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宾, 孙宁, 王付
(河南中医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08)
摘要: 甘遂半夏汤出 自《金匾要略·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
主治留饮欲去而不能尽除之证。 临床多 用 于治疗 胸膜炎、结核性腹膜炎、肾积水、
肺心病腹水、慢性腹泻、小儿哮喘、增殖型肠结核、心包积液、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尿毒症、肝癌等。
关键词: 甘遂半夏汤; 胸膜炎; 结核性腹膜炎; 肾积水; 肺心病腹水; 慢性腹泻; 小儿哮喘; 增殖型肠结核; 心包积液;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尿毒症;
肝癌; 《金匮要略》; 张仲景
本文引用: 刘宾, 孙宁, 王付. 甘遂半夏汤的临床应用[J] . 河南中医,2014,34(12)
: 2297 - 2298.
中图分类号: R222. 16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3 -
5028(2014) 12 - 2297 - 02
甘遂半夏汤出自《金匮要略· 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 由
甘遂、半夏、芍药、甘草、白蜜组成, 主治留饮欲去而不能尽除
之证。 由于本方作用峻猛, 因此限制了其临床应用的范围。
现将近年来有关甘遂半夏汤的临床应用情况综述如下。
1 临床应用
1. 1 胸膜炎 本病属中医“悬饮” “胸痛” “胸胁疼痛”等范
畴。 凡外感时邪, 及内伤脾、肺、肾, 均可致三焦不利, 气道闭
塞, 影响津液运行, 导致津液凝聚为饮。 饮停胸胁, 结而不
散, 导致气机郁结, 不通则痛; 饮邪上迫于肺, 导致肺肃降无
权而出现咳嗽、气促。 气机郁结, 进一步影响到血液运行, 可
导致痰瘀互结, 久痛入络, 因而胸痛胀闷, 经久不愈。 治疗可
选用甘遂半夏汤加减来泻肺逐饮。 陈锐 [1] 治疗渗出性胸膜
炎 1 例, 方用甘遂半夏汤去甘草加百部 20 g, 功劳叶 30 g, 沙
参 30 g, 天门冬、麦门冬各 15
g, 葶苈子 10 g, 大枣 10 枚, 桃
仁、杏仁各 10 g, 蟾酥 10 g。
服用 2 个月后渗出消失。
1. 2 结核性腹膜炎 本病属中医“积聚” “鼓胀” “腹痛”等
范畴, 多因禀赋素弱或劳倦内 伤, 导致正气虚损, 抵抗力 减
弱, 痨虫入侵, 流着于腹部而发生此病。 痨虫入侵, 留着不
去, 阻滞中焦气机, 水失运化停于腹内 与瘀血互结则腹大膨
隆。 治疗可选用甘遂半夏汤加减来行气化瘀利水。 陈锐 [1]
治疗结核性腹膜炎 1 例, 方用甘遂半夏汤加大黄 9 g, 水蛭 10
g, 桃仁 10 g, 水红花子 30 g, 百部 20 g, 蟾蜍
10 g, 天门冬、麦
冬各 15 g, 阿胶(烊化) 15 g。 治疗 3 个月病愈。
1. 3 肾积水 中医认为本病多因脾肾亏虚,
导致水湿运化
失常; 或因砂石梗阻, 影响水液运行;
或湿浊阻滞, 气化不利,
导致水道不畅, 出现水湿停聚于肾中而成。 治疗可选用甘遂
半夏汤加减来温阳利水。 霍玉森 [2] 采用醋制甘遂末(冲服)
1. 4 g, 制半夏、
白芍、 炙甘草、 桂枝各 10 g, 茯苓、 白 术、 白 蜜(兑入调服) 各 15 g, 治疗肾积水 19 例,
总有效率达 89. 47% 。
1. 4 肺源性心脏病腹水
本病属中 医“喘证” “痰饮”
“心
悸”“水肿”等范畴。 多由于外感邪气侵袭人体, 导致肺气宣
降失司, 发为喘咳。 正气不能驱邪外出, 则肺伤气弱, 日 久则
进一步累及心、脾、肾诸脏。 心气虚不能推动血液运行, 则致
心血瘀阻而见心悸、胸闷; 脾虚不能运化水谷, 痰饮内 生, 上
犯于肺, 而见咳吐痰涎, 停聚于腹部, 发为腹水; 肾虚无以制
水, 水气凌心, 则进一步加重心悸、气短, 水湿内停, 则使腹水
更加严重。 治疗可选用甘遂半夏汤加减来益气逐水。 李炳
勤 [3] 采用甘遂半夏汤化裁治疗肺源性心脏病伴腹水 1 例, 经
治月余, 诸症消失, 随访 6 a, 未见复发。
1. 5 慢性腹泻 本病属中医“久泻”范畴, 其基本病机为脾
气不足, 导致水液运行失常, 水走肠间, 出现腹泻。 治疗可选
用甘遂半夏汤加减来健脾利湿。 刘超 [4] 用白芍 15 g, 半夏 10
g, 炙甘草 10 g,
甘遂末 3 g 煎服, 治疗慢性腹泻 1 例, 服药数
日后, 大便转为每天 1 ~ 2 次,
随访 2 a, 未见复发。
1. 6 小儿哮喘 本病属中医“哮证” “喘证”范畴, 外因责之
于感触外邪, 导致肺失宣肃, 不能通调水道, 水饮内停而发;
内因责之于肺、脾、肾三脏功能失常, 导致痰饮留伏, 隐伏于
肺窍, 成为哮喘的夙根。 哮喘的病变部位主要在肺, 病机关
键为痰饮内伏, 感触外邪而发, 反复不已。 本病发作期治疗
当以攻邪为主, 可选用甘遂半夏汤加减来功逐痰饮。 游冠
祥 [5] 用甘遂 6 g,
半夏 10 g, 甘草 6 g, 白芍 30 g, 莱菔子 6 g, 白
芥子 6 g, 葶苈子 6 g,
治疗小儿哮喘 1 例, 服用 2 剂, 哮喘消
失。
1. 7 增殖型肠结核 本病属中医“泄泻”范畴, 多因感受寒
湿之邪, 困阻脾阳, 脾失健运, 水饮与饮食相杂而下, 出现泄
泻。 治疗可选用甘遂半夏汤加减来健脾利湿。 宋万勤 [6] 采
用甘遂 4 g, 半夏 10 g,
白芍 10 g, 炙甘草 10 g, 白蜜 10 g, 白术
10 g, 茯苓 15 g,
治疗增殖型肠结核 1 例, 服用 10 余剂, 诸症
消失。
1. 8 心包积液 本病属中医心水证的范畴,
多系心病日 久
不愈, 心阳受损, 或因外邪入侵, 情志内伤, 日久损伤心阳, 心虚不能运血, 阳虚不能制水, 以致血脉瘀滞, 水饮内停。
急性
期治疗当以攻邪为主, 可选用甘遂半夏汤加减来逐水利湿。
张鸣 [7] 采用甘遂 9 g,
半夏 12 g, 白芍 24 g, 甘草 6 g, 四味药研
末为散, 治疗心包积液 1 例, 晨起以药末 3 g, 姜汁 3 滴, 竹沥
10 滴, 水 30 mL 兑服,
频频咽下, 后以益气养阴为主, 服药 6
d, 诸症消失。
1. 9 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中医无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病名,
现代多根据本病的临床表现, 将其归因于心主神明功能的异
常。 各种原因引起的心气亏虚、心阴失养, 进一步出现痰浊
蒙蔽心神, 导致心主神明的生理功能异常, 即可出现精神、意
识、思维的障碍, 引起本病的发生。 治疗可选用甘遂半夏汤
加减来益气逐痰、化浊醒神。 王桂枝等 [8] 采用甘遂 10 g, 炙
甘草 10 g, 一煎顿服, 治疗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1 例, 患者服药
后腹泻 20 余次后, 诸症消失。
1. 10 尿毒症 本病属中医“关格” “癃闭”等范畴,
其基本
病机为本虚标实, 正虚包括气、血、阴、阳的虚损, 其中脾肾衰
败是关键, 在此基础上出现水液代谢失常, 湿浊水毒潴留于
体内。 治疗可选用甘遂半夏汤加减来利水渗湿。 王占瑛 [9]
采用制甘遂 3 g(研末、冲服) 、法半夏 10 g, 白芍 12 g, 甘草 1.
5 g, 川椒目 15 g,
白蜜(兑服) 30 g, 水煎日 1 剂, 治疗尿毒症 1
例, 服 3 剂后, 改予健脾和胃、平肝舒郁法调理月 余, 各项检
查均恢复正常。
1. 11 肝癌 本病属中医“脾积” “积症” “臌胀”等范畴。 本
病主要由脏腑气血亏虚, 导致脾虚湿聚, 痰凝血瘀, 再加上邪
毒入侵, 邪凝毒结, 以及七情内 伤, 情志抑郁等, 终使气、 血、
湿、热、瘀、毒等互结而成。 治疗可选用甘遂半夏汤加减来消
积化瘀、祛湿解毒。 夏斌 [10] 治疗肝癌 1 例, 采用醋制甘遂、
甘草各 1 g, 半夏、五灵脂各 15
g, 白芍、白蜜各 60 g, 红参 6 g,
枳实、白术各 30 g, 每 2 日 1 剂, 水煎, 分 3 次温服。 兼用甘遂
末适量调药汁外敷肿块。 治疗 6 个月 后, 患者肿块无明显增
长, 病情进展缓慢。
2 讨论
目 前, 对甘遂半夏汤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 虽取得一
定进展, 但还存在诸多问题, 多数报道属零星的各案分析, 缺
乏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的前瞻性研究。 今后对甘
遂半夏汤应侧重于实验室研究, 以增强其科学性和可靠性。
随着中医药技术的现代化, 今后应充分利用中药多途径、 多
靶点、多层次的整合效应, 加强临床与实验研究相结合, 从多
方面探讨甘遂半夏汤的作用机制, 增强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 陈锐. 甘遂半夏汤临床新用[J]
. 中国社区医师, 2011, 27(24) :
28.
[2] 霍玉森, 于平宇. 甘遂半夏汤为主治疗肾积水 19 例[J] . 四川
中医,1995,13(10) :35.
[3] 李炳勤. 甘遂半夏汤治疗肺心病腹水[J] . 四 川 中 医, 1984,
2
(1) :25.
[4] 刘超. 甘遂半夏汤治疗痰饮久泻
1 例[J] . 中国社区医师,2010,
12(27) :150.
[5] 游冠祥. 甘遂半夏汤治小儿哮喘[J] . 中 国 社区医师, 1992,
4
(12) :22.
[6] 宋万勤. 甘遂半夏汤治验 1 例[J] . 中 医杂志, 1993,
34(8) :
492.
[7] 张鸣. 甘遂半夏汤治验一则[J]
. 成都中医学院学报, 1988, 12
(2) :29.
[8] 王桂枝, 李昆城. 甘遂半夏汤治愈留饮 1 例[J] . 邯郸医专学
报,1997,10(2) :182 - 183.
[9] 王占瑛. 甘遂半夏汤治愈尿毒症(留饮) [J] . 四川中医,1983,1
(4) :33.
[10] 夏斌. 运用甘遂半夏汤治肝癌的体会[J] . 山 西中 医, 1991,
(6) :24.
(编辑: 焦凡)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ybx8.cn/?p=51486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