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稻田性皮炎内服外用中药方选编11篇
2025
05-24

稻田性皮炎内服外用中药方选编11篇

稻田皮炎是指农民在稻田工作时,由于禽类血吸虫尾蚴或其他理化因素所致引起的皮肤病的总称。以皮肝瘙痒、发热、继发丘疹、水泡,甚则糜烂、渗液等为主症。常发于水田中劳动的农民,好发于农忙季节,分为浸溃糜烂型皮炎和尾虫幼皮炎,多见于双手背、足小腿部。

仅供参考学习,治疗请到正规医疗机构。

1.枯黛散

【组成】枯矾30克,青黛15克,氧化锌15克,雄黄20克,滑石20克,密陀僧10克。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和匀,贮瓶备用。

【用法】外用。用时取此散撒布于布上擦患处,如患处痒痛则用菜油调匀涂擦患处。每日涂擦2~3次。

【功能】消炎解毒、收湿止痒。

【主治】稻田性皮炎。

【附记】引自程爵棠《百病中医熏洗熨擦疗法》。屡用效佳。通常连续用药3~5天即愈。

2.石硫散

【组成】石膏2份、硫黄1份,明矾4份,梧桐树叶1份。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和匀,贮瓶备用。

【用法】外用。于每晚睡前洗净患处,撒上药末,轻轻揉擦,使之黏合。

【功能】清热解毒、收湿止痒。

【主治】稻田皮炎。

【附记】引自《程氏医学笔记》。屡用屡验,大多数只用药1~2次,少数用药3~4次即愈,效果满意。

3.旱莲软膏

【组成】鲜墨旱莲8000克(干品7000克),明矾75克,凡士林适量。

【制法】药膏。先将鲜旱莲捣烂绞汁(干品煎汁浓缩)浓缩至500毫升,加明矾溶解后,再加凡士林至1500克,调入少许冰片,另加5%苯甲酸为防腐,调匀后即成。贮瓶备用。

【用法】外用。预防:在下田前将药膏涂于四肢接触泥水的皮肤,收工后洗净泥土再涂药1次;治疗:先洗净局部,伤口处理干净,将药膏涂患处,每日涂2~4次,无破溃化脓者,不需敷料包裹。

【功能】消炎解毒、收湿止痒。

【主治】稻田皮炎。

【附记】引自《外治汇要》。用上药膏,治疗稻田皮炎137例,治愈率达98.5%,对红斑丘疹及小水泡者,涂药2次即可痊愈;对糜烂渗液者,涂药2~3天亦可痊愈。无副作用。用于预防稻田性皮炎350人,均未发病;另50人未用药作对照,均发生皮炎。

4.皮炎膏

【组成】白屈菜浸膏(3:1)10%,白鲜皮粉10%,艾叶油1%,石碳酸1%,羊毛脂适量,凡士林加至100%。

【制法】药膏。用渗漉法将白屈菜制成1:1浸膏,加热浓缩成3:1浸膏:白鲜皮磨成细粉,加于浸膏中调匀,再加适量羊毛脂研匀(羊毛脂用量以浸膏完全吸收为度),然后加艾叶油与石碳酸(二者先加少量酒精溶化)及凡士林调成软膏即得。贮瓶备用。

【用法】外用。每用少许,涂擦患处,每日涂数次。

【功能】祛湿、止痒、消肿。

【主治】稻田皮炎、蜂螫等。

【附记】引自曹春林《中药制剂汇编》。多年应用,疗效显著。

5.稻田皮炎药膏

【组成】白屈菜流浸膏(1:1)300毫升,蒲公英浸膏(3:1)50毫升,羊蹄根浸膏(3:1)50毫升,石碳酸8克,淀粉40克,甘油20毫升。

【制法】药膏。将白屈菜、蒲公英、羊蹄根分别熬成浸膏。混合上述浸膏,加淀粉,加热调成糊状,再加石碳酸与甘油调匀即得。贮瓶备用。

【用法】外用。每用少许,涂擦患处,日涂3次。

【功能】清热解毒、消肿止痒。

【主治】稻田皮炎。

【附记】引自曹春林《中药制剂汇编》。屡用效佳。

6.稻田皮炎膏(一)

【组成】黄柏500克,白屈菜500克,狼毒250克,草乌250克,大车油500克,松香500克,贯众250克。

【制法】药膏。取干品黄柏、白屈菜、贯众、狼毒、草乌放入大锅内加水煎煮1小时,取出滤液,再加水煎煮两次,每次半小时,分别取出滤液,收集3次滤液于锅内,煮沸浓缩成500克。趁热再加松香、大车油,搅拌成膏冷后即可。贮瓶备用。

【用法】外用。每用少许,涂擦患处。

【功能】散风祛湿、消炎止痒。

【主治】稻田皮炎。

【附记】引自曹春林《中药制剂汇编》。屡用效佳。涂药后5~10分钟,即有明显止痒效果,并在2~3天内水肿消失,皮炎渐退。平均疗程32天。又一方,即本方,草乌改用25克,基质1000克(一般以松香、凡士林等分)。余同上。

7.稻田皮炎膏(二)

【组成】苦楝叶2500克,麻柳叶2500克,狼毒2500克,虎杖根2500克,贯众1250克,野菊花秧1250克,金银花藤1250克,油茶饼粉750克,白矾500克,松香粉2500克,黄油2500克,麦粉60~90克。

【制法】药膏。先将苦楝叶、麻柳叶、狼毒、虎杖根、贯众、野菊花秧、金银花藤放入大锅中,加水(以刚淹没全药为宜),煎熬2~3小时,除去药渣过滤,并将滤液浓缩至5000克,此时,加入白矾、油茶饼粉,然后再加入黄油,充分搅拌,使之熔化与药液混匀,最后停火降温(大约80℃~90℃)趁热徐徐撒入松香粉,待松香粉全部熔化后,加入60~90克麦面粉(起黏合剂作用,以防止药分层,边加边搅,使之成浆糊状),冷后成膏。贮瓶备用。

【用法】外用。每次下田前,将药膏均匀涂擦于与水接触的皮肤上,待干后,下田劳动,即可护肤,涂擦1次有效时间为3~4小时,收工后用田泥擦之。

【功能】抗水腐蚀、驱虫抑菌、消炎止痒。

【主治】稻田皮炎(预防)。

【附记】引自曹春林《中药制剂汇编》。屡用效佳。又注:油菜饼粉前的七味药均为鲜品计算。

8.皮炎散

【组成】滑石30克,煅月石30克,樟脑9克,黄柏15克。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和匀,贮瓶备用。

【用法】外用。每用少许,干撒于患处。

【功能】清凉止痒。

【主治】夏季皮炎。

【附记】引自《集验中成药》。河南中医学院方。屡用效佳。

9.草黄散(酊)

【组成】败酱草100克,夏枯草100克,板蓝根100克,川黄连100克,川黄柏100克,冰片10克,75%酒精2000毫升。

【制法】酊剂或散。先将前6味药分别研为细末,装入酒精中,7日后即使用。或将上药细粉混合均匀,贮瓶备用,勿令泄气。

【用法】外用。每日用此液外搽患处2~3次。或取此散干撒患处。

【功能】清热解毒、燥湿止痒。

【主治】夏季皮炎。

【附记】引自《程氏医学笔记》。屡用效佳。上列两种剂型可按症选用,如干性用酊剂,温性则用散剂。

10.里光散

【组成】千里光500克,大黄300克,川黄柏200克,生甘草100克。

【制法】散剂。上药共研极细末,和匀,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6~9克,每日服3次,温开水冲服。同时加用此散外用:湿性者干撒患处,干性者则以油调匀,涂患处。日涂2次。

【功能】清热解毒、燥湿止痒。

【主治】夏季皮炎。

【附记】引自《程氏医学笔记》。临床屡用,效果甚佳。

11.百蛇口服液

【组成】百部20克,蛇床子20克,苦参15克,紫草10克,仙鹤草10克,川黄柏10克,地肤子12克,白蒺藜12克,土茯苓15克,皂角刺9克,川黄连9克,生甘草6克,花椒5克。

【制法】浓缩液。上药加水煎煮2次,滤汁去渣(药渣待用),合并滤液,加热浓缩成口服液。每毫升内含生药2毫升。贮瓶备用。

【用法】口服。每次服20毫升,每日服3次。同时取药渣,第三次加水1000毫升,煎沸30分钟,外洗患处,每日1~2次。

【功能】凉血解毒、杀虫止痒。

【主治】稻田皮炎。

【加减】若痒甚者,加僵蚕10克,蝉衣6克,全蝎3克;若夜不能寐者,加酸枣仁10克(炒),远志10克,柏子仁10克;若皮肤肿痛者,加蒲公英15克,金银花15克,紫花地丁15克。

【附记】引自《程氏医学笔记》。多年应用,疗效满意。据临床观察:治愈率可达100%。治疗安全可靠,无副作用。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