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大下之后,复发汗,小便不利者,亡津液故也。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见《伤寒论》.第59条)。
作者:蒋远东
太阳病本无可下之理,太阳病被下纯属误下;阳明病有可下之证,如果表里同病,亦先解表而后攻里,否则,治疗失序,汗下颠倒,即为误治;今大下之后,复发,汗是汗下颠倒,以至小便不利,亡津液故也。
本篇第181条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本条的亡津液就是因为治疗失序,先大下而后复发汗,以致津液流失,小便不利。这里的小便不利是因为大下已经把人体内部水分带出了体外;复发汗已经把人体在表的水分形式带出了体外,水分的流失即是亡津液,故使小便不利也。
遇到这种情况不需要治疗,多饮水以补充人体内部水分,等到人体机能自动恢复正常后,阴阳平衡了,小便自然就来了,本篇第203条讲:阳明病,本自汗出,医更重发汗,病已差,尚微烦不了了者,此大便必硬故也;以亡津液,胃中干燥,故令大便硬,当问其小便日几行;若本小便日三四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今为小便数少,以津液当还入胃中,故知不久必大便也,所以本条文讲:勿治之,得小便利,必自愈。
假令攻伐太过以至于亡阳,同样也会出现小便不利,《太阳病上篇》第20条讲: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173、阳明病,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但头汗出者,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濈然汗出则愈。(见《伤寒论》.第216条)。
第140条讲: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脉浮者必结胸,脉紧者必咽痛,脉弦者必两协拘急,脉细数者头痛未止,脉沉紧者必欲呕,脉沉滑者协热利,脉浮滑者必下血;由此可见,下血是太阳病误下引起的,本条的阳明病实际上是太阳因转属阳明。
《平脉篇》问曰:翕(xi:合的意思)奄(yan突然、微弱的意思)沉,名曰滑,何谓也?师曰:沉为纯阴,翕为正阳,阴阳和合(脉的以起一伏),故令脉滑,关尺自平。阳明脉微沉,食饮自可。少阴脉微滑,滑者,紧之浮名也。此为阴实,其人必股内汗出,阴下湿也。《辨脉法》讲:流利如珠的脉,谓之滑。
第260条讲: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则烦而悸。可见,谵语是少阳病误汗引起的,这里也同样说明本条的阳明病是转属而来的,即是少阳病转属阳明。
第260条讲: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者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隔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隔,短气躁烦,心中懊侬,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跻(ji)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由此可见,下血和谵语都是客气动隔,邪气进入阳明了。
本条明确的指出了,这个阳明病的下血和谵语是热入血室引起的。所谓血室指的是生殖系统这一块;女性指的是子宫这一块,男性指的是产生津液的睾丸以及输送津液的前列腺这个系统。如果是阳明病引起的下血或者说谵语,即为热入血室。如果是热入血室,并伴有头汗出,我的看法,单纯的刺期门恐怕是不行的,因为,本人见过谵语这种病。期门是一个穴位在乳房下面,正对乳头三指处,阳明经要从那里过。所以,本条讲随其实而泻之,濈然汗出则愈。
如果真是热入血室用胡希恕讲的大柴胡汤合桂枝茯苓丸加石膏或者用王清任的少腹逐瘀汤应该是有效果的;如果小便不利,身必发黄用茵陈五苓散汤也有效。《黄疸病》篇讲:诸黄家,但利小便;假令脉浮者,当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黄芪汤主之。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ybx8.cn/?p=49602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