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苓证二太阳四十二: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73】【辨215】)
先生释文示:“……不渴者,湿邪较轻……”
此条之五苓散证,虽伤于寒,然已经汗出而表解,故不必加解表之药。其时因不须通经发汗,“使宿水亦从汗散”(太阳四十一,《伤寒论》第74条),故无须“多服暖水”。
关于“不渴者”,先生仅言“湿邪较轻”。虽无误。但是,伤寒汗出、不渴,为何需用茯苓甘草汤?用它治什么?柯韵伯先生认为,原文“汗出”后,当有“心下悸”之证;郑钦安先生则认为应有“小便不利”之证。窃以为,五苓散证和茯苓甘草汤证仅是湿邪程度的区别。而“心下悸”和“小便不利”均可因湿邪引起,因此二者的存在都有可能。
简单说,原论第73条(本条)的情景设定,乃阳虚之人,患伤寒病,发汗后出现湿气萌动证象的对治方法。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ybx8.cn/?p=51605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