晨僵:早晨起床后病变关节感觉僵硬,活动受限,持续时间至少1小时意义较大。晨僵时间长短与关节炎症的严重程度呈正比,它常是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首发症状,可持续数小时,活动后可逐渐缓解。
– 疼痛与压痛:关节疼痛往往是最早出现的症状,最常累及的部位为腕关节、掌指关节、近端指间关节,其次是足趾、膝、踝、肘、肩等关节。多呈对称性、持续性,但时轻时重,疼痛的关节往往伴有压痛。
– 关节肿胀:多因关节腔内积液或关节周围软组织炎症引起,病程较长者可因滑膜慢性炎症后的肥厚而引起肿胀。凡受累的关节均可肿胀,常见于腕、掌指关节、近端指间关节、膝关节等,亦多呈对称性。
– 关节畸形:多见于较晚期患者。因关节软骨、骨和关节囊破坏,可出现手指关节的天鹅颈样畸形、纽扣花样畸形等,膝关节可出现内、外翻畸形等,导致关节功能严重受损,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 关节功能障碍:关节肿痛和结构破坏都可引起关节的活动障碍。美国风湿病学会将因本病而影响了生活的程度分为四级:Ⅰ级能照常进行日常生活和各项工作;Ⅱ级可进行一般的日常生活和某种职业工作,但参与其他项目活动受限;Ⅲ级可进行一般的日常生活,但参与某种职业工作或其他项目活动受限;Ⅳ级日常生活的自理和参与工作的能力均受限。
关节外症状
– 类风湿结节:是类风湿性关节炎较常见的关节外表现,多位于关节隆突部及受压部位的皮下,如肘关节鹰嘴突附近、跟腱等处。结节大小不一,质硬,无压痛,对称性分布。它的出现提示病情活动。
– 类风湿血管炎:可出现在患者的任一系统,查体可见指甲下或指端出现的小血管炎,少数引起局部组织的缺血性坏死。在眼可造成巩膜炎,严重者因巩膜软化而影响视力。
– 肺病变:肺间质病变是最常见的肺病变,患者可出现逐渐加重的呼吸困难、干咳等症状。此外,还可出现胸膜炎、肺结节样改变等。
– 心脏受累:可表现为心包炎、心肌炎、心内膜炎等,但临床症状多不明显。
– 神经系统症状:神经受压是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出现神经系统病变的常见原因,如正中神经在腕关节处受压可出现腕管综合征。还可引起脊髓受压、多发性单神经炎等。
– 血液系统表现:患者可出现贫血,多为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活动期患者血小板可增高。
二、中医治疗风湿性关节炎
中医在治疗风湿性关节炎方面历史悠久,有丰富的理论和实践经验,主要通过辨证论治,采用中药内服、外用,以及针灸推拿等方法进行综合治疗。
中药内服
– 风寒湿痹证
– 症状:肢体关节疼痛,游走不定,或痛有定处,得温痛减,遇寒痛增,关节屈伸不利,局部皮肤或有寒冷感。舌质淡,苔薄白,脉弦紧或濡缓。
– 治法:祛风散寒,除湿通络。
– 方药:蠲痹汤加减。方中羌活、独活、海风藤、秦艽祛风除湿;桂枝、细辛温经散寒;当归、川芎养血活血;木香、乳香理气通络止痛。若风邪偏盛,可加防风、白芷以增强祛风之力;寒邪偏盛,加制川乌、制草乌以温经散寒;湿邪偏盛,加防己、薏苡仁以祛湿通络。
– 风湿热痹证
– 症状: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得冷稍舒,痛不可触,可病及一个或多个关节,多兼有发热、恶风、口渴、烦闷不安等全身症状。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 治法:清热通络,祛风除湿。
– 方药:白虎加桂枝汤合宣痹汤加减。白虎加桂枝汤中石膏、知母清热除烦;桂枝疏风通络;宣痹汤中防己、杏仁、滑石、连翘、山栀、薏苡仁、半夏、晚蚕沙、赤小豆皮清热利湿,宣通经络。若热盛伤阴,加生地、玄参、麦冬以清热滋阴。
– 痰瘀痹阻证
– 症状:关节肿大、僵硬、变形,刺痛,屈伸不利,关节肌肤紫暗、肿胀,按之较硬,肢体顽麻或重着。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苔白腻,脉弦涩。
– 治法:化痰行瘀,蠲痹通络。
– 方药:双合汤加减。方中桃仁、红花、当归、川芎活血化瘀;半夏、茯苓、陈皮、白芥子化痰通络;竹沥、姜汁助化痰之力;地龙、牛膝通络止痛。若痰瘀久结不散,可加全蝎、蜈蚣、穿山甲以搜风通络。
– 肝肾亏虚证
– 症状:关节疼痛日久不愈,关节屈伸不利,肌肉萎缩,腰膝酸软,或畏寒肢冷,阳痿遗精,或骨蒸潮热,心烦口干。舌质淡红,苔薄白或少津,脉沉细弱或细数。
– 治法:培补肝肾,舒筋止痛。
– 方药:独活寄生汤加减。方中独活、桑寄生、杜仲、牛膝、细辛、秦艽、茯苓、肉桂心、防风、川芎、人参、甘草、当归、芍药、干地黄,具有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的功效。若偏阳虚,加附子、干姜以温阳散寒;偏阴虚,加熟地、龟板以滋阴填精。
中药外用
– 中药熏蒸:选用具有祛风除湿、温经散寒、活血通络作用的中药,如乳香、没药、木瓜、防风、生草乌、生川乌、干姜、细辛、马钱子等,碾碎装布袋入入锅中蒸30分钟后取出,放于关节疼痛处,温度以能耐受为度,药凉后取下。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肿胀等症状。
– 中药外敷:将中药研成细末,用醋、酒、蜂蜜等调成糊状,敷于关节疼痛部位。常用药物有白芥子、细辛、延胡索、甘遂等。通过药物的渗透作用,直达病所,起到消肿止痛、散寒除湿的作用。
针灸推拿
– 针灸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辨证选取相应的穴位进行针刺或艾灸。常用穴位有足三里、关元、气海、肾俞、命门、阿是穴等。针刺通过刺激穴位,调节人体气血经络的运行,达到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止痛的目的;艾灸则借助温热刺激,温通经络、散寒除湿。
– 推拿治疗:专业的推拿手法可以缓解关节疼痛、肌肉痉挛,改善关节活动度。在急性发作期,手法宜轻柔,主要起到缓解疼痛、减轻肌肉紧张的作用;在缓解期,手法可适当加重,以促进关节功能的恢复。如揉法、滚法、按法、拿法、拔伸法等,可根据病情灵活选用。
类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病因未明的慢性、以炎性滑膜炎为主的系统性疾病。其症状主要有:
1. 关节症状
– 晨僵:早晨起床后病变关节感觉僵硬,如胶粘着样的感觉,持续时间至少1小时意义较大,活动后可缓解。
– 疼痛与压痛:关节疼痛往往是最早的症状,最常出现的部位为腕、掌指、近端指间关节,其次是足趾、膝、踝、肘、肩等关节。多呈对称性、持续性,但时轻时重。
– 关节肿胀:多因关节腔内积液或关节周围软组织炎症引起,病程较长者可因滑膜慢性炎症后的肥厚而引起肿胀。
– 关节畸形:多见于较晚期患者,因滑膜炎的绒毛破坏了软骨和软骨下的骨质结构造成关节纤维性或骨性强直,又因关节周围的肌腱、韧带受损使关节不能保持在正常位置,出现手指关节的半脱位如尺侧偏斜、天鹅颈样畸形等。
– 关节功能障碍:关节肿痛和结构破坏都会引起关节的活动障碍。
2. 关节外症状
– 类风湿结节:是本病较特异的皮肤表现,多位于关节隆突部及受压部位的皮下,如前臂伸面、肘鹰嘴突附近、枕、跟腱等处。其大小不一,结节直径由数毫米至数厘米、质硬、无压痛、对称性分布。
– 类风湿血管炎:可出现在患者的任一系统,查体可见指甲下或指端出现的小血管炎,少数引起局部组可出现在患者的任一系统,查体可见指甲下或指端出现的小血管炎,少数引起局部组织的缺血性坏死。在眼可造成巩膜炎。
– 肺:肺间质病变是最常见的肺病变,患者可出现气短、干咳等症状;还可引起胸膜炎,出现单侧或双侧胸腔积液。
– 心脏:可有心包炎,多不严重;还可出现心肌炎等。
– 胃肠道:患者可有上腹部不适、胃痛、恶心、纳差、黑便等,多与服用抗风湿药物,尤其是非甾体抗炎药有关。
– 肾:较少累及肾脏,若出现肾脏损害,可能与抗风湿药物有关,也可能是疾病本身引起的免疫复合物性肾炎。
– 神经系统:神经受压是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出现神经系统病变的常见原因,如正中神经在腕关节处受压而出现腕管综合征。
– 血液系统:患者可出现贫血,多为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还可出现血小板增多。
关于中医治疗风湿性关节炎,中医将其归为“痹证”范畴,治疗方法多样,包括中药内服、中药外用、针灸推拿等。但中医治疗讲究辨证论治,不同的证型用药有所不同。不过目前医学更推荐采用规范的现代医学治疗方法来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现代医学有较为明确的治疗方案和药物,能够更好地控制病情进展,减少关节破坏和残疾的发生。
我想了解一下,你是自己怀疑有类风湿性关节炎,还是帮别人咨询相关信息?另外,是否已经做过相关的检查,比如类风湿因子、抗环瓜氨酸肽抗体等?
三,中医辨证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症状,方剂剂量功效方解用法。
风寒湿痹证
– 症状:肢体关节、肌肉疼痛酸楚,屈伸不利,可涉及多个关节,疼痛呈游走性,或疼痛较剧烈,遇寒加重,得热痛缓,或关节肿胀、重着,肌肤麻木不仁。舌质淡,苔薄白或白腻,脉弦紧或濡缓。
– 方剂:蠲痹汤。
– 剂量:羌活6g、独活6g、桂枝6g、秦艽6g、海风藤10g、桑枝10g、当归10g、川芎6g、乳香6g、木香5g、甘草3g(剂量仅供参考,临床需根据实际调整)。
– 功效:祛风散寒,除湿通络。
– 方解:羌活、独活祛风除湿,通利关节,为君药;桂枝、秦艽、海风藤、桑枝祛风通络,助君药以散风寒湿邪,为臣药;当归、川芎养血活血,“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乳香、木香行气通络止痛,共为佐药;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
–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两次服用。
风湿热痹证
– 症状:关节疼痛,局部灼热红肿,得冷则舒,痛不可触,可病及一个或多个关节,多兼有发热、恶风、口渴、烦闷不安等全身症状。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 方剂:白虎加桂枝汤合宣痹汤加减。
– 剂量:石膏30g(先煎)、知母10g、甘草6g、粳米15g、桂枝6g、防己10g、杏仁10g、滑石15g、连翘10g、山栀10g、薏苡仁15g、半夏10g、晚蚕沙10g(包煎)、赤小豆皮10g(剂量仅供参考,临床需根据实际调整)。
– 功效:清热通络,祛风除湿。
– 方解:白虎加桂枝汤中石膏、知母清热除烦,桂枝疏风通络;宣痹汤中防己、杏仁、滑石、连翘、山栀清热利湿,宣通经络,薏苡仁、半夏健脾祛湿,晚蚕沙、赤小豆皮清利湿热。
–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两次服用。
痰瘀痹阻证
– 症状:痹证日久,肌肉关节刺痛,固定不移,或关节肌肤紫暗、肿胀,按之较硬,肢体顽麻或重着,或关节僵硬变形,屈伸不利,有硬结、瘀斑。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苔白腻,脉弦涩。
– 方剂:双合汤。
– 剂量:桃仁10g、红花6g、当归10g、川芎6g、白芍10g、生地10g、半夏10g、茯苓10g、陈皮6g、白芥子6g、竹沥10g(冲服)、姜汁5g(冲服)、甘草3g(剂量仅供参考,临床需根据实际调整)。
– 功效:化痰行瘀,蠲痹通络。
– 方解:桃仁、红花、当归、川芎活血化瘀;半夏、茯苓、陈皮、白芥子化痰通络;竹沥、姜汁助化痰之力;甘草调和诸药。
–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两次服用,竹沥、姜汁冲服。
肝肾亏虚证
– 症状:痹证日久不愈,关节屈伸不利,肌肉瘦削,腰膝酸软,或畏寒肢冷,阳痿,遗精,或骨蒸潮热,心烦口干。舌质淡红,苔薄白或少津,脉沉细弱或细数。
– 方剂:独活寄生汤。
– 剂量:独活9g、桑寄生6g、杜仲6g、牛膝6g、细辛3g、秦艽6g、茯苓6g、肉桂心3g(焗服)、防风6g、川芎6g、人参6g、甘草6g、当归6g、芍药6g、干地黄6g(剂量仅供参考,临床需根据实际调整)。
– 功效: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
– 方解:独活、桑寄生、杜仲、牛膝、细辛、秦艽、防风祛风湿,止痹痛;人参、茯苓、甘草、当归、川芎、芍药、干地黄补气血;肉桂心温通经络;诸药合用,标本兼顾。
–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分两次服用,肉桂心焗服。
不过中医治疗强调个体化,以上方剂需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根据具体病情、体质等进行调整。你或者你所关心的患者目前有哪些具体症状表现?近期是否有做过类风湿相关的血液检查?
四,软坚散结方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ybx8.cn/?p=53872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