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都有过被湿气困扰的经历,反反复复不会好,甚至还影响到了正常的生活。中医认为湿气是万恶之邪,分为寒湿和湿热两种。
今天呢,我们来讲讲寒湿,给大家分享一个医圣张仲景的祛寒湿名方。
先来看寒湿是怎么形成的呢?
现在很多人吃东西不忌口,喜欢喝冷饮,经常吃生冷瓜果等寒凉食物,夏天喜欢吃冰镇的,啤酒烧烤小龙虾,在空调房里一呆就是好几个小时等不良习惯都会伤及到我们的脾胃,再加上寒邪入体,久而久之,脾胃运化水谷精微的能力就会减弱,水湿堆积形成了湿气,最后寒与湿结合,就形成了我们说的寒湿。
有寒湿的人通常会经常感觉怕冷,一年四季手脚冰凉,身体困乏没有精神,头晕眼花,胃口不好,大便稀软不成型等,有寒湿的人舌苔会特别厚腻发白,舌体看起来很胖大,舌头两边有明显的齿痕,舌面好像有一层水汽在上面。
如果体内寒湿过重的话,再加上有瘀血的情况,寒湿和瘀血长期纠缠,堵在身体的某个部位排不出去,就容易形成我们经常听说的结节,囊肿,包块,肌瘤等。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想说把它切除不就好了吗,其实在中医看来这只是治标不治本的方法,体质不好的话,还是会出现,所以说这寒湿必须要除掉,那应该怎么祛除寒湿呢?
其实早在一千多年前,张仲景在其著作《伤寒论》中就提出了祛除寒湿的解决方法,那就是附子汤,配伍也很简单,由附子,茯苓,人参,白术和芍药组成。
提到附子,喜欢中医的朋友可能都知道,附子火力大,有补火助阳,散寒止痛的作用,有了附子这把火,体内的寒湿就能被蒸发出来。这时再配合茯苓来利水渗湿,通过小便将蒸发掉的寒湿排出。然后用人参,白术来健脾补气;最后芍药收敛养阴,同时制约附子的火力。
有了张仲景这个温经助阳、驱寒化湿的方子,寒湿除了,病就少了。 当然了每个人的情况不同,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调整用药,比如寒湿重的人可以加上桂枝和干姜来补阳,气虚的话,可以加上黄芪,党参来补气,如果有瘀血的话,可以加上桃仁,红花来活血化瘀。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了,以上涉及药物请在医生辩证下使用。
- 本文固定链接: http://zydq.ybx8.cn/?p=33311
- 转载请注明: y930712 于 中药养生知识-中草药的功效与作用 发表