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康丽食养 康丽食养
孩子发烧不要只想到用退烧药,人身上自带退烧“机关”,你了解吗?
发烧时,可以按揉下面6组穴位。一种简单经济、没有副作用、纯绿色,治病效果还很好的方法。
1、大椎穴
定位:
后背脊柱区,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后正中线上。
主治:
大椎(感冒清热找大椎)
①热病、疟疾、恶寒发热、咳嗽、气喘等外感病证;
②骨蒸潮热;
③癫狂痫证、小儿惊风等神志病;④项强,脊痛;
⑤风疹,痤疮。
大椎穴是督脉与身体十二正经中所有阳经的交会点,总督一身之阳,是解表退热的常用穴。发烧时,按推大椎穴200~300下,直到穴位处发红即可。
2、曲池
定位:
在肘区,在尺泽与肱骨外上课连线中点凹陷处。
主治:
曲池(感冒发热不用愁)①手臂痹痛,上肢不遂;
②热病;
③眩晕;
④腹痛、吐泻等肠胃病证;
⑤咽喉肿痛、齿痛、目赤肿痛等五官热性病证;
⑥瘾疹、湿疹、瘰疬等皮外科病证;
⑦癫狂。
曲池穴属于手阳明大肠经合穴,有抒压、解除疲劳,疏风清热等作用。
发热感冒及咳嗽、哮喘时,可用刮痧板刮拭曲池,排出痧;或按揉3~5分钟,可迅速解表、退热。
3、外关穴
定位:
在前臂后区,腕背侧远端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间隙中点。
主治:
①热病;②头痛、目赤肿痛、耳鸣、耳聋等头面五官病证;③瘰疬;④胁肋痛;⑤上肢瘘痹不遂。
外关穴是八脉交会穴交阳维脉,是解表退热的要穴。用拇指揉、点外关,力量由轻到重,以穴位下有酸胀感为度。
4、合谷
合口俗称“虎口”,在第一掌骨与第二掌骨间凹陷中。
定位:在手背,第2掌骨桡侧的中点处。
主治:
①头痛、目赤肿痛、齿痛、鼻妞、口眼歪斜、耳聋等头面五官病证;
②发热恶寒等外感病证;
③热病无汗或多汗;
④痛经、经闭、滞产等妇产科病证;
⑤各种痛证,为牙拔除术、甲状腺手术等五官及颈部手术针麻常用穴。
曲池与合谷均属于手阳明大肠经,既能疏风解表,又能清泻阳明。积食引起的发热,用此二穴退热效果非常好。用拇指掐捏患者合谷,持续200~300次。
5、退热点穴
定位:位于手背中指桡侧指蹼处。
主治发热、目疾。
退热点穴出自《新医疗法手册》,发热时,直刺0.2-0.3寸,针感麻、酸至指尖。或用穴位按磨器点按此穴100~150次。
6、十宣穴
定位:在手指,十指尖端,距指甲游离缘0.1寸,左右共10穴。
主治:①昏迷;②癫痫;③高热,咽喉肿痛;④手指麻木。
十宣穴为急救要穴,用途较多,民间广泛应用于热病、癫痫、小儿惊风等。
按摩十宣穴,最方便的方式是用拇指的指甲用力反复重掐,以有酸痛感为主,刺激总时间每次以不超过5分钟为宜。
除了大椎在后背,其它的穴位都在手臂跟手掌上。
按揉点穴时,建议从指尖到手臂的方向进行,即从十萱、退热点穴、合谷、外关到曲池穴。
复制搜一搜转发收藏划线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ybx8.cn/?p=50438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