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提出:身如悬钟必须松开大椎和脊背、脖颈
杨式太极拳85式拳架舒展简洁,结构严谨,身法中正,动作和顺,轻灵沉着兼而有之;练法上由松入柔,刚柔相济,形成独特的风格。但是,在85个动作中,我们不清楚其中为什么安排十个转身运臂作为过渡。
要知道,杨氏太极拳是大架太极拳,整个架子经过初步的抻筋拔骨,到小腿肚子支撑架子,形成其根在脚下活,发于小腿肚子的底盘活,主宰于腰活儿脊背大椎竖直,形于手指大椎提领架子活,整个架子节节支撑、上下贯穿,到后来架子完整成球,收发自如。从活架子到散架子,进入到身如悬钟,主要支撑的腰为主宰开始从散到主宰,继而脊椎大筋和大椎脖子开始变得内劲雄大,导致周身如铁,因此,打拳如何化掉这些内劲,不着意、不着力、不着气,以便于意到气到力到,很好演示拳法的棚捋挤按、采列肘靠、进退顾盼定。
二、形于手指与转身运臂异曲同工
因此,到了悬钟身法,悬钟悬在大椎,钟捶是胸椎,因此,杨氏太极拳提出了含胸拔背;悬在脖子有虚领顶劲;主宰于腰,提出了腰际气腾然——因此,我们才从活架子到了十三势的合理安排,其中,一切动作都要大椎提领、腰背平直,这是悬钟的标志性的特征,形成杨氏太极拳意、力、气状态——根据张三丰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悬钟大家身法的除了脚下三点活,小腿肚子撑,主宰于腰,只有形于手指是开始形于手臂、手指,手臂平云,手指虚领,这既是单鞭之前的转身运臂,十个转身运臂之后是十个单鞭,85式中基本上都是悬钟身法,只有转身运臂除外,转身运臂后十个单鞭又回到悬钟身法,更有斜单鞭以及野马分鬃、运手,都是常见的悬钟身法。
三、转身运臂过渡起势棚捋挤按到采列肘靠:转身运臂是身如悬钟松大椎的具体要求
杨式太极拳85式作为传统太极拳的重要流派之一,其拳架舒展简洁、结构严谨的特点深受习练者推崇。这套拳法从松柔入手,通过刚柔相济的练习方式,最终形成独特的风格。然而,在85个动作中,有十个转身运臂的动作作为过渡,这一设计常令习练者产生疑问:为何要在以’悬钟身法’为核心的体系中插入这些看似特殊的过渡动作?
要理解这个问题,需从杨式太极拳的整体架构入手。杨式太极拳强调’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的运动原理,通过抻筋拔骨的基础训练,逐步建立起以小腿支撑、腰为主宰、大椎提领的完整架构。这种架构被称为’悬钟身法’,其标志性特征是腰背平直、大椎提领,形成意、力、气三者合一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习练者能达到’身如悬钟’的境界,内劲雄浑而收发自如。
然而,纯粹的’悬钟身法’虽然稳固,却缺乏必要的灵活大椎这个钟眼。十个转身运臂的设计正是为了解决这一悬钟的问题。这些过渡动作通过手臂的平云运动和手指的虚领,为后续的十个单鞭动作做好准备。单鞭作为杨式太极拳的标志性动作,完美体现了’悬钟身法’的精髓——大椎提领、腰背平直、内劲贯通。转身运臂与单鞭的组合,实际上构成了一个’放松-收紧’的循环系统,避免了持续保持’悬钟’状态可能带来的僵硬。
从运动生理学角度看,这种设计极具智慧。持续保持’悬钟身法’会导致腰背肌肉处于等长收缩状态,容易产生疲劳。转身运臂的过渡动作通过改变身体姿态,使相关肌群得到短暂放松,同时通过手臂的弧形运动促进气血流通。野马分鬃、运手等动作同样遵循这一原理,在保持整体架构的同时,通过周期性变化避免局部疲劳。
从太极拳技法之底层逻辑看,十个转身运臂还暗合了传统武术’阴阳’哲学思想。’悬钟身法’代表’静’与’定’,而转身运臂则体现’动’与’变’。二者交替出现,形成动静相兼、阴阳互济的完整体系——阴阳之母、动静之机。这种设计使得习练者既能体会’立如平准,活似车轮’的稳定,又能感受’行云流水,连绵不断’的变化。
值得注意的是,转身运臂并非孤立存在。转身运臂时,身体虽暂时偏离严格的’悬钟’状态,但通过手臂的弧形运动蓄积能量;转入单鞭时,这些能量通过’悬钟身法’的结构高效释放。这种’蓄-发’模式与太极拳’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的原理高度契合。
从教学角度看,十个转身运臂的重复出现也有其特殊意义。作为过渡动作,它们为习练者提供了反复调整身法的机会。初学者可通过这些相对简单的动作检查自己的架构是否合理,为后续复杂动作做好准备。对资深习练者而言,这些过渡动作则是检验内劲运行是否流畅的重要节点。
此外,转身运臂的技术细节也值得关注。正确的做法是保持肩关节放松,以腰为轴带动手臂运动,而非单纯依靠手臂力量。这种运动方式既避免了肩部僵硬,又强化了’主宰于腰’的要领。手指的虚领则有助于保持意念的专注,为’形于手指’奠定基础。
杨式太极拳85式中,斜单鞭、野马分鬃、运手等动作虽然表现形式不同,但都遵循着与转身运臂-单鞭组合相似的原则。这些动作通过不同角度和方向的变化,全面锻炼习练者的身体协调性和内劲传导能力,同时避免单一运动模式可能带来的不平衡。
综上所述,十个转身运臂在杨式太极拳85式中绝非随意安排,而是经过精心设计的结构性元素。它们与单鞭等主体动作形成互补关系,既保持了’悬钟身法’的核心特征,又通过周期性变化增强了系统的灵活性和可持续性。这种设计体现了杨式太极拳’守中用中’又’变化万千’的智慧,是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的典范。习练者若能深入理解这一设计原理,必能更准确地把握杨式太极拳的精髓,在’规矩’与’变化’之间找到最佳平衡点。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ybx8.cn/?p=51852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