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认为其病机与心气不足、阳虚水泛、血瘀痰阻密切相关,需通过辨证施治改善症状。
一、中医对心衰的认知与命名
病名对应1.
中医古籍中虽无“心衰”一词,但根据症状可归为“心水”“心悸”“喘证”等。例如:
心水:源自《金匮要略》,指因心阳虚衰导致的水液代谢异常,出现水肿、气喘。
心悸:表现为心慌、气短,与心衰早期症状相似。
水肿、喘咳:晚期心衰常见肢体浮肿、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对应中医“水肿”“喘证”。
病因病机2.
中医认为心衰的核心是心、脾、肾阳气虚衰,导致水湿停滞、血行不畅。具体表现为:
心气不足:推动血液无力,出现乏力、气短。
阳虚水泛:心肾阳虚,水液代谢失调,引发水肿、尿少。
血瘀痰阻:气虚血瘀,痰湿内生,加重胸闷、喘息。
二、辨证分型与治疗原则
常见证型及治法1.
心气阴虚型:心悸、口干、舌红少苔。治宜益气养阴,方用生脉散加减。
心肾阳虚型:畏寒肢冷、水肿尿少。治宜温阳利水,方用真武汤合参附汤。
水饮凌心型:喘咳不能平卧、痰多泡沫。治宜泻肺逐饮,方用葶苈大枣泻肺汤。
血瘀水停型:口唇青紫、胁下痞块。治宜活血利水,方用血府逐瘀汤合五苓散。
治疗特点2.
整体调理:注重心、脾、肾多脏同治,改善全身气血运行。
标本兼治:急性期以利水、平喘为主;缓解期以补益心气、温阳固本为重。
结合现代医学:中药可辅助改善心肌供血、减轻心脏负荷,但需与西药协同使用。
#artContent h1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ybx8.cn/?p=52113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