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养生 > 当你陷入一团乱麻时,就去跑步吧
2025
05-21

当你陷入一团乱麻时,就去跑步吧

假如你最近被各路传闻搞得心烦意乱,又或者你有很多难以摆脱,但又无法改变的担忧,那么今天的文章你得仔细读读。

我们要说一个摆脱烦恼的方便法门——跑步。

这些年也有不少人给跑步这件事上价值。有人说跑步和健身是人生中最大的确定性,是唯一不会辜负自己的事。

冯唐曾经说自己人生中有三次低谷,都是通过跑步度过的。村上春树说日复一日地跑步可以打磨生命。还有人说从马拉松里领悟了配速哲学,人生应该像长跑一样,既要有冲刺的快意,也要有修正的从容。

这种心灵层面的感悟还有很多。但我们今天要说的,并不是文艺青年眼里的跑步,而是科学家眼中的跑步。

01

锻炼身体就是在锻炼大脑

今年3月,西班牙的一个研究团队,在《自然·代谢》上发表了一项研究。发现人们在跑完马拉松后,大脑中“髓鞘”的水平有所下降。所谓髓鞘,指的是大脑中的一种包裹在神经突触外面的结构,主要成分是脂肪。

根据大脑成像,选手跑完马拉松后,大脑中掌管运动控制、感官和情感处理的区域中,髓鞘减少了25%左右。人在长跑的时候,主要靠消耗糖原来提供能量,但当肌肉中的糖原耗尽时,身体会开始消耗脂肪。

这回的研究证明,在极限状态下,大脑中的脂肪很可能也会变成燃料。没错,马拉松,是一项很“烧脑”的运动,就是字面意思上的烧脑。

这是不是说明长跑会伤害大脑呢?并不是。

首先,长跑对髓鞘的消耗是可逆的。

研究人员发现,两个月后,这些马拉松选手大脑中的髓鞘又恢复到了原本的水平。而且,研究暂时也没有发现髓鞘减少会对认知功能产生影响。

其次,长跑对髓鞘的短暂消耗,其实是个好事。

这个过程的本质是,大脑在极限运动时动用了自己的“战略储备”,然后又迅速补充回来,这个过程会锻炼大脑的新陈代谢机制。

这就好比,经过大起大落的人,心理韧性会变强。而经常长跑的人,大脑的韧性会变强。假如你觉得长跑之后脑子更清醒、更敏锐、更豁达,这并不是错觉,而是大脑的新陈代谢机制在变强。

电影里的阿甘在跑步时说,你得把过往抛到身后,才能不断前行。实际上,过往的烦恼不是被他抛掉的,而是在跑步时大脑降低了皮质醇水平,并且释放了内啡肽和多巴胺,这些化学变化让阿甘抛掉了烦恼。

其实,这个效应不仅仅局限于跑步。最近二十年的科学研究表明,我们的大脑和身体之间,存在一个相互训练、相互影响、相互强化的关系。说白了,锻炼身体就是在锻炼大脑。

02

运动任何时间都有好处

身体和大脑之间的互相强化机制,可以分成三个层面。

第一,在分子层面,运动能显著提高大脑中的营养因子水平。

营养因子,全称叫做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它能增强神经细胞的功能,还能促进神经细胞生长,延缓神经细胞死亡。有研究发现,假如往培养皿里的神经细胞上撒些营养因子,细胞会自发生成新的分支,因此营养因子也被称为“大脑的优质营养肥料”。

在动物实验中,运动的老鼠大脑内营养因子的增加幅度,明显超过不运动的老鼠。而且每只老鼠跑得越久,大脑里的营养因子水平就越高。

还有研究显示,人类在运动后,血液中的营养因子水平可以提升好几倍,这就给大脑神经细胞的健康打下了基础。

除了营养因子,运动还能促进大脑中另外两种因子的生成,分别是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这些因子的作用是改善脑血流,促进血管的生成,为大脑神经细胞的生长,提供充足的氧气和营养。

第二,在结构层面,运动推动了神经生成和大脑结构的优化。

研究人员发现,运动可以促进大脑里新神经元的生成。具体是哪部分神经元生成呢?2023年有一项研究,扫描了10000个人的大脑,发现经常开展中等强度运动的人,也就是完成十分钟以上快走、游泳、骑自行车的人,大脑中海马体、灰质、白质的区域更大。

海马体负责学习和记忆,灰质负责处理信息,白质负责连接大脑不同区域。其中,海马体的变化是最直接的,研究还发现,经过长期有氧训练后,老年人的海马体体积增加了大约2%。换句话说,运动带来的连锁反应,让我们的“脑容量”增加了。

第三,在功能层面,运动能改善大脑的神经网络功能,提升认知能力。

比如,海马体是大脑中与学习和记忆密切相关的重要区域,运动就可以通过优化海马体,帮助提高我们的学习和记忆能力。有研究发现,长期保持有氧运动的老年人,在记忆测试中的表现要好过不运动的老年人。

再比如,运动可以提高大脑的执行功能,包括注意力、工作记忆和任务切换等。有一项针对儿童的研究发现,定期开展体育活动的儿童在注意力测试中表现更好。

再比如,运动能够促进思维的灵活性,运动通过一系列机制强化了大脑中神经元之间的连接,这能提高大脑的网络效率,也能帮助一个人激发新想法。

总之,运动不光是对身体的锻炼,也是对大脑的锻炼。

对儿童来说,他们正处在认知功能发展的关键时期,假如能利用好运动这个杠杆,对学习有不少帮助。

美国内珀维尔203学区曾经做过一场“零点体育课”实验,学生们在上文化课前做高强度有氧运动,结果他们的阅读理解能力在半学期内平均提升了17%。这些早起锻炼的孩子白天更清醒、注意力更集中,学习效率也明显提高。

对老年群体来说,运动是减缓认知功能衰退的重要抓手,规律的身体活动能改善认知功能,增强记忆力,并且降低患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风险。

而对青壮年来说,运动的作用就更关键了。已经有研究发现,人类大脑的衰老是一个非线性的过程。大脑不是随着你的年龄增长自然老去的,而且有几个关键的节点,大脑衰老在44岁左右有个突然的加速,然后在67岁左右速度最快。

但假如能在40岁到59岁时充分干预,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对抗大脑的衰老。而运动,就是最重要的干预手段之一。

换句话说,运动任何时间都有好处。

03

怕输就会紧张,想赢就不会

经济学家达米萨·莫约说,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10年前,其次就是现在。其实,运动也一样,最好的时间也许是10年前,20年前,其次就是现在。

具体怎么做?在这里,咱们强调三个原则。

首先,什么样的方式更好?

对既忙碌又疲惫的中年人来说,应该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对抗日益下降的体能上。科学上有一个反复证实过的观点是,你的体能越好,大脑的功能就越好。你可以尝试在早晨或者下班后跑步,还可以在每天回家的时候爬个十几二十层楼。这些运动很简单,也很有效。

其次,什么样的强度更好?

不用卷强度,你不需要强求特别好的运动成绩,也不需要和任何人比,不需要思考配速、重量。你只要按照你的心率来控制你的运动节奏就好。

有一个通用的公式,用220减去你的年龄,理论上就能得出你能承受的最大心率。假如你今年45岁,那么你能承受的最大心率就是每分钟175次,再高就可能会有风险。

各类科学研究中最推荐的,是中等强度运动,也就是快走或者慢跑,你的心率会落在最大心率的65%到75%之间。这时,你身体和大脑内的所有细胞将处于不断的损伤和修复中,你的体能会快速提升,相应的,大脑功能也会修复。

最后,什么样的时长更好?综合来看,最有效的锻炼方法是每天30到45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训练,包括但不限于快走和慢跑。

这个时间还可以稍微延长。2024年有一项专门针对运动减缓大脑衰老的研究,把所有运动都算上,连散步这样的休闲活动都算上,多长时间的锻炼最好呢?数据拟合的结果是每周594.57分钟,也就是差不多10个小时。每周10小时之内,锻炼时间越长,你衰老就越慢。但这里有一个小提醒,假如每周锻炼超过10小时,运动对抗衰老的好影响就有限了。

换句话说,锻炼是一个高回报但低上限的项目,高回报是说你只要稍微练练,就有很好的效果,低上限则是说锻炼到一定程度之后,会出现强烈的边际效益递减。

因此,咱们普通人,只要在这个合理的区间里,稍微锻炼锻炼就行。只要你在当下有运动的机会,你就可以认真对待这次运动。它的回报不仅仅在于让肌肉增长,也在于强化了大脑。

最后,假如你担心坚持不下来,这里有一句话我们共勉。邓亚萍在《心力》这本书里说,怕输就会紧张,想赢就不会。而今天的所有内容,其实都是在帮我们建立这个关于赢的想象。

最后还要提醒一句,以上运动建议是对近期各项研究的综述引用,结论可能会受到样本和统计方式的影响,它们仅供参考。最适宜自己的运动策略,还是需要咨询专业人士或医生。

最后编辑:
作者:y930712
这个作者貌似有点懒,什么都没有留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