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 一个种树人公众号
高血压是一个比较复杂的疾病,所以有些医院会设置高血压专科,其有着很多种病因病机情况,很难在公众号短文章中讲清楚。
单纯舒张压高(即舒张压≥90 mm Hg,收缩压≤140mmhg)则相对病机没那么复杂。
笔者之前学习东北名医黑龙江中医大学李延教授治疗舒张压高的经验[1]后,用之于临床效果确实也十分显著。
舒张压高其实高发于中青年代谢紊乱人群,因为发病人群年龄不大,所以动脉弹性较好,较容易扩张容纳血液,收缩压一般表现并没有太高。
但在心脏舒张时,因为其大动脉回弹有力,同时外周小动脉也处于挛急收缩状态,整体血管舒张时的压力就会因此增加偏高明显。
而导致外周动脉痉挛血管阻力增加的病因是因为交感神经系统亢进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亢进,此外Franklin等研究[3][4]表明舒张期高血压与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性最大。
代谢紊乱及交感亢奋病因主要多是由于现代不良生活方式如饮食不健康,进食太多“科技”及垃圾食品,多食肥甘重口味,同时中青年人易焦虑压力大,又多起居无节,熬夜晚睡等原因引起。
这些不良生活习惯最容易导致身体肝胆脾胃受损,生湿化热,炼津生痰,痰湿久滞而又可成瘀。
单纯舒张压高前期很多无明显症状,或有头部不适眩晕,精神疲倦等亚健康状态,后续容易恶化引起其他高血压问题。
用中医的话讲,就是三焦膜腠络脉被湿热痰瘀等邪气阻塞了,导致了循于脉外的卫气不能顺畅的“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卫气在外周的循环受到阻力,从而出现《灵枢·胀论》所言“卫气逆为脉胀”,脉胀即是高血压,具体理论解析可参看《论脉胀与高血压》这本书。
目前对于舒张压高的治疗,现代医学界尚无特效药物,只能部分缓解血压长期服药。中医学领域有一些学者进行过研究,其对其病因病机大多都认为是湿热痰瘀引起[6][7][8]。
参考李延教授经验及肖倩倩医生[8]从湿热痰瘀治疗的临床实验研究,我弄了一个自用的治疗舒张压高的泽泻温胆舒压汤,临床运用疗效也很不错,在此分享给各位读者。
泽泻温胆舒压汤
组成:泽泻30 苍术15g 清半夏15g 陈皮10g 茯苓15g 枳实10g 竹茹10g 天麻15g 三七10g 炒山楂15g 赤白芍各15g 茵陈30g
功效:祛湿清热,化痰通瘀。
加减:
舌下络脉怒张或黯血瘀重+地龙10 鸡血藤30 丹参20 桃仁10 红花10 川芎15 牛膝15
舌苔厚腻而满+草果6 槟榔10 柴胡15 厚朴10 薏苡仁30 芦根30 豆蔻10 杏仁10
苔根厚腻+焦三仙各15g
口苦矢气频+葛根30g 黄芩10g 黄连3-6g
脸面发红+ 牛膝30 龙骨30 牡蛎30 川楝子6 代赭石30 麦芽30 夏枯草20 钩藤20 生地20 丹皮10
方解:
泽泻汤是仲景治疗痰饮眩晕名方,泽泻、苍术可健脾祛湿,化痰饮。
温胆汤之半夏、陈皮、茯苓、枳实、竹茹主治痰热内扰诸疾病,常用来治疗失眠多梦,眩晕心悸,胆怯易惊等焦虑精神状态异常,同时又擅长调治代谢紊乱的湿热痰浊内盛。但温胆汤主要治疗脾胃湿热,所以加入了茵陈帮助清化肝胆湿热则更为全面。
三七、炒山楂、赤芍可以降脂化瘀通络,天麻平肝息风,通血脉疏痰气。诸药同用而成祛湿清热,化痰通瘀之功。
笔者治舒张压高脸红无症状案
患者,男,46
2024/5/20 初诊
患者血压高1年,高压140左右,舒张压高长期105左右,未服用降压西药,想中药及饮食运动调理。
形体肥胖,血糖偏高6-7,重度脂肪肝,尿酸长期500+。
患者仅脸部发红,打鼾但无呼吸暂停,大便泥样,不头昏,除了指标异常,其余无明显不适。
舌脉:脉浮弦滑略有力,舌淡黯苔薄白黄厚腻,舌下络脉怒张。
诊断:脉胀,湿热痰瘀互结。
处方:泽泻温胆舒压汤加味
泽泻30 苍术15 法半夏15 陈皮10 茯苓20 竹茹10 枳实10 茵陈30 白芍30 三七10 焦山楂15 丹参30 地龙10——祛湿清热,化痰通瘀
夏枯草20 钩藤20 牛膝30 牡蛎30 龙骨30 川楝子—平肝潜阳
草果6 槟榔10 芦根30 柴胡15 黄芩10 建曲15—柴芩达原饮分消走泄三焦湿热
4付服用6天
同时嘱咐参考湿热体质饮食生活调节,多进行轻度有氧运动。
2024/6/03 复诊
血压下降显著,今日测120/95,脸红减轻明显,大便成形,仍偶有打鼾,脉略弦滑力度较弱,舌淡黯苔薄白黄腻。
上方去川楝子,续服4付。
[临证思考]
患者三高,肥胖,尿酸也高,典型的代谢综合征。
患者除了脸部发红,打鼾,舒张压明显高,目前还没有其他症状,不头昏故去天麻。
其舌苔白黄厚腻,又舌黯络脉怒张,可知湿热非常重,同时痰瘀胶结。故加用了柴芩达原饮、地龙、丹参。
其脸部发红,脉浮弦滑略有力是肝阳上亢病机,故用夏枯草、黄芩、钩藤、牛膝、牡蛎、龙骨、川楝子平肝潜阳。
参考文献: [1] 宋冬佳,杨阳,徐京育. 李延应用泽泻汤合温胆汤治疗舒张压高的临床经验 [J].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0, 15 (04): 624-626+657. DOI:10.13935/j.cnki.sjzx.200410.[3]FRANKLIN S S,PIO J R,WONG N D, et al. Predictors of new-on-set diastolic and systolic hypertension: the Framingham Heart Study[J]. Circulation,2005,111( 9) : 1121 - 1127.[4]NIETRO F J, IRIBAYYRN C,GROSS M D, et al. Uric acid and serumantioxidant capaticy: A reaction to atherosclerosis[J]. Therosclero- sis,2000( 148) : 131 - 139.[6]石洁,胡元会,尹倚艰. 高血压病中医证候与合并代谢综合征的关系研究[J].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08( 11) : 1263.[7]陈文鑫. 高血压病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研究[D]. 福州: 福建中医药大学,2008.[8]肖倩倩,张福利. 基于湿热论治单纯舒张期高血压67 例[J]. 黑龙江医学,2014,38( 9) : 1014 - 1015.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ybx8.cn/?p=36839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