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豁然开朗:《伤寒论》六经辨证
2025
05-25

豁然开朗:《伤寒论》六经辨证

关键词:《黄帝内经》的经络辩证(五行、脏腑),

《伤寒论》里的六经辨证(药物走表、走里,走半表半里),

《伤寒论》以六经统经络脏腑,表里运行才是人体最大的运行,是阴阳运行之大法门。

《伤寒论》治病排病的三个通道:表、里、半表半里;

“病”指病灶,“证”是人体的排病反应;阴证和阳证。

中医是辨证施治,而非辨病施治。

《伤寒论》的临证心法:阴阳~病位~淤堵

一,《黄帝内经》里的经络辩证和

《伤寒论》里的六经辨证不同

《黄帝内经》里的经络辩证:

后世中医多用五行脏腑辨证、经络辨证等。

这些也是《黄帝内经》里的辨证方式。

《伤寒论》里的六经辨证:

为什么张仲景要在《黄帝内经》之外,

提出一套六经辨证指导汤液学呢?药物!

汤液学是用药物来治病的,

事实上药物只能精确到走表、走里、走半表半里,

不能精确到只入肝入肾,更不能单顺某经络循行。

二,张仲景的六经辨证体系,是以六经统经络脏腑

张仲景的六经辨证体系,就是一套以六经统经络脏腑的辨证体系,如此一打通,在临证上会有无穷的妙用。比如:

1️⃣肾腹水和肝腹水的治疗

胡希恕先生曾总结过,肾腹水用越婢汤常常有效果,而肝腹水用柴胡方常常有效果,为什么?

其实只要参考六经统经络脏腑就能解释:

①肾经既称足少阴肾经,少阴经在六经里是表经,说明肾经是络表的,自然可以从表论治。越婢汤是治表病的方子,自然治肾腹水有用。

②肝经既称足厥阴肝经,厥阴经在六经里是半表半里,可以理解为肝经是络半表半里的。柴胡方是治半表半里病的,所以治肝腹水有用。

知识回顾 💖

①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络经;

②手三阳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阳明大肠经;

③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

④足三阳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

太阳:表面阳热实症;

少阴:表面阴寒虚症;💖阳明:内部阳热实症;太阴:内部阴寒虚证;少阳:半表半里阳热实症;厥阴:半表半里阴寒虚证。💖

2️⃣用炮附子治疗阴证的出汗

在《伤寒论》里常用炮附子温阳,尤其是温表阳。

当阴证的出汗不止时,张仲景是用炮附子来止汗的。炮附子温肾阳,为什么所谓温肾阳的药能止汗呢?

因为汗出是表证,而肾经是络表的。炮附子能温表阳,表阳亦能归肾。

对于汤液学的《伤寒论》而言,只能将经络脏腑辨证纳入六经辨证里,把它作为表里大层面里所包含的具体脏腑经络来理解。

表里运行才是人体最大的运行,是阴阳运行的大法门。产生热量向上向外,产生废水废渣向下向里,这是人体最大的循环模式,肝克脾、脾克肾之类只是细节。比如,肺炎病人若不能及时解表和通里,24小时之内就可能病危。

3️⃣《伤寒论》治病排病的三个通道

《伤寒论》不是以方药直接治病的,而是顺应人体的排病途径,协助人体去治病的;而表、里、半表半里这三个途径是人体排除病邪的天然通道。

《黄帝内经》里的针灸砭熏也治的是人的体表,只是《伤寒论》治病排病三个通道里的一种,即由表来治里。

三,现在的汤液学独重脏腑辨证,需回归六经辨证。

现在的中医开药方抓药治病的是主流,按说开汤药用《伤寒论》里的经方多好啊!药简力专!然而…

现在的汤液学独重脏腑辨证,将疾病归结为诸如肝的问题,脾的问题,然后用药去调这个肝脾,这本质上,已经接近西医的定点思维了,而偏离了传统中医的真正的大循环整体观,以至于中医越来越背离其真正的传统。

仲景之后的汤液学辨证体系,为什么会越来越杂乱?

因为宇宙之中影响人体的因素很多,于外有五运六气;于内有脏腑经络、气机升降、枢机开阖等各种运行;且有风水命理能量场、七情六欲对生理的影响。如果我们都去推求都去分析,还怎么去治病呢?最关键的是,药物主要是作用于人体层面,而非主要作用于人体之外。

五行,至于五行,只是现象,是阴阳运行所派生出来的表象。

仲景六经辨证体系的特点是:不在外围亦不在玄学中打转,而是实实在在地在人体规律里来推求。

后世的中医喜欢谈天地说气运,说到人体却玄虚模糊,总之落不到实处。

事实上,药物首先治的不是天地气运,而是人体。

《伤寒论》不是以方药直接治病的,而是顺应人体的排病途径,协助人体去治病的;人体排除病邪的天然通道是表、里、半表半里这三个途径。

六经辨证将人体分为表、里、半表半里三个层面;

每个层面都有一对阴阳,三阴三阳是为六经。

四,《伤寒论》的辨证体系是六经辨证

1.“病”指病灶,“证”是人体的排病反应。

现今说的病通常是指病灶,比如肝炎、癌肿、感冒之类,这都是病。“证”是人体在对抗和排除这个病邪的时候,产生的全身的整体反应,如发汗、呕吐、下利、发热、肋胀等便是证。

当人体将病邪排解了,病也就好了,证也就减轻了;

当人体不能将病邪解除时,就会有证。证者证据也,事实上是人体和疾病对抗和僵持的证据。

2.人体排除病邪的渠道:表、里、半表半里

人体排除病邪的渠道主要有两个:

①以周身千万个毛孔为主体的“表”系统;

②以胃肠为主体的“里”系统。

③病邪还有可能在中间层面(半表半里)进退以寻求出路。半表半里是以躯壳空腔为主体的中间区域,这里面富集淋巴和黏膜,多免疫细胞,且下通水道。

“证”发生的位置,可划分为表、里、半表半里这三个层面。

3.证分阴阳——阴证和阳证(据脉象判断)

何为阴证阳证?临证上,如果人体对疾病的抵抗产生亢盛的反应,我们称之为阳证;如果人体对疾病产生虚衰的反应我们称之为阴证。

这种反应的差别来自于人体津血能量的多少。

人体津血的多少,脉象反应得最直接。

所以凭脉象的虚实来判断阴阳比较准确。

感冒为例,我们区分寒性感冒和热性感冒,不是看这个病人受的是寒,还是受的是热,而是看这个病人自体对感冒的反应。

①自体气血充足的人,一般都发烦渴、怕热之类的阳证热症;

②自体气血虚少的人,一般都发畏冷、拘急之类的阴证寒症。

能量属性分阴阳,自然表、里、半表半里三个层面各有一组阴阳,于是便形成了“六经”。

表病的阳证我们称之为“太阳病”,

阴证称之为“少阴病”;

里病的阳证我们称之为“阳明病”,

阴证称之为“太阴病”;

半表半里的阳证我们称之为“少阳病”;

阴证称之为“厥阴病”。

此所谓“六经”,是六经辨证之总纲。

4.中医所谓辨证施治,而非辨病施治。

治病途径有二:

①平衡人体的能量(阴阳);

②找到人体自然选择的排除病邪的途径(表、里、或半表半里),合而为六经。

这就是六经辨证的实质。

关于《伤寒论》的临证心法,简而言之涵盖三个方面的内容:阴阳~病位~淤堵辩阴阳(把脉)~找病位(六经辨证)~通淤堵一,阴阳《伤寒论》里对于阴阳的判断,落实到临证是指人体能量的多少,也可以通俗的说是气血的多少。取脉、把脉最重要的目的是为了断阴阳,因为断阴阳在脉上最准确。二,病位六经是人体排除病邪的六个渠道,分为表、里、半表半里三个层面,三个层面各有一组阴阳,统称六经。三,淤堵在治病过程中除了辨明阴阳和排病层面之外,还要考虑人体内存在的各种淤堵。何为淤堵?就是结实之邪,如:气、湿、饮、痰、痈脓、淤血……偏气态之结是气结;如雾之水液为湿;有形之水液为饮;顽结之水液为痰为痈脓;血之郁结为瘀血;结而坚则为燥屎为瘤为癌。本文为《大医至简——刘希彦解读伤寒论》读书笔记摘抄,内容仅供养生参考,有病请到正规医院就医。文章内容只为普及医学知识,不构成任何医疗建议。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

留下一个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