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锁乳突肌(Sternocleidomastoid, SCM)是颈部最显著的肌肉之一,其解剖复杂性和功能多样性使其成为临床疼痛诊疗的关键靶点。作为头颈部动态稳定的核心肌群,SCM的激痛点(Trigger Points, TrPs)常导致牵涉痛及多种功能障碍。本文从解剖学基础、触诊技巧、激痛点病理机制及手法治疗策略展开系统性解析。
一、胸锁乳突肌解剖学特征
1. 起止点与分束
-
起点:分为胸骨头(胸骨柄上缘)和锁骨头(锁骨内侧1/3)。
-
止点:颞骨乳突及上项线外侧1/2。
-
神经支配:副神经(CN XI)及颈丛(C2-C3)。
-
血供:甲状腺上动脉分支及枕动脉。
2. 功能与生物力学
-
单侧收缩:头颈同侧屈曲、对侧旋转。
-
双侧收缩:头颈后伸(对抗重力)、辅助深吸气(提胸骨)。
-
动态代偿:长期姿势异常(如头前倾)可导致SCM过载,形成慢性激痛点。
二、胸锁乳突肌触诊技术
1. 触诊体位
-
患者仰卧,头稍后仰并转向对侧,放松颈部。
-
检查者立于患者头侧,拇指与示指呈“C”形触诊。
2. 分束触诊法
-
胸骨部:从胸骨柄向上追踪至乳突,肌肉呈条索状,张力较高。
-
锁骨部:沿锁骨内侧向乳突方向滑动,较胸骨部扁薄。
-
异常征象:触及硬结、条索或压痛提示激痛点存在。
3. 注意事项
-
避免用力按压颈动脉三角区,防止血管迷走反射。
-
触诊时嘱患者缓慢呼吸,减少颈部肌肉保护性收缩。
三、激痛点病理机制与牵涉痛模式
1. 激痛点定位
-
胸骨部TrPs:多位于肌腹中段,牵涉痛放射至眼眶、颞部及枕区。
-
锁骨部TrPs:常见于锁骨端上方,疼痛扩散至前额、耳后及咽部。
2. 牵涉痛特征
-
眼部症状:眼眶深部痛、视物模糊(易误诊为偏头痛)。
-
耳部症状:耳鸣、耳胀(需与梅尼埃病鉴别)。
-
头部症状:额部紧张性头痛、枕部跳痛(与头半棘肌TrPs叠加)。
3. 相关临床病症
-
颈源性头晕:SCM痉挛影响颈交感神经节,导致椎动脉供血异常。
-
颞下颌关节紊乱(TMD):SCM张力增高改变下颌运动轨迹。
-
姿势性代偿综合征:头前倾姿势→SCM缩短→颈椎曲度异常。
四、手法治疗策略
1. 等长收缩后放松(Post-isometric Relaxation, PIR)
-
患者仰卧,治疗师固定患者头部,轻触SCM肌腹。
-
指令患者用20%力量对抗治疗师手的阻力(向同侧屈曲),维持5秒后放松。
-
缓慢拉伸SCM至新屏障,重复3-5次。
2. 激痛点压力释放(Trigger Point Pressure Release, TPR)
-
定位TrPs后,用指尖垂直按压至疼痛评分6/10(VAS),维持30-90秒。
-
配合呼吸:呼气时加压,吸气时维持,逐步释放张力。
3. 动态软组织松动术(Dynamic Soft Tissue Mobilization)
-
患者坐位,治疗师一手固定锁骨,另一手引导患者头部向对侧旋转并侧屈。
-
在SCM延展状态下,沿肌纤维走向行横向波动松解。
4. 患者教育
-
矫正头前倾姿势:使用颈椎支撑枕,电脑屏幕调至视线水平。
-
居家拉伸:坐位下将头向对侧侧屈并后仰,维持30秒/次,3组/日。
五、临床思维与整合治疗
SCM激痛点的治疗需结合生物力学评估。例如:
-
合并斜角肌紧张:优先处理斜角肌以解除锁骨下动脉压迫。
-
合并枕下肌群TrPs:需同步松解枕大神经卡压点。
结语
胸锁乳突肌作为颈部“疼痛放大器”,其激痛点的精准触诊与治疗是打破慢性头颈痛恶性循环的关键。临床中需综合解剖知识、触诊技巧及个体化手法干预,结合患者生活方式调整,实现从症状缓解到功能重建的跨越。
#artContent h1#artContent p img#artContent table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ybx8.cn/?p=52134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